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童画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谣童画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 1
一、教学内容:
浙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第九册,第八页,第三课《童谣童画》
二、教材分析: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童谣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将童画童谣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教材选取了我国众多优秀的民间童谣中的9首,并提供了与之对应的童画作品,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范本。提问部分则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童谣、童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本课教学极具开放性,在作画材料上不作任何要求,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童谣的意境即可。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
2、 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3、 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加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五、教学难点:
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六、教学措施: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本课目的将童谣的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语言表现,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感知童谣,将童谣进行夸张、联想、拟人化等艺术加工。引导学生理解童谣的含义并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童谣。我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写实、夸张、联想等方法表现童谣的内容。我还选择用剪纸、布贴、刮画、线描、色彩等不同手法表现的范作进行欣赏,以开拓学生思路。那琅琅上口的童谣就成为孩子们想象的源泉,既培养了他们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自由表现、大胆创造的造型·表现才能。把美术置于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让学生逐渐明白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
七、教师课前准备:
相关美术课件,范作。
八、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一些喜欢的童谣和各种作画工具材料。
九、教学过程:
1、 童谣和童画配对游戏,揭题
(1) 教师出示4首童谣(《秧歌》、《萤火虫》、《玩滑梯》、《树叶宝宝》)和4幅童画
作品,秩序打乱,请同学试着为童谣找到和它相对应的童画,并说明理由,分析画面表现了哪句或哪几句童谣,想表达的意境又是什么?我们发现童谣中藏着好多好多漂亮的童画。而且童谣的取材非常丰富,可以是动物、植物(
经常运用拟人手法)、小朋友的游戏及人们在生活劳动中的各种场景等等。
(2) 小结: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
美生动地融为一体。童谣是用富有节奏感的,压韵的具有音乐美的语言来描写
一个场景的,童画是用丰富的色彩和富有想象的画面来描绘童谣的。)
(3)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童谣童画》
教师简单介绍童谣:童谣是没有乐谱的歌谣,不但歌词写的优美动听,俏皮可爱,而且都是描绘我们生活劳动中的场景与画面,所以歌词经常可以用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据记载,童谣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2、 分享童谣,激趣
像这么有趣的童谣咱们同学肯定也听到过不少,能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吗?有同学能用你的家乡话来念吗?(分享各地童谣激趣)
3、 作品欣赏,再悟相通之处,为创作打下基础。
老师也收集了很多童谣,我们也一起来看一下:
(1)《数蛤蟆》谁能来数一下?那三只蛤蟆,四只蛤蟆你还能数吗?活跃气氛。
(2针对配画内容选择:《采藕》在这幅童画中作者画了怎样一个场面?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东西?作者在画面中加了什么又减去了什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内容的加减法分析:减法是为了突出主体,有时画多了反而会使画面显得乱而不好表现,所以我们在画画时也要选择最能表现全部意境且又容易用绘画形式表现的一个场面来进行描绘,而内容上的加法往往是加环境,加上环境是为了更好表现意境,为主体服务,这是一种不同于写实的绘画形式,这样会使画面更加集中而富有表现力。
(3)针对表现手法选择:《荡秋千》,我们班有谁荡过秋千呢,在荡的时候又是什么感受和心情,童谣中明明是只有一个人在荡秋千,可为什么画面中会有那么多人呢?这其实是描绘了荡秋千时一个从下往上的一个过程。可见温暖在创作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采用夸张和联想的手法来表现。
(4)针对画面颜色选择:《阿姆婶婶》,由于画面想表达的是过家家时的热闹喜庆场面,所以画家选用了以红色为主的暖色调,使画面更加具有热烈的气氛。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根据所画的内容来选择颜色。
(5)针对绘画材料选择:《纺线车》,此画以剪纸形式来表现,综合上几幅材料一起分析(教师把前几幅图片一起集中展示)发现绘画形式的多样:颜料,彩色笔,油画棒,线描,布贴和彩纸粘贴,剪纸,那除了以上几种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材料来表现:皱纸,橡皮泥,版画,刮画等。
4、 教师和学生一起尝试创作。
欣赏完了那么多有趣的童谣和童画后,我们也来尝试着为童谣配配画,好不好?
