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热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目标是否达成: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作出评价,以有趣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人机对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我们教育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学生以前更本就没见过计算机,更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东西。近几年,通过电视、社会、书籍等方面的传播,使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
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组织是否合理: 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
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信息的广播者,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尝试点拨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知识反馈的调整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我校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机子操作,但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基作,但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基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信息技术应用是否恰当: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作出评价,以有趣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人机对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我们教育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学生以前更本就没见过计算机,更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东西。近几年,通过电视、社会、书籍等方面的传播,使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
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信息的广播者,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尝试点拨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知识反馈的调整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效果如何: 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基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
本节课旨在上节课学习了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进行邮件的“收”,“发”和“回复”,可以说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重中之重,是整个电子邮箱应用的核心部分,对于学好邮箱的使用有着现实的意义。
纵观本节课,出现的问题如下:
1.学生忘记用户名和密码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无法正常登录邮箱,这说明学生对于电子邮箱的安全和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邮箱安全的重要性。其余的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虽然在申请时再三强调密码的重要性,但还是有同学疏忽了,只能让这部分同学在家里完成任务。所以,网络安全还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中之重。
2.虽然部分同学正常登录了邮箱,但是在写的'过程中对于邮箱地址的填写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如@号的输入,中英文的切换还有就是服务器地址输入有误,从而造成了发送邮件失败,这也就说明了邮箱格式的重要性,从而再次强调邮箱的格式:用户名+@+服务器地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怎样应对?这是我在本节课中没有把握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今后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然,了解学生的学情,设立情境预设,有备无患。
最后,学习了本课后,许多同学跃跃欲试,跟亲人和朋友写邮件,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是值得欣慰的地方。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计算机是一门新颖的课程,已列入了教育计划,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上使用现成软件的能力。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本身的性质(是一种工具)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与其他课程的特点。所以,对于每一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来说,探讨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
动手(上机练习)是本学科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盲目的上机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还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以使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的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关于这一点,我在上课当中体现的比较突出。那要想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我想首先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需借助的“保险丝”。杜威也把兴趣作为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所以在上课时我注重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如我在讲到word97文档润色时,不是直接去讲课文中的知识点,而是作了一张贺卡,并在上课时说明这是一张同学寄来的贺卡。至于email用法以后还会学习,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这时,大家对于如何制作这样一张贺卡就有了兴趣了。而通过分析贺卡的制作,也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讲清楚了。而同学则即学到贺卡的制作,也学到了应该要学的内容。
2、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课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后,就要让学生加入到积极的思考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而事实上学任何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加工,那么,学到的永远都只是别人的知识,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的背后。如本节课我将一些简单易做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想的办法去实现它,让他们通过思考后学会做这类动画的方法,而不是让他们只记操作步骤。
下面的flash动画制作形状渐变过程是上课时用过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图形渐变过程中的形状渐变的制作方法,这个题目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制作的兴趣。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还着重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
在上个例子学会制作之后,再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习制作一些有关文字渐变动画。再利用课前准备的一些循序渐进的题目作练习,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下面“倒计时变形数字”的设计,先让学生用上个例子的做法看能否做出来,为什么不能实现渐变过程?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看书、去讨论、去尝试、去解决。从而使学生能巩固对文字渐变时要对其进行“分解”的知识点,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成功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
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比如学生在练习flash制作时,有比较好的作品,将会上传教师机给予展示,同时,请其他各小组的同学进行互评,对一些较突出的作品给以鼓励。而对那些不是很好的作品给出修改建议,帮助其完善其作品,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要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就必须学习计算机这一门信息技术,学习这门技术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而为了这种适应,是否就要在每次软件、硬件的更新时,对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更新呢?我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很难有这样的精力去适应这种需求的。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到底以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这些问题急需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4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意义在于将各种、多样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的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以便更好的达到语文课堂的目标。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领域中运用范围和频率的扩大,它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逐渐显现出来。
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
