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后反思20篇
教学课后反思20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课后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课后反思1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袋子,里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谁能闭上眼睛,在里面摸出圆来?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
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 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
边 边
顶点 顶点 顶点
边 边 边
提问:角的边又有什么特点呢?(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追问:如果有一条边是弯的行不行?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1)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出示一个分针和时针夹角很小的钟,然后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逐渐变大。提问:分针和时针形成的夹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再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变小。
提问:现在这个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角怎么样?(板书:角有大小。)
(2)课件出示例题2中的三个钟面。
让学生比较那个角最大,那个角最小,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是观察边叉开的程度,也可能数格子,都肯定鼓励学生。)
2、 做角活动
(1) 谈话:角有大小,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活动角。
(2) 同桌每人做一个角,比一比谁的角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角,让这两位学生上台全班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用重叠法比较。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叠法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题。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剪刀、扇子)引导学生把扇子和剪刀
慢慢打开或合拢,观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B、“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发现折出的角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指给同桌看。
四、全课总结,拓展角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个图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指名学生作角的自述。
2、拓展: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角娃娃非常高兴,要出个脑筋急转弯:4-1=?,课后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剪法多?
3、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
【教学反思】
其实,“角”对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然而,在学生的'心里眼里,“角”的概念与我们数学中“角”的概念就不尽相同了。而怎样使学生经验与新课的教学完美结合呢?上述案例又如何体现教师的教学理想的呢?
一、 生活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游戏的导入引出“角”,然后教师点题说明本节课就来认识“角”,从生活实际引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
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做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科学性与准确性的完美统一
“角”对学生并不陌生,“摸角”便是检验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学生头脑中的角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让他们摸就是让他们知不足。虽然只摸了顶点,但得肯定他们的摸法有可取之处(摸的是角的一部分),然后再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进行摸角。这样的设计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使他们在放松自然的情绪中来科学的认识角,明白数学中的“角”是区别与我们先前所认识的“角”的。而在摸角的示范上教师也作了推敲,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在画上小弧线。这样的做法并不是随意之举,因为教师们都知道: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的平面图形,画射线就得从顶点开始。在后来的画角中教师也渗透了这一点。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摸边时的感觉,得出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
三、系统性与拓展性的无痕渗透
从游戏引入角到实际摸角,然后让学生在例题情境中找角,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指角,紧接着从物体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出示角的抽象图)。一切过渡的自然而巧妙。然后再通过画角、对比,认识角的共同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并且两条边必须都是直直的。最后再通过判断、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模型。
这里充分体现了知识建构的系统性,虽然是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却蕴伏了许多的数学思想。正确的摸角方法、画角方法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抽象出的三个角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我们的课堂并不局限在“40分钟”,而是给了它更大的拓展的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向高段学习延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的设计简单,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多研读教材,多系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多研究学生,这样才能把握低年级的教学特点,使我们的教学更艺术,使学生的学习更便捷。
教学课后反思2
