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范文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
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对许多场景也身临其境。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但本节内容要求的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
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导入
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并作适当讲解。
欣赏图片
初步建立对长三角地区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内容铺垫。
江海交汇之地
动态出示长江三角洲区位图,提问:
1、说出在本区交会的江海名称并能在图上明确指出
2、标出本区的大致范围,并能简单描述
3、评价本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看图思考,逐步完成练习
训练的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过渡
长江对本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豪不夸张的说,没有长江就没有今天的长三角地区,而且未来还将继续影响着本区的发展。从自然的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就是长江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的,从人文角度来说,长江为本区的发展提供了太多的助力。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动态演示长江对本区的影响示意图,提问:
1、分析长江对本区发展的影响(结合地理填充图册)
2、举一反三,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读图思考,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课时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展示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2、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景条件和人文条件线索图。
3、展示沪杭同城效应示意图
提问:
1、分析成为我国最大人口城市群的原因。
2、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作用
3、分析区域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读图1,感受最大城市群的魅力
读图2,寻找信息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水乡的文化特色和旅游
1、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点击链接让学生观赏经典旅游景点。
2、展示长三角地区人文景观图、文字资料
提问: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图片欣赏、文字阅读
分析思考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三角地区物产丰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发展。21世纪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更为迅猛,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作为长三角人民的一员,衷心祝愿长江三角洲永远兴旺。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
理解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并分析其背后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讨论交流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难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双重影响。
三、教学准备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长江流域教学挂图、相关景观图片、资源分布图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概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视频,让学生对该地区有初步的认识和感知。然后提问:“你们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对长江三角洲有什么初步的印象?”
2. 新课讲授
2.1 江海交汇之地
位置与范围:
出示长江流域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找出长江三角洲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江海交汇之地)。
地形与气候:
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分析本区地形特征(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本区气候类型(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2.2 鱼米之乡
农业条件:
分析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地形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鱼米之乡”的富饶景象。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交通、经济等方面的有利影响(如提供灌溉水源、利于航运等)。
讨论河流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洪涝灾害等),并探讨防治措施。
2.3 对比分析
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对比:
以成都平原为例,分析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对比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不同影响(上游地区地势陡峻,提供水能和灌溉水源;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提供水源、灌溉和航运)。
3. 课堂活动
小组合作:
分组讨论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双重影响,并整理成报告进行分享。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活动题,巩固所学知识。
角色扮演:
选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农民、商人等角色,就如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模拟对话。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强调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
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思考河流对区域发展有哪些更广泛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江海交汇之地
1. 位置与范围
2. 地形与气候
二、鱼米之乡
1. 农业条件
2.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对比分析
1. 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对比
四、课堂小结
1. 主要内容回顾
2. 河流与环境保护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区域发展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并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水运条件。
掌握河流(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正确认识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会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到防治洪涝灾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了解相关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法律法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和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关系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矛盾,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在地图上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位置、范围。
2. 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教学难点
1. 对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
2. 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
讲述法
分析讨论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
长江流域教学挂图(包括地形图、景观图、资源分布图和气候图等)
资料片:《话说长江》
长江沿江地区不同的景观图片
相关教学课件
2. 课前准备:
将班级按4-6人分组,准备课堂讨论、分析资料、课堂活动等工作。
教师准备教学演示平台,包括电脑、软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学生欣赏一段关于长江中下游景观的录像片,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1. 地理位置和范围
教师展示长江流域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上的“长江沿江地带”图,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
请几位学生上台在挂图上具体介绍本区的位置和范围,教师加以点评。
2. 自然条件分析
引导学生从“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和“长江水运条件”等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
分组进行协作学习,讨论并分析上述四个方面的自然条件特征。
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分析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回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引入新课内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新课教学
1. 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如洪涝灾害)和环境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到防治洪涝灾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 环境保护方法和法律法规
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的有关方法、措施和法律法规。
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进步与环境问题的矛盾,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关系。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如何有效防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洪涝灾害?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并派代表发言。
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法律法规。
作业布置
搜集并整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成效,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地理位置:长江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自然条件
地形特征: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资源条件:资源丰富,种类多
水运条件:黄金水道,内河航运优越
三、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洪涝灾害
环境保护方法和法律法规
四、课堂小结
地理位置和范围的优越性
自然条件的特征
防治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