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发布者:白色荆棘谷 时间:2023-12-18 06:34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1

【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活动建议】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难点:

1、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复习:区域及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的关系

导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与实施途径(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合作)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是相当复杂的,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不尽相同。(课题2)

新授: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知识背景介绍)

一、中国水土流失的概况

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4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减少耕地4000万亩,造成经济损失4000亿元(每年平均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元)。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等地区,都有水土流失发生。而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从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获悉,虽经多年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仍有4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依然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另:据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提供的资料,“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强度之剧烈,居全国首位。)

(过渡)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黄土的特性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地质构造的不稳定

4、植被稀疏(覆盖率低,不足5%)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开垦陡坡、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樵采、滥用土地(挖窑洞、采矿等)

(学生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小结过渡]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本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仅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

(第2课时)

水土流失对区域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治理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的危害)

1、侵蚀的危害

2、淤积危害

3、引发山区的泥石流

4、造成生态恶化

5、加剧洪涝灾情

6、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a)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b)治理经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c)可采取哪些有效的举措来改善环境与发展经济呢?(学生思考,提出建议)

例如:

①建立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不仅可以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且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他们进行水土保持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去进行水土保持工作)

②扩大林、草的种植面积。(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扩大林草的种植面积,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而且还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从而改善本区的生态环境)

③水土保持工作应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光治理,不开发,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他们就没有进行水土保持的积极性,甚至为了增加收入,毁林、毁草开荒,反而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此,要边治理,边开发。

④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水土流失概况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主要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

2、治理经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

3、具体举措——植树造林和种草,修建梯田,淤地坝,引洪淤灌。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2

一、说教材

(一)教学的指导思想:

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它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二)教材简析

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的第二个地理区域,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的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一节东三省是一个一行政区域为基础划分的综合地理区域,有事教材讲诉的第一个区域,因而要求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区域的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而本节介绍的黄土高原则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在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重点应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也是以后继续学习区域必不可少的能力。

本节教材分四个标题,即:文明的摇篮(包括黄土文明和黄土风情)、风吹来的黄土(包括黄土景观和黄土地貌)、严重的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后果)和水土保持。本节教学我主要选取前三个主题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成因、生态环境问题三方面进行了讲解与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4.了解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课堂活动归纳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难点:

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

三、说学生学法

学生通过对八年级上学期和北方地区的范围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如:知道了黄土高原大致的位置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同时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阅读使用地图、整合资料、分析归纳等能力。通过黄河的学习认识了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但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水土流失。因此,本节课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概况、感受黄土风情;小组论证黄土成因;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观看泥塑和《黄土高坡》的视频提问:创作于哪个地区?

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感知黄土风情,容易抓住学生思维,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探究

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即:定位黄土高原、感受黄土风情、探寻黄土成因、领略黄土风貌、探因水土流失、究果水土流失。

环节一、定位黄土高原

(一)自主学习教材22—23页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2.为什么说黄土高原是“文明的摇篮”?

3.你知道黄土高原有哪些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教师板画黄土高原轮廓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出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图”

学生指图话高原:鼓励学生到板前讲解黄土高原位置、范围,教师板画、板书落实知识。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到讲台前指图讲解或在地形图上动手描一描(如有困难还可在地形图上圈画主要地理事物)。

环节二、感受黄土风情

学生集体交流:

1.为什么说黄土高原是“文明的摇篮”?

2.说一说你知道的黄土高原上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3.你了解黄土高原哪些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环节三、探究黄土成因

(一)出示黄土成因的几种假说

(二)小组论证“黄土成因”。

(三)观看“黄土高原形成”视频。

环节四、认识黄土地貌

课件展示:几种黄土高原地貌景观。

通过读图,解释塬、梁、峁、川等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讨论:几种黄土地貌形成的过程?

环节五、探因水土流失

出示:“黄土高原卫星影像图”,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说明黄土高原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什么?

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学生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环节六:究果水土流失

学生思考:一旦水土流失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当地的环境、社会、经济会造成什么后果?

再通过观察图片,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启发明确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小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总结延伸:怎样才能改善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期待下节课去共同治理黄土高原吧!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板画与板书结合。板画黄土高原的轮廓图,填写位置、范围及自然特征等丰富板书。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六、说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较好的地方主要在于合理利用多媒体形式,没有过多的罗列使用,而是有选择性的使用必须的图片、视频等等,这样一来,即在上课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另外,本节我重在体现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以形象直观的地图演示,动手画图、描图,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与操作能力,也是今后学习地理必要的技能。

当然,本节也有许多不足。主要有两个失误,一是:大屏幕不太清晰、后面几排的学生看得不太清晰,影响教学效果;二是:本节是展示课,是重复课,学生的思维不能完全集中,有时提问的问题学生不能及时思考,影响了课堂的氛围。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学习难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仪器、课件

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挂图

教学流程

个案补充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我们生活的地方,处在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上。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生养我们的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引导学生读图8.1“黄土高原的位置”或挂图,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简单地介绍把黄土高原。

总结:在我国北方的大地上,有一片被深厚黄土覆盖的地区——黄土高原,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2、讲述: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黄土地形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

引导学生读图8.2“黄土高原景观”认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仔细比较“塬、梁、峁”的景观特征。

提问: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哪一种黄土地貌景观?