1、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感性资料。如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和各种有趣的视频、游戏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愿学、乐学。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是一篇描述维也纳景色和文化的课文。课文大量的描述了音乐殿堂的宏伟建筑和金碧辉煌的装饰,如果让学生单凭想象或者是文章中的寥寥数张照片,很难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之都”的魅力。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笔者准备了全方位的有关维也纳城市的照片,在上课一开始,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播放了三分钟有关维也纳的视频,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教师趁热打铁:”这样的维也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小手林立,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
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课件把传统的、静态的的语文课本转变成由文本、声音、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丰富并扩展了语文教学课堂,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景象,加深学生印象。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课文《烟台的海》,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对于这一段的朗读教学,笔者做了两种方式截然不同的方式。
第一遍是通过学生想象,老师讲解的方式引导孩子感受汹涌澎湃的海水,传统方式指导后的朗读仅仅是在关键词上注意到了重读,整体朗读硬邦邦的。第二遍,教师播放了有关惊涛拍岸的视频,孩子们发出一阵阵感叹,海浪的怒吼声已经震撼了他们心灵。之后的朗读,效果震撼……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不断发展了思维,而且也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2、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对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文字和比喻,让学生理解就更加困难了。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转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望庐山瀑布》,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语言之凝练,古诗之神韵呢?就要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比喻,夸张写法,如果学生无法理解怎么办?果然,教学中有学生质疑:“为什么是‘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个情景让学生自己想,的确很难体会。
此时运用有声有色的图像和视频是理解这难点的最好方法,随着图片的播放,该位学生茅塞顿开:“快速落下的瀑布,远看就像一条垂直的河水挂在悬崖上。太美了,李白的想象太神奇了!”直观的图片不仅帮助孩子理解了“挂”,也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用字之精妙。
在教师讲授新知识,出现难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时,如果只是光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手舞足蹈的笔画等等手段是显然不行的。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其充分的感知体验,转换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思维的能动性和多元化,定能消除对难点的困惑心理,有效的突破重点。
又例如:低年级的教学,以生字教学为主,而生字教学第一步是正确书写生字笔顺。仅仅是靠老师机械的、重复的讲授、范写,学生会疲倦,接受能力会降低。对于比较重要的笔顺教学,可以通过制作FLASH动画制作“笔画动画”,让学生跟着课件一笔一笔的书空。经研究表明,80%左右的知识获取是通过视觉观察,所以用这种看、听、写、忆为一体的全方位学习方式能更有效的让学生记住要学的'知识点。
3、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然而信息技术则体现了强大的网络优势,它能收集到很多的信息资源,能将学生、教师、图书馆等各种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教学的信息面,进一步开发了语文的教学资源。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习作5》的教学中,学生在预习中除了自学书本上给予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还利用信息技术查找了更多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本上的知识,最终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在学生自我修改和加工整理后,一篇篇习作完美的转变为一份份“端午节”板报,并且互相传阅,让彼此了解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了教学目标。
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快捷、生动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将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检验和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技术,将其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的需求,激发孩子的兴趣。它不仅能增强课堂上的趣味性、艺术性,还能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深化感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反思二
一、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阅读欲望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是,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小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学习兴趣,即认知兴趣。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二、利用计算机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因为多媒体CAI课件是以教学课题为主要线索,以强化教育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为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资源,尽量发挥软件的表现手法而编写的。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发挥计算机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多媒体教室网络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才能来自勤奋》一课时,我下载了网上有关李时珍、爱迪生、爱因斯坦的资料,装到教师机上,并设计一个问题供学生探究学习:看了资料后,请你谈淡学后的感受。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和查询教师机上的资料,经过整理后在机上完成了作业。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各种各样。我从中发现不少作业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精神。有个学生这样输入:“《本草纲目》并不能称得上是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因为清代有人写了一部《本草纲目补遗》就是针对《本草纲目》的缺点重新编著的,比《本草纲目》更进了一步。况且新药不断被发现和发明,因此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没有,有也应该是比较完善的。”教师通过网络把学生的见解与全班学生交流,即评即改,互相启发,激励着所有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又在无形中让学生开阔了眼界。
随着人类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不断开发、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会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计算机及网络有着较强的视听感染能力和非线性的快速交互功能,较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中的局限性,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最多的知识,优化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充满活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但要写作文、日记,还要制作黑板报、手抄报、海报等。五年级信息技术课,在这一段时间学习的就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方便、快捷德制作出精美的电子板报。
作为一名新任职的电脑教师,我同时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制作手抄报、海报需要确实纸张大小,制作电子板报是也需要设置好纸张大小并确定板式布局。通过教学,我也学习到平时A系列纸张的定义。我们过去是以多少“开”来定义纸张大小,现则采用国际标准,以A0、A1、A2…B0、B1、B2…等表示纸张的幅面规格。
我学习到的另一个技能就是如何编辑图片,以前对于图片的处理应该算是一件头疼的事情,通过图片编辑、应用图片的学习,我学习到如何在word文档中对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和设置格式,至少让我在今后处理图片的工作上会比以前容易一些,虽然现在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图片编辑技能,但是还是有很多关于图片的'技巧不能完全掌握,需要我进一步学习与研究。
通过对文字编辑和修饰、设置纸张、应用艺术字、应用图片、应用图片、应用文本框与图形和应用表格的学习,学生基本能自己制作出精美的电子板报,但因实际情况不能上机进行操作,只能在课堂检测部分学生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肯努力去钻研,相信我在计算机教学上能有进一步的提升,只要我肯努力,相信学生也能学到更过的计算机技能。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6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
一、学习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习环境的创设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在“硬环境”上,教师把计算机房做成一个小型的局域网,教师机上安装了网络教室管理软件,便于教师控制和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把“广播教学”变为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在“软环境”上,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为“技术”找个“载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练兵”的机会,促成学生对知识真正有意义的建构。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如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主题,制定方案,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加工处理,讨论定稿,最后完成作品。教师则走下讲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碰到的困难,和学生一起亲历体验。
