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发布者:隔壁老胡 时间:2024-8-14 01:37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2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

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作品风格。

2、通过解读诗句,品味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美感,掌握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

3、指导学生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带动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2、通过解读诗句,学习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厌恶官场、归隐山林的愿望及追求。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光金时代,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唐朝不仅在诗体上创造了五七言近体诗,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的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有同学们熟悉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在唐诗的天空中熠熠闪光的世称“诗佛”的——王维。

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还学过王维的`什么诗,把它们背出来。如:写爱情的:《相思》

写亲情的:《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写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塞外风光的:《使至塞上》

看来,大家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另一首名作《山居秋暝》,看看他在诗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二、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解题

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生再齐读

3、逐联理解诗句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晚来秋”不是“晚秋”,而是“秋天的傍晚”。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问:诗歌首联就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地点、天气、时间、季节,营造了一种空旷清幽的境界,暗含诗人归隐的情怀。

板书:

首联:铺设画面的基调:清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

明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问:概括颔联写了什么?明确:山中具体的景色。

问:那么山中的具体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明洁。

问: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这样的手法叫做什么?

明确:动静结合。板书:

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动静结合。

(3)问: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回答)

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归来;荷叶纷披,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问:概括颈联写了什么?参考颔联我们概括出来的答案。明确:山中的人事活动之景。

问:从作者的描述中,可见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怎样?明确:悠闲、自由。

问: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侧重于写物,颈联侧重于写人。

颔联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表现出山村的生活美、人情美。板书:

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自然美)动静结合。颈联:山中的人事活动:悠闲、自由(生活美)。

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问:前三联写了哪些意象?(学生回答)

明确:山、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2)问:这些意象组成的图画有什么特点?

明确:空旷、清幽、宁静、明洁、清新、悠闲、自由。

(3)问: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看到这么清幽、宁静的景象呢?

明确:恬淡、闲适。

(4)问:看到这样清幽、宁静而清新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喜爱。

(5)问:正因为喜爱,所以作者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天的芬芳逝去,我依然要留下来享受这美妙的秋色,不愿离开,所以尾联写了什么?

明确:诗人对山中生活的留恋。

(6)作者为什么喜爱“山居秋暝”的生活甚至愿意留下来?对这里的生活感到留恋?明确:“山居”的自然美、人情美。

(7)那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

明确:没有,现实中作者身处纷纷扰扰的官场。

(8)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即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得厌恶,追求隐逸的生活像这种在诗歌的结尾表达作者心志和情怀的篇章结构,我们叫做卒章显志。

板书:

尾联:对山中生活的留恋:隐逸情怀、卒章显志。

(9)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呢?这可能跟作者的经历有关,下面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王维的基本情况。

明确:王维,字魔诘,山西太原人,唐开元九年中进士,他做的官较多,最大的做到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深受儒、佛影响。他早年出仕,也曾有过积极从政、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因而早年的诗歌以游侠和边塞诗为主,诗风豪迈、气势雄浑,表现了积极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朝廷奸佞专权,政治黑暗。面对黑暗现实,他既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敢同他们决裂。因此后期他采取了半官半隐、全身远祸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寄情于山水的道路。诗歌主要是反映淡泊闲适的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三、小结:

1、归纳本诗主旨:

大家还记得我们归纳主旨的公式吗?一起来回忆。然后大家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把它写在纸上,待会儿请两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

追求)的思想感情。

2、归纳本诗艺术技巧

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卒章显志。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4

教学分析

《山居秋暝》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山居秋暝》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用了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山中黄昏之际的人情之美。我把这两联作为了教学重点。在学习颔联时通过圈画诗歌的景物引导学生关注王维诗歌的意象,改动诗歌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对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后结合图面想象说话,体会诗歌的动静结合的画面美。在学习颈联是通过关注诗句的倒装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通过猜想“竹喧”的其他原因和改动诗句中的“喧”“动”两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味诗歌中的动态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词语展开想象,从朗读和想象中体会诗歌的动静之美。

3、结合诗歌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了解王维诗歌的“空”。

原文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诗眼切入,理解诗题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引读诗题——《山居秋暝》。

2、谁能告诉我“暝”的读音,它是什么意思?

