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发布者:泰山顶上 时间:2024-6-20 20:11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难点:

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对诗游戏。(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课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情。

四、走进诗人感悟品格。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

(2)播放动画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3)补充“玉壶”典故诗句。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六、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

2、搜集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

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吴孤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通过情境再现和角色扮演,体验诗中的送别场景和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学会珍惜友情,理解离别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离别的故事或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离别的情感氛围。

提问:你们有过与亲朋好友分别的经历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诗意解析

逐句讲解诗意,重点解释生字词和难懂的诗句。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如芙蓉楼、寒雨、孤灯等,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情感体验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组扮演诗人,一组扮演友人辛渐,模拟送别场景。

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尽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心境。

情感共鸣

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离别是否意味着结束?友情在离别后会有怎样的变化?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好友分别的经历和感受,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三、总结提升

总结诗中表达的离别情感和友情的珍贵,强调珍惜当下,把握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光。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离别的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深入解读《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创意写作或绘画等形式展现对诗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离别中的美好与期待,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

诗意深度解读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讨论诗中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探讨离别对于诗人和友人的意义。

创新思维激发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诗人王昌龄,你会在送别时给辛渐留下怎样的嘱托或期许?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送别诗句或短文。

创意表达实践

分组进行创意表达活动,可以是绘画、朗诵、表演等形式。

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诗的理解和创新思维融入到表达中,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分享与交流

各组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和学习,共同进步。

四、总结提升

总结学生在创意表达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强调离别中的美好与期待,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和重逢。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流畅地诵读《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对友谊的珍视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送别主题的古典音乐,营造情感氛围。

讲述送别诗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诗歌

教师范读《芙蓉楼送辛渐》,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三、深入理解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如“寒雨连江夜入吴”中的“寒雨”和“夜”如何营造送别氛围。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送别友人的场景,分享内心的感受。

讨论友谊的珍贵和重要性,鼓励学生珍惜身边的友谊。

五、拓展延伸

推荐其他送别主题的诗歌,供学生课后阅读欣赏。

布置写作任务:以《芙蓉楼送辛渐》为灵感,写一篇关于友谊或送别的短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感悟诗人的心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情感铺垫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状态。

提问学生对送别的看法和感受,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诗歌欣赏

展示《芙蓉楼送辛渐》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情感交流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送别之情?

分享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和评价。

四、创作实践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一幅与《芙蓉楼送辛渐》相关的画作或书法作品。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创作思路和灵感来源。

五、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价值和审美意义。

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理解《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送别之情。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引出《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诗歌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情感体验: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诗人的送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教师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引出《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环节:教师范读诗歌,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尝试有感情地表达诗歌的内容。

解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句中,“寒雨”和“夜”的`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连江”则表现了雨势之大,为送别之情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情感体验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然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扮演诗人和友人,体验送别时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总结

本节课通过朗读、解读和情感体验等多个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想象力,为今后的诗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深入剖析《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出的情感与志向。

引导学生掌握赏析古典诗歌的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把握、艺术手法鉴赏等。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尝试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诗歌内容讲解:逐句分析诗歌内容,探讨诗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诗人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诗歌朗读与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内容讲解与探讨: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例如,通过解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让学生理解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和对亲友的深情嘱托。

鉴赏与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分享,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四、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芙蓉楼送辛渐》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巩固所学内容。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搜集其他送别诗进行阅读和鉴赏,比较不同诗人在表达送别情感时的异同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五、教学总结

本节课通过背景介绍、内容讲解、鉴赏讨论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欲望,为他们在今后的诗歌学习和写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诗人对人生、友情的独特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歌原文、背景介绍、诗人简介等相关内容。

黑板或白板:用于书写关键知识点和诗歌赏析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送别友人的背景音乐,营造情感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有过送别友人的.经历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激发情感共鸣。

(二)学习新课

展示诗歌原文,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

介绍诗歌背景及诗人简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分组讨论:每组探讨诗歌中的一句或一段,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

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内涵。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尝试写一篇关于送别友人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

分享经历

二、学习新课

朗读诗歌

背景介绍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教师总结

三、拓展延伸

思考情感

现代语言表达

四、课堂小结

总结内容

布置作业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分析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深入剖析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准备

诗歌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朗诵音频、图片等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提问学生:“听完朗诵,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初步的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听后感。

(二)初步感知

展示诗歌原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提问学生:“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概括诗歌大意。

(三)深入剖析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寒雨”“连江”“楚山”等,探讨它们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讨论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方式表达深情厚意。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以送别为主题写一首诗。

分享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一遍。

撰写一篇关于《芙蓉楼送辛渐》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