本节课为典型的概念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以体现教材编写意图为根本,努力营造“新课标化学课堂教学”研究氛围。对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教学,遵循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完成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找到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并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实施后的情况来看,有以下一些特点:
1.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通过对人教版和鲁科版教材反复研读,在尽量吸取两版教材特色的基础上,将这部分内容适当进行整合,把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提前,而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后置。这样处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此外,在深广度上掌握的比较适度,比如得出影响因素的个数比教材中要多,而各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加快还是减慢)、如何用有效碰撞理论进行解释、以及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都是选修教材的内容,在此没有,也不宜深入展开。
2.注重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经验或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中获取化学知识。课题一开始,展示出“巴氏牛奶”包装袋上标注的各相关温度下牛奶保质的期限,引入化学反应快慢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事例取材于生活,起到了很好的课堂启发效果。在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后,引导学生去体会,除了伴随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的快慢程度)研究化学反应。然后选取了三个典型实验(制取气体的实验,便于观察反应进行的快慢),让学生经过预测并设计和进行探究实验,找到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初步分析和解释一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合理设置探究实验的开放度
开放环节主要设置在预测和通过探究实验寻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人教版教材中研究了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在设计时适当做了扩充,通过精心挑选的几个实验,学生还顺利找到了浓度、固体表面积、物质本身性质等因素。由于预先考虑到学生可能对于多反应、多因素的实验设计上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因此,限定每小组只针对一个反应展开研究,然后通过组间的交流与讨论最终获得多反应、多因素的综合结论。从实施后的效果来看,合理控制开放度是有必要的,避免了学生出现手忙脚乱的场景。
4.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性
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承载了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渗透“方法”。例如,进一步熟悉了开展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明确探究目的、根据已有经验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由此得出结论。在学生对实验的分析以及组间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到一些科学方法在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性。例如,实验方案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即针对一个化学反应,讨论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个小组内部完成),或者研究某一个因素对不同化学反应的影响(通过组间交流得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不能仅从一个反应得到结论);还有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如:定性观察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和控制变量的方法。
5.存在的问题
先研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再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认知规律,但二者之间如何过渡才能更自然、更顺畅,这个问题在本节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课时所限,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剖析也不够深入。
教学课后反思3
昨天市领导来调研,我有幸上了一节课。针对这节课我想谈以下几点:
1、有点紧张。头一次接受这么高级别的检阅,有点紧张,课上语无伦次。
2、普通话水平急待提高。带有沂南色彩的普通话,不知领导听着是一种煎熬吧?
3、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欠妥。在课上,在处理连接中考这部分,让生到黑板做时,结果李超同学做了12年中考题,我当时就给予了否定,并告诫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座谈时陈主任告诉我对孩子们要多肯定、多鼓励,而不是否定,更不是训斥。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我要努力改正。
4、分层次教学不够。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杨凡星同学的学案基本没填,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我都会了,不用填了”。我同样给予了否定。平常和学生们玩惯了,就没想那么多。其实在上课时我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陈主任,也建议说:“如果学生会了,可以对这一部分学生单独开小灶,课上多给训练题目,争取使他们有最大的提升”。我想,陈主任说的太对了,我以后就这么办。
教学课后反思4
物理是初二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学习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从。
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对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节两节练习试卷的分析,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到位。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对新课标的这两点要求认识不够,弱化了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培养。
2、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
3、对学生认知过程认识不够。对一些知识的讲授时,总自以为很容易,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而一笔带过。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的,对于一些重点特别是难点的知识点,不但要讲透而且要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加强运用。没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后进生辅导。
