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发布者:逃课生 时间:2023-3-4 00:19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1

经过组内集体教研,自己的认真复备,昨天,我成功的完成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授课内容。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的思维在现实与文本中进行链接,达到认识上的一个梯度。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人格,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抓住重点对人物的品质进行剖析,而是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此时你正在电影院看电影,地震来了,你会怎么做?别人会是什么表现?想像当时的情景。之后,再由情景回到文本,让学生对海难发生后的慌乱场面及人们的表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危急时刻利己主义的存在是可理解的,也是必然的,船长完全可以选择逃生,而船长表现恰恰相反,由此让学生初步感受船长伟大的人格。这样做,给了学生一个梯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二、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朗读来感受人物品质,如:“船长大声吼道”“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男女读等。在反复的读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

三、留下盲点,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个思维发散的空间,从而达到主题的升华。

课后,为了使学生的认知达到更高水平,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选择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最后20分钟只能逃出60个人吗?只多了他一个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议论纷纷,最后经过小组合作,理解确实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有的说:船上是他的工作岗位,船在人在,船亡人亡,所以他要和船一起沉没。有的.说:其他的60人已全部救出,他的职责已完成,他的价值已得到体现,他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都好的解释啊,我想:教师只要留给学生一个思维发散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必将得到碰撞,得到升华。

在课改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朋友们,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灵感,反思能让我们吐故纳新,反思会使我们的经验得以升华。不断地反思,会使你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2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觉得自己又有了很多的感触,因为以前也教过这课,相比,感受不是很深,更谈不上感动了。首先,在这节课上我经历了我教学生涯中再次让自己感动的40分钟。也许是年长了,容易动情了,也许是独到的教学设计吸引了孩子,也许是我的情感感染了孩子,也许是文章的内容打动了孩子,我心落泪了,学生落泪了,听课老师落泪了,这真挚的情感体验完全来自于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这节课后我细细反思,有几处感觉得做得比较好、比较实、比较细。

读思结合,大胆提问

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不仅会提问题,更会思考问题。一个月的学会学习模式训练,让学生对提问更深入,更到位。本节课,孩子提了有价值的问题“船长真把自己忘了吗?”“真开枪打吗?”“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即时关注,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他们能结合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来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学生的发言竟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闪光点。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

2、 对阅读方法关注还不够。

3、对雾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没来得及总结,其实课文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旨在衬托船长的果断,凸现船长的高大形象。而我却忽视了这一点,说明备课时还需深入些、细致些。

总之,我觉得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给予多多指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诺曼底号遇难记》已经结束,而我对这篇文章,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将继续。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3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诺曼底号遇难记》,本来的设想是在理清小说的情节之后进行人物分析的,从而让学生能对小说的人物格有所把握,在教学中,我想通过学生的朗读,从船长的语言中体会他坚毅、沉着冷静的品质,最后对教材进行拓展,让学生对价值观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反观这一节课,虽能从小说文体的特点着手,但整篇文章的切入点却值得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未能从整个单元教学目标着手。

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编者对这一单元的教学设想是通过介绍不同文体的文章,让学生对文学有个初步了解,让学生能喜欢文学,走近文学,理解文学,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在教学中,虽然我考虑了单元主题,虽然我也介绍了不同文章的文体知识,但却没有想到要让学生从各种文学样式的特征中去理解文学的多样,从而去亲近文学。正是因为没想到这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本册书的第一课,我总觉得很多余,现在想来,在教学中一定不能主观下结论,不能就课论课,一定要在单元分析前多思考,多从整体角度出发,将眼光放高些,古人说高屋建瓴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从细节上来看。

作为一片小小说,虽短却五脏俱全,情节、人物、环境一个都不少,对于初次接触小小说的学生来说,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对小说的特征有很明确的了解,通过分析文章,让学生知道小说的情节应该有开端、发展、结局三个部分构成,在这块我所给学生的要求显然是高了点,既让学生概括情节,又要用四个字去归纳,虽然给了一个事例,但却未能很好地分析这个短语的结构,所以学生在归纳时总是不知道该如何用四字去概括情节。因此我觉得教师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细节,既然是给了事例,就该带着学生认真分析这个事例,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如何去仿照事例。对于人物的分析,也是同样的问题,虽能介绍小说塑造人物是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并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人物,但却没能从其他角度让学生领略小说的人物刻画是通过这五个方面塑造的,很是遗憾,只能在以后慢慢补救了。当然还有情节,本节课没作为重点提出,虽然在分析中也多次提到,但究竟没能给同学们最直观的感觉。

最后就是拓展问题,我本想展开一个辩论,围绕主要人物展开,却忽视了另一个与我们生活紧密的形象——玛丽号,对于玛丽号的.行为要比船长哈尔威牺牲值与不值更有探讨的价值,更能接近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中,更能达成一致的共识,也更能引起他们对价值观的思考。

上完课,我思考了很多、很久,觉得在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有很多是没能写下来的。课堂中一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绊脚石,所以课后常反思常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会不断成长!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