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的教学反思(精选11篇)
《内能》的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内能》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内能》的教学反思 1
一、学会探究,适当鼓励,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探究“使铁丝内能变大,温度升高”的方法。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方法。这当然是好,但我认为提出“用弯折粗铁丝的方法来提高铁丝温度,增大铁丝内能”的同学真是难能可贵。因为他不唯书,不唯师,用自己的方法发现了粗铁丝内能增加变热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为他叫好吗?在课改前,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那么在现在我要说一句“老师,请用好您的掌声”!
二、重视实验,引导观察,学会归纳。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以往对它的作用重视不够。虽然有时认真地做一次给学生看了,学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时或者不做实验,只用口头说说讲讲;或者有时只用电脑课件模拟,变真为假,然后要求学生记、背结论等等,这些做法不但失去了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更失去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能力的机会。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有效的、层层加深的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通过学生的参与,达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不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完善了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层层深入地提问、启发,通过参与演示实验的全部过程,不但理解了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知道了如何去设计实验达到用的,如何根据实验现象通过进一步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
三、把探究活动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认为,所谓“科学探究”,应不仅仅是安排在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这一部分内容,它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另外,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探究,更应让学生在课堂外学会探究。只有这样,才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去研究大千世界的奥妙!
《内能》的教学反思 2
物体的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观世界的知识,不像机械能那样直观。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其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就同时具备了动能与势能,故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
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当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动能跟微粒的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这点学生很容易从机械能中的动能进行迁移,势能是指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机械能中物体由于被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就难以迁移了。
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还是带着类比的思想,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借助多媒体将微观粒子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能》的教学反思 3
本节课设计上有三大亮点:
一、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三个试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共性: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热机的教学完全交给学生,先通过视频观看(视频直观形象,同时又是全角度,学生能从各角度整体认识),再通过自主学习课本,最后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自学的程度远远超出教师的预习,学习效果好于教师的单纯讲解。
三、利用ppt的超链接功能,制造出翻翻看的功效,大大提高了学生小结、巩固练习的兴趣。因为有一点的不确定性,所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挑战性,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本节课我的体会:
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通过多角度的学习方式设计(活动、试听材料、课本自主学习、合作讨论、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运用讲授简单了事,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出我们的设计,不仅会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能力方法。
《内能》的教学反思 4
通过对这节课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认识越来越深,教学设计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1、明确教学目标。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符合《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设计注意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注意从学生探究与交流的角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层次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发挥着课堂组织者和学习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交流等行为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3、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的知识点的得出都能先根据学生的一些已有经验总结,学完以后让学生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既能达到练习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4、体现了物理课的实验性与趣味性。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通过采取哪些办法可以使橡皮温度升高,让学生思考动手做一做,汇报自己各种方法并归类,培养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分析棉花燃烧成因和能量转化,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并且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体验物体对外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小,用气球放气感受手与气球接触处的温度变化,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本课设计的.不足也还是有不少的。比如:
1、备学生不足,问题设置 “过度”开放,比如在气球放气实验中,提问“气球为什么会升空?其过程的能量转化怎样?”就导致学生无从入手,摸不着头脑,出现了漫无边际的现象。如果变“过度”开放为“适度”开放,在每个大问题下面设置几个小问题,用问题串的形式将它们紧凑的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这儿可以设置
(1)气球的机械能如何变化?
(2)是用怎样的方式使其机械能增加的?
(3)增加的机械能从何而来?
(4)能量如何转化?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从而大大增加了提问的有效性。
2、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相互的评价作用。比如热机的工作过程,最后的视频展示拿出来作为对前面热机的设计作一个总结,加深理解,学生观看时间短,消化理解的时间与空间不够。如果让大家先讨论一下,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并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然后教师再总结一下,效果应该更好一点。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在今后物理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内能》的教学反思 5
在《内能》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实验、讲解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内能的改变方式。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在于,我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如压缩气体做功使棉花燃烧的实验,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同时,在讲解内能的概念时,结合了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去理解内能的本质。
不足之处在于,在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时,速度稍快,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在组织学生讨论的环节,没有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另外,对于内能、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讲解得还不够透彻,学生在后续的'练习中可能会出现混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教学节奏的把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消化知识。加强对学生讨论的引导,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多举例、多练习,帮助学生彻底理解。
《内能》的教学反思 6
《内能》的教学结束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内能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时,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但是,我也意识到存在一些问题。在课堂提问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内能的概念还不够清晰,说明我在讲解这个抽象概念时,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验操作环节,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导致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失误,影响了实验效果。
为了改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概念的讲解方式,多运用类比、举例等方法,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易懂。同时,在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内能》的教学反思 7
教授《内能》这一章节后,我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了反思。
优点方面,我运用了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如动画和视频,来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相关现象。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讲解得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实验设计上,虽然进行了演示实验,但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针对这些问题,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重新梳理内能、温度和热量的关系,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增加学生实验的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身感受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内能》的教学反思 8
完成《内能》的教学后,我对本次教学进行了以下反思。
成功之处在于,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分子热运动知识,顺利地引入了内能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内能的改变方式,如冬天搓手取暖、热水袋暖手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
不足之处是,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和提问,有时候没有给予及时、充分的反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内能的概念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今后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在备课过程中,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情,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内能》的教学反思 9
《内能》的教学让我有了不少的思考和总结。
首先,我利用了生动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学生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讲解内能的概念时,我从微观角度出发,结合分子的运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本质,这一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内能、温度和热量这三个概念容易混淆,尽管我在课堂上进行了多次强调和区分,但在练习中仍然出现错误。此外,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导致最后的课堂总结略显仓促。
针对以上问题,我会在后续的'复习课中,再次对这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强化讲解和练习。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保证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落实。
《内能》的教学反思 10
在《内能》的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也有遗憾。
好的方面是,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先从简单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内能的'改变方式和影响因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然而,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内能的微观概念时,语言表达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在课堂练习的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题目难度设置不够合理,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确保讲解清晰准确。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设计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内能》的教学反思 11
回顾《内能》这节课的教学,我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成功之处在于,我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将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改变方式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一些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不足之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不够。在实验环节,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设计实验和探索问题。此外,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还可以更加深入和广泛,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和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