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散步》教学反思

发布者:鼓捣么宁 时间:2022-11-17 05:21

语文《散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散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散步》教学反思

语文《散步》教学反思1

案例描述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美文要美读,这是我习惯的作法。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让一位学生美读文章中精彩的第七自然段,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读着读着,突然被冒出的一声“弦外之音”给打断了,师生的思想的火花由此而发生了碰撞……

教学片段

师:对于这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

学生:我来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被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所打断)

生1:这个作者真笨!

师:哦?

(感到吃惊,犹豫了一下,心想这小子要么吃了豹子胆,竟敢怀疑一个大作家,要么就是在存心捣乱,要么是在胡说。不过我这一次没有责骂他而是打破常规,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一次机会,不妨听听他的意见。)

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

(于是教师顺水推舟)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

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

(故作停顿片刻,吊人胃口)

学生们:你快说呀!

师:请说。

生1: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儿子。

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和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要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得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

(把绣球再一次抛给学生)

生5:我不同意以上同学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哦?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们个个若有所思,似乎都理解作者选择走大路的原因。)

生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了吗?

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

课后反思:

课后,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这个教学片断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师生进行了一场无谓的对话但从这个片断中更反映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它之所以得以展现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分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勾通。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学生那可能是刚刚萌发的创新火花。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并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如果当时为了赶任务,而面对学生的“不逊之言”横加否定和指责。对于文中的作者“走大路还是小路”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学生也不理解而教师马上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同时由于学生也出于对老师所谓的“尊重”,因而他们想不出好办法也不敢去想。这样的话我们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可贵的是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了,这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有若干年教龄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以至于难以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这些主观、僵化、权威的条条框框,不仅约束着教师自己,还约束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上、唯师、唯本的观念。在课堂上多动脑想想,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做,你会惊奇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巨大。这时的课堂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问题和“弦外之音”而变得精彩。

语文《散步》教学反思2

核心提示: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莫怀戚的文章《散步》一文。同学们都认为I这篇文章很简单,只不过讲了一家人散步,发生分歧,解决分歧。歌颂父母的敬老爱幼品质。但当我问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时,同学们都傻了。我告诉...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莫怀戚的文章《散步》一文。同学们都认为I这篇文章很简单,只不过讲了一家人散步,发生分歧,解决分歧。歌颂父母的敬老爱幼品质。但当我问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时,同学们都傻了。我告诉同学们,文章要学到里面去。文章中说自己在解决分歧时,就感到责任的重大,小词大用,以含深意。进而,作者着意刻画了背的细节,并感受到他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文章的深意就更明显了。老、中、幼组成一个家庭。家庭、国家、世界,密不可分。

作者是在告诉我们,青年人要肩负起敬老爱幼的责任,并要把这种优良的美德代代相传。这样一来,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加深了一层。同时,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也牢牢的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了。

语文《散步》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本课也是通过一家四口的散步来体现浓浓亲情的,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是一首真善美的颂歌,能让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进行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然而,本文虽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但却以成年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的,展现的是成年人对待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的观察和理解。然而,本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刻体验。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深入体会到文中亲情、人性、生命的内涵成为课堂的最大难点。

经过研讨,我们确定本课的学习要求主要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学习朗读并努力体会文中的情感价值观。所以,这篇《散步》,要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亲情般温馨温暖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一次关于“亲情”和“生命”的洗礼,学习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如何做到营造温馨的氛围,而且要在课堂初始便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放松的状态,最好的方法便是借助多媒体。借助描绘亲情的音乐,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状态。然而,只有音乐是不够的,学生如果不能感同深受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让学生进入我想要的情境。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温情”中回忆自己体会过的“温情”。音乐加回忆,学生们的情感一定会被调动起来。接下来对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甚至对生命的感知自然也会更加敏感。果然,从课堂上的效果看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进入到了我想要的感知状态,对于中长对幼、上对下的爱也深有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从配乐朗读到品评景物、佳句,从研读课文主旨到最后的美读几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精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然,这堂课仍有着一些不足。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利用小组内部的合作和交流。学生交流不够,自然也无法更多地从别的同学那时得到别样的知识和感悟。然而,生生对话其实是比师生对话更易于学生接受的一种对话方式。