四、实践活动的自主性
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主自学习活动使学生随时随地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学习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个人意义”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老师要他们学(被动地学),这将还原出他们探索生活的美好的天性。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7
[摘要]从教信息技术课多年,对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现状有一些较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目前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的上课,总体上还是很不规范,有些教师还不太了解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要求,造成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都不是很好。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还不能很清楚地看清当前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现状,本文就当前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要求及现状进行一次粗浅的分析。
[关键字]分层设计要求,电脑同步指导,任务驱动学习,课程整合误区,信息技术
目前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的上课总体上还是很不规范,有些教师还不太了解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要求,造成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都不是很好。结合有关具体情况和上级要求,我概括出以下四个方面要求:
一:分层设计要求
1、什么是分层设计要求:
即每节课备课内容除常规之外,另设计一到二个较高教学目标,或与本节目标类似的其它目标,或相同目标的其它活动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分层次的训练,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科书就实行了分层设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2、为什么要分层设计要求:
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学,初中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起点不同,条件不同,只设计一个目标,会导致许多学生上课无事可干,以致有各种不良反应。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就会造成那些好的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而那些差的学生则不会锻炼的情况出现,如此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3、分层设计要求的要点:
针对主目标,有完整的备课各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复习引入,演示,讲授,练习,评价等。对增加的目标,要有相关性,或提高性,列出目标与练习要求,这样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还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练习,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越来越浓,觉得这门课很重要,又很新颖。
二:电脑同步指导
1、什么是电脑同步指导:
用计算机提供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讲解,材料,要求,练习题,提高问题等,一般以WORD文件提供,放在学生机的桌面。文件中还可列出本节教学目标和测试题,评价方案。后半部分可列出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学习和帮助的信息。这样就使学生有了自己的一本“参考书”,他们自己也知道应该怎样去学?如何去学?能够使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的内容及一些基本技能。我曾经就使用过一次,并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2、为什么要用电脑同步指导:
中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0分钟以内,多讲无益,但少讲易讲不清楚,用计算机提供详细内容,教师只精练地讲解有关要求和可能碰到的问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收回学生机的控制权(多媒体控制软件),再次集中讲解。使学生既听得清楚,又学得开心,可谓是“一石二鸟”。
3、电脑同步指导要点:
教师要精心准备提供给学生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学习方法,要求,习题或评价,可能出现的困难,分析出现此问题原因,解决方法。在这种试验开始时,告诉学生使用这个文件的要求与方法,如不一定全看,可按标题查找。完成任务后自我加压提高等。
任务驱动和课程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专业论述很多,已成体系,两者互有关联。这里就一一做简单的介绍。
三:任务驱动
1、什么是任务驱动:
我们所采用的普通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有关知识,学生理解并练习,通过测试反馈,再纠正,以达到学习目标。与普通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是设计一个任务,为完成该任务,学生可能需要运用多个已学知识,但必须有一个内容,特别是主要内容是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教师只给简单讲解,提示有关注意事项。学生为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学,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帮助完成任务,但此时对知识掌握可能还不很牢固,教师最后给出总结或细节注意问题的讲解。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明确、完整,学习任务具体。任务中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师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并要理清课前知识和课内任务的关系。
2、为什么要用任务驱动:
提倡在做中学,不单纯先学后用,往往是学习最有效的,可能一时效果不如传统的好,但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教师的指点,学生更好地掌握目标。学过程序的人应有所体会,只按书本上的内容学习,最终只是懂得语句的含义,而不能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在接受任务,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才会学到真正理解了的内容。初中生们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单独地讲授书本里的知识,而不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是不能让他们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的。更不用说技能了!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强调动手实践的学科。
3、任务驱动的要点:
任务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水平。为完成任务要用到多个知识或能力,可以是其它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当前一般情况是以本学科的知识为多。本节要用(用学习的)内容事先要指点,简单讲解,易出错之处可用出错答疑的形式写到电脑同步指导的WORD文件中。任务尽可能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去了解别人、增进友谊和共享资源。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8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心中要有学生,但是如果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个抽象的群体意义上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
由于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技术教学的媒介,能演示多变的图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强烈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感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使学生散失学习的兴趣,没有这样的兴趣,快乐学习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生活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
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就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某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
教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开放,不同的教学内容造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保持学生的个性,给今后创造力的发挥留下潜力。
三、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中能借助Internet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及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计算、辅助、管理等功能。这样教学课堂中根据学生爱玩的特点,指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扩展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思维;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听取学生发表的意见,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试一试。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公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习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
