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教学反思范文1500字(通用10篇)
古代戏曲教学反思范文1500字(通用10篇)
在现实社会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戏曲教学反思范文1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1
从戏曲的理论来说,戏曲教学应该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冲突,从冲突中领会人物形象和戏曲主题,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体会古代戏曲的语言魅力。古代戏曲的语言颇有诗歌的韵味,因此对古代戏曲语言的品味应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戏曲理论内在的规律开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发现很多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作一下反思,以期待将来能够更好地开展古代戏曲的教学。
第一,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课文研读的关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多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用很具体形象的多媒体技术加以展现的。过多的媒体使用,如视频、音频、图画,只能削弱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过于以来感官的刺激,而丢失掉语文教学本身对教材文字的钻研与感悟。比如在上《窦娥冤》的时候,有些老师就喜欢在学生没有读课文的前提下直接将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视频解决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问题。这种以视频替代课文的做法只能是进一步恶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该是适时的、适事的,而不是随便为了让学生感兴趣乱来。只有在对文本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穿插多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
第二,要处理戏曲语言和戏曲思想内容的关系,不能有所偏废。在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我们较多老师对古代戏曲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大肆渲染,力图把课文涉及到的所有思想内容都教给学生,而忘却了语文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品味奖赏的要求。比如在教《长亭送别》中,我们就过于注重对两人对爱情的态度的分析,并且展开了较为激烈的课堂讨论,希望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爱情观。而忽略了,所有的思想内容都是由文字、语言表现出来的,语文的本身应该是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加深对文化思想的理解。所以后来,我们又在教学中,专门设计了一堂合作探究形式的语言奖赏课,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奇文共欣赏,品味到了有“花间美人”之称得王实甫的语言魅力。
第三,要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古代戏曲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戏曲的文字本身不会存在多少问题,因为课文的注释相当详细。所有我们经常会开展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学中我们发现,必须加强教师对讨论发言的指导,任何没有教师引导的合作讨论都有可能会将学生引入误区。比如在教授《闺塾》一课时是最容易出现学生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讨论,这时也最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这时教师是否有能力进行指导很关键。这时的课堂不是自由的课堂,也不是独裁的课堂,这时有些可以不用涉及的内容就不应该涉及。
第四,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关系,在学的基础上来探究,有的放矢。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上开展有效探究的前提,但是实践中我们可能往往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或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在学生没有进行充分学习的基础开展探究,从而导致探究成了无本之木。
第五,要处理好课文学习和课外拓展的关系,不能无边无际,漫无目的,要紧扣课文。教学中如果是紧扣课文的拓展将对课文的理解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是毫无联系的拓展将会导致学习目标的不得落实。比如在教《窦娥冤》一课中,有教师就在课堂尾声加了一个辩论“当你在受冤枉时是否会忍”。课堂是很热闹,但是这个问题与课文到底有多少关系,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到底有多少关系,不得而知。学生对窦娥的冤屈,也就是对古代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都没有很好的体会去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不是哗众取宠吗?
钱梦龙在教学经验总结时说:“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为了求知,学生必须运用智力,认真探索,因此,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 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下扮演“多重角色”。学会充当导演。为了让学生深入领悟戏剧的精髓,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戏剧的相关常识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日出》的创作背景,明确写作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台词、舞台提示及潜台词等仔细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表现,为学生的舞台展示作好准备。
学会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当学生的观众,作为配角,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及艺术性的理解。学会乐当总结者。当学生活动完毕后,及时对作品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成功所在,如《日出》一文,作者就是运用了高超的创作技巧,通过富有性格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好地展示出不同层次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达到了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效果。
总之,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易于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及时地调整合适的位置。
当然,教无定法,但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都是反映人类文化的文章,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是戏曲文化。因此,我这堂课的目标定位是:了解中国戏曲相关知识,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本着这一目标,我尽可能的为学生的搭建认识戏曲、学习语文的舞台。
1、我为学生搭建认识戏曲的舞台
尽管我国流传到现在的戏曲种类繁多,而且这些戏曲都是精华,但作为十三四岁的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要远远超过戏曲,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呢?为他们搭建了解戏曲的舞台呢?
