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教学设计(精选5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习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教学反思
学校搞教学研究月活动,身为新进教师的我自然是要上节汇报课的。思来想去,我选了新入编的课文《虽有嘉肴》。我是新人,它是新课,“新新”相映,“新新”相惜,没准能给听者一些新意呢——我当时这么想着。
因为是第一节课,所以很多老师调了课光临指导,这既给了我动力,亦让我的那点“表现欲”膨胀起来。
开课前,学生们凌乱地坐着,我便要求学生们将前排坐满,还联想起《百家讲坛 彭林说礼》中的观点 “教训”起他们来:“同学们,古人重礼仪,没坐满的位子被称为‘虚席’,‘虚席’是对主讲者的不尊重, ‘座无虚席’是一种礼仪,请做一个知礼之人!”学生立马填满了前面的空位。
于是,我便引入课文。我以26日习总去了孔府,谈了儒学的重要性说起,又强调了“四书”、“五经”的具体书目,后介绍了《礼记》、《学记》,还顺势介绍了《虽有嘉肴》篇名的由来。接下来诵读,翻译,学生在预定的轨道上实实在在地学着。当学生理解了文意后,我让学生就谋篇布局、文句意思等方面质疑,学生的问题或浅薄,或无厘头,偶有一两个切中要害的,我欣喜着,引领者去解决,可一看手表,坏了,只剩十一二分钟,来不及了。“撤!”我暗地里命令自己,于是我赶紧将预设的两个问题做了点拨,希望能赢得“宝贵的时间”,完成既定任务。总结、拓展,布置作业,“飞速”完成了。我庆幸自己较完整地展示了课堂的环节,尤其是较有创意的“质疑”和“拓展”。
下课后,我找了两个同学问了问:“刚才讨论得几个问题你们懂了吗?”学生苦笑说:“不大明白,我来不及思考。”是啊,我将他们思考的时间“抢”了过来,他们被牵着鼻子,哪有那么多思维的火花呢?于是,我问自己:“课堂是谁的舞台?”“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一堂课非得完成既定任务,来不得一点变通吗?”
我反省自己: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注意力的。这节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个“有梯度”、“见水平”的预设问题呢?
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过多地关注教师素质,只会促使“作秀”、“表演”,而关注学情,课后共同研究学情,则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增强。比如这节课中,学生不能提出“‘由学讲到教没有过渡,缺乏逻辑性’的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教师值得研究;学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抄笔记值得研究;平日里学生发言积极,大型活动就胆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绩最差的张文迪同学大胆发言,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务又何妨。
绝大多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坦承:“这课还得‘回火’,不然孩子没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讲深讲透文意,否则学生月考就要“愁断肠”了。何不上成常态课?何不实实在在地完成前几个环节?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课,就尽情地读,敞开了说,热烈地讨论,不见得不精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自己课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人的教育”的初衷不变,惟愿学生们能快乐地驰骋!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4
一、设计理念
中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常态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问题。但是,文言文体决定了学生在这类文体的阅读理解心理过程的序列——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着语文教学“活动建构”必须切合语文学科规律,更需要切合学生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规律的原则,本节课教学设计活动安排:“读、译、辩、评”,课堂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活动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资料,结合自己写成小短文准备课堂上演讲。
2、教师上网搜集、整理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的(也可写下水作文),与大家共享,并制作成PPT准备在课上展示。
二)课上活动
活动一:读
形式:个体自读,放声,读到基本能背诵下来。
目标: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
方法:
①虚词停顿鲜明如“之、焉、也”,读出文言的意味。
②语气舒缓,营造古朴氛围。
再读
形式:小组竞读。
目标:看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方法:
① 分男女生两个组。
② 树立合作意识,齐心协力,不抢不拖。
评比:哪个组读得好?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 朗读活动中,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个体自读,旨在熟悉课文;后者——小组竞读,旨在正确、整齐和初步的情感体味。朗读活动设计体现教学要求的层递性:只有在学生个体熟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齐读,并读出感情。
活动二:译
形式:个体自译;同桌对译。
目标:对照注释,译成白话。不能译的圈出来质疑研讨。
探究:质疑讲解。
【设计意图】 面对学生存在文言词句理解的水平差异,由个别学生的自主发现,从而引导全班学生的发现学习。课堂上在“译”的活动中不仅关注这些差异,而且利用学习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个体的自主发现”,并以此为例引发“群体性的自主发现”。
活动三:辩
出示问题组:
①的中心句子是什么?
②的体裁是什么?
③的脉络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了课文基本内容后,学生的阅读理解就回归了常态,既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对所要读得内容做出预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这段文字内部思路,解读文本。这时,“辩”成为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主题的脚手架。
活动四:评
问题思考:从这篇课文内容和语气看,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设计意图】此活动环节关注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文化开掘。初中学生阅读理解所加工的信息,不仅来自于学生从课本中获得的文字信息,还包括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所提供的信息。我设计的这个问题很有难度,让学生思考回答前,我做了一些铺垫。“评”为学生准确把握主题构建了一个隐形的支架。
三)课下活动
学生利用网络教学,搜集的配乐朗读并听读两遍。
【设计意图】此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感官因素。在目标明确、方法到位、时间充裕的科学安排下,活动感官越多,过程越扎实,活动收获越大。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
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
4.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
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走进新课
1.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
《虽有嘉肴》节选《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学习课文
(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
(一)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
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
读后师再点评。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
自强( qiǎng)教学相长( zhǎn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áng)
《兑命》(yuè,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ào,教)
(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
(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
(二)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
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
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
(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3)不知其善(好处)
(4)是故(所以)
(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6)自反(反省自己)
(7)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9)学学半(教;学习)
(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以句号为准,第一句到第三句分别是一至三组,剩下的三小句由第四组的同学负责。同桌互相讨论。最后各组推荐一个代表来翻译。比比哪组最准确)
②准确翻译文句
⑴任务平分到各组,可以采取本组同学读一句,代表来翻译的形式来完成。最后师生点评)
⑵学生代表翻译完后,老师再把准确的译文重述一遍,语速不要太快。
⑶老师再来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思路,同时板书文章层次图。
(同学们,我们通过刚才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对课文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我们再齐读一遍以熟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