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发布者:春天来临 时间:2023-4-3 00:19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老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

1.我让学生思考作者在叙述七件事时,文章在选材时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一位同学说到“主次分明”,大部分同学还能够说到“详略得当”。

这是不错的。接着,我再补充概括,这篇课文写的七件小事,前五件事是略写,后两件事是详写。文中内容这样安排,就叫“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中心突出”,使文章结构清晰,疏密有致。详写的材料要做到生动具体;略写的材料做到简笔勾勒,概括精练。

2. 接着上面教学环节,我紧接着问:“文章为什么前面五件事略写,而后两件事做详写?”

学生能过回答的少。我想主要原因是学生刚刚进入文本,还不能进入深入理解课文,这个问题闲得很突兀,前面没有很好的教学铺垫。所以对后面两件事表达的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没有感受到。第六件事是老师对我影响的最大的一件事,是一次心灵上的援助,给幼年的“我”极大的帮助和慰藉,让“我”无法忘记。第七件写我暑假梦中寻师,是承接了上文的内容,正是因为老师对我的关心让我舍不得离开老师,细读课文,你感到作者用一个孩子般的`质朴清新的语言倾诉了“我”对老师的浓浓的依恋之情。而且这两件事和前面的五件事是有着区别的。这两件事互相依存,交互交融,都是老师用一颗心温暖了另一颗童稚的心,写出了师生之间最美的情感,是文章感情的深化。这前面六件事是像一块块的镜面,照出了一个丰满感人的老师形象。后一件事是表达我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文章用心品读,生动感人。

如果把这两件事单独提取出来,进行内容的筛选,又可以构成一片微型美文《我的老师》。可惜,教学中我没有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老师排除“我”的纠纷,对我心灵的援助”这件事,所以学生对老师形象理解的不够深刻。如果停留在前面的几件小事上,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位可爱、温柔、善良的老师,这样看来,学习第六件事尤其显得重要了。回望全文,文章一开始就说“最使我不能忘记的就是蔡芸之老师”,文章结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都凸显了老师对我心灵的影响很大。如果在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如上内容,教学活动会更加紧扣文章中心,凸显教学的重难点。

此外,再把第一件事单独提取出进行变形阅读,会构成一首描写可亲可爱老师的小诗,带着学生一起品味,学起来也会很有意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2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然后抓住“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这句话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力图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从一堂课到每堂课,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从而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文路和教路是为学路服务的,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交流时原本认为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没想到,学生几乎把整篇课文都说到了,交流到最后,就显得有点繁琐,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没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果问题这样提:“关于‘猫猬兽’这堂课,

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学生会很快找到重点语句品读,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所提问题就是经过修改之后的,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才能够凸显主体,线条简明。

总之,语文课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这是教学这一课给我最大的启示。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3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第五单元的5篇课文是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的。在前四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科学精神和四篇课文的写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作为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主要就是继续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科学精神的含义,比较理解本篇课文的写法。这是教学本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只有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课上通过默读、分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这样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其次在于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于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这个我采用了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是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概内容,初步认识“我”的老师;

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从而明白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明确科学精神的含义;

三是让学生回忆课内外不迷信权威的事例,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四是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4

《我的老师》是以师生关系为主题的绘画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虽然二年级的学生属于低年级段的学生,但对课题的理解是很容易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用自己的画笔把我心中的老师表现出来”。

学生和老师的感情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但要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绘画技能仍然是基础,基本功。通过认真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的详细规划,包括微课在内的`课件的制作,有效引导学生如何去用画笔表现我的老师,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从课堂当堂练习的效果来看,学生是完全理解了课题的,在表达上也比平常更放松,说明自学指导也是有效的。一部分孩子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完整的绘画效果,是很可贵的。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5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语言通俗,道理明晰,主要采取“由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这篇文章无论从标题,还是到内容,都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教学导入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切题,待充分交流之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便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对怀特先生评价的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以此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怀特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出人意料的举动。我顺势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你可否有与作者同样的心情?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此三问的目的其实有两个方向。其一:给予学生畅谈认识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够谈到“感激”,想必他们已经读懂了文章蕴含的道理。其二: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词语来体会,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最后,要理解怀特先生事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直接可以从书中的总结可以得知。但文章中“以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的理解倒是挺陌生的。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找到文中所提及的`科学精神,然后问及“结合文中故事,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科学精神的?”待学生谈论时,我再顺势给他们概括“其实,同学们刚谈论人物的科学精神时,都是在具体的事例中体现的,这就是一事一议的写法”。