其次,导入环节占用时间过长,我校的孩子们用笔能力不足,在一开始的文字描绘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考虑下次可以让孩子们用图画的方式或口头描绘的方式完成。或者,也可以将展示环节分为两部分,在课堂结尾再请几位同学展示,形成一种形式和情感上的“首尾响应”。

最后,学生没有预习的好习惯,虽然内容十分简单明了,但由于学生对课文过于陌生,课堂推进很慢,最后虽然顺利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但明显感觉到课堂环节间过于紧凑,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理解、感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这次的课堂让我明白:导入方法是死的,而设计教学的思维应该是灵活的。导入方法虽然被我归为三种类别,但并不代表一节课只能用其中一种。不同的方法相结合会有别样的效果。

语文《散步》教学反思4

今天早晨我开始上本册书的第一篇课文《散步》,这个单元的文章全是有关家庭亲情的文章,作者用温暖的笔融细致的描写了家庭成员间和睦、互敬的亲情关系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四件事,即“松、静、匀、乐”。我给孩子们说:上课时要保持放松的心情,要有安静的环境,要有均匀的气息,要有快乐的情绪。只要上课时经常要求自己做到这四点,你离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不远了。如果每天都用轻松悦快的情绪来对待学习,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们都十分认同我的想法,大家悦快的进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是该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即: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虽然不是声情并茂,但是我感觉已经够好了。因为他们读得很用心,很仔细。在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美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在文章里划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生字词的教学完全由学生解决(到黑板上来做,然后再大家订正),所花的时间不多,效果也相对较好。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的思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几个学生主动的举手回答,说得一般,主要问题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想说的话而不知道怎样表达。心里想得有,而说不出来。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们说,这就是平时读书不够和锻炼较少的原因。只要大家积极阅读,主动锻炼,我们都回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不能放弃,要积极的去适应,克服心理的胆怯和恐惧。之后,我谈到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健康的躯体和高尚的灵魂的有机组合。健康的身体一般情况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积极的锻炼可以得到。而高尚的灵魂则需要知识和文化的武装,知识和文化就是从读书所获得的,主动的阅读和求知是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主要途径。用高尚的灵魂去指挥健康的身体,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在教学中顺应课堂的流程我给孩子们讲了三国演义》里董卓、吕布和貂蝉的”美人计“的故事,大家听的很认真。

最后,我引导孩子们分析文章之所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原因。有的孩子说:课文里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和蕴含着的生命的不尽活力。有的孩子说文章除了景物和语言优美外,还有的就是情感美。文中亲情的温馨让我们备受感动,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几代人的宽容和理解,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引导,孩子们懂得了家人和朋友间就应该相互宽容和理解。我想这不就是我这节课所想达到的目标吗?这不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吗!于是,我很认真的表扬和肯定了学生们的想法。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努力进取。一节课的学习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就这样结束。我能看得出,学生很愉快,对我不反感,我想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从整个教学流程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比如有时和学生吹牛就漫无边际,收不了边。还有在讲课时缺少激情,对学生的感染不够。课前准备肤浅,不够深入,层次不够丰富。自我感觉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整堂课的整体形象构造,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东西,课前思考不够清晰。因此,课堂结构显得有些混乱,没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时甚至用了大量的时间来与学生闲聊,用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所以,有时又感觉有些本末倒置,主题被冲淡了。但是,不论怎样,我相信学习就会进步,不停的往前走就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语文《散步》教学反思5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或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题为重点,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

教学本课原本是这样设计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读课文;三是品味语言。后来一想,这样安排是不是太陈旧了、太呆板了些?于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简,去难存易”呢?于是采用新的形式:由文学评论之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切入,让学生谈阅读感悟,放开条条框框;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结束课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篇幅虽短小,情节虽简单却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首先确定文章的主旨,再认真解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学习中,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学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通过“我”劝母亲去散步,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依赖,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前听话懂事的我,善良温和的母亲。如今,母亲老了,她信任、顺从自己的孩子,儿子也十分关心自己的母亲。几十年的生活使他们积淀了怎样的一份情。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诉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大块小块的新绿,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无一不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严冬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新老交替是生命无法抗拒的规律,它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时,作者一边是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一边是流着自己血液的孩子,他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迈的母亲,而读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选择。

