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阿房宫赋》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
一开始,我对学生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他们能根据教辅书的内容自主梳理。然而,我错了。当我口干舌燥地解释了一大通之后,学生还是用茫然无措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才意识到,这些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对语法知识一头雾水,有听没有懂,连带的,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弄得懂我所说的文言知识。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学生要学习好文言文,必须把语法知识补上。于是,我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本应在初中时该学却又没学的语法知识。内容包括词性、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
讲完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虽然学生对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这对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很大的帮助,基本上达到我预设的目标。梳理好知识点之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简单多了。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2
“还有那个逗妃子笑的君王!”
“对!对!对!”另一个学生接跟着就说。
我顺势就问学生“那个君王是谁啊?”
“是……周幽王!”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抢着大声说。
这是今天上午在讲解《阿房宫赋》一文时学生的积极表现。直到这会儿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写下这段文字时我依旧为他们的表现感到高兴。在这一课快结束时为了更深入的挖掘主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像秦始皇这样因骄奢淫逸、不爱护百姓而致使国家灭亡的君王还有哪些呢?”我问题刚抛出来,“唐敬宗!”一个声音脱口而出。为了激发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随即表扬说:“你对本课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掌握得很好!可是历史上仅有这两个皇帝是这样的吗?”“商纣王、夏桀、隋炀帝、李煜、宋徽宗”其他学生又说出一串的名字。实话说,我没想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表现的如此积极。最后我又特别对刚才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多看书,拓宽视野,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
看着那一双双激动的眼神,我就在想: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这样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还有什么知识学不会、学不透呢?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3
《阿房宫赋》有两个变化:一是不像以往一样先疏通字词,再分析内容,而是第一课时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中心和写作目的;第二课时再疏通词句并鉴赏每段内容。二是第二课时由四位学生分别“主讲”,教师只起串联、补充作用。
事先并没有对学情、课文作细致分析,只是感觉这篇文章内容较浅,注释较多,学生是可以自行解读的,便尝试了一下。从课堂情况看,这样做是可行的,但教师的准备和临场应变还要进一步提高。
第一课时教师朗读、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共读了5遍。对于这样一篇生字较多、要求背诵、朗朗上口的赋,多读几遍相较于读了一遍就开始分析字词,学生兴致要高些。读的形式、任务(从准确诵读到初步理解)也有变化,但每一遍朗读的目的还要更加明确方好。内容的理解主要采用问答形式,较为顺利;但问答还是要和朗读更紧密得结合。
第二课时第一个班总体情况良好。四位学生站在讲台上,落落大方。准备也较充分,从词到句到文言现象到手法到内容一一讲到。也有“小老师”能运用朗读、问答等方式,而不是一味讲解。即使讲解,学生也能认真听。也出现了学生提出疑问,“小老师”不能回答的情况,不过马上有其他同学帮助回答了。在教师上课时,学生不愿提出问题,不愿举手回答。而此时,由于教师的暂时退出,学生没有了心理上的障碍,想要表现一下自己,甚至想要难一难“小老师”。
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有很多弊端,如班级人数过多而不能照顾个性;教学任务和课时的硬性规定使得时间仓促,妨碍深入学习;不能进行大量、充分的阅读,而只捧着教科书和习题集;而精神的不自由状态对于学生成长来说,可能是最致命的。改变需要我们的努力。
当然有的“小老师”可能参考参考资料了,但我觉得在文言的学习方面,不必完全禁绝参考资料。想想自己读文言作品时,也希望看有注释的版本,遇到不理解的'就直接看文后注释,再有问题且是非解决不可的才翻字典。动辄翻字典的“精读”大大破坏阅读趣味。文章看完后,也并不刻意去记那些字词解释。文章看得多了,掌握的文言词语自然也就多了。现在非得让学生精雕细磨,字字落实查字典,把解释都背下来,而不是节约时间多读,总想解决一批字词于一篇文章。这种急功近利的积累法科学吗?当然偷懒总是不好的,但文言学习效果差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学生懒于查字典思考,而是有兴趣的阅读太少,文言文阅读量太少。要把思考、查字典和看参考书结合起来,至少文言字词是可以看参考书的。
第二个班准备更扎实,但四位采用的方式全是讲解,这与事先对学生的要求、指导不够有关。坐着旁听,颇能体会听人一味“滔滔”之苦。由此可以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4
清人王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称杜牧的《阿房宫赋》“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所以家传户诵,至今犹新也”。最近再教此文,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觉得以前教学此篇的时候,有些地方没有讲到位。
最让我佩服的是杜牧的此文的`结构。古代作文讲究气脉,一贯到底,见出精神。樊川此赋最为出神的地方是起笔十二个字。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这十二个字传神,究竟好在哪里?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妙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起笔非常简洁,而且直奔主题,紧扣阿房宫;其次,这十二个字写尽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真叫个风卷残云,势不可挡;第三,用一“兀”,一“出”,写尽了阿房宫建筑耗费的财力物力,秦国的豪奢和淫逸由此可见。起势如此给力,直如天雷滚滚,横空出世。难怪他的外甥裴延翰在《樊川文集序》中说“仲舅之文”,“若大吕劲鸣,洪钟横撞”。
而我在想,最为妙绝的是我们读完此文,掩卷遐思,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此强大的秦国,谁可以灭了它呢?既然没有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灭了它,哪是谁灭亡了不可一世的秦国?这些疑问让人感受到了杜牧的赋文文理绵密,无懈可击。更加令人钦佩的是,层层铺叙之后,杜牧同样以十四字作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反差如此强烈,让人唏嘘不已。正所谓盛极而衰,自然之理也。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说此文以“阿房宫”为铺叙对象,那么这一段当属可有可无了?去掉这一段可否?大家经过讨论以后,一致认为:不行。理由有三,一是因为从结构上看,写到这里似乎是宕开一笔,而转入抒情或议论,使得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一是因为这里再以对比的手法写尽秦王的骄奢淫逸,仍然是围绕阿房宫从另一角度进行铺叙,并且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三是与开头形成强烈的对比,暗含秦灭亡的原因并非是六国天下之人,而正是秦人自己。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5