在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来看,除了几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我发觉,在整个导学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6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构建好老师的形象,也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老师。接着,让学生表演“教师模仿秀”,真切地走近老师的角色,换位思考,然后让学生从个性、外表、师德、能力等方面写出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形象,让学生更深层次思考老师这一角色,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换意见,并在课堂上一起分享。

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教师从老师的.角度,从生活、工作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一起讨论,换个位置,如果你作为老师,你的烦恼会是什么?学生进行讨论,以自己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老师的快乐与烦恼,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老师,并对于学生误解的地方,加以解释。

通过一个平等的平台,让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化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误解,让老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更好的沟通,并把之前学习的有关人际交往的小技巧运用在师生交往上。

如果能积累一些有关师生交往的视频片断,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效果会更好,更活跃,这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7

《我最好的老师》一课向我们介绍的是“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那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这种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是需要引导学生来学习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由于本文是第五组课文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简单:

首先,我用“你心目中的好老师什么样?”这个问题导入新课,启发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是善解人意的,有的学生说是和蔼的,有的说是关心学生、教学方法灵活的……“那么作者心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呢?”由此引出课文内容。

接着,我让学生细读文本:说说课文中的怀特森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找出“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由此引导学生突破文章重点内容,回味文中描写的那节科学课,让生谈切身感受:“如果你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面对这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当时心情如何?该如何读这些句子?”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大家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表现出的是愤恨,体会文章中“这算哪门子老师?”这句话。

我紧紧抓住问题不放——这样的老师怎么能称为“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从文中找到了相关的句子,来证实怀特森先生是别有用意的: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能力。我再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觉得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怎么样?可取不可取?”学生自由分成了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怀特森先生的.确是一个有个性、方法独特的好老师!

最后,我问“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完文章后的感受。我发现平时课上活跃且爱动脑的同学都很向往怀特森先生的课堂,因为它是一种“冒险”,充满了挑战和刺激,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明白了这位最好的老师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拓展环节中我布置学生以《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由〈最好的老师〉想到的》、《我看怀特森先生的教学方法》为题完成小练笔,鼓励学生“用我手写我心”。

掩卷深思,像怀特森先生这样的老师,我也遇到过,这种个性,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人敬佩!

我一直想做一个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一直觉得把更多的知识和爱给学生就可以了,现在看来,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充满挑战性,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是学生所向往和喜爱的。文中的怀特森先生不仅是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类型,更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8

《我的老师》是第八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属于美术学习的第二阶段,课标中造型表现领域第二阶段目标是:初步认识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愿望。

《我的老师》是造型表现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物头像的特点,掌握人物头像五官的位置,感受线条造型的美感,能够用线条表现自己喜爱的老师,增进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在造型中体验快乐。

与本课联系密切的是第二册教材中的《好看的线条》,第六册教材中的《画画古树》等,这些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通过想象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好看线条好物体。而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老师的头像图片,感受人物头像的特点,在掌握人物头像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会运用线条变现老师的头像特点,与前面的课相比,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表现能力等方面,绘画的层次提高了。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他们对线条已经比较熟悉了,自从他们拿起画笔来,画出来的就是线条,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线条而已,在通过美术学习,观察,实践,他们认识了线条,能够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条。

根据阶段目标,教材的编写意图,课程的前后联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人物头像的特点,观察老师的头像特点,感受线条造型的美感,能够运用线条表现自己喜爱的老师,增进师生的情感,体验线条造型的乐趣。

其重点是用线条画出人物头像,掌握头像是一般规律。其难点在于观察并抓住老师的.特点,准确画出五官,力争位置准确,人物特点突出。

本课的教学抓住教材的重点,很好的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实效,其亮点体现在:

一、欣赏导入很巧妙,自然贴切,拉近师生情感,具有针对性,同时体现老师深挖教材内涵。首先出示姚有多先生所作《叶浅予像》,请同学们欣赏,画美,用什么表现?国画线条,并重点解读画中题字和落款:知足常乐为人道,古稀身健拳未老。自强不息立新意,独辟蹊径格益高。为浅于恩师速像,辛未年秋月,有多写。作者与叶浅予什么关系?他们的情感怎样?这样就自然引出本课的课题——《我的老师》。

二、加强了三个课堂训练,力图实效。常言:方法要教,能力要训。只有加强课堂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三是加强了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美感能力的训练,本课就是感受线条人物造型的美感,通过出示《叶浅予像》和很多线条造型人物头像,让学生充分欣赏感受,感觉到线条能把人物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美,如此特点鲜明,使学生感受到线条魅力无穷,产生用线条表现,学习用线条造型表现的欲望。

四是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这时出示很多教师的照片,并同时出示老师为教师所作的范画,请同学认真观察每位教师的特点,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很容易对号入座,找出哪张画的是哪位老师,他们是怎样找到的呢?是通过认真观察,这样的训练没有痕迹,自然而成,效果佳。

五是加强学生表现能力的训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实战中,教师特意精简了其他环节,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实践,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在训练时加强教师的辅导,对学生绘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对于普遍具有共性的问题,及时叫停,教师示范解决。

六、难点的突破简明实效。本课的难点在于结合教师的头像特点,把教师头像五官位置花准确,教师是通过板演的方法来解决,教师选一位头像特点明显教师进行示范板演,边讲边板演,过程不宜过快,要直观,步骤要清楚,落笔要准确,线条要流畅生动,尽显教师基本功,对学生有启发,有感染,重点之处反复强调,加强学生印象,而且在辅导时重点加以指导,评价作品时也要把五官位置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反思的问题。

1、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有些多,头像侧面可以先放一放,侧面对学生来讲有些难,关系到透视问题,本课教师虽然讲了,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这部分删去更好。

2、关于五官位置的摆放,是否应特意安排一次训练,我还在犹豫当中,待实践解决。

3、关于学生的评价环节还很欠缺,学生不能用美术语言评价作品,有待于加强评价方面的训练。

【拓展延伸】

我的老师美术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习画人物的画法;

2、培养幼儿细微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大胆表现;

3、培养幼儿对各种颜料的认知;

4、激发幼儿热爱教师,愿意和教师做好朋友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孩子年龄小,加上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学画人物有很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幼儿天性活泼、爱动,因此让幼儿静下心来画画也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准备

轻音乐,教师的范例画(先画一张教师的画像)一张,绘画工具(油画棒、画纸)。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通过提示小朋友老师的衣着和发型,来引导小朋友产生画画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陈老师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老师的头发扎起来了;

老师今天的衣服很漂亮。

讨论老师那里漂亮,高诉幼儿一个人的漂亮不光在外表。

师:那你们喜欢陈老师吗?

幼:喜欢!

师:那么怎样才能把老师漂亮的样子记录下来呢?

幼:画下来;用彩笔把老师画下来;用照相机照下来……

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画老师,大家说好不好?

幼:好…

基本环节

幼儿产生绘画的兴趣后,教师就开始准备让小朋友进行绘画,首先要引导幼儿绘画都需要什么?以提问的形式引出绘画的工具和原料:油画棒、画纸,在教授绘画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在黑板上贴上一张事先准备好的范例,然后先提示人物应该首先画什么,其次再画什么,还是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以先画头,在画身体。画头的时候要注意五官(头—眼—鼻—嘴—耳)的顺序,要一样一样的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同时注意引导幼儿抓住人物的特征,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指导幼儿进行绘画的时候,要让幼儿认清各个部位的颜色,及需要的油画棒,正确地引导幼儿对颜色的认知。之后要播放一些轻缓的音乐,在音乐中让幼儿自己进行绘画,同时教师在一旁指导。

结束环节

当所有的人都结束画画以后,教师要组织大家对作品进行欣赏,让所有的幼儿都有上台展示自己作品的时候。展示之后要以贴红五星的形式进行评比,每个小朋友都要贴,画的好的要多加一个,这样可以减少幼儿的心理差距,同时也减少幼儿的排异情绪。

引申环节

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评比,让幼儿对绘画基础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增加幼儿同教师的互动性,增强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亲和力,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9

