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我实践“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小课题众多实践课中的一节展示课,本节课的展示内容有三:一、复习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品味意境、对比鉴赏”四步骤,引领学生按照四个步骤阅读诗歌,明确诗歌阅读“读什么”的问题;二、引领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走进诗歌,运用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歌意境,抓住关键词语品悟诗情,从而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体验,解决诗歌阅读“怎么读”的问题;三、引领学生与学过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人比较,评价鉴赏,即跳出文本,走出诗歌,获得启迪,解决“为什么读”的问题。
以上三方面的设计,其意图在于引领学生掌握一套规律性的诗歌阅读的方法,即“走进文本品味意境、品悟诗情---跳出文本评价诗人、反思自我”。既要让学生明确诗歌阅读要“读什么”、“怎么读”,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从而让学生有“线路”指引,尽可能地学会自主阅读。
经本节课实践,得到诗歌阅读课的以下经验:
(1)只要课前课前导学案精心设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课上的交流就会比较充分,“知人论世”和“整体感知”环节,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知人论世”,是为解读诗歌服务的,为走进文本深层认识作者服务的,所以在学生介绍作者之后,教师要引领学生对作者进行浅层评价,以便与学完本首诗歌之后的深层认识作对比。
(2)“品味意境”环节,“用散文化语言描述意境”不失为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的好方法。但高二学生,抓住意象特征品味意境、抓住关键词领悟诗人情感的.能力有限,教师还要在这方面设计问题适时点拨,所以诗歌阅读“品味意境”环节可以大体设计为四个阶梯型的问题进行引领或引发研讨:你从那句诗里读出了xx这种情感基调?你可以试着读出这句诗的感情吗?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句诗所写的画面吗?你觉得这句诗里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这四个问题,聚焦于诗歌阅读的以联想与想象品味意境,以关键词品读诗人情感。
(3)任何一部作品的阅读,都是透过文本在于作者对话,所以在引领学生解读了本首诗歌之后,一定要引领学生拓展阅读或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对诗人作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这才是诗歌阅读的深层阅读,它更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更能展示语文课堂的人文特性。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2
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是《夜归鹿门歌》,这篇课文是孟浩然的代表作,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在备课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找不到一个切入口,最后,以单元目标为切入口,这个单元的目标是“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据此。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
以李白《赠孟浩然》诗中的前四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导入,先入为主,让学生对孟夫子及其隐居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讲“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三部曲方法。最后围绕此方法设计了四个问题。自我感觉不错,一气呵成,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但是等我讲完这篇课文,发现问题多多。
第一,问题设计有点概括化,第三个问题“展开联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山中的画面,江边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的特点”,在展示点评学生作业时,发现好多同学仅仅是将课文内容翻译了一篇,并没有自己独特理解的含义。我在此也没有提示学生对意象添加适合的形容词修饰,感觉这个环节有点流于形式。
第二,老师的讲解太感性,第四个问题“在这两幅画面中,作者喜欢哪一个画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尽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好,但是总感觉空落落的,原来老师在这里缺少具体的补充,比如“忽到庞公栖隐处”这句中的“忽”字的解释不到位,一句带过,应该重点讲讲,“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应以的情趣。
第三,“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句话中读出了孟浩然看似洒脱隐逸生活背后的无奈与失落。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种感情,除了提供几则关于孟浩然求仕的.轶事外,还应该联系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前两联描绘洞庭湖壮丽阔大而充满活力的景色;后两联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这样一联系,同学们对孟浩然的理解更加深刻,知道孟浩然原来的初衷也并非做一名隐士,而是积极博取功名利禄。在唐朝,文人们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得不到功名利禄时,往往选择了隐居。一种隐居是真隐居,过着与山林禽鸟为伴的生活,与世无争;另一种隐居是假隐居,即希望通过隐居这样的方式得到世人的赞赏,皇帝的认可,然后图谋一官半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终南捷径”。孟浩然的隐居应该属于后一种。他想得到官职却得不到,他想受到当局者的关注于是选择了隐居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迫不得已,并非是一种自然率性。这样我们就越能理解孟诗这一句“惟有幽人自来去”背后的辛酸、落寞与孤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环节一个重要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好好地备课,而且还要备得好好的,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只要好好挖,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3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的首篇。该单元要求教会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即要教会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同时《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将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夜归的世人、月、烟树、岩扉、松径等景物(意象)顺次组合,于喧闹的红尘之外,另创出一个和谐的、宁静幽美的隐逸胜境来,抒发了诗人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典型的意象、独特的意境、独有的情感。
鉴于以上两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先通过解题、朗读,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根据初步感知,以时间和地点为分界概括两幅画面: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点,揣摩诗人情感。景物特点一旦体悟到位,领悟情感也就轻松自然。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自主欣赏王维的《归嵩山作》效果很好。学生已基本掌握这种赏析方法,对诗歌意境情感领悟比较到位。
反思这节课,我再一次认识到,一节课一个重点即可,不宜贪多;对于诗歌,景物是核心,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需要改进的几处:
1、第一幅画面赏析,忽略了“争”的点拨。
2、最后两句的赏析中,还应从知人论世层面略作探究。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4