出示童谣《怎么走》,教师给出部分范画,简单讲述创作思路,问:老师用这样的画来表现,你满意吗?从童谣里你还能联想到些什么?(学生添画)提醒学生注意色彩把握,构图,和环境表现等。
5、 学生单独或小组合作进行创作。
(1)学生尝试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
(2)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学生在作业时幻灯片继续播放更多童谣童画作品供欣赏参考。同时伴有童谣背景音乐。
6、 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建议:
(1)能基本表达出童谣的意境。
(2)色彩、构图、画面具体氛围等。(可单独设奖)
(3)选用工具材料丰富多样。
7、 小结与课外拓展。
(1) 把全班同学的作品编集成册。
(2) 课外根据童谣:你姓啥?我姓黄,啥个黄?草头黄,啥个草?青草,啥个青?
碧咧青,啥个碧?毛笔,啥个毛?三毛,啥个三?高山,啥个高?年糕,啥个年?2008年,四(1)班的同学欢欢喜喜过大年!也从自己的姓出发编一首童谣,下节课交流,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向同学学几首方言版童谣。
十、板书设计
童谣童画
1、内容
2、表现手法
3、颜色
4、绘画材料
《采藕》——颜料,彩色笔,或油画棒
《荡秋千》——刮画或线描
《阿姆婶婶》——布贴和彩纸粘贴
《纺线车》——剪纸
环境色彩奖 构图奖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 2
【活动目标】
1、在理解童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有节奏地诵读童谣。
2、能尝试着用发音相似的词语进行替换、创编童谣。
3、感受问答式童谣的诙谐、幽默,体验用方言诵读童谣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童谣录音(用《杨柳青》音乐作伴奏)。
2、白板图谱。
【活动过程】
一、游戏“我问你答”,幼儿介绍各自的姓氏。
小朋友,我有个问题想要问问你们,你知道自己姓啥吗?(知道)那我们来玩一个我问你答的游戏,我问到你的时候,你再回答我好吗?老师问“你姓啥”,幼儿回答“我姓X”。那你们知道我姓啥吗?有的小朋友知道,有的不知道,那你们应该怎么问我呢?(幼:你姓啥,师:我姓吴)所以你们可以叫我吴老师!
二、欣赏、理解童谣。
1、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前面都有一个姓,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关于姓的童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童谣里的小朋友他姓啥?小耳朵听仔细!(欣赏第一遍童谣)
2、提问:童谣里的小朋友姓啥呀?(姓黄)人家是怎么问他的?(你姓啥)他又是怎么回答的?(我姓黄)请你们连起来说一说!(你姓啥,我姓黄)你觉得有趣吗?那你们再来听我念一遍,听听看,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欣赏第二遍童谣。)
3、提问: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喜欢哪一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点击白板引出图谱,并引导大家一起说一说、学一学。
三、学习童谣。
1、师幼结合完整的图谱,一起念。
你们真厉害,帮我把图谱填完了,那你们能不能看着图谱跟我一起来念一念呢,我们试试看!刚才我们念了一遍之后,你觉得哪一句比较难?(拎出难句,重点练习)这一句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说!还有吗?(没有了)那我们再看着图谱响亮的来念一念,行吗?(行)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好听的音乐,那我们能不能听着音乐的节奏在完整念一遍呢。你们念得真不错,快表扬表扬自己。
2、现在请你们看看图谱上什么最多?问号表示什么意思呢?(问)它都用了一个什么词?(什么)那第二列和第四列表示什么呢?(答)是回答问题的对不对?