根据原有的`知识储备(我原来教过音乐,虽不是个戏曲爱好者,但对戏曲有所了解),在备课过程中,我除了梳理自己已有的戏曲知识,还查阅了各种资料,寻找吸引学生的知识点。如果仅仅是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这堂课肯定会让学生恹恹欲睡。因此,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戏曲,比如:戏曲知识知多少、猜赏戏曲、辨别脸谱、演唱戏曲等,整个课堂异彩纷呈,学生们的对戏曲认识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特别是学生自演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苏三起解》《夫妻双双把家还》、《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片段,虽然有的同学唱得不够精彩甚至跑调,但也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情绪高昂,从而达到了意想的效果。这一点从学生谈“对戏曲有了怎样的认识?”我已经知道学生已经对戏曲产生了兴趣。
2、我为学生搭建个性展示的舞台
这是一堂展示课,展示课必须有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基础,这就不得不提到课前的准备。我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要求:自主阅读教材,同学间分组合作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我们家乡的地方戏;模仿学唱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戏曲片段;搜集几段精彩唱段,把自己对唱段的理解与同伴交流。学生在这两周里回家搜集查找资料,来到学校一有时间就交流整理资料,有的同学还跨班级收集资料(农村家庭大部分没有网络,戏曲方面的参考资料又少,因此资料的获得主要靠部分同学收集,大部分同学主要是交流整理),有的同学还把自己学到的戏曲片段教给同组的同学和其他想学的同学,课余时间时常会听到哼唱戏曲声音。这样通过搜集资料,既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课堂展示做好了知识储备。而我设计教案时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我设置了让他们展示信息量丰富及整合处理信息能力的戏曲知识问答、脸谱的含义及举例,让他们展示演唱才能的戏曲表演、让他们展示写作与表达能力的戏曲赏析,让他们展示表达能力的谈“对戏曲的认识”等等,让学生得到自由充分的展示。而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到穿针引线、调整课堂的作用。
3、我为学生搭建语文学习的舞台
我这堂课虽是展示课,但是我没有仅仅停留在把搜集来的知识简单回报这一层面上,而是尽可能的贯穿语文学习。因为如果脱离开语文教学,也就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性学习课很容易上成热热闹闹的表演课、学唱课,戏曲知识课,往往忽视了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我这堂课的目标定位是:了解中国戏曲相关知识;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而且这次活动我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比如:对脸谱的识别不只是停留在脸谱辨别和代表的含义上,而是联系“平时描写人物时要注意观察,刻画出特点”这一写作方法。又如:戏曲欣赏不只停留在让学生“悦耳”这一层面上,而是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当堂对所听和所了解的戏曲的进行赏析,既培养了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这节课不仅形式灵活,而且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语文学习这一舞台。
当然优点和不足往往是并存的。戏曲知识博大精深,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很难把戏曲重点知识全部挖出来(尤其是国粹京剧),这不仅是老师的遗憾,更是学生的损失。再者我班人数多,一节课很难让所有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特别演唱和赏析往往只停留在少数几个人身上。
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3
戏曲是极具魅力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特别是我国的戏曲,更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渐渐被孩子们遗忘。很多孩子由于没有接触戏曲机会,根本不懂得如何欣赏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所以,如何帮助学生们了解欣赏戏曲,并通过感受戏曲的魅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成了我研究的问题。这节课的总体要求是让孩子们对戏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学习让他们打开思路使戏曲中的知识融入到活动中,体验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戏曲人物及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美术能力,使他们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唤醒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激发他们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独特的美。根据这个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游戏导入,让老师带领他们轻松进入教学活动。其二,汇总学生收集的资料,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其三,由老师归纳总结并通过课件介绍有关京剧脸谱的知识。(由京剧中脸谱应用的角色引入,从脸谱色彩与人物性格;脸谱的图案结构;脸谱图案与人物特征几个方面分别讲授)其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各种戏曲视频,激发其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其五,布置作业:用带来的材料把自己打扮成戏曲中物。让学生随音乐表演的形式结束活动,在欢快愉悦的情绪中体验戏曲的魅力。