摘 要:

高中信息技术第二章第二节的因特网的搜索技巧,实践性较强,一直都在想怎样上这节课能让学生尽可能地提高练习效率。基于现有学生现状,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接触信息面比较贫乏,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因此设计了这堂课,让学生做一次课堂的主导者,让他们感受一次教师的课前课后,在得到鼓励的同时进行小环节的自主创新,一点点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通过角色互换的方法,让他们体谅老师的辛苦,让他们更好地尊重师长、尊重知识。

关键词:

准备阶段;授课阶段;评价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阶段,我设计是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每个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课前准备阶段各小组的工作是: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做好资料搜集整理,完成课件制作,设计5~10分钟的课堂教学环节,完成5~10分钟的课堂教学工作。这个阶段要做好组长的动员工作,协助组长进行分工(任务驱动法的体现),对组员要积极进行动员,鼓励他们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中体会教师课前准备环节的辛苦。

在自由设计的5~10分钟,给定各小组的大方向,具体小的'环节由各组自由设计,但要求严格遵守时间。在课前准备阶段,我认真监督小组的知识性总结,避免在课堂上出现知识性的纰漏,并要求各项教学环节均提前在我面前展现,保证教学环节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对各位“小老师”要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更好地掌握讲课技巧。

二、授课阶段

经过细致的课前准备阶段之后,授课阶段就是学生正常发挥环节,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就不要参与太多的教学环节,整个过程全程由学生负责,选派一名主持学生,将各组的教学任务进行串接,然后就是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

三、课后评价阶段

在高中信息课程中,评价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形成了部分个人学习习惯,心理承受能力也各有不同,在这个敏感的阶段,评价环节的实施方式很重要,要想更好地完成评价环节,就要根据学生整体的基础,设定评价原则。在课程结束后,每位组长要对组员写鉴定,然后每位组员自查自评,作为教师的我要给每个组长写鉴定,客观地评价各小组的表现。坚持客观、相对公平公正的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评价习惯,更好地学习。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0

课在我预期的顺利中划上了句号,沉浸于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的同时,仔细回首自己的这堂课,上后感觉如何,自己得到提升了吗?学生从这堂课上有所得吗?我回味着。

根据文本特点,妥善处理教材。课文1—4自然段集中描写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举动,给学生和读者留下机器不好的印象,5—8自然段在怀特森先生的解释和体验一次又一次的冒险课堂后,学生最终明白了他是最好的老师,抓住文本内容的这一特点,我分两个版块进行教学。让学生先去学习1—4自然段,这里的老师,你喜欢吗,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说明理由。感知了老师的“坏”后,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既然这样一个糊弄人的老师,惹得大家愤愤不平,作者又为什么称他为最好的老师?怀特森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吗?学习课文5—8自然段,这里的老师,你喜欢吗,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说明理由。学生自然就会将怀特森先生所作所为的理由依据找出来,交流。

根据文章写作特色,体味其妙处。本篇文章有两大写法上的秘妙之处。一是谋篇布局上的先抑后扬,二是结尾处的戛然而止,留下思考空间。感悟完课文内容之后,我引领孩子们去观察和发现文本的秘妙,从而为后面的修改作文,运用这种方法打下基础。

1、迁移运用,修改作文。在此运用一正一反的两篇作文进行对比,好的文章是中国版的《好老师》,听老师读,学生听。然后说说听后的感受,你更喜欢哪篇文章?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似点?(有一开始的看不起、不喜欢到慢慢地欣赏、喜欢)然后师小结: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开始写得并不是这样的,他在学习了大卫·欧文的《我最好的老师》之后,模仿他的写法反复修改才改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所以说,好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写好一个人,就要写他独一无二的特点。再出示反面的材料,运用文章中习得的方法,评价作文,修改作文。链接学生写的《新老师》,让学生们去评价这篇文章写的怎么样?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①事例描写的不够具体,细节没有写到位。②老师的特点没有按一定的顺序呈现。那么根据我们刚才提出的修改意见,用上这节课上我们习得的方法进行修改。