3、师:这首童谣是一问一答的,那好,我想和小朋友继续来玩我问你答的游戏,吴老师问的时候拍手问,小朋友答的时候也要拍手答,听明白了吗?刚刚我问你答,现在我们换一下你问我答行吗?(师幼互换角色)
四、简单创编童谣。
1、你们玩的高兴吗?(高兴)那请你们现在安静的坐好休息一下。你们念童谣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首童谣问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引导幼儿知道提问前一句的第一个字)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姓,那能不能把我们的姓也编到童谣里呢?(能)我来问一个小朋友,你姓啥?(我姓王)哦,姓王,可以怎么编呢?(把王字写出来,老师先来开个头吧,你姓啥?我姓王,接下去应该怎么问呢?啥个王?老虎王。)还有很多小朋友的姓是不同的,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姓编成一首简短童谣(想)今天后面来了很多客人老师,等会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个客人老师,请他们帮你一起编好吗?但是请客人老师帮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邀请呢?(客人老师,我想你们帮帮我的忙,你愿意帮助我吗?)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念自编的童谣。
客人老师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和客人老师说什么?(谢谢客人老师),今天我们本领就学到这,和客人老师再见吧!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 3
【活动背景】
在《开展民间文体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品质》这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民间文学方面的活动,而民间童谣就是其中的一个点,旨在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培养幼儿对苏州地方方言的热爱,从而上升到热爱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我选择的《开门歌》,是我们苏州非常流行的一首民间童谣,鲜明的结构特点,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重负性的结构形式便于幼儿记忆,互动的形式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配上简单的手指游戏,不仅增加了童谣的趣味性,还能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增强手眼协调能力及注意力。
【活动目标】
1、能熟练、大方地用苏州话讲童谣,心情愉快。
2、喜爱手指游戏,锻炼手部肌肉。
3、激发热爱家乡、热爱苏州童谣的情感。
(评析: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三个目标的设计既考虑到了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形象思维特点,又结合了童谣的特色。)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学会童谣《金锁银锁》和《蚊子叮》,关于门的图片。小熊等玩具小动物。(幼儿围坐在地毯上)
(评析: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知识经验准备的准备是非常不要的,其实,我们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为我这次活动的活动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孩子的一些知识经验是非常足的。其次是物质准备:大号的门,和一些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为学习新的童谣创设了直观的形象和适宜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复习童谣《金锁银锁》和《蚊子叮》,引起兴趣。
1、我们的小手会玩游戏的,我们的小手会玩什么游戏呢?
2、幼儿到中间,与老师一起玩金锁银锁的游戏。
3、刚刚我们游戏是用什么话讲的?我们用苏州话还会玩什么游戏?(蚊子叮)
4、好的,我们找边上的好朋友玩一玩。幼儿找个好伙伴,两个两个到中间来玩蚊子叮。
5、刚刚我们是两个两个玩的,能不能找多一点的朋友来玩呢?
6、幼儿找多一点的伙伴来玩蚊子叮的游戏。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利用幼儿熟悉的“金锁银锁”和“蚊子叮”两首童谣,以边念童谣边游戏的形式为幼儿创设一个幼儿熟悉的游戏场景,幼儿都被深深吸引。提更高的要求让幼儿玩学过的游戏,触发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二、进入游戏,理解新童谣《开门歌》。
1、(叮咚叮咚)呀,谁来了呀?可能它也想和我们玩游戏,客人来了,我们要做什么?
2、演示教具,开门,大门开了,进的来吗?(说:大门开开进不来)其余门一样。(最后两扇门请幼儿开)开完五扇门,请小熊进来,拍手欢迎小熊。
3、刚刚我们一共开了几扇门,小熊才进来的?
4、这里有五扇门,老师手上有五个手指,也有五扇门,你想不想进来?
5、老师示范边念童谣,边做手部的动作。让幼儿进来,并和幼儿拥抱。
(评析:与幼儿一起迎接客人的到来,在开门的过程中展开了幼儿想像的翅膀,教师的有规律的语言,再次调动幼儿的兴趣,通过一扇扇门的打开,扣动幼儿心弦,在这样的一个游戏过程中,幼儿理解了童谣的内容。老师引入手指游戏让幼儿对童谣更有亲切感,更充满了学习的欲望。)
三、尝试自己说童谣。
1、哟,你们看,谁也来了?(很多小动物),他们都想进到老师的门里来,呆不下了,那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五扇门呀?我们来请小动物好吗?那你想请谁进来呢?我们来试试。
2、某某小动物进来了,真开心啊。
(评析:一起来请小动物进自己的门,既可以让童谣的游戏情节发展得更完整些,又可以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让幼儿把他们对童谣的理解通过游戏变成事实在在的东西,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的目的。)
四、巩固童谣
1、练习多次,请不同的小朋友,并尝试学小动物的声音来说童谣。
2、小结:刚刚我们用苏州话玩了开门这个游戏,还请了很多的小客人来班级里做游戏,真的很开心。那我们能不能请自己的好朋友进来玩呀?