3、“山居”是什么意思?拓展理解“村居、家居、客居、旅居、隐居”的意思。

4、王维的“山居”就是一种隐居,你知道王维隐居在哪吗?

了解背景:王维隐居在一座山中,这座山就是终南山,他在终南山脚下建了一座别墅,叫“辋川别业”。

4、再读诗题:“山居秋暝”写的就是王维在秋天的黄昏看到的山中之景,“山居”点明了诗歌的地点,“秋暝”点明了诗歌的'时间。

5、王维在终南山的黄昏看到地、听到地和想到的都写在了这首诗里面。

二、诵读诗歌,读出韵律

1、学一首诗首先就要把诗句读好,你们平时怎么读诗的?

2、点名读,点名评价。

3、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

4、生齐读,读出韵律。

三、想象画面,言说情景

(一)学习首联

1、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准确、读出节奏和韵律,还要读出诗人所感。(板书:感)

2、出示第一句,齐读。

3、一场新雨把山里洗得干干净净,你走在这样的山林中,感觉怎么样?

4、指导朗读:新雨初霁,初秋的傍晚,走在这样的山林里,诗人一定觉得清新自在,心旷神怡。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二)学习颔联

1、过渡:雨后初秋的傍晚就像是一幅画,这幅画最美的是莫过于——出示第二句联,引读。

2、圈一圈:这里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板书:景)

3、老师读了这两句诗兴大发,给它改了改,出示:“明月当空照,清泉缓缓流。”,你们觉得怎么样?

4、出示图片:我想,这首诗或许是这样的一幅画。请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感受动静之美:这幅画不仅静,也有动!让我们到诗句中去感受!(板书:动静结合)

(三)学习颈联

1、过渡:山居秋暝中还有一幅动态的画,是哪一幅?——出示第三联,为什么?

2、理解倒装:“竹喧归浣女”你怎么理解的?

3、猜一猜:还有什么原因会引起“竹喧”?

4、抓住动词,理解诗意:这两句诗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动词——“喧”“动”。你能给这两个动词换一换吗?

5、指导朗读,感受动态美:同学们都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但王维就只用了一个“喧”“动”把画面写得生动鲜活起来,让人如临其境。你能读出这种动态美吗?

6理解王维诗歌的特点:如果说第一幅画重点写的是景物,那第二幅就是人物,看王维的诗,不仅有动有静,还有人有景!

7、想象画面读:这两幅图合在一起,就是最美的山居秋暝图,请你想象这幅画面,读这两句——

8、小结:这两幅画真美,就是大诗人苏轼读了,也赞叹不已,于是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四、读懂尾联,感悟诗情

1、你想住在这幅画里面,你想留在那里吗?为什么?

2、你能把想留的心情读出来吗?

3、出示尾联——王维也想留在这里。“随意”“春芳”“歇”是什么意思?

4、小结:因为这里有最美的山居秋暝,有最朴实的乡民,所以王维想要留在这儿。

五、拓展背景,读透诗心

1、既然这里有这么优美的景物和淳朴的山民,可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空山”?

2、出示背景资料:王维从官场上回归到山居生活,他感受到的是?

3、到了山中之后,他的心变得怎么样了?

4、播放歌曲:听完歌给你怎样的感觉?为何歌曲后面重复?

5、点拨:因为作者在前面是写景,所以在尾联开始抒情,表达自己想留在这山中的情感。(板书:情)

6、再读诗歌,理解诗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体味王维的那颗留恋山居的心吧。

7、出示《鹿柴》《鸟鸣涧》:王维的诗中,90多首都有这个空字——

8、齐读,你从这两句中读出了怎么样的感受?

