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小数的互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知识点。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基本方法,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减计算能力。难点:运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整节课学上完后,本人感到自己教学能力还远远不够。有很多不足,却不能用语言整理出来。以下两点只是很多不足中的两点。值得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一、计算要讲清算理,学会算法。通过整节课的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迁移能力特别强,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老师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分母不变,只要将分子相加减。这可以借助分数的意义或分数单位来理解。那么,异分母分数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加减呢?本节课中,我虽然认真备课,画了图,但是上课过程对算理的强调还是不够,因此使很多学生对“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不是很理解。可在学生练习中,再次用图来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不一样的时候是不能相加减的,比如3斤苹果加4斤西瓜等于什么呢?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后,其他的,学生自己能思考出来。
二、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就拿本节课说,我设计本节课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的,在复习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虽然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分数单位这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而且还可以在学习 1/4+3/10 时,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另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不过,在这个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不能很好的通过图让学生理解通分。我可以问“图1/4+图3/10等于是一个怎样的图?”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碰撞出火花。然后经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运用图形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个为什么要通分的过程更加清晰的掌握和理解。
本节课,设计的重点太多了,很难落实。难点也没有很好的突破。经过这堂课的备课、上课,让我深深地觉得:老师的教学理念很重要,把自己平时所听到的和感悟到的渗透到课堂中去,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算理。另外,要想上好一节课,备的教案固然重要,还必须有严谨地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引人入胜得教学情景和扎实的教学技巧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创新。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设计复习铺垫时,我设计了一组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题,带领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从学生的反馈中已能感觉到学生约分化简的意识不强,因为之前学生学习同分母加减法时计算结果是不要求约分的,本学期学了约分后,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化到最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习惯。另外我还设计了通分的练习,学生的完成效果不错。课后反思,觉得可以把第一组练习题去掉,因为例题中会有类似的复习,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后面。
探究新知,我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开教学,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选择加法的例题时,我没有选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与图形紧密结合出现了4道加法,引导学生将这4道加法分成两类,一类是同分母加法,一类是异分母加法。在学生列加法算式时,有一个同学的回答是把一个圆的二分之一和一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加起来,这是课堂生成的东西,我没有急于表态,把解释权留给学生,事实证明别的同学解释的很好。到验算时,出现了问题,本以为验算对同学来说不成问题,因为它和整数加法的验算方法是相同的,可我却发现学生无法将整数加法的验算迁移到分数加法中来,出现了困难。反思一下,这个环节可以在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学完了以后再来处理。对于学生的困难要细致处理,带着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并板书。
在练习巩固与应用的`环节中,我觉得自己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班上学生整体的计算能力不强。
总体来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提醒自己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课的教学还是要扎实,注重板书的示范性和细节的处理。我有时在进行计算课时,往往注重怎样把算理讲透,而计算只要把方法讲清楚,学生照着算就行了,所以这节课的计算过程做成幻灯片展现出来,看来这还不够,毕竟是小学生,在计算上还是要教师亲自板书示范,带着学生一步一步的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再让学生反馈练习,进行板演,及时发现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讲解。总而言之,要教得扎实一些,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还是要收。
2、继续增强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当学生验算出现困难时,我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尽管我提醒了学生验算方法,但觉得处理得还不到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本课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已有经验,并深刻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
根据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点,让学生“猜一猜”,自然会联想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而且在思维上留给学生探究的线索。
同时,由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现实存在而导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如果我们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有计划地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完第一课时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两局部内容之间的联系,紧紧围绕分数的意义展开教学。下面是我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课后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重点是同学对算理的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在“知识回顾”环节,要让同学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上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数的意义,这是我们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课时的关键与基础。所以,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必需要求同学充沛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计算方法。
2、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不要停留在同学学习的自然状态。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把教学内容提高到更高一层次,让同学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如:在同学讨论并研究完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后,教师要和时引导同学明确每一步与前面知识之间的联系。
3、引导同学明确每一步的任务。
通过观察与讨论是同学明确异分母分数加法在计算中遇到的了问题怎样解决。
异分母化成同分母----使得分数单位相同,这是计算的基础。
公分母(分母小公倍数)----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过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与方法,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时就比较自然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沛利用分数的意义展开全面的教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且会进行通分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而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通分、求最小公倍数的有关知识,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
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在教学2/5 +3/8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2/5+3/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或者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再或者把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有的进行操作,有的进行计算,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两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或者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
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只不过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只适合能除尽的分数,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在学生自主探究2/5 +3/8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利用正方形纸,通过涂一涂、折一折,看看2/5 +3/8=?但是就没有下文了,其实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的基础上交流折纸的方法,并让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观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了,它们才能直接向加减。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与以往的分数教学相比较,难度较大。学生在四年级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而在前一章,刚学习了通分的知识,为本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掌握“先通分,再计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理解算理。因此,我将难点定义为探究发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方法;教学重点定义为你选择这种计算方法的理由是什么。根据这两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教学情景:手工课上,小林和小红比赛折纸,小红用一张纸的1/2折了一只小鸟,小林用同一张纸的1/4折了一条小船,他们共用去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我先让学生列式,学生很快就得出算式是1/2+1/4+?再让学生猜一猜得数是几,有的学生猜是2/6,有的猜是4/8,也有的猜是3/4。在此处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我没有急着给学生以提示,而是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哪种结果是正确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有些小组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也有小组提出可以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有的小组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去解决,还有小组提出化成小数再相加减。在此过程中学生高度参与讨论,探究的氛围十分浓厚。在后来的小组交流中,我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在展示中,大家共同筛选出正确的答案是3/4。