这次汇报课我所选择的篇目是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锁定在三四段的议论抒情部分,在解决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秦亡原因,并对比贾谊《过秦论》总结出秦灭亡的本质。
这节课以元稹的《行宫》导入,承接上节课第二段宫人生活。在导入时,我对这首诗进行了简单的解读,时间把握在一分钟左右。接下来则引入第三段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是比较有层次的,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学生预习质量的忽视。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不积极,课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很多同学对“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这一句还不明白,特别是“念”字,理解成了“思念”,于是对课文的理解从此处截然断开,导致第三段后半部分也听得一头雾水。这是我的问题:一方面,我没有及时了解他们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无法针对问题来教学,就像盲人过河,瞎琢磨,从自己的角度单方面认为难点应该在哪里,对课文讲解的取舍忽略了最重要的学习主体,我忽略了预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即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在预习的时候我完全可以收集学生不懂的地方,并将其设计到我的教学中去,如此才更有针对性,否则便如隔靴搔痒,学生不懂的没讲到,学生已懂的反复讲;另一方面,这也看出我在教学中的解读还存在问题,文脉并没有清晰展现给学生,至少在这一点上明显出现了解读、衔接不到位的问题,此外教学语言太过贫乏,表述不够简炼,以致课文解读从表面滑过,没有进入深层分析。
如何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加入进来,我想,老师最基本的职责也就是答疑解惑,那么在字词句的解读上也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这个工作同样可以放在预习时安排,每个小组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交流,这样也算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预习任务,而不是仅仅毫无目的地背书,回想预习时的情景,虽然我慷慨地给了一节课的预习时间,然而很多同学并不专注,也是有我的预习任务并不明确的原因。学生在预习后给我问题清单,既能方便我了解学情,也能帮助我提前为学生的问题做准备,不至于上课时措手不及,出现难以驾驭的尴尬。在课堂上,这个环节可以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尝试解决,最后由我解决。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点拨重点字词,应该对学生来讲会更容易接受。
最后在对比贾谊《过秦论》时,可以把第四段集中教学结束后引出,可以提前给学生看这个片段,否则课堂上时间不够,第一次看这个选段会有点吃力。提前给学生这个选段预习,解决字词问题,课堂上再拿出来仔细对比,有针对性地解决秦亡原因的对比,可能会更好。
课堂结束时,我没有做到课堂预设,结果多出了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背诵了,这个环节是预设不足,没有考虑到时间充足和不够时该如何弹性调整的问题。现在回想,如果有多余的时间,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差不多也要这么两三分钟,或者在此之外再设计一个独立的小环节,如《红楼梦》里有“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引导学生去读一读《红楼梦》钟鸣鼎食之家的奢侈生活等等。为防时间不够,则要在学生互动时注意把控好时间。
在自己的仪态等方面,亲和力还不够,很少走到学生中间去,这其实是自己备课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对课文和课堂设计的熟识度还不够。另外笑容少了,表情过于严肃,这是个人性格所致,还需一点点去改进。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6
《阿房宫赋》是必修2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现在的高一学生来说,这是一篇让人很难爱上的文言文,它是我们高中目前为止最长的一篇文言文,而且让学生感觉难的是,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并能默写,且里面的知识点很多,而其中有不少是有争议的知识点。如何教就成了我在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经过一番思考和实践,我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古文可以这样教:
《阿房宫赋》是一篇赋,同时它也是一个历史故事,一个鲜为人知的有趣的故事,那么,要吸引学生去读,去记,去爱上这篇课文,其实不必强调它在我们考试中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其让学生因为这篇课文的重要而去学习它,倒不如让学生先对它感兴趣,而主动去学习它。于是我的教学第一步是吸引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关注,为此,我在课堂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阿房宫赋》被称为唐朝第一赋,为什么?一个问题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都已经预习了课文,可教学辅助资料都没有谈到这个问题,这也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阿房宫是怎么样的.一座宫殿?第三个问题:如此雄伟壮观的阿房宫用来干什么的?第四个问题:这个阿房宫的珍宝来自于哪里?第五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能看到阿房宫的废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从来不提这篇课文的知识点,那些字词是重要的,那些字词是要求知道意思的,也没有让学生把课文翻译出来,而是用十万个为什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解开疑问,让学生在好奇中对课文产生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自己去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而只要学生把这五个问题都解决了,课文也就烂熟于心了。有了兴趣,当然就要乘胜追击,16、7岁的高一学生不但好奇心十足,而且好胜心也不弱,要他们把课文背下来,不能硬性要求,得及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在第四课时,我就专门来了一个背诵比赛,看谁不但记忆力好而且普通话标准,这个时候,学生背起书来就动力十足了。
有人曾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常读常新,“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好的文章何尝不是这样。因此,我觉得在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有去欣赏好文章的冲动,以此来陶冶他们的性情,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