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

发布者:年长者是也 时间:2024-8-16 03:06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1

一、导入部分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

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

2、对“关注每一位学生”这个问题,没有做到。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2

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身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总结规律”这一探究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通过猜想、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3

本节课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本节课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社会实践中的信息自由地提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通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不够及时。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写出“6+2=2+6,1+9=9+1…”时,没有很好的解读学生的心理。这位学生之所以写出一位数的算式,是因为他觉得写一位数加一位数的等式非常简单,方便计算。但是作为不完全归纳法,他写出的算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代表性。此时如果追问学生,“是不是只有一位数加一位数才有这样的规律?” ,“那你对这位同学写得有什么建议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

二、没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运算律本质特性。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不能进行准确的辨析。可以增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对比环节,对比得出加法交换律的本质特征:加数没有变,结果没有变,运算符号也没有变,但是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很多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4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5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纵观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习题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在习题设计中,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①基本练习(填空)

②变式练习(判断)

③巩固练习(计算)

④发展提高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1、加法结合律学习在教学中所占比率应加大,学生在学习中还有疑虑,没有学透。

2、整堂课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在加法交换律上时间过长,练习的时间相应较短,显得后面在练习中有些仓促。

3、教师的语言过于成人化,不适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6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7

在学校举行的一人一节研究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苏教版四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题,通过活动我收获颇多,现将我的反思呈现如下:

教学的整体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小组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自学成果----师生点评------巩固练习-----知识延伸(拓展)。这样的设计,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师生之间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地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具体做法是: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洋思经验及实施新课改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8

今天完成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由于借班上课,上完后感觉自己前半节课发挥得不如后半节课,不过学生对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交换律对减法、和加减混合的应用掌握的还是不错的。这节课,我从学生以学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理解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提出除了帮助我们验算外还有什么强大的功能!接下来利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进而发现还可以使减法简便,加减混合简便!使交换律得以推广!

听完课后,赵老师没来得及喝水就结合这节课进行了评析。

赵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素质,作为骨干教师课堂扎实,教学思路清晰!

同时赵老师提出这节课可以从经验拓展的角度,让学生从更多的生活实例入手,从道理上理解“交换”,如8+74+2、想:原来有8本作业,先拿来74本又拿来2本,我们可以这样,先拿来2本,又拿来74本,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8+74+2和8+2+74是相等的。再如:35-17+5,可以这样想公交车原来有35人,下去17人,上来了5人,可以这样想有35人,上来了5人,又下去了17人。这样的结果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人数是一样的。结果是相等的。

“理”上的`理解更容易让学生从根上明白算理。我在教学时,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下的工夫多了一些,学生举例少了点,这样总感觉形式上稍多了点,另外“验证”更多的是验证这种方法可以,但不能在道理上理解,赵老师提出可以看看马刚老师的课例。也鼓励我们多去看看名师的课例。

从第一次听课得到王宏主任的指导,指出“苹果”的贯穿,课堂练习的量,今天得到赵老师的指导,自己感觉收获很多,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从备课到上课,用了两天的时间,昨晚还熬夜制作课件到11点多,虽然累,但自己有了收获,此时感觉一切累都值得!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此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本节课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两个班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想到了好多不同的方法来表示交换律,这期间当然也有我想要的字母表达式。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同时也体现了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这也是本节课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仍然是我们继续使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想要的结果,而且还能得到充分的锻炼,锻炼孩子们能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他们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规律等等。本节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这项工作了。

然而,教学总是有缺憾的,今天的课安排的不是很充实,课程上完了还有将近五分钟的时间,我的设计意图也是这样,想利用这五分钟的时间跟学生一起做一下今天的作业,一方面他们回家以后作业就没有那么多了,另一方面作业中的一些稍难一点的题我也能够做一下指导。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又能说明本节课设计的还是不够充实,没有拓展方面的题让学生在课上训练,尤其是对于五班的同学来说,这节课几乎是吃个半饱,如果本节课能针对五班学生的特点再加入一些提高性训练的话,这节课应该会上的更完美,换句话说,本节课中分层教学又体现的`不是很充分了。

总之,如果再次教学本课的时候,应该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简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拓展的题让学生充分掌握和巩固的 ,这不仅是要体现分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那一部分“没吃饱”的同学得到满足!教学就是教师在打仗,每一场下来都要总结自己的经验为下一场战役做准备,希望能达到百战百胜的目的!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10

这是实习老师讲的第一节课,课后我让她写了写本课的教学反思,教学就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下面是王老师的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堂课,也是自己实习以来讲的第一堂课。这一堂课让我在各方面对孩子们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首先,在课堂上,孩子们始终能够跟着老师的步伐,认真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观察、分析、讨论与总结,并且得出的结果还是令人惊喜的。孩子跳脱的个性并没有因是实习老师讲课而过度展现,学习态度还是十分认真的。

但是,认真的学习态度并没有完美体现在对待老师的提问上,部分孩子还是不太乐于通过举手回答问题来展现自己,整堂课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基本上是固定的。当然,这除了与孩子自身性格相关外,也与老师的引导激励有关,在对孩子们们进行鼓励引导之后,举手情况还是会有所改善。

再者,通过这堂课,我发现自己对孩子们发现力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讲课时,发觉孩子们在课下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是有预习的,但他们的思维并没有因此而被束缚,在主题引入环节根据已有条件提问题时,孩子们能够不拘泥于课本,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表达式的提出上,先不论正确与否,更是带有明显的独创性。而且,对于这种需要发散思维的问题孩子们明显兴趣更加浓厚。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并不是十分到位,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明显前松后紧,时间没有用在关键。对于孩子们思维的灵活性有些招架吃力。而且,自己对于教案的掌握也并没有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对课堂氛围的带动也明显不足。总之,虽说这堂课总体感觉不至太差但与预想还是有差距的。

王雪飞老师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实习老师,讲课很大方,面带微笑,但是毕竟是第一次讲课,教案不熟,重难点把握的不好,所以时间分配有些前松后紧。现在的孩子很聪明,发散思维能力比较强,所以老师有些招架不住,也出现了一些知识上的小问题,毕竟她对小学数学课本的知识系统不是很了解,出现点问题也属于正常想象。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11

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性和结合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成功之处:

1、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以往教学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再进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最后对比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感觉教学有条不紊,但是总感觉缺失点什么,总感觉有这样一双手在禁锢自己的思想。如何让教学更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认识发展需求,减轻学生背诵记忆的难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材的编排程序,改变为加法、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进行教学,加法、乘法结合律也是如此。通过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松的认识了加法、乘法交换律,记忆非常深刻牢固。

2、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由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引发学生猜想,通过举例验证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然后又再次引发学生从结论进行猜想,让学生不仅知道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结论的方法。通过结论引发猜想,学生很自然列举了例子进行证明,从而得出在乘法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结论。结论的得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实感悟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处:

习题的处理欠妥当。练习五1题只是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没有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可以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这样在计算中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再教设计:

1、注重习题的备课,减少低效教学流程。

2、注重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集合图和点子图,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