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学反思(通用14篇)
《杠杆》教学反思(通用14篇)
在日常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杠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杠杆》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里进行缓慢,时间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杠杆》教学反思 2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试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及心里特点,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中,以“动手试验”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交流、探究、汇报贯穿始终。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杠杆的作用,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持久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学生对利用试验探究,当改变力点或重点的位置,使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分为大小、小于、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提起同一个重物,分别用多少力。这个实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不要规定太死,也不要一步步带着实验。每种情况应实验两次,每次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应有不同(当左右两边距离相同时数值也应有所差异),这样才便于归纳。判断剪子、钳子、镊子、起钉锤等工具是否属于杠杆,省力还是费力。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对第四部分的教学重视不够,使学生对所学得知识与实践的应用联系方面没有更好的进行指导,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应用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杠杆》教学反思 3
这一节教学内容是这一章的开始,知识点较简单,总体来说学生的掌握还可以。
什么样的简单机械属于杠杆?我让学生自己举些日常生活接触过的例子,找到他们工作时共同的特点来定义杠杆的概念,效果很好。在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其中“力臂”概念是教学中一大难点,以往教学过程()中一般只告诉学生什么叫力臂,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在杠杆问题中要出现力臂这一概念,所以接受“力臂”这一概念时有点茫然。这节课通过学生动手,亲身体验力的作用点与力的作用方向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影响,因而引出力臂概念是水到渠成的`;同时,对学生学习下一节“杠杆平衡条件”内容作好铺垫。这个设计对学生理解力臂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力臂的具体画法。因为是较好的班级,所以我就示范了一个例子,让他们做了六道不同类型的巩固习题,掌握程度还可以。六道习题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图来总结杠杆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作图该注意的地方,强调作图过程中要规范。
《杠杆》教学反思 4
本节课重点难点杠杆平衡条件和力臂。教学中,我讲解了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力臂就要下课,安排时间极其不恰当,我想讲解杠杆定义和五要素时应该在15分钟以内,10分钟之类最好。讲解杠杆平衡条件在15~20分钟以内最好。
本节课我用了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平衡杆杆。我觉得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维。讲解过程中,力臂
的画法学生是不好掌握,我先让学生画出力的作用线,然后再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在讲解杠杆平衡时,我课后思考,学生先猜想(学生主要想到力相等杠杆即可平衡,实验验证);探究时先研究力相等,力臂相等的情况,在研究力不等力臂不等的两种情况,最后研究弹簧测力计拉的情况,强调竖直向上拉,目的从杠杆上测出力臂。
《杠杆》教学反思 5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力的帮助。具体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结合力的平衡条件启发学生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使学生领悟到杠杆的平衡不同于力的平衡,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2.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3.关于“杠杆应用”的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这一环节既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又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了彼此间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了共同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二.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忽视了评价的三重功能:一是让生知道“对”与“不对”;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给学生指明研究方向。
2.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够及时,致使所用时间过长。
《杠杆》教学反思 6
《杠杆》这节课是粤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课。在教学这一节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思考和总结,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回顾教学前后,我认为成功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实验材料生活化,使科学贴近生活
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对“用杠杆做个起重机”这部分的教材中教学环节设计,进行了创新性改造,设计了以下方案: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利用橡皮或者铅笔盒作支点,利用尺子作撬棍,用重量明显的字典作重物和力,来研究杠杆的作用。这样不仅体现出实验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学生能够很容易地自主探究出杠杆的作用。
回顾这节课的推敲、打磨过程,使我深深认识到:我们要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正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在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开阔思路,提供适宜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不要仅局限在课本所提供的`方案中。所以教师在教学时理解编者设计的意图。如果这个意图你认为不合理,你就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充分体现以学生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实现有效探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三、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本着这一原则,在学习“寻找生活中的杠杆”这一部分时,我首先提问学生:“我们用羊角锤拔钉子很轻松。哪位同学能用我们刚才研究的结论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用羊角锤拔钉子会省力呢?”让学生运用前面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科学结论来解决导入部分提出的生活问题,然后,列举出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属于哪种杠杆类工具。这样设计,环环相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个设计,可以说是对“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最好体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一个尚待研究和探讨之处: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如何在教学的环节中及时、有效地评价学生。我推想,如果能够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就更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杠杆》教学反思 7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五要素及其平衡条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夹碎核桃游戏引入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进入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很多杠杆工具,这就为所学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我从生活中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体验、猜测、求证等研究活动。教师主要以列举事例,让学生找到他们工作时共同的特点来定义杠杆的概念,效果很好。
在讲述杠杆五要素过程中,我是直接讲述支点、动力和阻力这三要素,动力臂和阻力臂以学生回答,学生演示来强调。通过练习题加以巩固。这部分内容清晰,易于理解。
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三个知识中,挑选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做实验比较好的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实验过成中,学生动手动脑。在总结平衡条件时,抽取个别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教师讲述的内容比较多,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总结的能力;在知识点的转接上做得还不够好,教师是直接转入下一知识点的,如果能想到好的连接,效果将会很大不同。
《杠杆》教学反思 8
《杠杆》是小学自然六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它与《轮轴》、《滑轮》共同构成《工具》一章。
这一课是我作为实践课来上的,由我们辅导组的自然教师互听互评。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给你一根棍棒和一个可以移动的支点,你能胜过两个甚至更多的同学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兴趣很高,举手的很多,为了给学生增强可信度,我特意请了班上力气比较大的三位同学,让其中一位在棍棒的左边,另两位在棍棒的右边,并要求左边的同学可以任意放置杠杆的支点,看看一个人能否胜过另外两位同学的.力量。游戏正式开始后,左边的那位同学并不象我预计的那样,他把支点放置棍棒的中间位置,结果棍棒两端一起用力,还没有分出什么胜负,棍棒就“啪”的一声断了,再用其中的一段来实验,结果还是断了……由于课前我可能太大意了,或者也太高估或低估了学生的水平,本来一下子可以很好完成的实验,却用了足足五分多钟的时间,以致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后面的课堂教学。
所以,我想课前的准备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自然课,哪怕是一个细小的东西,课前也要好好推敲,仔细研究学生心理,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多准备一些材料就更好了。