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了优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通分再计算是最好的方法。接着我又问:“为什么要通分?”这样的'提问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这些方法(除了化小数)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由折纸涂色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另外化小数计算在肯定的基础上讨论:如果用这种方法计算会遇到什么情况?(局限性)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讲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环节时不够明了,只是让学生明白了相同的计数单位才可以想加减,而没有深入的讲解是因为单位一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每一份的大小不同,因此不能直接相加减,如果结合具体的图形来讲解,学生应该理解得更透彻。这也让我认识到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这样的教学更有效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7
一、计算教学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或多或少多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激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搭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上课时要考虑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学生已在三年级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学期也刚学分数的通分。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激活,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服务,做好铺垫呢?我是这样考虑的:
1、学习新知之前,有必要复习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为避免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给学生造成暗示,把异分母建行通分这一感觉,在学习新知之前,没有必要复习通分知识。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口算,并让学生小结其方法,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接着,通过创设情境引出:1/2+1/4 、1/2—1/4,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题与刚才口算得几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1/2+1/4、1/2—1/4”与刚才口算题的区别在于:分母不同。这时,我再揭示: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这样,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不仅是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需要,也是学生发现算理,理解算理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教学中,计算教学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再到学生练。学生的学习只有被动的听与练习为主的方式。这种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窒息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足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种方式,亲身经历探究发现,从而体验感悟算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老师直接讲解给学生听,再强化练习;还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归纳感悟算理。也许第一种方法,学生也可以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不会很深刻、透彻,尤其是一些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就会死记硬背算法。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培养。所以,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化成同分母分数?这里,我先让学生猜测1/2+1/4=?,然后,通过这纸验证,学生通过折纸发现:同样大小的两张纸,1/2部分就相当于1/4,所以1/2+1/4=3/4。也就是1/2+1/4只有分母相同即他们分的份数相同的情况下才能相加。接着,我又出现1/2+1/3让学生再次折纸探究。最后,从探究过程中,归纳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经历这样的探索与感悟,对算理的理解十分深刻。当然,由于课前对学生操作能力估计不足,加之在教学中本人对一些教学细节处理欠妥,这里花费了太多时间,这也需要自己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改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三、计算教学更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地展现与交流的机会和空间。
新的课改提倡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让位于学生,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要体现算法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忠不仅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而且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展现与交流的实践与空间。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中,我不仅让学生先估一估1/2+1/4=?,而且学生动手折纸后还让她们把自己得折法上台展示并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学1/2+1/3时,我则让学生小组商量该怎样折纸,折后又在他们在全班展示交流。在交流展示中,学生展示了许多我意料不到的折法,这令我感到十分惊喜!看来,我们老师的确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与才能。当然,我也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的展示与交流更加有效?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8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完第一课时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紧紧围绕分数的意义展开教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在“知识回顾”环节,要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上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数的意义,这是我们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课时的关键与基础。所以,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计算方法。
2、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不要停留在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把教学内容提高到更高一层次,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如:在学生讨论并研究完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与前面知识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任务。
通过观察与讨论是学生明确异分母分数加法在计算中遇到的了问题怎样解决。
异分母化成同分母----使得分数单位相同,这是计算的基础。
公分母(分母最小公倍数)----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过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与方法,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时就比较自然了。因此,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分数的意义展开全面的教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9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小数的互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知识点。
教学中,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运用旧知识尝试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生活素材,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只要留心观察,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再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长此以往,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很大帮助。同时,鼓励算法的'多样性,可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这部分知识是计算教学,相对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主动、高效率地参与学习。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领会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练习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单位统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在引导学生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时,运用了“问题情景——探究方法——沟通比较——建立模型”的结构模型。即: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设计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第二步通过探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明确通分的算理。第三步通过二次自主探究、一次尝试练习的体验,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模型。
2、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关法计算法则的理解。以实现学习就是对话的基本理念。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之间的知识进行互补,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划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上述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且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个人从说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
整节课中,分三个点让学生来说,首先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这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接着在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后,让学生比较说说异分母分数和同分母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通过这三次说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和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这样使学生建立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且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以下几点是我总结出的应该在以后教学中改进的地方: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就拿本节课说,我设计本节课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的,在复习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数单位来引入,事实上应该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因为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通分和分数单位这两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还可以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另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不过,在这个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上一节课有很多相似之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新课开始创设“按要求种地”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动手操作去涂色表示1/2和1/4,既复习旧知,又为后面的新知教学铺路。
2、操作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学中,教者能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动手操作,明白了1/2加1/4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整个活动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明悟算理,掌握算法,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同时渗透了转化思想。
4、把分数加减法和解决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分数加减法实际意义,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
改进之处:
教学语言虽注意了启发性,但还不够明快,简洁。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或叙述不到位而想代替说,或者重复学生发言,影响了教学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