优点:
本次活动从选材、设计、方法到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开展都充分体现着创新与改革这个教育教学中的主旋律。
(一)选材恰当,目标定位准确。
由于四年级学生处于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渗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兴趣,又学到了知识,还能进行美好的情感体验。我选择的这节课,恰巧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另外,在活动过程中,穿插的游戏、表演、欣赏活动能够促进学习了解欣赏戏曲,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单纯而机械的教给学生知识,让他们去画某一物体,学生们往往会因为缺乏兴趣,而去机械的临摹,这样会严重阻碍其创造性的发展。所以,本次活动我着重从吸引学生兴趣入手,以多媒体形式进行知识传授,并加入视频等文件,向学生们展示了几段耳熟能详的戏曲资料,特别是我们的地方黄梅戏选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打开了他们的思路。另外,设计完成后,让学生通过集体表演展示作品,提高了制作兴趣。这些方法都突出体现了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三)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语言精炼严谨,负责引导总结。而学生们则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创新。在设计环节,每一位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在评价环节,每个人都掌握了评价的标准;在表演展示环节,大家都积极主动的勇于展示自己,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缺点:
本次制作过程中老师最好需要具体的演示一个戏曲道具的制作步骤,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指导过程。由于是一节录像课,学生和老师都有些过于紧张,很多环节没有放开,没有把最佳状态表现出来。总的来说,这一课的教学流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经探究理解之后进入想象和创作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创作过程。学生琳琅满目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创造!
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4
戏曲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难点。首先在学生方面,学生接触国粹京剧太少,生活中基本听不到京剧。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喜爱的是流行音乐,对周杰伦等歌星无人不知。而谈到戏曲,特别是京剧,就一无所知。我认为这也是学生唱不出戏韵的主要原因。
其次来自教师方面,据我对本地小学教师的了解,能识简谱的老师不过十之一二,大部分教师连常规的唱歌教学都难以完成,何况戏曲教学。
再者,对教学戏曲的认识不足。我也是在《国培计划》的学习之后,才解除心中的疑惑,才懂得教材编排戏曲教学的意义。戏曲,尤其是京剧,它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京剧艺术是形象思维高度发展的精品。学唱京剧,不仅可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而且它通过“形于美,动于情、达于礼、至于和”来“泄导人情”,达到平衡各种人心理与疏导情绪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起到稳定社会的功能。
在我之前仅有的几次戏曲教学中,有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说出来,请老师批评指正。由于水平有限,还望谅解。
一、解读作品。
要唱好一段戏,首先应读懂作品内涵。
这就要了解戏曲所讲述的故事,抓住人物特点,剖析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比如,在教学《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一课时,我先讲述它的故事情节大意,然后讲点专业知识,如《甘洒热血写春秋》属于老生行当的唱腔,西皮快二六等。最后把重点放在唱法上,该唱段表现了侦察排长杨子荣胆大心细、足智多谋的形象,以及他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语气一定要唱得坚定自信,气势磅礴。
去年,在小学生元旦文艺汇演中,我选了黄梅戏唱段《到底人间欢乐多》。在教这段戏时,我先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梗概,然后把它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唱山河景色,节奏较慢,唱腔温柔委婉,略带隐忧。它表现织女热爱山川美景,向往人间生活,却又害怕无情天条天规的复杂心情;第二段唱家人,唱腔较为舒展,满怀深情;第三段,唱腔欢快流畅,达到高潮。表现出织女抛却顾忌,尽享人伦的喜悦心情。
