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通用10篇)

发布者:鼓捣么宁 时间:2024-7-21 00:46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通用10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通用10篇)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

这篇课文上得比较仔细,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提的问题太多,太散,尤其是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我把第1.2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2、“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如何理解?)合在了一起: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告诉老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学生找到马克思死了,我问“这一段中没有提到一个‘死’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他死了”,学生答“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我追问“为什么不用‘死’字?”,学生就能回答出来了;有学生找到时间,我趁机问“为什么这个时间要这样具体准确”,学生基本能回答出2点,一是因为马克思是伟人,二是因为恩格斯和马克思关系近,再稍加修饰,答案就出来了;有学生找到地点,“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我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他死得很安乐。我首先纠正学生一个观念,“安乐椅”就是椅子的一种名称,它并不能真的让人安乐,所以马克思在椅子上死去说明马克思死前仍然在工作。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

在新课程背景下,经常提及的“预设”与“非预设”是一组相对概念,切忌重其一点,不及其余。绝对的“非预设”是虚无,绝对的“预设”是单边活动;“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无意间”,“非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虽然时下对于“非预设”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规定了具体教学内容的课堂,其教学环节还是应该仔细揣摩、精心设计的。

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有了这条主根作为依托,再联合其他提供养料和水分的侧根、须根,才构成了枝繁叶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撑。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这一支撑,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持,力求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环节实施和课堂运作中,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只满足于口头上热闹愉悦的“来言去语”,应该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真正的痕迹”。力求把我们的语文课上成“扎实、平实、丰实、充实、真实”的课。本着“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则,将文本学习“物化”为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完善自我,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

回顾课堂运作及生成情况,感觉本课的教学存在以下缺憾与不足:

1、过于关注文本语言的品味揣摩,对于文本内容严密的逻辑性挖掘不够。

2、课堂上书面积累较少。

3、对于文本的阅读探究与合作交流体现一般。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

这是许多年前的教案了,这次为了讲这篇文章再次翻出来看看,颇有些惊异。这种惊异源于当时设计的大胆,及其间透露出的对于阅读教学的美好理想。

回想当年,之所以会有这种设计,一是受到“非指示性教学”的影响,二是对那两个班的学生的理解与信任。觉得真正的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给我的感觉比较好,觉得他们完全有这样的学习能力与激情。可能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这次发现用这种方法基本行不通,或者达不到那么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把一篇文章的知识、情感、思想与写作方法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具体做法需要有三种层次,一是老师首先得吸收消化了文章的精髓,把它们变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二是根据文章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具体过程和方法;三是用符合学生语境特点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或其它形式传递出来。一、三点属于阅读教学共性的内容,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努力做到。但第二点做法却千差万别,由于学生的情况(智力、情感、接受习惯、学科态度)不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却完全不同。设计中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但要点燃火焰也非得是木柴等可燃物不可,如果是一堆石头恐怕不仅不能点燃火焰,而自己会被石头砸晕过去。

我丝毫没有责怪学生笨、机械或不主动学习的意思。学生其实也是受害者,像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教育的受害者一样。上次听了一个讲座,说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到底是把学生教得更聪明了,还是把学生教得更笨了?这确实难以说清楚。如果我们一路灌输而不是点燃的话,那即使是木柴最终也将变成变成化石。然后,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化石。过了若干年,他们有些也将成为教育者,再培养一批化石……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4

在世界著名的演讲中,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引人注目的精品。近年来,高中语文教材几经变化,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几乎一直是热点篇目。其崇高的人文精神和巨大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一斑。这篇悼词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演讲者诚挚的情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加以体会。

但是,由于恩格斯运用的语言是平常的,演讲的口吻是平静的,对马克思丰功伟绩的评述是平实的,因此,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人们往往侧重于分析文章高超的结构艺术,以及由这一艺术结构表现出来的伟大思想,却忽略了蕴含在字里行间深沉而炽烈的感情。

的确,恩格斯的这篇讲话,论证缜密,技巧高超,思想深刻;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而忽略了情感的元素,或者只是由于受悼词这种特定文体的驱动,不得不蜻蜓点水般的在情感教学上一掠而过,那么其解读过程注定是沉闷的、毫无生气的,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恩格斯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与马克思会见之后,这两位思想巨子、历史伟人就结成了休戚与共的挚友,共同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了近四十年。因此,“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格斯。”教参上这段颇有诗意的解说,应当是我们从情感上解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一把钥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面对挚友的墓穴致辞,恩格斯必然“情动而辞发”,解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

