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温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温度》教学反思1
《温度和气温》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内容首先是通过比较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发现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并且在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才能反映当时的气温;再比较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看看那个时刻温度高,那个时刻温度低,并用柱状图表示出来。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并会用温度计。在实验之前,还是要简单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测量范围和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
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
在测量温度,我让学生外出活动,首先强调了外出实验的规则。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我指定了四个人为一组,并且设立组长,组长监督管理自己小组成员,并在老师规定的区域实验。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学生“脱离”小团体独自行动,我实验后对小组实验进行评价,这样让他们更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在进行汇报时,各个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但是数据的趋势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我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原因,大多数学生认为读数的时候读错了,这当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是由于数据差别太大,也不可能那么多人读错。这时,我随便拿出2支刚才测量的温度计,发现室内的温度就不一样,让他们意识到温度计也会存在一定误差,也让他们亲自体会科学需要自己亲身体验并且认真观察。
《温度》教学反思2
1.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以及热的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会下降到和周围环境一样的温度。
2.在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时,实验数据学生能很轻松的得到,本实验也不是很难,但如何分析数据得到我们需要的知识这一问题还需重点加强。这涉及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学会整理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四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自主、合作探究。
《温度》教学反思3
上课前的预设
教师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温度计,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用温度计丈量水的温度.
然后教师提出:在生活中温度计的种类很多,一起来认识一下,在这么多的温度计中,你们觉得选择哪一种温度计丈量比较合适?说说理由.
选择好温度计后,是不是可以直接就可以拿温度计来丈量了呢?(方法问题)
比一比,谁会丈量了,并且测得最快.
连续丈量一杯水.发现一些他们认为有趣的现象,并说说你们怎么想的
上课时的情境
当同学们选择好温度计后问是不是可以直接就拿来丈量了,同学觉得很奇怪,选好了不是就可以测了吗?他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方法问题.科学研究和平时拿个玩具玩不是一回事,在讲究科学性,规范性.
在掌握了方法后,同学丈量水的温度时,同学们都能比较规范,但出现一些小组的同学不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桌上的四杯水每人都测一遍,不讲求效率.
在连续丈量水的温度时,同学丈量都很认真,局面很热闹,丈量记录交流.但同学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考虑,只动手,不动脑.
反思:
1、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同学表示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同学,组织同学。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同学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同学,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身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同学们也不去考虑,这样就不利于同学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考虑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同学去考虑。
《温度》教学反思4
教后记本人对自己的这堂课有如下的一些想法。
1、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动手实践,调动课堂气氛
在课题导入部分,我在学生桌子上放上两杯水,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物体的冷和热,这样就引出了“温度”。全过程耗时少,过渡自然,课堂气氛也活跃。
2、大胆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教材安排了“自制温度计”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我考虑到我们物理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必定会发现自制温度计的不足,自然地想到怎样改进自制的温度计等许多深层次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应用。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想办法解决,正是我们物理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其效果是不进行教材特殊处理时所无法达到的,我自认为这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
再就是在学生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完水的温度后,自然地引导到我们在生病时,需要用体温计量体温,能不能用实验用温度计测体温呢?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如何改进?由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进入了体温计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3、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同学们在小组有序地开展实验活动,更加明确了实验的目的,使实验效果十分明显。做到了人人动手参与实验,并在互相和谐合作的前提下达到了实验效果的最优化。从一开始的温度的引出,学生们在疑问、在思考、在讨论、在实践、在验证、在总结……学生们的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我只是整个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4、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整堂课教学效率高,思路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堂课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温度》教学反思5