二、先慢后快。
在教学快节奏的、音节较复杂的'唱词时,若以原有的节奏进行教学,学生往往难以接受。
这时如果把节奏降下来,以慢节奏教唱,学生则较易掌握,再回到原有节奏,这样可以事半功倍。我们还拿《甘洒热血写春秋》为例,“今日痛饮庆功酒”中的“日”字,在以原速教唱时,很多同学把3532唱成35或35,还有“壮志未酬”中的“志”和“未”,也是同样的情况。我把节奏一变慢,每个音就显得非常清晰,他们一两遍就会了。
三、分解教学。
在教学音节复杂、时值较长的拖音时,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犹显棘手。这时把原本较长的唱腔进行分解,如“甘洒热血写春秋”中的“秋”,我把它分为三句,第一句唱4︱4︱4︱4︱43,第二句唱212︱325,最后唱2321︱12.6︱1,分开来教,待学生唱准唱熟后,再连接起来,一气“呵”成。虽然也有一定难度,但还是可以完成教学的。
虽然可以完成教学,学生唱得也很熟练,但最大的遗憾是:学生们唱不出戏的韵味。像《甘洒热血写春秋》这段戏,唱前三句略好一点点,最后一句怎么唱怎么象唱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另外,我在教唱《到底人间欢乐多》时,因为唱腔曲折委婉,音节较为复杂,我差不多是一小节一小节地教,所以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试问,在教学中有没有更好的教法?
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5
近年来,很多人认为作为国粹的戏曲艺术在时代大潮中逐渐丧失了生命力,并且现在的青少年已经逐渐疏远了这些艺术,戏曲与年青一代的代沟或成为青少年与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缩影。
事实上,戏曲离孩子并不远,从动画片《大闹天宫》到《天书奇谭》,都包含着戏曲元素,而今所谓的与之疏离,只是他们没有在完整意义上认识戏曲,才出现了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忽视。而戏曲文化也应在传播中紧跟时代,以逐渐消除其与年轻人之间的代沟。
戏曲曾被人看作过于高雅、不接地气,难以融入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事实上,戏曲进校园的探索证明,传统戏曲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角色。传统戏曲要赢得观众,必须结合现代观众的兴趣点,把握时代性。把原本被束之高阁的“老玩意儿”——戏曲引入校园,能弥补媒介传播时代的“新”人群与戏曲传授传播“旧”模式之间的陌生与隔阂,让戏曲从校园走向大众视野,从校园范式教学走向戏曲舞台。如此,戏曲进校园才更具普遍意义。
实践表明,戏曲并非不时尚,而是需要新土壤。无论戏曲进校园是遵守传统的“供奉型”戏曲,抑或追求市场的“供应型”戏曲,两种形态的校园传播都发挥其独特性,给年青一代爱上国粹的机会,发现戏曲的美、欣赏戏曲的美、传承戏曲的美、展现戏曲的美。“戏曲进校园”需要更多的戏曲教育家审时度势,按照艺术发展的逻辑和规律,适当地加入新的时尚元素,挖掘戏曲剧种选材、文化价值内涵、传播方法创新,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学习戏曲文化,并融入生活,形成惠及大众的戏曲审美风尚,赢回流失的观众。
进校园的戏曲可以用丰富的实践形式,以把握时代性,让青年学生迷上戏曲,可以通过开展兴趣班先启蒙,如昆山、闽南地区等地举办的融入当地文化的地方剧种戏曲兴趣班,x的把“梨园”融入校园,x的“国戏杯”戏曲小票友大赛,x宝安区的搭建平台开发戏曲教育功能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戏曲进校园”的艺术实践无论在舞台上以“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呈现综合艺术之美,还是在历史、民族、文学背景下传达文化诉求,都以实际行动紧跟时代,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价值观需求高度融合,给予下一代精神文化之养分。“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当戏曲融入时代大潮,融入人们的现代文化生活,就更容易让学生感受戏曲之美,温润其心灵,启迪其灵感,淬炼其品质。
戏曲,中国的文化源泉,却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现在已无人问津。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戏曲将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戏曲这一个庞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观点: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过时了,不流行了,自然就会被淘汰。它虽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种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如果有比戏曲更好的娱乐工具,人们自然会向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个法则——弱肉强食,也就是说如果戏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新娱乐工具,那戏曲被淘汰将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大自然还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戏曲作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旧在那个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话,迎来的是会消失。
