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符号表示的量》教学反思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元素符号表示的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我一共上了3课时,可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理想,总结经验如下:
1、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时,要指出“以C—12”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并用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2、教学化学式时,可通过各种形式加深学生对化学式的认识,以及化学语言的表达。如可组织学生看图说话等。
3、化学式的计算中要引导学生规范解题,可补充一定的例题,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式的`理解,掌握化学式计算的方法。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教学反思2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这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化学的计算: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物质中元素质量之比的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三种计算的思想相对独立,但是也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枯燥的化学计算转化为形象的思维理解,并强调解题的规范。学生原有的知识是我们教学的起点,一节课中如何利用学生原有知识,让学生自己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尤为重要。在“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确定”的教学中,我也做了相应的思考,教学设计如下:先呈现一个水分子的模型和化学式,并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
②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
③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分子、原子及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知识很快做出相应的回答。然后我引入由水分子构成的物质水,并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中有哪几种元素?
②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③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对于问题①学生很快做出回答,问题②部分学生沉默了,但很快有一部分学生有了新的发现,他们认为水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与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比是一样的,因为水由n个水分子构成,但n不影响质量的比值。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从而让每个学生真正悟到用微观粒子的相对质量可以来解答宏观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有了问题②思考为基础,问题③解答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根据化学式可计算①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②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让学生体验了从微观知识到宏观物质元素质量计算的跨越。
我们以甲烷分子模型为观察对象,通过分析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的个数与碳原子的个数,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的`质量总合和碳原子质量总合的比,氢原子的质量总合占一个甲烷分子质量的百分之多少。再通过知识的延伸,许许多多的甲烷分子构成了甲烷这种物质,那么在甲烷这种物质中的所有的氢原子的质量与所有的碳原子的质量之比是多少,所有的氢原子的质量又占甲烷质量的百分之多少?甲烷这种物质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那么在甲烷这种物质中的所有的氢原子就是氢元素,所有的碳原子就是碳元素,则甲烷这种物质中氢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之比是多少,氢元素占甲烷质量的百分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