《测量水的温度》一课的内容主要分为认识各种温度计、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三部分。为了让孩子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我在《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教学时将教学调整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了认识各种温度计、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
第二课时完成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
在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时,教材设计的是测量冷水、温水、烫手的热水、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考虑到安全,我只安排测量前三种水温。在测量前,我先让学生用触觉判断冷水、温水和烫手的热水,再猜测这三种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让学生通过后续的实际测量和此时的猜测比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凉、温、热”等词。学生的猜测为:冷水:15——16摄氏度;温水:30摄氏度左右;烫手的热水50——60摄氏度左右。猜测后,让学生分成两人小组分别测量三种水的温度(每组6人,每两人一小组),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分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实验时,我看到孩子们的态度是认真的,操作比较规范,巡查了几组,认读很准确。从孩子的实际操作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科学实验的认真与严谨。在汇报测量数据是,我发现:尽管孩子的操作比较规范,但还是存在误差。例如:冷水的温度(共6组,3组为17摄氏度,3组为16摄氏度,测试16摄氏度的小组均靠北窗)温水的温度:(3组测量为33摄氏度,两组为34摄氏度,一组为31摄氏度)烫手的热水(3组为48摄氏度,两组为47摄氏度,一组为51摄氏度)。误差产生,就要分析原因,对于冷水,一般不应该出现差异,因为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较好测试,一位学生在分析时,认识到,临近北窗的3组测量的数据都低一度,是因为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测量的水温也低些。确实,孩子很善于观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孩子。
对于温水和热水的测量有差异在预想之中,一来,实验室的温度计本身就存在误差,大约在1度左右;二来测量温水和热水,孩子们读数的时间不一致(有的还未等液面停止就读了,有的温读开始下降了才读)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居然也能把这些可能造成误差产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来,确实思维很严谨。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的表现让我觉得课前我花那么多时间准备材料很值得!分析原因后,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对比前面的猜测,孩子们会发现事实与猜测的差距,通过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摄氏度,热水的温度超过48摄氏度。从而加深了对“凉、温、热”等概念性名词的理解。
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学生表现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
在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测量都很认真,场面很热闹,测量、记录、交流。但学生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思考,只动手,不动脑。
《温度》教学反思6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悟得了一些体会和教训,现小结如下:
一、经验体会:
1、在生活经验中,学生都知道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但是很少有学生独自使用过温度计去测量物体的温度。为此,我准备了温度计让学生实际测量热水的温度,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2、通过课件,也能比较清楚地讲授了摄氏温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较强。本节的难点之一是温度计的读数,特点是负温度读数。以往几年的学生都在这个知识点上出错。可能是南方的学生较少接触负温度。为此,本节课在这个方面投放了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仍然出错,这有待于日后进一步巩固。
二、不足之外:
1、由于第一次接触温度计的读数,故很多学生分不清“示数”、“读数”、“读作”的区别,在此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较紧。体温计部分的效果较差。
2、没有联系体温计的构造与凸透镜的关系。
3、教师讲的还是太多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温度》教学反思7
《温度》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起始课。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现对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由于农村小学的孩子,见闻不是特别广泛,了解外界较少而又单纯可爱,四年级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又喜欢动画人物。所以在上课伊始,我让著名的卡通人物喜洋洋走进课堂,创设喜洋洋想来铁岭新城区看看新发展,新变化的学习情境,并让学生在穿着方面关心关心它。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渗透着爱家乡教育和德育教育,带动学生主动了解所在城市的新发展。之后又介绍了新疆这样一个温度非常奇妙的地方。创设这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想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情感。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知道这一环节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并且为下一个环节的新授环节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新授环节中,我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再每一个环节中都添加小小天气情况播报员这一教学特色,把口语表达和数学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又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在不同形式的天气播报中,让学生熟知了温度的读数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常言道,听到的只能记住一小部分;看到的也只能记住一半;而只有真正参与的和亲身体验的,才能使人印象深刻。