9、小结:王维笔下的“空”是一种境界、静是一种生活,他的心空了,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自己的追求。

10、配乐朗读:让我们配着音乐,一起再美美地读《山居秋暝》。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5

知识目标:

了解诗人王维,掌握诵读要领,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诗文的朗读,结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体味诗画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对王维大家能了解多少?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wǎng)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人称“诗佛”。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听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注意节奏、停顿

3、回答问题

(1)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请同学反复朗读后,找出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

空山秋雨图、明月松间图、清泉石上图、竹林深深图、莲动渔舟图。

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

(3)作者对这些画面的描绘目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从哪句诗可以得知?

目的是要表达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的渴望。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句可得知。

(4)既然山中“春芳”将尽,是什么吸引诗人独“留”山中?

是山中清新的空气,清幽的美景,还有自由自在的生活。(点拨主题: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

(5)“王孙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楚辞招隐士》。“大家注意题目,‘招隐士’,这个王孙指作者自己,楚辞中讲山中太冷清了,还是出来作官吧!王维反其道而用之,说还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的写景,不过是为后面作铺垫,说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适合隐居而已。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诗歌的朗读中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我们也领悟了诗歌的主题,学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今后大家再读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欣赏,这是极为有益的。

课后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借景抒情的小散文,触摸诗人的灵魂,发挥自己的想象。(注意不要写成翻译式的文字)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6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 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 》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 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 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有趣的汉字

1.发现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现

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现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

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

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

(一)品读诗题感秋意

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

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现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注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教无定法,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便是学法的成果。教师可沿着学生的发言,先猜再用注释印证,也可以先说注释再用刚才的发现来补充,目的就是把“暝”这个生字记住并理解。

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

顺序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

(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黄昏/深秋傍晚,日落时分)

(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读起来又有何感?(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字词表述)

设计意图:这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抒发了王维当时舒适惬意内心豁达的感受,季节恰到好处,天气恰到好处,地方恰到好处,只读准读对诗题,无法同步王维的内心。故引导学生能用诗意的现代白话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不是重点,而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去感受诗的`“意”境,是为理解整首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回顾诗作识诗人

1.回顾王维及其诗作

出示《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感受王维诗作特点

相机板书:诗佛/诗中有画/山水田园诗……

设计意图: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以类似的古诗呈现,既拉近了诗人诗作与学生的距离,更是唤醒部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降低学习新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二、由诵及吟,初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读三遍

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对,第二遍读顺,第三遍争取读好。

2.把自己当成王维练读后展示读

预设一:老师欣赏你读诗的节奏,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

预设二:你读诗的感觉真好,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带着大家读。

3.再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凡是能入选统编教材的,必定是古诗中的佳作;更何况王维曾经做过“大乐丞”的官职,这首《山居秋暝》也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物象清雅,如此音韵和谐的诗值得学生多读一读,读对是读好的基础,读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由静及动,研读古诗

(一)“题”“句”勾连学首联

1.找找诗题呼应的诗句——天气晚来秋

2.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空山新雨后

(1)调动感官想象画面。

预设一:你闻到了什么?读出这种感受;

预设二:你的脸颊上有什么感受?读出新雨给你的这种凉爽感。

设计意图:用这句诗里的“晚来秋”回扣题目中的“秋暝”,也可以理解为用诗人的语言来解释“秋暝”,是从白话译文言到文言译文言的语文能力提升。此外,调动感官想象,是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能快速补充好诗句表现出来的画面,为下面的理解提供了素材。

(2)观感一致读出幽静

闭上眼睛,聆听雨声、风吹竹林声的配乐,读出空山的幽静和舒适。

(3)空山空否引出下文

给了王维这么舒适体验的地方,为什么叫空山呢?

(二)动静皆趣学颔联

1.空山自然之景

相机板书“月、松、泉、石”

2.想象画面品动静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视觉体验指向静景,听觉体验指向动景;既有静态的画面感,又有动态的音乐感。板书:有声有色。

(三)任务引领学颈联

1.迁移学习

教师感情引导:皎洁的月谷那个洒落在松林间,斑斑驳驳;清澈的溪水流过磐石,叮叮咚咚。吸引王维的是大自然的清新清幽,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吸引着他呢?