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习伙伴,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的了。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
xxxx年5月18至xxxx年5月25日,我在浙江金华参加了区教体局组织的“校长信息技术领导力提高培训班”,聆听了教授和校长的讲座。19日上午,到金华环城小学参加了信息技术课堂观摩。三位信息技术教师分别为我们呈现了三节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课程。我认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除了要运用基本的教学模式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允许学生在犯错误中学习信息技术课,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教材内容应从学生特点出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操作,因为上机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满足了人本性所特有的表现欲、为其创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另外,有时上机操作经常出现错误,这种操作中的错误带给学生的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图形、动画、漂亮的界面等),而往往学生们就是想知道这意想不到的结果到底意味着什么,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养成了良好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也是教材中应增加的内容,即让学生在不断犯错误中学会如何正确操作计算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
在课堂上,周老师将学生错误操作展示给每一个学生看,让学生们一起思考这样操作为什么小猫不动?应该怎么操作?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方法和规律。多次实验证明,后者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处,后者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改革教材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
二、注意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的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要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持,适当变换问题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他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中还可适当安排学生间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上好操作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不动手是学不会的。学生通过手、眼、心、脑并用的上机操作而形成强烈的专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并将知识高度化,同时,不断的实践成功,能刺激学生的成就感,在这样激昂的情绪氛围中,容易培养与塑造学生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创新素质。所以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在让学生自己的联想、想象的思维,通过上机验证得以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兴趣,既动手又动脑,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将来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自学能力对于计算机学习尤为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发展奇快,掌握了自学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
五、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后,布置了一个课堂作业。让学生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让小猫完成2个或2个以上的动作。这一要求既让学生巩固了学到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又充分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
总之,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课程目的入手,处理好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尝试使用行进的教学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指导纲要》就着重强调了以激发兴趣、培养意识为教学起点的新课程理念。为此,这节课我选择了一个对同学们来说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网上祭拜英烈”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一听到这一话题,个个都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不少。
(二)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有人曾把信息技术课当成纯技术的课,认为这只是在跟冷冰冰的机器打交道的课。其实在信息技术课中,除了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以外,还涉和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在今天注重文化保守的我们,清明节是一个保守的节日,应该怎么引导学生文明的去祭英烈,去缅怀历史已不单是语文老师的事情,而是所有老师的事情。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外,还不时适时的渗透文化素养。
(三)注重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探索新知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都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尝试中探索并充沛利用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对于新的知识,先不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身去动手动脑,在自主学习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胜利的喜悦,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而老师则是适时的用“试一试”的话语鼓励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在不时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基本技能。
(四)任务驱动教学中,大任务与小任务的合理使用
如何适当地设置一个大的`任务作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的始终,然后又把这个大任务分成了几个小任务分散到各个环节中,一直是信息技术师在考虑和尝试着的。本节课教学采用了网上祭英烈作为学习任务,充溢浓厚的人文色彩,可操作性又强。任务的分散使学生在网上祭英烈的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浏览器的启动等知识和身手,并把它们都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
在课堂教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有重要作用。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通过与日常生活结合的紧密程度去设计,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是我在教学《网上收集信息》这一内容时的两种问题设计。
第一种设计:
前两个班选取让学生搜索的内容是与课本相关的内容:搜索“湖南旅游”,结果很多学生都兴趣不大,搜索到相关信息后甚至看都没看就保存下来,应付交了作业,接着就赶紧看自己喜欢的信息。虽然这样做也达到了本节书的教学目标: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但总体感觉课堂组织比较松散。
第二种设计:
鉴于以上这种情况,又刚好学校组织学生到长沙世界之窗春游,我把这一节的教学重新调整了一下,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是这样重新组织教学的:首先,利用PowerPoint向学生展示有关长沙世界之窗的`图片及文字介绍,马上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这么好玩的地方就是他们过几天要去春游的地点时,注意力就更投入了。这时我适时地提出问题:如何才能快速地上网查找所需素材?接着,我围绕“长沙世界之窗”搜索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然后,轮到学生自己操作,上网搜索“长沙世界之窗”的资料。学生很快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操作,并且在搜索过程中不断发出阵阵兴奋的笑声。我发现,这次几个班的学生都很郑重其事的在搜索,然后对搜索到的内容很认真的在看,绝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的搜索。这种设计还有下一节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要求学生秋游回来后给我发一封电子邮件。学生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比较两个搜索内容,比较出现的两种结果,可以看出第二种设计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能呼唤学生情感的投入。在这一课时的设计中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
初略翻看小学信息技术教程、初中信息技术教程会觉得很多知识点是重复的,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在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如何积极倡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感想。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中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 —— 探索问题 —— 解决问题 ”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 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比如我们以语文教学为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在重情趣、重积累、重感悟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开展,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实现了双赢。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我们生活中处处有信息的现象,了解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这些教学目标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太抽象了。无意中听到语文老师议论: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长征”这个概念是非常遥远的,想要让他们理解《长征》中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当困难的。和语文老师讨论后决定:这两科的教学目标可以一起完成。老师布置任务查找“长征”相关的资料后整理成信息。课堂上教师请学生展示信息并加以评论,最后教师适时出示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长征》,并配上背景音乐为《长征》组曲,立即唤起学生的激昂情绪。把心中想象的情景与录像中的情景加以对照、重组、补充,形成了更为清晰的画面,为此学生还不满足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长征》的一组片断,内在的需求让他们主动要求在此基础上观看夺取大渡河的画面,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充分对话。整个教学片断经历了语言文字到情感体验,然后从情感体验回到语言文字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起到情感的推动作用,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都很好的完成了。
