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精选7篇)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精选7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1
怎样搞好课堂小结哪?
首先,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知识的高度概括。通过小结进一步点名主题,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了什么,各部分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
其次,课堂小结是对课本内容的进一步升华。要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内容在本单元、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可以借此机会引出下一课、下一单元内容,指明他们之间的关联。这里需要老师的点化。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我强调了: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最后,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的情感升华,应该是历史课的灵魂体现,应该是历史感情的`最终以感性或者理性的方式深入人心,留给学生的,或是思考,或是感动,或是震撼。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们要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2
历史学习主要是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获得人生体验、人生意义和人生启示,从而得到人格的发展和修养的内化。
教材只是“活”的脚本,要想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究未知的领域,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挖掘,重组。发现教学内容的美。
在讲述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我让学生首先查找了鲁迅和胡适的作品
陈独秀和李大钊的作品和主要生平事迹,在针对教材的内容细分析,师生共同研究出本课学案。
学生以学案为抓手,通读全文,解决第一个部分:自学部分的内容,费时15分左右。这个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因为有学生的自己参与,有学案为抓手,学生学习起来既方便又容易,兴趣和学习质量明显提高。第二个部分:我能参与。这部分进行课外拓展,我把奥运会中关于论语的五条内容列出来,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孔子的儒家学说联系现实中的是事物和历史中的做对比,使学生感受鲜活的历史。同时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去体验和深层次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和其中蕴含的人文美,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课堂教学并不是要追求表面的热闹,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优势。这种方式既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自己动手动脑和育秧表述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敢想,敢说的人多了,课堂氛围更活跃了,教师一言堂的状况改变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3
新文化运动主要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本人教后感到有以下感悟:
在教学中我渗透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思想。目标定位明确,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历史,学习学生身边的历史,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历史。在学习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价值观、人生观。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交际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错,课堂讨论,营造气氛,促进互动。
1、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氛围
经过精心的预习准备,课堂上,教师先让各小组的预习效果发言人展示一下预习效果,然后组织学生就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质疑),通过师生间、学生相互间的多向交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释疑)。
“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与疑问是兴趣的源泉。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历史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获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内在潜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与别人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正如一位同事说的那样:“在这堂课上,学生表现出了积极、快乐、轻松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关于科技利弊的讨论,学生犀利的言辞、独特的视角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让我深深认识到,教师只有用这种极具挑战意味的方法训练学生,才会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及情感,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才会收获更多意外的惊喜。
2、静思巧引、形成良性循环
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我以为,”诱”在这里体现的就是教师引领、指导的策略,“思”则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变主导为指导,彰显学生主体参与地位
采用小组合作法教学,教师就应该变主导为引领和指导,把课堂的主人翁权利还给学生,不要经常向学生暗示你心中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果教师预先已有问题的结论,不断暗示、提醒,那就意味着教师会把学生的思路向自己事先设定的方向推进,不仅学生难以提出其他看法,而且这种合作学习也很快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重新又回到原先那种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上去。
当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不可能十全十美。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时间有时不充裕,学生知识准备不充分不足,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不足,合作学习的引导要到位适量增加趣味性的知识等等,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过去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先得自己有一捅水,但今天,我们光有一捅水是不够的,还得有一池活水才行,否则,光靠那一桶陈旧的“死水”,很难经受得起新课程改革的考验。如何才能给我的课堂注入生命的活水?我能否让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擦出思维的火花?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合作的快乐,感受发现的欣喜?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抨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我想,只有把这样的课堂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课程改革才能落到细节上,对于学生评价的质量才能有保障。
新一伦课改为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施提供了庄阔的平台,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探索空间。作为普通的一名一线教师,我无力改变大环境,但我可以改变自己做主的课堂。我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把历史小组学习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自己的课堂当中去,让它真正的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4
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
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
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图片作为专制的象征,以迫害妇女的“裹脚”作为愚弄百姓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
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本课《兰花草》一曲是脍炙人口的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并没有直接把歌词放出来,而是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思考和歌曲相关的白话文革命的问题。
三、以表格的配图片的形式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泼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本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锋,学生必然需要体会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另外一个课堂活动就是复活历史过程,参与历史过程,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我总共分了三个情景,有《新青年》编辑部、记者寓所等等,通过具体的场景设置,学生如身临其境,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5
1、力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拓展教学的视野
本课从“为什么”入手,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从机械的练习中跳出来,通过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这一方式,在创设历史情境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升华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2、对教材内容作出合理取舍,确立新的课程教材观
本课在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增补了一些新的历史素材,为师生探究搭建了平台,引导学生经过对一系列历史现象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来对这些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6
十月十二日,我在八年级(10)班听了我们组张老师的一节教研课----《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但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纯属平实性表述,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所以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而张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成功之处
1.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2.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
3.小组讨论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二、不足方面
1.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3.学生评价不到位。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虽然注意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培养,但从整体看,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机制过于单调,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动力,小组活动不充分。今后要多对小组合作进行训练,培养小组长的带头作用,把小组表现纳入班级评比,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兵管兵,兵带兵”的境界,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后进生的帮扶问题,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一举两得。
总之,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这次上课,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的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真正领悟教材,驾驭教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按照“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理念进行设计。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在充分研究课标、阅读和参考教材、教参、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深思熟虑的结果。我在叙写学习目标的时候,突出学生是这节课的主体,学生学完这节课后,掌握的知识是具体的、可操作、可测量的。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以及课后小测的`情况来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比较高。为了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本节课预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例如:多次使用材料引导学生得出观点,学习新文化运动概况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互相学习、互相竞争意识,我在提问学生那时,不是点学生的名字,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提问,在小组代表回答之后,让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和加分,课后让课代表及时统计分数并现场给予表扬。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第四个学习环节“讨论现在的孔子现象”充分体现出来。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引用的材料不够新颖、同时不注意切入的角度,这些问题有待于以后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