想到这儿,我不禁多了几分担心,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试想,一个民族若没有了信仰,那岂不是一团乱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拯救戏曲的观点:戏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场面小,表演的方式单一,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成不变的,似乎从未发生改变。所以,第一,在戏曲内涵不变的条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让戏曲是多样化的,变化的,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第二,在剧情不变的条件下,场面要变,要一改以往秀气的风格,几个人当千军万马?不,至少要上百个,这样才热闹,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亲和感;第三,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表演的方式要变,可以将戏曲的故事起源拍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或是动画片,例如《梅兰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第四,政府可以请些明星来唱戏、表演,这样,我相信戏曲将不再孤单。
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6
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若要追溯戏曲的历史,恐怕要从尧舜禹时期了。戏曲的文化在中国孕育是相当早的,它在世界的地位也是相当的高,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曲文化。
记得小时候,农闲时,院子里的长辈们就聚在一起谈论戏曲,有的兴致高的还会唱上几句,我还会死缠着他们教我唱,多多少少会哼一些。不过却从未系统的了解过戏曲,也基本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部戏曲,更别说从戏曲艺术角度看这国粹了。
《曲艺知识》这门课让我们不仅了解戏曲的种类,即包括京剧、豫剧、黄梅戏等,还包括相声、小品等。戏曲是美的集成,通过声乐、舞蹈、神容、服饰、装饰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戏曲的观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很惊叹戏曲的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它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它完全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大量换舞台背景,戏曲就用一个小小的舞台创造出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把一个个故事表现的美轮美奂。这么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是它能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吧。
戏曲是让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对待戏曲的态度却是如此冷漠,难道就让它永远只存在于历史的记忆里?
在看《梅兰芳》的时候,电影里梅兰芳要在戏曲里添加新元素而他爷爷却守旧地不肯改变,然后他和那个法官从新开了家戏院演他们的新戏曲,这一情节深深地触动了我。有人说现在的戏曲都是在吃着以前的老本,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吸引不了年轻人的兴趣,戏曲注定要没落了,注定只会留在历史的记忆里。现在对戏曲感兴趣的年轻人的却不多,戏曲的继承人很少,有新的发展也很困难,只有突破这个瓶颈,戏曲才会得到继续的发展,民族文化才不会没落。弘扬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责任。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戏曲逐渐没落的时代,我们更加要积极的去正视这种文化,使其可以很好地延续下去。近年来,教育部也逐步重视起来,高校也相继开设一些有关戏曲的.科目,这有利于同学们了解更多的戏曲知识,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多的领略戏曲的魅力,使其得到更好的弘扬与发展。在上了《曲艺知识(戏曲)》的课之后,让我感受到在这个戏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我更加看好中国戏曲的前景。中国戏曲作为世界最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历经岁月的沉淀,必将会受到更多人的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曲艺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且品类繁多的艺术,而对于像我们这一代的学生来说,对曲艺方面的知识是十分缺乏的。经过十周《曲艺知识(戏曲)》选修课的学习,我收获了不少,从接触到了解,从了解到产生兴趣。虽然曾老师给我们讲理论知识的时间不多,但是从一些曲目的观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戏曲的那一种艺术,那一种文化了。在课堂上所观看的电影《梅兰芳》、京剧《白蛇传》、黄梅戏《天仙配》,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让我大开眼界,惊叹于演员出色和独到的演技,这也是我们现代很多演员所缺乏的东西。
以后我会多多关注戏曲方面的东西,多了解国粹,虽然我不能作为一个传承者,但我可以做一个关注者!