所以教学中,认识和使用温度计这一环节中,我先通过课件,和学生共同欣赏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温度计亲自测量教室室温、沸水、雪、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在此过程中,我深入小组内部,参与其中,进行因材施教,努力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亲自构建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我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各小组之间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只有关注学生,关注学法,关注细节,关注情感的调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高效化。一节课的经验是稀少的,只有持之以恒,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水平的飞跃。此外,如果能再设计的精细一些,教学效果就会更好。比如,把各小组成员都分配专有的任务,并且一一汇报,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加井然有序,交流也会更热烈,使课堂更加的鲜活。
在练习环节,我创设闯关教学的环节,让学生运用温度的相关知识来闯关答题,由简到难,有层次有梯度的去处理练习题,让学生充分消化所学知识。观察此环节的课堂气氛,我知道本环节,学生们齐心协力的闯过了一关又一关,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和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运用这样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并会处理的更加生活化,使学生多多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
在本课中,我完成了预设的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语言仍然不够精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关注还是不够到位,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够。实践操作环节仍然不够精细等等,有待提高的地方还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的。
总而言之,在本课中,我遵照新课标中“生活处处有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来设计和施教,创设整体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并时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多元评价,多种方式评价,多角度评价,力争使每一名学生都勇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并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并且努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希望课堂不仅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课堂还能富有生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开启生活的历史新纪元。
古人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银州教育的一名新兵,在数学新课改的道路上,我正要起步呢!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使我有更大的进步。希望他朝,数学课堂因我而异彩纷呈,我因数学课堂而魅力无限。
《温度》教学反思8
一个物体的冷热,在生活中学生都有用手感受过并且有一定的经验。但是要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到底有多少热或多少冷,就无法准确的描述了。根据生活经验,学生都知道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但是很少有学生独自使用过温度计去测量物体的温度。
所以课前我准备好了很多温度计,给每个小组一支,让学生观察,比比哪个组观察的最仔细,带着目的观察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温度计。观察活动中,我也发现学生能够根据我的指导准确地找出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也准确地读出了我课件上出示的温度计显示多少温度。并且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用手捂着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让学生初步的了解了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这两个环节的设计都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但是,学生对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掌握得并未比我想像中的好。可能是生活中没有接触过,亦或是在学生心中“-”表示减号已经先入为主了!总之学生对“-”很陌生,总有学生不知道用“-”表示零下,而写成“0下”或者“0”,导致零下温度的认读出错了,当然这也在我意料之中。虽然课堂上已经强调了零下的温度要从0℃住下数,交上来的作业还是有全错的。这个问题还得继续讲解,学生如果没有正确掌握认读零下温度,那后续的学习活动便难以展开。
《温度》教学反思9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学生“自己学的数学”,才会有灵性和活力。因此,我利用互联网搜索大量有关温度的生活知识渗透到该课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将数学化的知识生活化,挖掘其数学本质。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想法:
1、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借助相反动作游戏作为课前调控的奠基点,突出生活中有许多相反的量。从同学们喜欢的旅游作为突破口,把他们带进天气预报的视频中,从而进入《温度》的教学。
2、抽象知识直观化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获得发展的时期。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逻辑思维获得较大的发展,但学生一般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的形象思维的支持。
所以在本课的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时,我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拨温度。
①拨+5℃、+10℃、+15℃等零上温度,学生从温度计的显示中会发现,温度的数字越大,指针越高。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零上温度,数值越大,温度越高。
②、拨-2℃、-5℃、-15℃、-20℃等零下温度,学生会发现:零下温度,数值越大,指针越往下,温度反而越低。
在师生一同认识了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之后,将教材上呈现的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0分界点。借助了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高低能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辨别温度的高低,为学生搭好一层阶梯,把数学知识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并非常透彻地给予学生认识和使用温度计的机会,使难点迎刃而解。
