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发布者:红衣大砲 时间:2024-7-12 05:3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笔、画纸。

教法学法:

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多种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是画的什么?(小猫的脚、小狗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知道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接着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词,多种形式认读。

2、感知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学习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选择,以学定教

你对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兴趣?这样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再以学定教,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这一问题预设有两种情况,可能多数同学对爬山虎的脚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交流话题)

2、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墙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叶子有什么特点?

(2)、文中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纹的动作.

(5)老师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这一话题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引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过渡:在这一片美丽的叶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到书中去找吧(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 找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读一读。

(2)大屏幕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形状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3)引导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图文结合,认识爬山虎的脚;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读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标出爬的动作词,体会爬的过程;

(2)小组合作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特点呢?(牢固 )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习观察方法

四、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画一画,感情朗读、背诵,编儿歌,猜谜语等)

3、配乐(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位置、形状、颜色

脚 触--→巴--→拉--→贴

变化:牢固 萎了

教后反思: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内容。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学习爬山虎的叶子时,创设情景出示一墙的爬山虎,让学生直观感知叶子的美。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基础上,再适时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以及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认识爬山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4.体会爬山虎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出示实物引出课题

出示吸盘:这是什么?什么样的吸盘?你能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观察时要细、抓特点、注意变化)

有一种植物的茎上长出的细丝触着物体时顶端变成了小圆盘就有这种吸附的功能,谁知道是哪种植物的什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释题读文理清段落

1.谈谈你眼中的爬山虎好吗?(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是一种攀援在墙上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爬墙虎、地锦、常青藤、飞天蜈蚣、假葡萄藤。原产我国,北起长白山,南至广东、广西,广泛分布。为葡萄科落叶大藤本,是一种美丽的垂直绿化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须,卷须尖端有粘性吸盘,遇到物体便吸附在上,无论是岩石、墙壁或是树木,均能吸附。叶由三片小叶构成掌状复叶,夏季枝叶茂密,用于绿化房屋墙壁、公园山石,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爬山虎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繁殖采用播种、压条、扦插等多种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达95%。一年生苗株高可达一米。房屋、楼墙跟或院墙跟处种植,应离墙基五十厘米挖坑,株距一般以一点五米为宜。在楼房阳台可以盆栽,苗盆紧靠墙壁,枝蔓迅速吸附墙壁。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瘀血、消肿毒之功效。果可酿酒。

2.自由读课文后理清哪几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除了写它的脚之外还写了什么?(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与叶子的特点)

三、逐段剖析理解内容

(一)爬山虎的位置

出示提纲(1)作者看见的爬山虎生长在哪里?它的生长与其它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爬山虎长得怎样,从哪能看出来?画出相关词。

(3)为什么作者把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写得这么具体?

(二)爬山虎的叶子(在黑板上画出几片叶子)

1.指读思考: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颜色:嫩红到嫩绿)课文着重讲了长大的叶子又是什么样子的,讨论: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教师可播放录相片,静态与动态的爬山虎的叶子。)

2.出示卡片引导孩子试背此段:嫩红、嫩绿、引人注意、新鲜、一顺朝下、均匀、重叠、空隙、拂过、漾起波纹。

(三)爬山虎的脚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样子、怎么爬、与墙的关系)

1.灯片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上。茎上( )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 ),每根( )像蜗牛的( )。( )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要求:小组学习填出空白的地方,并思考写了脚的什么特点?(位置、形状、颜色)

师:我这里有好几种颜色的粉笔,你能自选一种上黑板前面画出爬山虎的脚吗?(让学生上黑板上去画可以运用课文中关键词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与形状、颜色的理解)

2.默读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此段的中心句,用画出爬山虎脚动作的词,讨论这些词能随意变动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观看flash动画)

学生根据画出的动作词想象爬山虎脚向上爬的样子,指名上前贴出这几个词。(触、巴、拉、贴、爬)试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爬的。

3.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脚的变化包括哪两种情况?