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7
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孕育是相当早的,它在世界的地位也是相当的高,戏曲的与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很惊叹戏曲的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它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广大天地的描画。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戏曲就用一个小小的舞台创造出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把一个个故事表现的美轮美奂。这么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是它能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吧。
中国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戏曲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因此,戏曲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发展的线索不只一条,来源也不只一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无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今天,中国戏曲发展为以国剧—一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仍然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数欢乐。民间歌舞艺术获得极大的发展,为戏曲官调、曲牌、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宋代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对滑稽故事表演和歌舞戏两条线索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产生了宋杂剧、金诸宫调、金院本以及戏文等新的文学形式。到了元代,在金院本和宋杂剧的基础上,元杂剧具备了成熟戏曲的诸种因素,形成了前景壮观的发展势头。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二者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由于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还不能与杂剧一争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元杂剧之所以能够以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取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产生一批传世不衰的艺术品,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批杰出的文人以他们的文学生命来参与戏曲的创作,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元杂剧的审美档次,使得元杂剧创作精致化和典范化。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戏曲是让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对待戏曲的态度却是如此冷漠,难道就让它永远只存在于历史的记忆里?有人说现在的戏曲都是在吃着以前的老本,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吸引不了年轻人的兴趣,戏曲注定要没落了,注定只会留在历史的记忆里。现在对戏曲感兴趣的年轻人的确不多,戏曲的继承人很少,有新的发展也很困难,只有突破这个瓶颈,戏曲才会得到继续的发展,民族文化才不会没落。弘扬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责任。在戏曲逐渐没落的时代,我们更加要积极的去正视这种文化,使其可以很好地延续下去。
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8
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并在安徽安庆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小戏。两百多年来,它继承了古代戏曲的优良传统,博采众长,吸收各艺术门类的精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抒情见长且通俗易懂的剧种。黄梅戏唱腔优美动听、韵味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中国的地方戏曲品种繁多,每一个地方戏都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精华,也是维系某一地域人民的精神纽带,特别是对那些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家乡戏更是他们思乡的精神寄托,听一听家乡戏、哼一哼家乡的小曲,便可足以慰藉自己思乡的心灵。黄梅戏是安庆个家乡戏,也是慰藉游子离别愁绪的乡音,特别是其代表曲目《天仙配》,更是百听不厌,我曾经买过各种版本的《天仙配》卡带、CD、VCD等,当然其中最经典的还是严凤英版的《天仙配》了,可以说《天仙配》的故事、唱词、唱腔,对于我来说早已烂熟于心了,只可惜自己的嗓子不行,不然的话肯定也会是一名黄梅戏的票友。 《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内容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刚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