出示任务单,完成任务一

(1)想象画面

(2)寻找动景

预设1:动景,说说动在哪里?

“喧”和“动”这两个字能不能换成其他的?(摇、晃……)

你看到了怎样的浣女合渔舟?

设计意图:动景的精髓,就在动词,这两句诗中最典型的动词,便是“喧”“动”“下”“归”,检验学生对于画面的想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做诗人,面对此景,会换哪两个动词加入进去。通过同桌伙伴之间说一说,适当降低了难度,也增加了趣味。

预设2:没有静景,但是突出了静

颔联、颈联联系着学习,感受虽然是动景但是愈加衬托出山的静。板书:以动衬静。

(2)任务拓展

设计意图:这首《鸟鸣涧》和《山居秋暝》颇有相似之处,适合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实践运用,去通过景物想象画面,寻找动词感受动静的关系,最终得出以动衬静,强化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三)共鸣内心学尾联

1.轮读尾联

2.以诗句解释“春芳”

春芳是何物?应是“日出江花红胜火,传来江水绿如蓝”,春芳还应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应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除面不寒杨柳风”。

3.以“静好”代替“春芳”

理解“随意”和“歇”,感受作者愿意留在这空山之中。

(四)由空及“空”,走近王维

1.配乐读诗

2.理解空山

3.轮读王维眼中的“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设计意图:空山是和城市官场相对的,在争名夺利者眼中,是一座空山,在贪图享乐的人眼里,是一座空山。而在诗佛王维眼里,这个空,是他追求的空灵和幽静,是不与当时官场同流合污的清廉,是享受摆脱尘世杂物的闲适,是淡泊名利的清雅。用王维自己的诗句,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眼中空山其实是不空的。(板书:不空)

4.配乐吟诵《山居秋暝》。

四、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8

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 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景物:明月,松林——静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 ——动景青莲,渔舟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难点

①鉴赏诗歌。

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法学法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工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无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

1.近体诗略说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背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明确:浣(huàn),洗歇(xiē),衰败

(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四、品味鉴赏

1.欣赏画中之美

(1)析题

明确:暝:日暮,傍晚。居:停留,住宿。

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

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后者诉之于听觉。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

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确: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藏和露,诗句中的`诗趣与诗情)

(5)“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为什么?

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气氛。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

2.教师引导,咀嚼画外之意。

(1)教师略说王维与“佛”。

(2)学生再次咀嚼诗歌中的重点词、句,体味其深层意蕴。

思考、品味:

①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颔联侧重于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于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②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调动积累,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

③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配乐朗读,进一步品味诗情。

五、课堂练习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爱。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确:d项与作者诗的意境和表现的心情愿望矛盾。

2.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明确:b(a反衬出环境的静。b突出环境的幽静。c描写夏日之景的的深邃广阔而又

色彩缤纷。d显示出一种恬静美。)

六、作业(2题选1题)

1.根据全诗或部分诗句的意境绘一幅图。

2.研究性学习

有人认为王维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他除了写诗之外,最适合的职业是从事旅游业。请你为他的旅游公司策划一份企业创意书,要求:

结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余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

要点:

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的

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

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

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参读诗文:《过故人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陋室铭》等。

(以上条目为创业计划的框架,各条目的具体化设计仅供参考。)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学,还要激发学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学。

这节课的企业创意策划活动是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同类诗歌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诗的学习,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读,那样既不易领悟,也会使学习的内容零散;诗也不能过多地拆解,那样会没有诗意。如果把同类诗歌放在一起品读,可起到渗透效应,自然参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风格。景区设置就在于组合同类诗歌,而景点的具体规划,如山居部分,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意境,加深了学;其他部分的策划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策划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有用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整个创新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协作者,只需在必要时提出疑问,或对某些术语作出解释,或提供相关案例,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1、 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 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 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 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 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 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 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 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 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 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 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特别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