2、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3、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教学课后反思5
其实今天上完此课,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也作了一番反思,只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真的让我很欣慰,我感觉再累点都值得!我喉咙不舒服,奕琪马上给我递上水。孩子,谢谢你对老师的关心。
今天这节课是在精心的准备下而上的,教学《草虫的村落》,正是让孩子们领略在虫虫世界里的宁静。正在我边引导感悟,便指导朗读课文的兴头上,课堂也渐入佳境的时候。勇锋举手提问:老师,文章一开头作者就说,在无限的静谧中,我忘记了世界,忘记了自己。那为什么他还会想起世界里的虫虫呢?我太高兴了,因为我没看过这班学生会主动提问过,我感谢本课,感谢我的孩子们。
但我实在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课堂如此激昂处,学生会泼出这样的怪问题,我没有过多的引导学生讨论忘记世界的理解,而是继续引领学生,去感受草虫的可爱。
课后,我进行反思。首先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我想,无外乎学生,没有正确理解世界一词的`含义,他以为世界便是物质的万事万物,却不知道在精神上,每个人也有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这种属于典型的词语理解障碍未扫清。
夜深,无力思考,不知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
教学课后反思6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但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孩子们毕竟没有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让学生明白是巨人的冷酷剥夺了孩子的快乐,赶走了春天,这篇课文主要教学生懂得待人要宽容,要学会给予、奉献。通过这篇童话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下面我将本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在设计问题时有些繁琐,应抓住文中巨人三次训斥孩子以及花园发生的变化来设计主问题。
2.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地突破。
3.要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巨人的心理和行动上发生的变化的方法。
4.指导感情朗读方面有些不足,学生体会的不深刻。
5.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较少,老师讲的'太多,应多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课文的教学方面仍需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才是真理。
教学课后反思7
《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五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燃烧土壤、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但是在喜悦的同时记录也相当重要,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文字和图画。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用手去触摸、去感觉,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这个时候引入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学生自己对土壤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学生会发现有气泡出现,“这个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对于土壤的沉积实验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土壤在沉积的过程中,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
(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土壤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土壤的.横截面图,让学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间的关系,渗透热爱土壤的思想。
我在课还有一些疑问: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我发现使用放大镜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观察工具越多学生注意力会分散。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土壤的分成实验学生很难发现沙子,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教学课后反思8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也很感人,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抓住这点:我把苏珊当作自己的母亲,苏珊具有母亲般的爱心。让学生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她就像母亲一样在关心我、爱我。从而提升到,苏珊是在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惊喜。
但是由于文本偏长,学生读的时间不够,概括主要内容有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勉强完成。
教学课后反思9
起跑是各种跑的项目最初的动作环节,它主要是为了使人摆脱静止状态而进入高速的奔跑阶段,低年级主要就是让学生有一个起跑的概念,会进行一般的`站立式起跑。本课正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基础,从关注学生做起,在课堂中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主要表现在自然式起跑的练习中。教材是小学低年级结合快速跑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起跑方法。教学重点要求是前腿的异侧手在前,听到动令后能迅速地摆脱身体静止状态,快速向前跑出。在教学中不要在动作的细节中下功夫,要把自然式起跑与快速跑的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起跑”是一种迅速摆脱原有状态,向既定方向移动的技术,其发展是学生的反应能力,让学生充分掌握起跑重点。
其次,在做动作时,有的学生上体前倾不够,身体重心没向前移动,跑出去会停一下在加速,这时我把同学们叫过来,讲解如果起跑重心在后面,会影响起跑的速度,重心向前移到恰当的位置,那么,起跑耽误的时间就会减少很多,还有起跑的第一步过大,造成上体过早抬起来,即影响加速又耽误时间,阻碍水平速度的向前性。我又一次对同学们说:“想要重心向前移动,就要做到身体过起跑线,脚不要过线”。同学们听后,自己边做动作边思考,没过一会,就学会了,而且速度与动作技术配合的非常协调,同时也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最后,把《喜洋洋与灰太狼》带入课堂,为了躲避“狼来了”利用不同方式的起跑姿势跑到安全区,得到站立式起跑是最方便最有效的姿势!