出示:触着墙的( )

没有触着墙的( )

师:爬山虎之所以能不断地向上生长着,也使这绿绿墙呈现于人们的眼前,可这变化是作者一天就能观察到的吗?(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结果,才能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

四、练习巩固升华主题

1.看板书: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写了( ),再写了( ),最后写了( )。

2.看录相配乐朗读,欣赏爬山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能流利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奇妙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欣赏了理想的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荚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齐读课题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4、质疑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学生自己提问)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与我们人的脚是一样的)

(3)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二、总体感知,明确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

2、再一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解决新词的读音问题

均匀(junyun)空(konhg)隙茎(jing)柄(bing)蛟(jiao)龙

三、重点讲解学习3----5自然段

1、解决第一个问题

(1)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让我们来找一找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把这一段找出来,读一读

(2)说说你找出的这段话中哪一句准确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认真读一读(2—3遍,个人读,齐读)——————原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3)我们已经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那么,如果让你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来找一找这些信息!

(大屏幕展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让同学注意标号的词)

(4)动手画,比一比

(5)肯定同学的正确答案,再引导大家注意划线的词,读一读

2、解决问题三

自然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那几根细丝,可是你们看(出示爬山虎爬满围墙及高楼的图片),学生惊

(1)大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让同学们找找动词,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2)看到这些动词,你的脑海中战线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形象吗?

(3)学生困惑

(4)课件展示动画[爬山虎其中一只脚巴在墙上的过程,仔细观察脚的变化]

(细丝由直到弯曲,到长出小圆片,最后巴在墙上)

(5)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3、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到墙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1)生齐读第五段,在读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读一读,比一比连痕迹也没有——巴在墙上非常牢固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没触墙萎了

变化

触着墙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新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梳理问题

大致如下:

脚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怎样爬墙的?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二、研读,体会自然的神奇

1、刚才大家围绕“爬山虎的脚”提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3至5自然段写脚的部分,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⑵指导读勾画的句子,用读书记号在句子中标出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脚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

⑶看图认一认爬山虎的脚,说说根据。

⑷指导朗读。

3、分小组讨论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⑵交流汇报。

⑶重点指导句子:

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

⑷议一议:能否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⑸指导朗读。

4、自学第五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

⑵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有什么变化?

⑶指导朗读。

三、朗读,感受文字的韵味

1、因为有了爬山虎这样神奇的脚,才有那满墙的美丽的叶子。想不想欣赏一下呢?

2、课件欣赏。

3、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四、总结,拓展课外的世界。

1、学了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一课,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无奇不有。老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多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的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3、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

请你在“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

板书设计

位置、形状、颜色样子

爬山虎的脚:触、巴、拉、帖爬墙

触着牢固没触萎了变化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5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6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七、板书设计

(一)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目、均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板题: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叶圣陶爷爷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就满眼是爬山虎,指读第一段,齐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做泡泡。

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五、学习第二段

课文写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两个方面(叶子、脚)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1、范读第二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美)

2、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自划、练读

3、交流中适机点出静态、动态;颜色、姿态。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视频播放,练习朗读

5、背诵本段。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指导写字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8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我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我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我们一起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5 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

自我评析: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9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什么吗?

2、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呢?

3、(PPT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描写的.爬山虎,这一墙的爬山虎你们觉得美不美?

4、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

5、爬山虎的叶真的是很美很好看,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一下他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又会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感知“脚”。

1、老师要看一下课前同学们自学的怎么样,是不是也很认真呢?

2、检查阅读:小组齐读

3、师指导“柄”“茎”“着”的读音

4、指名美读第三自然段

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句——齐读

6、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举手作答)

7、师整理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8、它的脚长在哪里?

(生举手作答)——师出示PPT图片明确位置。

9、它长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说)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指名说,自由说或讨论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0、你看到什么颜色?

11、谁能用完整的话把爬山虎的脚表达出来。(请两个学生说)

12、生上台画脚。

13、这么柔软的脚是怎么爬的呢?

三、细读文段,体会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

2、你又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举手作答,指名说)

师:(1)把“巴”改成“贴”好不好?为什么?