3、幼儿请自己的好朋友来玩开门的游戏。
(评析:语言活动就要给幼儿“说”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从语音、语法、语义以及语言运用四个方面掌握母语的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通过模仿不同小动物的声音请相应的小动物进门,对刚才所学的内容做个巩固。不同动物的转换又会让幼儿觉得新鲜、不枯燥,所以他们又会兴致勃勃地进行游戏,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
4、后面还有好多客人老师也想到你们的门里去玩,你们欢不欢迎呀?(鼓励幼儿大胆地和客人老师进行交流、游戏。)
(评析:这个环节主要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鼓励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游戏,增进情感交流。)
5、这个游戏这么好玩,回去我们还可以和爸爸妈妈来做这个游戏。
(评析:这一环节作为延伸活动,旨在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也让家长对幼儿的所学有一个了解和互动。)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 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童谣,理解童谣内容并学习创编童谣。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编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道青蛙是益虫,教育幼儿从小爱护青蛙。
活动准备:
视频 玩具蛤蟆 蛤蟆的叫声 歌曲《数蛤蟆》
活动过程
一、放录音,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听一听是谁在叫?
二、放视频,请幼儿欣赏。
1、提问:图上有什么?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本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2、教师小结:青蛙还有一个名字叫蛤蟆,蛤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会捉害虫帮助我们保护庄稼,我们要爱护它,别伤害它。
三、引导幼儿学习童谣。
1、出示一只蛤蟆,请幼儿说说蛤蟆的特征。
(1)提问:一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引导幼儿完整说第一段童谣。
2、出示第二只蛤蟆。
(1)提问:现在是几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
(2)引导幼儿完整说第二段童谣。
3、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诵读整首童谣。
四、引导幼儿创编童谣。
1、出示第三只蛤蟆
提问:现在是几只蛤蟆?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
2、引导幼儿把创编好的`童谣连起来朗诵一遍。
3、引导幼儿给童谣取名字。
五、复习童谣。
1、引导幼儿复习童谣一遍,教幼儿用方言说一遍童谣。
2、小结:今天小朋友知道了蛤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还学会了朗诵童谣,又有了新的本领,你们真棒。
六、结束部分
放音乐《数蛤蟆》,师幼一起边朗诵童谣边表演。
附童谣:数蛤蟆
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中尾巴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童谣的内容。
2、根据问题与图片提供的线索,学习童谣。
3、积极地与同伴合作进行问答。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观察第一组动物图片(鸭子、公鸡、松鼠)
指导语:你们看,谁来了?
二、观察尾巴的'特征,学习第一段童谣。
1、观察这三只动物尾巴的特征。
指导语: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2、根据老师的提问完整回答。
指导语: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
3、完整朗诵童谣第一段。
三、迁移第一段经验,创编第二段童谣。
1、观察第二组动物图片(猴子、兔子、孑L雀),了解尾巴的特点,激发创编第二段童谣的兴趣。
指导语: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2、自由创编童谣第二段。
3、集体交流。
四、用多种形式完整朗诵问答式童谣,感受问答式童谣的特点(问、答)。
指导语:这首童谣还可以怎么念?(分组问、答等。)
五、拓展经验,激发进一步创编愿望。
指导语:除了问小动物的尾巴,还可以问什么呢?
尾巴歌
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
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
鸭子尾巴扁,公鸡尾巴弯,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
什么尾巴好像一把扇?
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孔雀的尾巴好像一把扇。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 6
一、激趣导入
说一说: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
预设:
生:我最喜欢春节,春节可以放鞭炮……
二、快乐积累,了解民俗
1、同学们知道过大年吗?能说一说过年之前你们家里都要做些什么吗?