总结课堂中教学的不足,做到让学生易懂、易学、充分掌握运动技术,同时促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教学课后反思10
今天听了区教育局举办的微型课比赛,对于每一位精心准备的选手呈现的微型课,我觉得都各有千秋。上午听的是三年级上册《有趣的画板》。每一位参赛选手在设计教案时都有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在导入这一块,有几位老师是采用对比的方式,PPT上展示几幅图画,告诉学生有的是用画图工具画的,还有的是用金山画王画的,观察不同,通过漂亮的图画来吸引学生学习金山画王。也有老师利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来引入这个课题,展示一张装饰地非常漂亮的圣诞树,引出主题”用金山画王来制作圣诞树”来激发学生兴趣。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师用神笔马良的flash来引入金山画王。我挺喜欢这种引入,因为我觉得视频和图像是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方式之一,学生有兴趣了,上课的效率就会高。还有一位男老师的引入也非常引人入胜。整个课堂是以游戏闯关的形式进行的,王子要去城堡救出公主,要穿越无数的困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可以用金山画王来帮忙。首先是眼力大考验环节,也就是金山画王与画图工具的对比,接着是记忆大比拼,就是学习金山画王的界面,各个功能区的熟悉,各个工具的熟悉。故事情节再接着就是进入一片黑暗的世界,自然而然引入用画笔绘画太阳(说明笔头粗细、大小),最后让空荡荡的大地长出花和草,飞来蝴蝶(仙女袋),结束这场救援。我很喜欢这整个设计,感觉整个课堂就被自然、有趣的串联在一起。很多老师将画图工具和金山画王的`绘画效果和操作界面作对比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兴趣,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学过的内容迁移到新的内容,是学生能快速学习的小技巧。
这一课的重点是对画笔、仙女袋、和颜料盒工具的使用。有些老师是自己照着图画先画一遍,告诉学生画笔能调节笔头粗细,还可以在颜料盒中用不同的颜色,仙女袋中的单张仙女袋、静态仙女袋和动态仙女袋也是以口述、自己操作的方式直接告知学生。我觉得可以在介绍金山画王界面的时候就让同学们先自由操作5分钟,探索一下这个界面的各种工具,然后教师再按一步一步的流程进行授课,把画笔工具的笔头粗细,颜色选择介绍一遍,能更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教师在讲工具的过程中能与学生形成互动,学生也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不至于形成只有老师讲授、没有学生互动的情形。
下午的课是四年级上册《斟字酌句理文本》。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文件与文件夹的区别。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师拿着实物文件夹向我们展示电脑中的文件与文件夹的关系,还有一位老师播放flash,告诉我们文件夹要分类放置,就像垃圾一样分类回收,文件夹可以像纸箱一样,一个套一个,这个就是文件夹的嵌套。我觉得这个很生动、形象,学生看了这个应该能明白文件夹和文件的关系。
好多老师的课堂技巧我都没有全部记住,但是今天我的收获很大,他们的教态、她们的语言、她们对教材的处理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教学课后反思11
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读顺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主要解决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课文前五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于是我采取“读段落、画句子(特点、作用)、作总结”的方法来学习“夹丝网防盗玻璃”,用“填表格,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学,由“扶”到“放”,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顺利达成第一个主要目标。接着,以“回顾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新型玻璃”来达成第二个主要目标。
不足之处:
第二个目标的达成不是很让人满意,感觉学生学生热情不高,教学的时间把握也不够紧凑,教师讲得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够,学生的理解还是浮在表面,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
如果将总课时改为3课时,在“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时加大读的指导,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和“拓展练习: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专门放为一课时进行教学,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 “写”的能力。
教学课后反思12
在学习完声母b、p、m、f、后,我针对学生爱听故事,喜欢形象生动的画面的特点,对这节拼音复习课进行了处理。
上课开始,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你们喜欢过年吗?你们过年都干些什么?小孩子最喜欢过年了,此问题一出,学生们都很兴奋,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的孩子说最喜欢放鞭炮了,有的孩子说最喜欢过年穿新衣服,也有的孩子说喜欢吃饺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教师开始了一节课的学习。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由于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读上几遍,就觉得枯燥乏味了,我根据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的特点,让学生们一起做个游戏 “摘苹果”。告诉他们,树上有很多生字朋友声母卡,谁读对了就可以把它摘下来。孩子们一听可以玩,注意力都高度集中,玩得很开心,在玩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认识。从这节课中,我感觉到,我们在课堂上,不妨多想想点子,通过多种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把枯燥的内容寓教于乐变成有趣的游戏。在游戏中,去熟练、巩固。
