《基础会计》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1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的基本经济业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会计概述、账户、复式记账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它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济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概念、要素、等式,会计的核算和会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学习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量、报告,提供经济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以此参与经济决策,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为学习会计专业其他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为此,《基础会计》应以“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为中心,在基本理论基础上,将会计假设、会计确认、计量、会计要素等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为理论教学。共分8个章节。
第一章总论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特点,职能和作用、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和会计计量的属性以及会计核算的方法;
第二章重点讲到了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账户的结构和分类,复式记账法以及平行登记;
第三章借贷记账法即是对复式记账法的进一步细分,利用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对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利润几个环节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四章会计凭证主要介绍会计凭证的种类、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的填制及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第五章会计账簿介绍了账簿的种类、登记,对账和结账,以及在出现错账时几种常见的错帐更正方法;
第六章财产清查主要介绍了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
第七章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常见的几种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分类、结构和基本编制过程;
第八章账务处理程序主要讲述几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核算步骤。
2、第二部分为实践教学。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四次操作训练,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对账和结账,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其次,在学期末安排一周30个学时的综合实训课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1、本课程的文字教材:
《基础会计》自编教材
2、教学参考书:
《新编基础会计实训》,《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
五、教学过程指导
面对这些从未接触过会计以及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学生,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会计的各种概念和相关原理,清晰地了解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发展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而《基础会计》又是会计专业学生进入本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一块敲门砖,这块砖是否能够敲得响,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并且会计专业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专业,针对会计学生的就业现状,要求学生能够在进入会计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上手,因此,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由于现有的教学资源有限,我们只能通过模拟企业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而《基础会计》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操作都是会计专业最基础、最主要的训练,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拿到会计资料后得心应手的达到训练目标,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该简化的就简化,该整合的就整合。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对《基础会计》中讲述的会计的相关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完整的认知。
(一)对课程内容划分授课模块
《基础会计》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 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 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且操作性较强。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同时为了使得《基础会计》的教学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将《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会计理论,第二模块为实践操作。即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为理论部分,重点讲述会计的几个概念和产品制造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为实践操作,把内容讲解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理解理论,帮助学生活学活用,不死记硬背。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按照上述两大模块的思路,把第二模块即实践操作部分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教师利用综合实训,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把建账、编制会计凭证、登帐、对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练习,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每一个环节的训练,并对每个环节相关的练习进行详细的记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概念,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之后, 头脑中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 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2、成绩组成:试卷80%+平时成绩20%
(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出勤情况、讨论提问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为准。)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2
一、课程目标设计:
(一)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具备基本上岗的能力。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交出3本记账凭证、2本日记账、一本总账、若干张不同格式的明细账、二张报表。
(二)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基础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三)具体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会计的职能、对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核算方法等基本理论。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等基本知识。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对企业的简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即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5、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原始凭证的种类,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6、了解记账凭证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记账凭证的种类,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7、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8、了解会计账簿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账簿的种类,掌握各种不同类型账簿的登记。
9、掌握账簿的试算与记账错误的更正;掌握账簿的结账与对账。
10、掌握错账更正的.方法。
11、了解会计报表的意义、种类、及编制要求。
12、理解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13、理解利润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掌握利润表的编制。
14、了解会计报表的披露和注解、会计报表的报送和审批。
15、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和会计工作组织。
二、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方法
(1)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教学
(4)提问式教学
(5)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6)实践教学
2、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地讲授有限的内容,展示少量的实物(如账、证、表等),示范简单的操作,教学效果不佳,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它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它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结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把十章内容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章总论为第一单元,主要阐述会计的起源与发展、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账户与复试记账为第二单元,主要阐述会计要素的划分及其相互间的数量关系——会计等式,这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因为后面的许多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都是建立在会计要素的划分及会计等式基础上的。第三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以及第四章帐户分类为第三单元,其中第三章的复式记账原理是本课程的方法基础,第四章是对第三章中帐户的进一步说明。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帐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共同构成第四单元,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四种主要方法。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为第五单元,主要是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的常见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运用。第十章会计会计工作组织为第六单元,介绍了会计机构设置、人员要求及会计法规体系等问题。三个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不是正式的教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
四、考核方案设计
(一)考核要求,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为70%,终结性考核为30%。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常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提问、职业道德等)20%、课堂作业50%。终结性考核主要是期末考试。
(二)评价标准:
1、常规检查以平时记分册中记录为准。平时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考勤并记录,占10%;课堂提问包括主动回答和被动回答记录,占10%;学习态度和职业道德,作为附加分处理。
2、课堂作业50%,主要指平时布置的书面作业和课堂训练完成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书面作业占5%;完成上交并展示的原始凭证要求符合填制的规定占5%;完成上交并展示的各种记账凭证要求符合填制的规定占10%;完成上交并展示的各种账簿要求符合登记的规定占10%;完成上交并展示的两张报表要求符合编制的规定占5%。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
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分类及内容。
学会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账务处理。
能够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
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分类及内容。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会计分录的编制。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2、教学难点
借贷记账法的理解和运用。
会计账务处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实践教学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会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展示一些会计报表和凭证,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讲解新课(35 分钟)
讲解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和内容。
介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和账户结构。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介绍试算平衡的方法和作用。
讲解会计要素的分类和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介绍会计科目的分类和设置原则。
讲解账户的结构和分类,以及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讲解会计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介绍会计的职能,包括核算、监督和参与经济决策。
阐述会计的目标,即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10 分钟)
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10 分钟)
借贷记账法(10 分钟)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5 分钟)