(2)使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2、讨论: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小组汇报结果,师作引导。)(师生一起口述一脚一脚向上爬)

3、生上台试用手边说边演示

(师生台下站起做动作)

4、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在墙上爬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5、自学第五自然段

师:爬山虎的脚爬得很顺利吗?师:萎是什么意思?又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这说明爬山虎的脚与墙关系怎么样。

四、师总结(观察细致)

五、延伸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0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掌握10个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它是爬墙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够爬满墙,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品悟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读悟结合品悟叶子的美。

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叶子真美,写叶子的语言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在学生感悟品读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读:

这是新鲜得快要滴出水的叶子,看着那么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新鲜得发亮的叶子,耀人的眼,你能读出来吗?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顺”、“均匀”体会叶子排列的整齐美。

出示图片感情引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这样铺满墙。你能读出来吗?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学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丽后,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观看视频: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完全体会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播放视频,起风时爬山虎的叶子。)

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铺成的墙前,在那绿意盎然的叶影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爽气息。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二)读画结合了解脚的特点。

过渡:爬山虎之所以绿得这么鲜亮,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能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又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勾出脚的位置,用曲线勾出脚的样子。

交流:

脚的位置:学生找出脚的位置的语句后,教师出示画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图中脚的位置。

脚的样子:在学生找出脚的样子的句子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枝状、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再在小黑板上画脚,其他学生拿彩笔在练习本上画。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黑板上脚的对错。

观看脚的视频: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实的脚吗?认真观看,看看它和叶圣陶先生写得是不是一样?跟你画得是不是一样?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写出脚的特点了吗?他是怎样做到的?这段中也有一个词表明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是那个词?(注意)正是因为他注意了,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脚的特点。

(三)读书与探索相结合发现爬的秘密。

作者不仅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还观察了它怎样爬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谁能读出相关的语句?

默读这一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由直变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脚发生变化的用途:变成小圆片是为了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将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爬的情景。

课件演示爬墙的过程。一边看课件一边用书上的语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总:爬山虎长一只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长脚,不断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整面墙。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精神。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事物的美,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认真地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了爬山虎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特征。这长期、认真观察、反复观察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二、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上课前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

(听写:重叠、均匀、逐渐、触角)。

2、 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齐背)

三、新授: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联系,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详细的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随着叶圣陶爸爸一起去学习写“脚”的部分。

1、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指名回答。(板书:位置、形状、颜色;爬;触着墙,没触着墙)

2、学习第三自然段

那书上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课件填一填

(3)我们已经对爬山虎的脚有所了解了,根据文中所描写的`,现在请你试着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好,指一名同学上台画;

(4)评一评,是否画得准确(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体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描写得生动具体)。

(5)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写得非常细致,那么为什么作者会写得细致呢?因为他……(生答后板书:仔细观察),你从本段的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抓“注意”一词)

(6)让我们一起细致、认真地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

小结:因为作者仔细观察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生动。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课文中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合作学习(出示课件):

A、指名读合作学习要求

B、合作学习

C、反馈

(2)抓住“巴”字(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老师演示“巴”这一动作,请一名同学说出“巴”的感受),结合第四、五自然段,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爬山虎的脚就紧紧地“巴”在墙上的。

(3)同学们,你们看过壁虎爬墙吗?大家学了文,又观察了爬山虎,能说说壁虎爬墙和爬山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呢?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呢?根据学生回答,回归第二段“叶尖一顺儿朝下……好看得很。”再问:课后思考题(金话筒)。 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齐读三、四、五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五、作业

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后去观察葡萄、丝瓜、冬瓜等并试着去写一写。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2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本文主要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作者通过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表达了对爬山虎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2、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四、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五、教学方哈

仔细观察,合理想象,讨论交流,适当点拨。

六、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件

七、教学实践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一起猜一猜吧!什么虎沿着墙壁跑?(打一植物)

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出来是爬山虎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来学习《爬山虎的脚》吧!

(二)整体感知

1、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根据课文中的拼音自己试着读读生字。

2、请这一排的同学开火车来读这些生字。(均、匀)

3、大家阅读完课文,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也对整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那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小组赶快讨论一下。

同学们读的可真仔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样子,还写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接下来我们就仔细的阅读课文吧。

(三)理解感悟

1、研读第二段

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的时候,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吗?

那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同学们看到爬山虎的叶子特别绿、很茂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大家先自己阅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作者眼中的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指名回答)

板书

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变化,同学们能通过阅读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

2、研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哪一位同学能用课文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指名回答)板书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的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们?课文中那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指名回答)

大家以前可能也不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上去的,现在大家都知道爬山虎其实是有脚的。那么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它的样子。下面大家开始读吧。

3、研读第四段

请填写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指名回答)大家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谁能再读一遍这一段吗?