3、巩固练习的灵活化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还必须获得一定的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要使小学生由懂到会,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组织练习,提高练习效益,减少学生练习的无效或低效劳动。
我首先让学生体验温度在生活中应用,为他们介绍: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沸水的温度100℃;人的正常体温是36~37℃,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夏天热时,空调会调到26℃达到环保、省电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实用性。接着排列各城市的温度,突出城市的位置与气温的联系,丰富课外知识的延伸;最后以分类站位、动作比较温度大小的游戏活跃课堂的气氛,把整节数学课推向了高潮。
尽管这次上课结束了,但留给自己的是更多思考。体验到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该有一桶水,而这桶水的积累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中积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数学教育教学提供了越来越多丰富优质的资源,并逐渐成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重要渠道。只要你有一颗善于搜索、发现的心就会有所收获。
《温度》教学反思10
《测量水的温度》这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测量自来水、温水、烫手热水、热水瓶里热水的温度,第二个活动是连续测量自来水、温水、烫手热水、热水瓶里热水的温度变化。为了更让学生明白水温向周围空气温度靠近,我准备的是自来水、温水、热水和冰水,并把这课分成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两个活动,重点是水温的测量,如果测量操作不当,测量的数据就会有误差,所以我制定了一张测量操作检查表,两人为一组进行温度的测量,当一名学生操作时,另一名学生检查该同学的操作是否正确,若操作不正确要及时提醒。有了相互监督,孩子的操作都比较规范。
第二课时重点是数据的分析,一个组有12个数据,全班有120个数据,为了让孩子轻松分析出规律,我让他们根据数据画出温度变化曲线。由于学生的操作不完全正确,所以有些数据曲线还是有五花八门。我先让学生思考一杯热水放在课室,10分钟后水温应该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化?在讨论中学生明白热水把热量传给了周围的空气所以温度会下降。接着出示学生画的正确的温度曲线,从正例去证实。然后出示有问题的曲线,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温度曲线会这样,在让学生分析误差数据时一同出示操作检查表,这样对照着看学生就明白操作检查表中打×的项是误差的来源,但也有一些是操作检查表打√而数据是有问题的,学生就分析可能是读数时我们的呼吸没有注意或是当时课室有风而导致误差的出现。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把热水放一天,水温会不停下降吗?学生根据经验知道水温不会不停下降,并且在刚才的讨论和分析中学生已经知道热水温度与周围的空气温度是有对流,他们能说出当热水温度降到与周围空气温度相等时就不再下降。
深入分析了热水的温度变化后,学生对温水和冰水的温度变化都能分析出来。这时我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三条曲线的共同规律:水温向周围空气温度靠近。最后是自来水的温度变化分析,我先和学生说明自来水我是放置了一天才让大家去测量,那自来水的温度应该会怎样变化呢?在引导下学生都明白了自来水的温度是几乎不变的。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的操作更扎实并学会如何绘制温度曲线、如何分析数据。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他们才会收获更多。
《温度》教学反思11
今天“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第一课时的新课上下来,经过专家的点评,自己也做了一点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备课时还不够细。比如在物质三态特征归纳后未能及时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固态”或“液态”或“气态”,导致课后作业个别题目学生不会做。我想,过去的备课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还不够,还要备相关练习,了解配套练习中涉及到的知识问题。
第二,课堂的提问不仅要有启发性,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问题既不能太大,让学生摸不着边,也不能太小,小到指向性过于明显,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当教学内容多与课时较短的矛盾出现时,一定要注意一节课中教学内容的取舍,什么内容该留在本节,什么内容可划到下一节。千万不能勉强挤到一节课,而加快讲课的节奏,那必然导致以后炒夹生饭。
《温度》教学反思12
在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ppt课件,Ppt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的帮助幼儿学会看温度计的刻度,同时帮助幼儿总结梳理对温度计的认知经验。在活动开始通过对热天的人和冷天的人,让幼儿初步感知冷热。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是多少度?同时出示温度计,请幼儿观察。让幼儿对温度计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学会用温度计测量。为了攻客这个难题,我利用ppt,采用图片比较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迁移经验,丰富知识。科学源于生活,让幼儿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科学知识原理对幼儿来说是相对抽象的,在科学活动中就是要把抽象化为形象。ppt的运用能将我们口头无法解释,幼儿也无法理解的现象原理展示出来。正如活动中学会正确看刻度,在此环节采用ppt,利用图片比较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实际操作,这个方法很好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科学源于生活,让幼儿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反思经过此活动后,通过测查,所有的幼儿都认识了温度计,知道了温度计遇热水银柱会上升,遇冷水银柱会下降的科学性,知道了合理使用温度计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激发了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此活动能运用感官探究问题,动手动脑,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积极指导,所有的幼儿均能积极参加操作和探究活动,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能正确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但在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我发消息时没有强调一定要带温度计和水温计,家长带来的大多是体温计,体温计上的刻度很小,小朋友看起来很费力,所以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学会看温度的方法。还有就是体温计上的刻度不容易数,所以记录过程中小朋友也有定困难,应该拿大的温度计和水温计看起来更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