教学课后反思13
评价分析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出示一只恐龙的图片,然后请幼儿说说这是什么,并说说你觉得恐龙是怎么样的,让孩子们知道恐龙是很大很重的,为下面的故事做好铺垫。在第二个情景中,先让孩子们听故事知道故事里的'人们是怎么尝试让大恐龙暖和起来,而后再请幼儿发挥想像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让它暖和起来。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教师没有提过可以做运动前,所有的孩子们都想不到运动能让人暖和起来,而大多数孩子只想到了穿衣服和洗澡之类的方法。在最后完整讲故事后,再请孩子们回答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让恐龙暖起来,就有很多小朋友说出了跳绳之类的关于运动的话。
所思所悟
恐龙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动物,在本次活动中,由于它的出现让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了上来。而后经过故事和孩子们平时的生活经验之后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很强烈,说出了很多让恐龙暖起来的办法。在最后的一个环节由故事牵引到孩子本身,让孩子说一说你怕不怕冷,现在你冷的时候会怎么样?整个活动在孩子们的一片讨论声中结束。
教学课后反思14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教学反思《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课后反思15
我用我近20年的教学经验精心地准备了几个周后,终于录好了《鸟语花香》。短暂地轻松之后,我又反复地观看录相,长时间地沉浸其中,反复咀嚼,一点点寻找自己“精彩的”和“糟糕的”环节。
精彩一:
我最得意的是把花鸟画来自于生活的理念传达给了学生。因为在讲课之前,我详细了解了学生对于国画的掌握情况,发现国画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临摹,临老师的临书上的,国画只存在于书本中,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而我的作画思想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展示一幅生活中野菊的照片,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哪里可以用点来画,这样等于对物写生;之后又把齐白石大师的荷花图与生活中荷花的照片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绝不是对生活的照搬,要高于生活。”;在课的最后,我又把这个理念延伸,把花鸟画在衣服上、陶瓷上、包上、挂历上,甚至美甲上的应用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追问学生: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把花鸟画应用到生活的哪些方面?使学生明白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精彩二:
当我点击课件出现我自己非常喜欢的吴冠中大师的《春如线》后,没有想到学生们哗然一片,他们竟然不屑,认为这不是成品的作品,只是随意的关于点线的小练笔。说实话,当时,我的确有些慌,因为这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好在对于吴冠中我多少还是有些了解,我说:“吴冠中曾留学国外,他的画引入了外国人的思想,中西合璧造就了他的画与众不同。尽管这幅《春如线》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有点和线,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请大家再投入地看一看,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几句话介绍了吴冠中作品的风格,也把学生带入了想象中,打破了学生心目中固有的国画概念,使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花鸟画也需要想象力,创作起来也可以这样随意轻松啊!直到交流展示作品的环节,当一位学生在介绍自己作品时说到:“这节课让我成了吴冠中大师的粉丝……”我是那样欣喜若狂。我也从下课后学生们纷纷要回自己的作品,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欣赏的.举动中,看到了学生们不但喜欢上了吴冠中,更喜欢上了花鸟画。
精彩三:
我利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激趣导入本课,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一幅幅动起来的花鸟画中,引导学生说出它美在哪儿?一切是那样事半功倍:有学生说青蛙和叶子用墨来画很神奇,明明是黑色的,却让人感觉它是深绿色,品味出了中国画用墨的神韵;有学生说它不象现在的动画片那样色彩强烈,却有着诗一样的画面……真是不能小瞧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
糟糕一: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没有把花鸟画与平日里的水彩笔画进行对比,所以学生在创作时,有一个学生竟然似在生宣纸画水彩笔画:在给自己的花鸟画作品匀匀地涂一个底色,他不了解花鸟画“留白”的艺术;还有两个学生在生宣纸上反复涂描,结果作品撕了。虽然在评价环节中有学生点出来,并给了他们适当的建议,但仍弥补了我设计中的不足。
糟糕二:
在教学设计中,我忽视了小组合作的力量,我想如果把每位学生创作一小幅作品改换成一个组创作一张四尺作品,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在我寻问了几位同行的意见后,他们都认为合作完成一幅大作品更震撼,更大气!
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我的反思仍在进行中,希望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我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