笔者以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情”,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体会:

1、是悼念之深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篇,恩格斯用讳饰手法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些貌似平静的语言,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营造了一种哀痛而庄严的气氛,牵引着读者的思绪疏离日常生活的空间,进入了一个肃穆而凝重的情感世界。这种艺术效果,正是源于作者对战友的一片诚挚的深情。

2、是赞颂之真情。

对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恩格斯的陈述是客观的,语言是平实的,但在客观而平实的叙述中搏动着一颗赤诚的心,充溢着一腔真诚的情。评价马克思的“两个发现”,作者满怀幸福之情:“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评价马克思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作者满怀喜悦之情:“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衷心喜悦”,非同寻常的“喜悦”。评价马克思创立的国际工人协会,作者满怀自豪之情: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马克思“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幸福”“喜悦”“自豪”,这些字眼仿佛在情感的美酒中浸泡过,经过作者的艺术提纯,散发着醉人的情感魅力。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马克思的“幸福”“喜悦”“自豪”,也是恩格斯的`“幸福”“喜悦”“自豪”。我们从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两位革命挚友息息相通、休戚与共的真情。

3、是怀念之豪情。

在悼词的结尾部分,恩格斯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对敌人的忌恨与诬蔑,捏造与诅咒,马克思“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都对马克思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马克思“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透过这些掷地有声、铮铮作响的语言,我们仿佛看到恩格斯的豪情像冲出高峡的春水,一泻千里。这种豪情对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是莫大的鼓舞。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曲情动于衷的挽歌。马克思在“安静”中辞世,恩格斯在“平静”中致辞。宁静的和谐中迸发出震撼心灵的情感雷霆。感人心者莫乎情,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情感因素发掘出来,将更能全面把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底蕴,师生将会进入充满兴奋的教学状态,其情形犹如走在广漠的原野上,听到了溪水的喧哗,看到了苍山的倩影,整个旅途顿时鲜活起来。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一篇经典的悼词,其教学不仅是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一次深刻引导。在本次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文体特点与情感共鸣:本文作为悼词,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在于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高度评价。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恩格斯的情感表达,如“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等隐晦而深情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敬仰与哀思。这种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

逻辑结构与思维训练: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马克思的逝世谈到其伟大贡献,再到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我通过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理解文章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分析和梳理复杂信息。

语言品味与表达提升:恩格斯的语言精炼而富有感染力,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如“不可估量的损失”、“最伟大的思想家”等,体会其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同时,鼓励学生模仿这种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6

本次教学让我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以文解道”和“以道悟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文解道,深入理解: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如马克思的历史贡献、科学发现等,帮助他们理解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这种“以文解道”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思想内涵。

以道悟文,提升素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恩格斯的语言艺术,如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这种“以道悟文”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情感渗透,激发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情感的渗透和激发。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厚情感,进而激发他们对伟大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对真理的追求之心。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7

本次教学也让我认识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显得较为被动。未来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深度挖掘与广度拓展:文章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刻,但在教学中,我有时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深度挖掘和广度的拓展。未来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结合相关阅读材料和社会现实进行拓展学习。

情感教育需加强:虽然我在教学中注重了情感的渗透和激发,但仍有部分学生未能充分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力量。未来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情感教育的实施和效果评估,通过更加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且充满真挚情感的悼词。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深刻体会到,由于学生可能缺乏与葬礼相关的特殊文体——悼词的.经验,加之文章作为一篇译文,存在时空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学生在文本认知和情感体验上存在难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通过播放与悼词氛围相似的视频(如三国演义中“孔明祭奠周瑜”的场景)和伤感朗读音乐,营造出悲伤的氛围。同时,我亲自诵读课文,希望通过情感投入感染学生。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然而,我也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预习环节被忽视,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导致课堂讨论时理解深度不够。其次,学生仍然习惯做“孤胆英雄”,小组合作探究的参与度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预习指导,明确预习目标,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9

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并了解悼词的写作特点。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马克思的贡献和恩格斯对其的深厚情感。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揣摩不够深入,部分学生未能充分体会到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其次,对于文本内容严密的逻辑性挖掘不够,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和分析,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0

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时,我深刻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崇高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情感和精神,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我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和共同奋斗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其次,我注重整体感知课文,介绍悼词的特点和文章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最后,我通过详析文本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课外延伸阅读的引导不够充分,没有充分利用马克思的其他著作来加深学生对其思想和贡献的理解。此外,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也可以更加多样化和有针对性,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语文素养。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