学生回答:黄土塬。

3、提问: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教师巡回指导。

(1)读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说说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规律。

(2)下面是支持黄土高原黄土“风成说”的几方面证据,讨论每一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

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小结: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等。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黄土高原表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点,“塬、梁、峁”等地貌类型多样,这些特征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水、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而黄土高原恰恰是一个植被极度缺乏的地区。

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阅读图8.6,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引导学生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2)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3: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4、提问: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产生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读图8.5和第二自然段课文回答: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达标检测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B.黄土塬C.黄土峁D.黄土梁

3.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作业布置

一、单项选择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

A.淮河B.秦岭C.太行山D.大兴安岭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

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

3.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

A.注入的支流众多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C.水流速度快D.流经黄土高原区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涝灾害B.台风C.寒潮D.地震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板书设计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塬、梁、峁

3.黄土高原的成因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二)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教师可给学生作简要介绍,详见备课资料)。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

②烧杯内水量多少;

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

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

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 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

(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

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

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6.32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

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

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 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

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

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后作业】完成学习探究P90—91

【教学反思】

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读图

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课本P27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知识点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xx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 ,多 ,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护;

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② 等活动破坏地表。

(3)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

2.得出结论是:

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知识点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 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 拦截坡地流失的 ,堆积形成肥沃的

(2)读教材图6. 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 ,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

①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缓坡地应修建 耕作。

②退耕结合 ,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时要控制 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

④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

读图6.29,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确: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探究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后果

4、黄土高原生态建设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导入】

一、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来导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师出示,生代表朗读,生明确目标。

【教学过程】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语句: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师出示图片,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师出示答案)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3、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过渡语句:这么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

(师布置学生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说法)

4、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师出示出示图片,生思考“刮得风的方向”师提问,生代表回答)

(过渡语句:专家们到底找到了什么证据证明“风成说”说呢?)

(师布置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证据,并理解这些证据的所证明的东西)

5、证据

第一条证据“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流质(风或流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第三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第四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过渡语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形成,现在我们来学习为什么它呈现给我们的是沟壑纵横的模样)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布置学生看课本,总结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师提问,生回答,师出示)

1、原因

(1)自然原因:植被、土壤、降水、地形

(2)人为原因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是出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图”,让学生发现其不同,得出自己的结论,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结论,师最后总结)

(师布置学生记忆“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生互相检查,师巡视抽查)

(过渡语句:水土流失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

2、后果

(过渡语句:最直观的后果就是使得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但是整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所以呈现的景观也不同的)

(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黄土高原不同的景观;让学生思考人口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哪种区域;生代表回答)

黄土塬(人类和村庄主要分布的区域)、黄土梁、黄土峁

(过渡语句:除了这最直观的后果,还有哪些呢?)

(1)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3)还向黄河下游输送了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师生一块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

(过渡语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气候

(师布置生完成P83活动题,做完后小组内讨论;组内派代表回答,师总结,

口述答案)

(过渡语句:通过刚才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我们了解黄土高原会产生旱、

涝灾害,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2、常见灾害: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塌陷

(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也了解了其脆弱的自然原因)

(过渡语句:人类活动又对黄土高原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3、人类活动——人为原因

(师出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师引导学生理解该图)

(过渡语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四、生态建设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五、小结

(生代表总结本节知识,不足之处由另一名学生补充)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

板书: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学生: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课堂活动: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

学生: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释,大家认同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阅读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板书: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展示:展示图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及“风成说”的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知识框架把握重难点,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希望同学们预习。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9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

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

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实在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这点上。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六、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时,用了《黄土高坡》的flash,在感受黄土地粗犷的.音乐的同时浏览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及风俗习惯。这样的情景导入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状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又例如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一段动画来进行的,通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有趣。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并概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和读图分析,锻炼和提高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学习,养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造成黄土高原支离破碎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水土流失原因分析

教师呈现资料“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以黄河为例,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一米宽、一米高的堤坝,它的长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三倍。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什么这么严重呢?”

播放录像,学生观看,结合教材P28图6、32,学生思考,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去思考,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植被、土壤,人为因素包括毁林开荒、采矿、开垦放牧等方面)。

【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

(1)自然原因

①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碎。

②土质方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③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④植被方面:植被被严重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2)人为原因

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

①毁坏植被,陡坡耕种。

②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

③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2、原因探究

【过渡】为什么降水、植被、土质等会引发水土流失呢?结合教材P29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a、水土流失和地表植被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b、讨论不同土质、不同坡度、不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学生回答】

a、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b、沙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陡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教师点拨】正是黄土高原地区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结构疏松、易溶于水的土质,加之人类毁林放牧、不合理利用土地等,造成黄土高原地表植被被大量破坏,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就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所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水土流失的危害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水土流失的危害。

【问题】

①结合图6、3说说水土流失对聚落与耕地的影响?

②水土流失的危害还有哪些?结合教材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②破坏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使养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而冲刷下来的泥土淤积在下游河道抬升河道,使得河流更易发生决堤和洪涝灾害,沙尘暴、气候异常。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除了黄土高原,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还有哪些?为什么?

教师展示《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学生读图,明确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降水集中、坡度较大的地区,水土流失也较严重。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

作业:课后收集资料,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