《杠杆》教学反思 9
杠杆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学生对杠杆相关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对学习简单机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教材在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两个内容安排上篇幅较小,重点突出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但结合我校的学生实际,对于力臂的理解、实际作图都需要强化训练,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而杠杆的平衡条件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彻底解决为什么一定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必须要先弄清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在此基础上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最终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简单应用。
在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收获和感悟:
1、通过探讨这节课,我再次深刻领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智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常见的问题“假如有一大石头挡道。我们用手搬不动,手边只有一根木棒,你们有没有办法将它搬走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的欲望,然后出示课件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具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在学习杠杆种类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多媒体画面、实验、观察进行大胆的猜想,一改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大胆猜测,敢于提出自己的验证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思考讨论交流解答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解决有关问题。我预设到学生对于画杠杆的.力臂会犯难。故在这个问题处理上用时较长,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杠杆的五要素,也进行了画力臂的有效训练。
4、存在的不足:
(1)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上较紧张,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研究没能在本节课进行,造成了本节课不够完整,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缺憾。
(2)课堂上我用问题引入,但现在想来,如果能把让学生尝试使用羊角锤、虎口钳和剪刀等工具解决拔木板上的钉子等实际问题放在课前引入,那么问题更为直观,也更能体现“STS”的有效融合,效果也将会更好。
(3)尽管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过预设,但是对于学生认知水平预估过高,这是导致本节课时间紧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扎实抓好备学生这个环节,设置有坡度的练习,逐步推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进一步拓展。
《杠杆》教学反思 10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杠杆的三个点;一是杠杆的`分类: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在生活中,学生其实对杠杆这种工具并不陌生,只是不清楚或没思考过它的工作原理。因此,我在教学时,认识杠杆采用了讲述的方法,学生也很快明白了它的三个点: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研究杠杆的秘密时,采用杠杆尺作为研究工具,让学生大胆猜测,实验,不拘泥某个特定的结论。
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利用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和正确的结论。但在数据的整理分析中,由于时间的限制,结论显得有些仓促。这应当是我们新手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确把握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活动收放自如。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我多加注意。
《杠杆》教学反思 11
这一课我选择的是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教材上的活动方法,让学生经历不同状态下杠杆尺的调试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曾经使用过的杠杆类工具,并要求学生能画出工作图,以巩固这一方法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可以说,探究活动是成功的,但是还是有个别同学没有完全理解,分析本次课,我认为是我自己把教材复杂化了,其实在本课中并未强调重点和力点,而我在学生们没有任何基础的条件下将重点和力点强加给学生,本身对学生来说又加大了难度,所以影响到了部分学生的理解。
《杠杆》教学反思 12
上完《杠杆》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又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杠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哦!原来物理就在我身边,原来物理这么有用!极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禁使我想到,如果我们在每节课上都不断的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而不仅仅只教给学生死板的知识点,那么,现在的课堂还会象现在这样毫无生机吗?
《杠杆》教学反思 13
杠杆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力的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杠杆等,学生接受本节内容应该是轻而易举的,实际教学中却与课前的预想相差甚远。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理解杠杆的五要素以及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开始授课通过活动引入,学生对杠杆的概念能够接受,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杠杆如撬杆、跷跷板等的分析,知道了动力、阻力同时存在于杠杆,杠杆是受力物体,动力、阻力的作用效果相反,这可以从阻力、动力的概念上加以区别和理解。但在力臂的教学中,对力臂的理解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较差,理解的不够到位,不能正确做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突破难点存在了障碍,虽然通过对多个杠杆力臂的判定及练习,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做出力臂,突破了难点,但是如果在授课之前首先对“点到线”的距离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对画力臂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的,从而会节约时间,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及对数据分析得到规律,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难。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存在的问题较多,表现在对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中应注意问题的`考虑,课前我对学生的能力估计有些过高,在课堂我才发现学生的能力并不像我想的那样。我在学生实验后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杠杆平衡后在两侧的钩码上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力,使钩码向支点或远离支点移动相同距离,杠杆能否平衡?若不平衡向哪端倾斜?从中找规律,进而得到了这一类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做到解一题,会多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形象、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在做练习和实验数据处理方面,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使师生能及时得到交流、同学之间能相互比较讨论,这有利于能及时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杠杆这节课教学中给我很大启发,课前的一些想当然的想法,有时在实际授课中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中教者应认真备课。在上课中及时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使每节课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杠杆》教学反思 14
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力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非常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协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沛利用上节课让同学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同学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同学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同学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同学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同学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作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几点要求: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同学在实验中多加观察、考虑,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同学能进行认真考虑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和时发现问题,和时加以指导。并引导同学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实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沛,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但对于“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合理”?同学的考虑并不多,充溢随意性。同时,这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也相对紧张,假如想要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杠杆尺实验,建议增加教学时间。因为只有将这个知识掌握了,懂得通过分析用力点、支点、阻力点三点之间距离的关系来区分杠杆是省力的,费力的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才干使第三课的活动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