2、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团结、兴旺的象征,同时也是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要做好多事情,快一起读一读,看看我们都要准备什么。
3、多媒体播放《春节童谣》动画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听准字音。学生自由读童谣。
4、说一说这首童谣中你哪里没读懂。
预设:
(1)腊八: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2)糖瓜:用麦芽糖做成圆圆的小南瓜的形状。这种糖很粘,会粘住牙齿,让我们说不了话。(可以讲一讲灶王爷的故事)
(3)熬一宿:就是一晚上不睡觉。
5、拍手读童谣,感受学习乐趣。
三、游戏巩固所学
1、课件出示连一连,随机让学生上台连线,巩固记忆。
2、齐读童谣,熟读成诵。
学生在朗读韵文的过程中一定会被其中的一些准备活动所吸引。教师为学生解疑的过程就是为孩子讲解中国风俗特色,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1.和爸爸妈妈一起拍手说童谣。
2.和家长一起读《春节童谣》,与家长进一步交流中国民俗的特色。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对童谣和儿歌产生兴趣,喜欢读童谣和儿歌类的书籍。
2.尝试进行自主阅读,结合生活实际增强阅读体验。
3.乐于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愿意和小伙伴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
【教学重点】
对童谣和儿歌产生兴趣,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书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读读童谣和儿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童谣,激发情感
1.背诵童谣: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谣或儿歌吗?把你喜欢的一首童谣或儿歌背给大家听,好吗?
出示课件1:
2.教师揭题:一首好的童谣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小脸可以看出,儿歌和童谣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分享童谣和儿歌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读过的童谣或儿歌,与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联系,点燃课堂活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尝试提问,感受阅读
1.学习童谣《摇摇船》。
(1)教师引导:同学们,童谣《摇摇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幸福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学生读题目:读读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谁在摇船?
(3)学生自由读: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童谣,看看能不能从童谣中找到答案。
提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童谣;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带着问题再读童谣,看谁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2:
教师提问:读完了吗?谁在摇船?
预设:小朋友在摇船。
(4)教师范读:你答对了,真是认真读书的好孩子。下面,老师来读,请你一边听,一边想出新的问题。
预设:谁给了小朋友糖、果、饼儿和糕?
教师提问:你们很爱动脑筋,谁来当当小老师,回答他的问题。
预设:外婆给小朋友的。
(5)学生齐读:他回答对了吗?让我们一起读读《摇摇船》吧。
2.学习儿歌《小刺猬理发》。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小刺猬吗?小刺猬长什么样子?
预设:我见过小刺猬,它全身是刺。
教师介绍:对,小刺猬全身是刺,长着一双又圆又黑的小眼睛,小小的鼻头黑黑的,嘴巴尖尖的,它还有一个小尾巴。瞧,这就是刺猬。
出示课件3:
(2)教师提问:读读题目,猜一猜小刺猬为什么要去理发?
预设1:因为它想变漂亮。
预设2:因为它的头发长了。
(3)学生自读:大家都很有想象力,下面就请大家读读《小刺猬理发》这首儿歌吧。
提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童谣;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带着问题再读童谣,看谁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读完了吗?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明明是小刺猬理发,怎么成了小娃娃?
(4)教师指名读:谁想来读读这首儿歌?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预设:因为小娃娃的头发长长了,很像一只可爱的小刺猬。
教师评价:你回答得太棒了,真是个认真思考的好孩子!
(5)学生齐读:这首儿歌真有趣,我们再来读读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读儿歌和童谣的快乐。)
三、搭建平台,产生期待
1.说一说1: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读了《读读童谣和儿歌》,谁想说说喜欢的童谣,讲讲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4:
2.说一说2:原来读了童谣和儿歌,同学们可以知道这么多新奇的事情。你们喜欢读童谣和儿歌吗?老师看大家都如此喜欢,非常高兴。那么就请同学们再说说自己喜欢的书是什么,给大家推荐推荐。
3.教师小结:学习使人进步,读书令人快乐。课堂上,老师教大家识字读书。放学后,我们多读书,长知识。从今天开始,让每天读书成为你的习惯吧!