这样的设计比较接近时下的教学理念——淡化文本分析,注重言语形式、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整堂课上学生表现出来的对文本的理解不存在问题,但是觉得对道理的理解和结合自身的感受没有融合在一起,仅仅只是停留在道理的表面表达上。我觉得这是自己这堂课上不够完善的地方,仅仅就让学生走过场,缺乏一种教师该有的追问。同时在梳理文章内容时,当把所有的理由呈现在表格中时,学生的表现也与预期的有出入。预期的是希望他们抓住其中一个理由来说,但学生们是全部一口气说完了,然后我没有加以引导,让他们逐个说,导致本该在这个环节很活跃的课堂氛围,有些冷场。值得安慰的是,最后的迁移运用,孩子们表现的很棒,充分地将课堂上习得的这种方法运用起来,这也成为了我这堂课的亮点之处。

一堂课所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只有学生,我自己在这次的历练中收获了敢于大胆尝试,不要畏首畏尾,抛却传统的文本分析,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情。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老师”这个词,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的老师形象。其中的“好老师”让我们铭记终生,能给大家说说你记忆中的“好老师”吗?(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家魏巍的童年,领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风采!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2.字词积累

芸(yún)榆(yú)痣(zhì)褪(tuì)卜(bǔ)磕(kē)

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纠纷:争执的事情。

热恋: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词并概括每节大意。

(2)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第二部分(第2———14段)通过记叙关于蔡老师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的“慈爱”“公平”和“伟大”,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第三部分(第15段)表达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解读重点

(1)绘声绘色地朗读第二部分。

(2)〔投影出示〕①这部分记叙了蔡老师哪七件事?②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③为什么这么安排?④七件事是如何贯串的?⑤七件事的顺序能否打乱?

〔提示〕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②前五件事略写,后两件事详写。③前五件事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是从“面”上写,而后两件事则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从“点”上写。所以详写。这样详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又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④七件事有一条感情线索贯串——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⑤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探究难点

(1)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2)“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明确〕“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②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③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试从课文找出抒情的语句,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①“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②“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③“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⑤“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我“是一个机灵调皮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制作读书卡片,积累相关知识。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2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第五单元的5篇课文是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的。在前四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科学精神和四篇课文的写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作为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主要就是继续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科学精神的含义,比较理解本篇课文的写法。这是教学本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完本篇课文后,我感受如下:

一、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基本落实。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只有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课上通过默读、放开声音读、指名读、老师引读等方式引导学学生多读课文。这样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其次在于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于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这个我采用了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同位两个自问自答的'方式理解。这样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独立怀疑的含义。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通过读课文理解字面意思,但要真正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思考、论证的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知道这是都是学生自主去思考的;另一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怀疑能力,

怀疑能力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非是以后就不相信书本和权威了,而是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要提出理由或根据论证。

最后是通过学生写对朋友的解释,进一步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课文。语文是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读写结合可以内化学生的理解,学以致用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写写给朋友的解释,一方面扩展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二、备课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首先是调整教材为我所用。本课是第五单元最后一课,在科学精神这一重点的体现上前后关连。因此为能更好的完成本课教学,我调整教材,提前教学第五单元。这样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利于前后贯通,易于整体把握课文和本单元的内容。

其次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是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我一直在苦苦思考。教参和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案例,但在难点的突破上不合我意。我反复阅读课文第6节,对冒险论点论证思考进行反复思考、琢磨,直到早上5点30,突破难点的步骤才从头脑里冒了出来。我很欣喜,赶快修改设计,于是才出现了突破难点的以上教学步骤。还有课前导入,我本来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最好的老师进行导入,昨天感觉到,既然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从本单元课文教学重点出发或许更好。于是请教了组长赵振萍老师,赵老师认为后一种可能会更好。于是采用赵老师的建议,感觉这样的确更利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前后联系,利于整体把握。

因为是同题异构课堂教学,所以没机会试讲。为便于今天的教学观摩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我昨天下午请韩芳主任、赵振萍老师、李云老师指导我的教学设计,三位老师非常热情、认真地看了我的教学设计,并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这才使得今天的课能比较顺利完成。在此对以上三位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

三、教学遗憾

本课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意图是引导学生自读、自主、自悟,努力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但是由于赶进度,在突破重点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不足,等待花开的声音耐心还是不够,我感觉老师的话还是多了些。如果让学生充分谈一谈,打开孩子的思维,效果或许会还好。