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是《夜归鹿门歌》,这篇课文是孟浩然的代表作,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在备课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找不到一个切入口,最后,以单元目标为切入口,这个单元的目标是“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据此。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
以李白《赠孟浩然》诗中的前四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导入,先入为主,让学生对孟夫子及其隐居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讲“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三部曲方法。最后围绕此方法设计了四个问题。自我感觉不错,一气呵成,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但是等我讲完这篇课文,发现问题多多。
第一,问题设计有点概括化,第三个问题“展开联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山中的画面,江边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的特点”,在展示点评学生作业时,发现好多同学仅仅是将课文内容翻译了一篇,并没有自己独特理解的含义。我在此也没有提示学生对意象添加适合的形容词修饰,感觉这个环节有点流于形式。
第二,老师的讲解太感性,第四个问题“在这两幅画面中,作者喜欢哪一个画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尽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好,但是总感觉空落落的,原来老师在这里缺少具体的补充,比如“忽到庞公栖隐处”这句中的“忽”字的解释不到位,一句带过,应该重点讲讲,“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应以的情趣。
第三,“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句话中读出了孟浩然看似洒脱隐逸生活背后的无奈与失落。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种感情,除了提供几则关于孟浩然求仕的轶事外,还应该联系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前两联描绘洞庭湖壮丽阔大而充满活力的景色;后两联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这样一联系,同学们对孟浩然的理解更加深刻,知道孟浩然原来的`初衷也并非做一名隐士,而是积极博取功名利禄。在唐朝,文人们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得不到功名利禄时,往往选择了隐居。一种隐居是真隐居,过着与山林禽鸟为伴的生活,与世无争;另一种隐居是假隐居,即希望通过隐居这样的方式得到世人的赞赏,皇帝的认可,然后图谋一官半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终南捷径”。孟浩然的隐居应该属于后一种。他想得到官职却得不到,他想受到当局者的关注于是选择了隐居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迫不得已,并非是一种自然率性。这样我们就越能理解孟诗这一句“惟有幽人自来去”背后的辛酸、落寞与孤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环节一个重要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好好地备课,而且还要备得好好的,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只要好好挖,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口吻写了外公和外孙女两代人之间互相为对方打雨伞的场景,表达了爷孙间纯真的至爱亲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情之爱,教学时,我只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认真读懂课文,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对前后两个场景的描写,并通过想象再现两幅画面。一幅是:雨的世界里,一个鬓发双白的老人和一个小姑娘同行。老人撑着一把墨绿色的伞,伞外向了小姑娘。老人的半边衣服已被淋湿了,但他微笑着毫不介意。另一幅是:雨的世界里,一个须眉皆白的老人和一个女青年同行,老人步履蹒跚。女青年同样撑着那顶墨绿色的伞,伞歪向了老人。女青年的`半边衣服已被淋湿了。她似有所思。学生从当年外公把关爱更多地给予外孙女,到后来外孙女也把关爱更多地给予外公的画面中,体会到外公的爱幼之爱和“我”的爱老之爱都是一种亲情之爱,体会到这种亲情的至纯至真。感悟“倾斜的伞”所倾注的所传递的那种温馨的情意。
2、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等,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课文注意写了人物(特别是外公)的神态,透过人物的神态可以窥见人物的情感变化。写外公的神态,是由当年的“笑眯眯”“笑而不语”“开心地笑”,到多少年后的声音“微微颤抖”“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由其神态可以看出其情感的变化时由当年施爱于晚辈而高兴,到后来得到晚辈的关爱,受到了爱的回报而激动。“我”则是有当年的“惊讶”“困惑”不解,到多少年后“心热”“不知不觉中”“做着外公当年做过的事”。在外公爱心的浸润和潜移默化的到的影响下有所感悟。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爱的力量,感悟不仅亲人之间需要互相关爱,而且应该推而广之,珍惜人间真情,使所有人都生活在爱的世界里。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我实践“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小课题众多实践课中的一节展示课,本节课的展示内容有三:
一、复习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品味意境、对比鉴赏”四步骤,引领学生按照四个步骤阅读诗歌,明确诗歌阅读“读什么”的问题;
二、引领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走进诗歌,运用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歌意境,抓住关键词语品悟诗情,从而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体验,解决诗歌阅读“怎么读”的问题;
三、引领学生与学过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人比较,评价鉴赏,即跳出文本,走出诗歌,获得启迪,解决“为什么读”的问题。
以上三方面的设计,其意图在于引领学生掌握一套规律性的诗歌阅读的方法,即“走进文本品味意境、品悟诗情---跳出文本评价诗人、反思自我”。既要让学生明确诗歌阅读要“读什么”、“怎么读”,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从而让学生有“线路”指引,尽可能地学会自主阅读。
经本节课实践,得到诗歌阅读课的以下经验:
(1)只要课前课前导学案精心设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课上的交流就会比较充分,“知人论世”和“整体感知”环节,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知人论世”,是为解读诗歌服务的`,为走进文本深层认识作者服务的,所以在学生介绍作者之后,教师要引领学生对作者进行浅层评价,以便与学完本首诗歌之后的深层认识作对比。
(2)“品味意境”环节,“用散文化语言描述意境”不失为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的好方法。但高二学生,抓住意象特征品味意境、抓住关键词领悟诗人情感的能力有限,教师还要在这方面设计问题适时点拨,所以诗歌阅读“品味意境”环节可以大体设计为四个阶梯型的问题进行引领或引发研讨:你从那句诗里读出了这种情感基调?你可以试着读出这句诗的感情吗?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句诗所写的画面吗?你觉得这句诗里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这四个问题,聚焦于诗歌阅读的以联想与想象品味意境,以关键词品读诗人情感。
(3)任何一部作品的阅读,都是透过文本在于作者对话,所以在引领学生解读了本首诗歌之后,一定要引领学生拓展阅读或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对诗人作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这才是诗歌阅读的深层阅读,它更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更能展示语文课堂的人文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