中年人,正处于生命长河的中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还是过去和将来,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而一个“背”字,背出了责任,背出了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以及神圣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衰老的生命,还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亲情去呵护,用责任来维护,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我设计这节课以“情”贯穿全文,通过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价值、生命的可贵。但情境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尤其是教师要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

对文章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而,我不想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指挥学生,不想让他们成为游离于“情”之外的观众,而是想让大家共同成为课堂这个小舞台中的一员,演绎出最真实、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浓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利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尊重语言教学规律,朗读贯穿了教学始终,由易而难,培养学生语感,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了我们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课文内容不难,指导学生在理解深刻的内涵基础上拓展延伸,注重文本解读又不拘于文本,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训练。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小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这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语文《散步》教学反思6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感受亲情的要求。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

A、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B、“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这一课中,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设置的一个教学目标,这也是我选取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迟、太迟”“总算”“又”“熬”这几个词语要学生重点领会,强调要重读,并要求反复地朗诵,以达到理解的程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作为一个新老师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前辈上公开课有不免有些紧张,在布置预习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因选取的内容容量太大,一节的内容没完成,应该在以后的课堂上把握好时间,以保证一堂课的完整性。

语文《散步》教学反思7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语文《散步》教学反思8

对于七年级xxxx年语文新教材的教学,早已经过了半个学期了,七年级新生也渐习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对于自己来说,作为新的教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也渐习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其实是无选择地以之教学,因而也就无所谓什么新老教材教学过程中的矛盾问题了)。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这部新教材的教学实施过后所获得的反思,却也值得自己一再深究。

有鉴于这部教材是一部国家级课程教材,其编写自然也是以我国初中学生的整体水平为着眼点,无法考虑到各地区的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距,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一旦施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国家的课程纲要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现实的学生素质所决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度可就有些两样了,而且往往表现为前者目标过高或后者完成度过低。

且就课本中本人已教过的莫怀戚的《散步》为例。新教材的预习目标如下:

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你的身边一定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感受其中的温情。

这所谓“温情”也者,即强调学生关注本课文的人文性,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味。这是本课文在人文性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度提出的初级要求。

在当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度来说,达到“品味温情”这一程度,对学生来说其实是比较容易的。然而,新的教学纲要以及同步的新版配套练习却都将要求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即“品味出作者所代表的年轻一代人在赡养上一代以及抚养下一代的过程中所承担的家庭责任”。这自然是对《散步》这篇文章的最好解读,但窃以为却并非是对《散步》这篇课文的最好解读。何也?究其原因,正在这两个层次的要求的创设者所考虑到的对象即学生的水平不同,甚至可以认为,后者过于拔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后者的创设其实是来源于《散步》的末尾作者画龙点睛的一笔: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于是乎,学生也不得不随着老师去深究其中的“深层意蕴”,而其本身却只能达到“品味温情”的地步。于是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陷入了尴尬境地。

这尴尬便来自教学目标在理念与实践中的反差。教学目标的设立当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同时却又不得不深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使得教学工作处于两难的境地。更何况当现实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意外地偏低时,这其间的反差就更加的明显,因而也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这对于一个职初教师来说,如何尽量解决这反差带来的诸多问题甚是重要。

语文《散步》教学反思9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现在改到七年级语文第一篇。文章我讲过两三遍,总觉得没有把握住要点。

再读这篇文章,我感觉文章不能只考虑到结尾对尊老爱幼主题的揭示,而是要让刚入初中的学生感觉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写得最美的段落应该是第四段,这一段描写了春天充满生机的景物,色调明朗,感情愉悦,既表现了对初春到来的欣喜,又体现了母亲熬过严冬恢复健康作者内心的喜悦。

我听了第一课时的讲解,觉得没有体现出文章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我负责讲第二课时,就改变了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着重在创设情境,回顾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着重在朗读课文,赏析语言;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提出问题,深化理解;第四个环节是仿写几个句子。

预设的前两个情境都完成得比较好,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赏析句子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当没有人举手时,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于说话,要给学生时间。在这种沉静的氛围里,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充分了,对文章一些句子的赏析也比较深刻。

我感觉到自己最大的进步是,忍住了,少说话,不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

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赏析时间太长,应该把第四段和最后一段背下来。最后一段的赏析还没有突破,应该点明一下。仿写句子没有时间读,应该把这个环节去掉。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