课堂练习(15 分钟)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组讨论(1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借贷记账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在非会计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的掌握,为后续专业课程及其他经济类专业课程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基础会计》学习的需求非常明确:为专业服务,学习《基础会计》的目的是“懂会计”,而不是“做会计”。对他们而言,不是要成为会计岗位上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员,而是要了解会计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抉择,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为10章。
第一章总论主要介绍会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一般会计原则;
第二章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主要介绍会计对象的具体含义、会计恒等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及其结构,会计科目和账户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复式记账原理重点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和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第四章会计凭证主要介绍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的填制及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第五章复式记账与会计凭证的应用讲述的是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中主要业务的核算以及财务成果的核算;
第六章会计账簿介绍了账簿的种类、登记,对账、结账及错帐更正的规则;
第七章财产清查主要介绍了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
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了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资产负责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原理、基本编制过程;
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主要讲述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核算步骤;
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介绍了我国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及基本素质要求、会计从业资格及其管理、会计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会计法规体系等内容。
按照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把十二章内容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章绪论为第一单元,主要阐述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内容和特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为第二单元,主要阐述会计要素的划分及其相互间的数量关系——会计等式,这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因为后面的许多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账户结构、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等)都是建立在会计要素的划分及会计等式基础上的。
第三章为第三单元,其中的复式记账原理是本课程的方法基础。
第四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帐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共同构成第四单元,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四种主要方法。
第五章为第五单元,主要是以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的常见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运用。
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和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为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是两个专题,分别介绍了主要的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机构设置、人员要求及会计法规体系等问题。
由于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既要牢记基本概念,又要理解基本原理,更要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具体要求详见本课程教学大纲。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1.本课程的文字教材:
《新编基础会计》,曲洪山、禹阿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教学参考书:
《新编基础会计实训》,禹阿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基础会计学》,吴良海、张素云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中级财务会计学》,葛家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五、教学过程指导
面对这些从未接触过公司、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学生,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
理解公司、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的各种会计概念和会计原理,并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从会计的角度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而目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沿用会计专业的模式,分章节逐一的介绍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内容。即使教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这些内容都讲授完,但由于学生事前事后均没有相应的课程来进行消化和巩固,这些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的知识点都是彼此孤立的、支离破碎的,从而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非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条件导致的有限教学资源的配置,与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教学状况下无法解决。要达到《基础会计》的教学要求,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增加课时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必须将有限的教学资源配置得更合理。其结论就是必须要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该简化的一定要下决心简化,该强化的一定要化大力气强化,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简约化和结构化
《基础会计》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 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 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且操作性较强。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同时为了使得《基础会计》的教学满足高职教育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善目前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我们将《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第二模块为业务操作。即在教学中完成对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后,就以工业企业为例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流程,带领学生进行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实训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初步认识每一阶段主要业务的特点和运用复式记账法进行处理。将会计基础理论之后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及会计核算程序等的教学内容完全融入到会计实训的业务操作中去。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精简,逻辑结构简化,避免学生对
繁杂的抽象的各种概念的死记硬背。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按照上述两大模块的思路,会计基础理论之后的教学, 应不分章节, 完全综合起来, 主线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来讲述、练习,即教师首先必须准备一套单步骤的某工业企业一个月的原始凭证( 复印件或自制均可);然后教师根据上述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多少确定每个学生应配备的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 包括三栏金额明细账、多栏式明细账、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生产成本明细账、应交增值税明细账等)、总账、科目汇总表、报表( 这些凭证、账页及报表均与实际完全相符);最后组织学生从建账( 设置账户) 开始, 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每一环节的练习, 在练习时随时强调目前所处的环节, 并在每次练习结束后结合教材总结性讲述与本次练习有关的概念内容等。
这样,教学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单调的说教,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体系, 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之后, 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 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专业特点,补充相关内容
不同专业对基础会计教学的需求各有侧重。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各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专设相关章节,以满足其需要。所以对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总课时中留出8——10课时的时间,让任课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应增加会计规范如会计法、会计准则等相关内容。
(四)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2、成绩组成:试卷80%+平时成绩20%
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实训作业完成情况为准。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
让学生熟悉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分类及内容。
学生能够理解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
掌握账簿的登记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能力。
提高学生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的技能。
锻炼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进行简单账务处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计要素的分类和会计等式。
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账簿的登记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
教学难点
理解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会计等式的恒等性。
正确判断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掌握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知识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实践教学法:安排学生进行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 “什么是会计?” 引发学生思考,引出会计的定义和职能。
展示一些企业的财务报表,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的工作成果。
讲解新课
介绍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和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步骤和适用范围。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比较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
介绍账簿的种类、格式和登记方法。
讲解对账和结账的方法和要求。
讲解会计凭证的种类、填制要求和审核方法。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会计凭证的填制过程,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介绍会计科目的分类和设置原则,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会计科目。
讲解账户的结构和分类,以及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详细讲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分析会计等式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和 “收入 - 费用 = 利润” 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讲解会计的定义、特点和职能,让学生了解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介绍会计的目标,即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会计基本概念和职能目标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会计科目和账户
会计凭证
账簿
账务处理程序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会计知识的重要性。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会计知识。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适合中职学生的《基础会计》教材。
教具: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实物教具。
多媒体资源: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六、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操作评估:通过学生在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等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阶段性考试,全面考核学生的会计知识和技能水平。
七、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会计行业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