《天仙配》之所以成为黄梅戏经典,是因为其剧情、唱腔、唱词、演员表演等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打磨的,《天仙配》也是黄梅戏的传统曲目,解放前就已经在各黄梅戏帮演出,但真正成功还是解放后五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团体对其进行改编版,同时也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黄梅戏演员,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后该剧也被搬上大银幕,让全国人民都能够欣赏黄梅戏艺术精华。所以说,《天仙配》剧目在黄梅戏中的地位相当于九鼎之尊,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黄梅戏的代名词。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也高于生活,影片中的七仙女真实得犹如我们身边的身着古装的邻家大姐!她的身上没有半点仙家千金的架子!缝衣、补衣、织布、粗活、细活动手就来!她对贫穷卖身为奴的汉子——董永的一往情深,感动了多少古今中外的大众善良人心!严凤英优美的戏曲身段和动听的黄梅戏曲唱段,特别让人们喜爱和欣赏!那身段柔美无限!那唱腔委婉动人心弦!草原此时此刻虽然不会唱黄梅戏,但时而不由得跟着这动听的黄梅戏曲调、慢慢地轻轻低声和着哼唱。
《天仙配》的'剧情非常简单,角色也不多,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讨巧,深受老百姓的喜好,戏词通俗易懂,达意深刻,故事情节悲喜交加,简洁却勾人心弦,非常的适合普通大众的品味。《天仙配》的剧情是历史上有关孝子董永的传说演变而来,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经过民间或野史不断的流传,最终就成了神话爱情故事,其本义也就是宣扬孝道、尽孝能够感动上天,给自己带来好运。五十年代经改编后的剧本,并没有放弃神话的因素,只是将主题升华,加入“玉皇大帝”、“财主”的反面角色,将整个剧情改编成包含“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与封建制度(统治势力)做斗争”寓意,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精华(“孝道”),又贴近时代的特点(反封建),满足时代进步文化的要求,所以该剧本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戏曲绝对是一种以音乐为主的艺术,戏曲中的音乐绝对是戏曲的灵魂,不同风格的戏曲音乐也就造就了中国不同的地方戏,黄梅戏被誉为“山野吹来的风”,可见其戏曲音乐风格乃是清新、自然,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天仙配》的戏曲音乐,不论从词或是曲来看,都是非常地朴实,就和家乡的百姓一样淳朴。《天仙配》的唱词,极其通俗,接近大白话,就算是没有一点文化的劳苦大众也能够理解,比方说其中背广为传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段,很通俗地告诉大家,劳动人民的幸福就是夫唱夫随、夫妻恩爱、家庭和谐,体现在具体的表象上就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很简单但又非常真实,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词藻、不要过多的典故来装饰。戏曲的唱腔也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花哨、技巧,没有像京剧、昆曲那样有复杂的曲牌、套路,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当然,黄梅戏这种音乐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有些曲目,比方说武戏等,就不太适合黄梅戏来演绎。
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9
非常开心能有这么一次学习的机会,也很珍惜这次观摩课展示活动,通过这次的学习,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发现自己的不足,还有以后需要努力地方向,给自己的教学模式重新定位,更为专业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下面是我整理的这次学习心得体会。
20xx年5月17日上午共二节观摩课,分别是朱倩倩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国粹——京剧》和赵阳老师执教的《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首先,听了第一节课《我们的国粹——京剧》,我感觉朱倩倩老师的教学风格很清新自然,由于是青年教师,身上散发出来那种活力,和孩子们很快的融入到一起,看得出孩子们被这位老师的语言表情吸引着,这是一节小学二年级的课,由于对戏曲的认识很少,教师通过一些视频资料,让孩子更直观的去了解认识京剧,加上老师引导语到位,及时的把孩子引导了教学重点上,并让孩子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尤其是在让孩子模仿“小猫叫”的腔调来进行京剧念白的处理上更是点睛之处,很形象的就让孩子学会了具有“京味”的京剧唱腔。我们在上课时往往用一些边边框框限制住孩子的思维能力,往往我们老师说得多,孩子只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固定被模式化,听了这课,我感觉老师的教学随机性很强,大胆放手让孩子去看,去想,去说,去做,这点也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第二节课是由赵阳老师执教的《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赵阳老师很巧妙的用说书的方式,把《三国演义》的故事导入进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赵老师巧妙地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一步一步的让学生引进教学中去,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说实话,一说戏曲,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却是真正的“羞愧难当”,因为我从小就不喜欢戏曲,更别说唱戏了。我总是认为,现在的学生们有太多的新鲜事物在影响着他们,像这种“老掉牙”的“古董”学生会喜欢吗?能接受吗……但是,通过赵阳老师的这堂课,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看法,而且还激发了我学习戏曲的兴趣,顿时我也变成了一名“学生”,跟着赵老师一句一句学唱……
第三节是韩群老师为我们带来专题讲座《中小学戏曲教学有效性》。韩老师结合《我们的国粹——京剧》、《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新学堂歌《游子吟》这三节课例,明确指出作为教师应该思考的三个问题:
1、是什么?