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法时,我还设计了一个作业,就是课后让学生仿照课文一件事例说明一个道理的方法写写自己的最好的老师。结果却忘记了。好在是自己所教学生的课,可以课下补上此环节。

当然,此节观摩课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很感谢老师们给我在课堂观察上提出的中肯的建议:比如学生的发言思维还不够发散,教师的鼓励语言还不足,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怀特森老师态度转变的过程理解还不够等等,这的确都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完善的。

执教一节观摩课,自己从中收获了很多,不论是成功还是不足,这都是经验。不期望这是一次成功的课例,如果能给老师们提供一些反面的教训,使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少走弯路,也值了。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3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它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上星期二下午我讲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这是一节自读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能力素养。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我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生:我认为是莎利文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伦识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伦手中写着,直到海伦懂得为止。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她是真诚地想帮海伦,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海伦。当海伦失去信心发脾气时,她耐心地引导、启发她......

师: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点燃了海伦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使海伦成为著名的成功残疾人士,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此时,播放CD童声合唱《爱的奉献》,会唱的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感人的音乐声在教室里飘扬,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了共鸣。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老师先说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生: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分析与反思〕新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注意发挥语文教材“活”与“美”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升,自认为这节课较为成功。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4

这周,轮到我们年组讲教研课了。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本册书的一篇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之所以选择了这篇课文,因为昨天,学校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调查表,让他们写写最喜欢的老师。我以此为契机,进行本课的教学。

整节课,课堂的气氛非常融洽。令我感受颇深的,还是课前学生找到的.那个故事。在此,我把它放在自己的博客里,让大家共同分享。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5

最近教两篇课文《我的老师》和《再塑生命》。这两篇有一个相同点,由好几个故事构成的,而学生的作文写得短和单一的故事有关系。而单元目标则包括概括故事和品位感情两大块。我就把阅读目标和写作目标给融合到一起来。

如何概括,在第一单元的时候我也讲过,相信小学的老师也讲过,但概括能力的培养绝对不是初一年就可以完成,即使是初三年这也是一个头疼的目标。

在《我的老师》教学时,我当时就问学生:我和老师之间有哪些故事?能说一个算一个,能多说则更好。

为什么我这样处理,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某一个学生站起来,单独概括七个故事,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这样的说法是为了降低难度,否则没几个学生肯站起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过事后我还是考虑到一点,和其他的教学环节相比,这个环节我上得不是很生动,和学生互动不强,虽然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我还是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呢?因为太像语文了。

当教到《再塑生命》的时候,我就做了调整。

请大家给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①找出你喜欢的内容。

②找出你不喜欢的内容。

③找出你觉得莫名其妙的内容。

学生笑起来了,觉得老师这样问法,让他们想偷懒也无处遁逃了。

结果,不少的学生站起来说,他们为什么喜欢,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

我思考:这两节课区别在哪里?

下午跑步的时候,我忽然想到,第二节之所以让学生喜欢,因为我设计的问题直接是同学生的`个人感受有直接关系,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少是结合他们生活经验来作答。

也就是说,打通生活和课本之间的关系。

关于品位情感,我主要通过讲解对精彩句子(情感)的理解和练习来达到,练习主要是练习册和课后。其间主要讲了词语赏析(包括褒贬义,修辞、和状语限定练习册中有)和修辞修辞主要讲:比喻、排比、反复的作用以及阅读答题时的范式。

不过,这是从比较局部来说,作文在情感的要求我则主要从人物角度来考虑:

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肖像,在《再塑生命》一文则注重心理描写实际上就是抒情来表达感情,范式是作者经历一件事,然后有所感,而学生作文最大问题之一,只有听到看到经历的事,却没有自己的感受。

前一些日子学习了《散步》一文则讲到景色描写对人物的感情的作用。这似乎有点多,可以取舍一些,但对于作文的真实性,我一直作为初一年的最重要的写作训练目标,其他的都是副目标。

明天的作文主要有几个训练点:

①真实性

②多个事例。

③感情融入。

明天写的作文是《我和老师的故事》,除了上面的三个目标,我还需要从中分析出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史。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