(设计意图:适时的鼓励,激发了学生展示的欲望。学生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后,趁机引导学生交流推荐,使学生对阅读更多的儿歌和童谣产生期待。)
四、布置作业
1.请爸爸、妈妈带你到书店逛一逛,选一选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
2.把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背给喜欢的人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享受读书和分享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
【教学反思】
本次“快乐读书吧”主题是“读读童谣和儿歌”。指导学生阅读《读读童谣和儿歌》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儿歌和童谣的示例作用,发挥提示语和学习伙伴的引导作用,同时,有效利用每组歌谣前“阅读指导”的内容。教学时,在问题设计和讨论展示时,需有所侧重。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童谣、儿歌优美灵动的语言特点,通过这些朗朗上口、充满童趣的歌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要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教学中,将学习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唤醒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童谣和儿歌后,进而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分享读书的幸福。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童谣的基本特点,理解童谣与童画之间的联系,掌握将童谣内容转化为童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创作和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童谣与童画之间的关系,掌握将童谣转化为童画的基本方法。
2. 难点:如何准确捕捉童谣的意境,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童谣资料、童画作品图片、绘画工具材料(如彩笔、油画棒、水彩等)、展示板等。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材料、收集的童谣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段童谣音频,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听过的童谣。
(2)教师简要介绍童谣的特点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童谣童画》。
2. 欣赏与讨论
(1)教师展示一组童画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童谣内容的。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童谣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将其转化为童画。
3. 创作指导
(1)教师讲解将童谣转化为童画的基本方法,包括提炼主题、捕捉意境、选择表现形式等。
(2)教师示范如何将一首童谣转化为童画,强调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表现童谣的意境和情感。
4. 学生创作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谣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
(2)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如彩笔、油画棒、水彩等,以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
5. 展示与评价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示板上,互相欣赏并交流创作心得。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6. 总结拓展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童谣与童画之间的联系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2)教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童谣和创作童画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童谣与童画的结合,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工具材料,以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作过程,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童谣的基本特点,学习并演唱简单的童谣,同时能够运用绘画表达童谣中的情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画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力,以及音乐与美术的整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童谣和绘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童谣的演唱与绘画创作的结合。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童谣内容中提炼出绘画元素,并用画笔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播放童谣音频和视频。
2. 绘画工具,如彩色笔、油画棒、纸张等。
3. 童谣歌词或故事内容的打印材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首欢快的童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讨论对童谣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 学习童谣
展示童谣的歌词或故事内容,带领学生一起朗读。
播放童谣音频,让学生跟唱,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
分组练习,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台表演。
3. 提取绘画元素
分析童谣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绘画元素来表达童谣情境。
讨论并列出可能的绘画元素,如人物、动物、景物、色彩等。
4. 绘画创作
学生根据童谣内容和个人理解,运用绘画工具进行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表达。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作品,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5. 作品展示与交流
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互相欣赏和点评。
邀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创作思路。
教师总结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并提出改进建议。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童谣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鼓励学生将童谣和绘画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多有趣的作品。
五、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童谣,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2. 鼓励学生将作品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六、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作品质量。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童谣童画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童谣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够用简单的绘画形式表现童谣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童谣的朗读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童谣和绘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童谣的意境,并能够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难点:如何将童谣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转化为绘画语言。
三、教学准备
1. 童谣文本资料(如《小星星》、《摇啊摇》等)
2. 绘画工具(如彩色笔、油画棒、水彩等)
3. 绘画纸
4. 投影仪或黑板用于展示童谣和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首童谣,让学生感受童谣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讨论童谣中的.内容和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探究学习
教师展示几首童谣的文本,让学生朗读并理解童谣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童谣中的主题、情感和意境,并思考如何用绘画形式表现这些元素。
教师展示一些与童谣内容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讨论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创意。
3. 实践操作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童谣,用绘画形式表现童谣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中的困难,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学生完成绘画后,可以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 总结提升
教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并提出改进意见。
引导学生总结童谣和绘画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将童谣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转化为绘画语言。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童谣和绘画的魅力,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童谣和绘画的结合,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童谣意境和绘画表现手法时,需要更加具体和生动,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