大家再看一下课文用”。”标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指名回答)

板书:触、巴、拉、贴

考验大家阅读能力的时候到了。请这一排的同学一人读一句。

4、研读第五段

看到第五自然段,同桌相互把这一段读给对方听。

我们观察爬山虎是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的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用于探索。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

第二课时

(四)练习积累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哪位同学能说说爬山虎的叶子和脚是什么样的?它又是怎样爬上去的?

2、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均、匀、茎)

3、熟悉课文

指名让学生阅读课文。

(五)考核总结

1、指名让同学上黑板默写生字,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2、根据实际情况,讲解生字。

(六)作业延伸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也试着描写一种植物的样貌特征。

九、板书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来的叶子:嫩红——嫩绿

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一顺朝下。铺的均匀

爬的动作:触、巴、拉、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3

课时目标:

1、相识本文生字,学会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叶的美。

3、有感情的朗读其次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谜底为“丝瓜”“葡萄”的谜语。

2、谈话激趣:同学们,丝瓜和葡萄往高处爬都须要搭架子。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墙上,爬到房顶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一位擅长视察、擅长思索的人。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组合作沟通: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沟通:

(1)领读词语。

嫩绿舒适匀称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渐渐坚固

(2)你读懂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了吗?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茂密。其次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漂亮。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和形态。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改变。

三、理解第一和其次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2、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3、观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4、说说你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感受其次自然段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改变美,形态美。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其次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颜色:嫩红、嫩绿、绿叶

形态:密而匀称、一顺儿脚爬

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爱好,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是根据课文的依次,先理清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留意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都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四年级重要的词语还是须要落实,比如“一顺儿”,通过借助工具书或插图来理解都很好,假如要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看着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说明一下什么叫“一顺儿”;注意课文的诵读和背诵,支配的`时间、机会也比较多。不足之处有:虽然诵读和背诵的时间有保证,但要注意层次,每次诵读体会更深,层层深化。教案编写时有些步骤补充在一旁,布局不利于整体统筹。提问时应以一两个主要问题为线,过于琐碎会扰乱学生的思路。提问语言不够间接明确,一分钟内出现多次提问的现象。主要还是源于我对他们缺乏信念,担忧他们听不懂我的提问。另外,也由于自己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在提问后刚好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刚好赐予合适的评价,错过了强化笔记习惯和激励思索的时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有所减弱。在学生回答段落大意之后应再做梳理、引导。我的打算还是简洁粗暴了,“承上”不足,“启下”要单刀直入。在课堂中随时总结学习方法,并向学生点明,让他们加以借鉴。目前的课堂笔记都要求记录在书上,学生可能尚未养成习惯,须要老师指导。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课件展示)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2、导语: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能在墙上爬的植物,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

1、认读生字,教师帮助正音。

2、自由读文:说说课文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细读感悟。

1、体会爬山虎的普通。

指名读第1自然段。从“满是”“也有”“一大片”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课件展示)

(1)自读自悟第2自然段。如此普通而又随处可见的爬山虎,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2)交流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读了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放录像展示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美、动态美。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齐背课文第2自然段。

2、读第3~5自然段,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呢?

二、研读第3~5自然段,感悟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1、自由读第3~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什么地方吸引了作者?

2、交流、点拨。

(1)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吸引人。

①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②小组交流看看谁画的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③再读课文,修改自己的画。

④看着自己的画,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2)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样子吸引人。

①读句子,用“△”标出爬山虎爬时表示动作的词。

②看录像,理解重点词及句子的意思。

③“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为什么?

④看着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样子。

⑤试着背一背第4自然段。

(3)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

①从哪些词语中让你感受到脚的牢固?

②指导朗读。注意“相当”“休想”“一根茎”要读重音。

3、小结:爬山虎的脚这么吸引我们,怪不得作者要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呢。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像爬山虎这样有趣的植物还有很多,回忆自己观察或了解到的一种植物,把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摘抄佳词佳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

(学生发言)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习目标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二、学习课文(1、2)段

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课件:

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三、学习(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想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我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

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

(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指名读)

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

6、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

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

(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

(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

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看一遍录象)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一脚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

(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

(老师的指导)

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

(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演示课件)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

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课件)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

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习第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

(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多媒体演示)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

(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课件演示)

四、归纳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

五、观察植物练笔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