总之,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3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日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已经是新课标倡导的必须学习方式之一,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经过联系自我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的策划、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要善于引导、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不但要引导学生把每节课的知识体系、脉络把握好,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所以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注意以下方面:
一、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的学习方式应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来学习,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小组中构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习风气,真正发挥成员在小组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基储学习本事、性别等差异在小组中进行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构成互补。教师要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过程能够有不一样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我做主张,在小组学习中构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团体中寻求帮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为学生供给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本事也会大大提高。
二、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不但真正让学生提高了自我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得课堂井然有序。
三、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初中生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坚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
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资料,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资料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十分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所以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资料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一样的任务,就能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教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知识技能。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本事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请一名学生试着演示或学生自我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优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
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以上点滴的反思,是经过教学活动摸索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坚持不懈的用新理念、新知识来不断的充实、完善自我,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4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已经五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最初的时候,我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效果却不好,一部分理解本事强的学生你还没说完,他就会操作了;而理解本事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样一回事,更有一部分学生走神了,根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本事的培养。虽然学生一向在动手实践,可是他们只是照着教师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
这个学期观看了黄能教师的展示课《资源大管家》,我感触很深,在课堂上,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去发现,自我去做,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而我却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自我去做,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堂效果比预想的要差。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尝试,在磕磕碰碰中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从教学实践中体会以下教学反思:
一、激趣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尽可能的采用精美活泼的界面,生动形象的资料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或让学生动手玩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新课学习上来,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次潮。
二、讲解
利用激趣中的高潮,紧之后讲解新知识,这时的讲解如画龙点睛,学生听的仔细、认真,将会很容易的理解新知识。例如讲解在键盘操作与指法练习当中能够进行精辟的讲解,主要讲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以后的练习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练习
巩固知识,掌握技能,构成本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练习要丰富多采,重点在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应用。练习能够采用游戏练习、创新练习、自主练习等形式。例如在讲解键盘操作中的指法练习时,能够使用游戏练习法进行指法训练,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指出哪些键成绩差,并把练习的成绩保存起来,这样学生能够随时了解自我的学习进展情景,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小学生就会象玩电子游戏机一样的着迷,学习兴趣极大,这样做就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本事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展示
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它不仅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定型,有喜欢被表扬的心态。它们学习某一知识,总期望看到自我的成绩,异常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将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例如在教学汉字输入或画图以后,让学生写作文或画画,然后选出范文或范画进行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仅使这些同学感到自我的成绩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也使其他同学羡慕的不得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作品展示的同时也要利用夸奖的语言,激发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诸如:你画的好、你的指法练的真好、你的汉字输入的真快等等。同学们的成绩得到教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学习起来就会信心百倍,兴致盎然。
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激趣、讲解、练习、展示这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经过实践,发现这样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十分实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并且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5
信息技术课作为了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电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二、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带着兴趣,自觉学习。
小学生学习一般都凭借兴趣,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因为特别是男孩子很喜欢玩游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有的'孩子就会问老师,到底用那个指头来击键。学生通过游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