2、教什么?
3、怎样教?
韩老师就这三个问题结合音乐新课标从情感、体验、感知和表现这四大领域进行认真细致的阐述,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也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授戏曲课时要备好课,不要太关注一些音乐符号,要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还有就是一些概念的准确性,一些指导学生的具体方法其实就是教师经验的传递,并毫无保留的和全区的音乐教师们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下午就是韩群老师为我们带来河南坠子《小猫钓鱼》的戏曲观摩课,会场上座无虚席,韩老师的精彩讲解更是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有许多县区的老师也是慕名而来。课堂上,韩老师以她那亲切风趣的语言开始本节课的教学,教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在教授本节课教学难点时,结合简板的演奏,很轻松的就解决了问题。到歌曲的结束句“甩腔”的教学时,结合歌词,幽默风趣的比喻更是让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该怎么演唱“鱼”字,韩老师的语言魅力和教学能力无不彰显出中原名师的名师风范。她井然有序的课堂组织,精心巧妙的课堂构思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受益匪浅。
最后,平顶山文化艺术中心的崔凯主任给我们带来了一堂以《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之美丽邂逅》为主题的讲座。崔主任从诗经、楚辞、乐府歌辞、唐诗、宋词、元散曲和传统戏曲这几个方面向大家一一阐述古代诗歌的发展史,崔主任详细的讲解了唐宋元明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崔主任的文学功底之深厚!
这次戏曲观摩课的开展,提升了教师戏曲教学专业素养,同时也在为我们每个老师提出要求,尤其是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以后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向我们音乐名师工作室的两位主持人聂慧娟老师和张媛媛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而奋斗!
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10
20xx年5月17日,作为聂慧娟名师工作室的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的我有幸聆听了新华区戏曲进校园的观摩课,这对于出生于曲剧之乡、喜欢听河南戏曲的我来说,真的是欣喜万分!这一整天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真可谓感慨良多!收获颇丰啊!
上午第一节聆听的是朱倩倩老师的《我们的国粹---京剧》,这对于我这个河南戏迷来说,可谓惊喜和好奇,因为我对京剧一窍不通,平日里听的很少,而朱倩倩老师的这节课不仅使我对京剧有所了解,也激发了我想学京剧的浓厚兴趣。我发现朱老师在教授京剧时,巧妙的紧紧抓住一个小点的发掘,深入浅出,把课堂讲得有滋有味,并且让学生易于理解。课堂上,朱老师擅长运用各种精彩的视频资料代替老师的喋喋不休,让孩子们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尤其生和旦的表演视频,经典又震撼,孩子们的反响也很热烈,这比老师纯粹的讲解更有力。讲完四大行当后,着重欣赏学习了《卖水》的'一个片段,让孩子们学习“念白”,这个设计相当巧妙,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戏曲几乎没有认知,学习唱腔还有点为之过早,但让孩子们用“小猫咪”的声音模仿旦角的“念白”及动作,效果很好,孩子们也表现得出色,课堂氛围很好。这个设计给了我很大启发:音乐老师要善于发现一个点来引申作为教学内容,切忌假大空,满堂灌,而到最后孩子们不但什么都记不住,对音乐知识也没有了兴趣。
第二节课是赵阳老师的《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这个教学主题我很感兴趣,因为我平日里也爱听爱唱这一越调名家名段,只是具体到教学实践中,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教授孩子们。听完赵老师的讲授,令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赵老师很巧妙的用《三国演义》的知识导入新课,然后用河南方言来讲解这段故事,首先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方言和本节课紧紧相连,切合主题。导入之后,赵老师没有放音频视频让孩子们欣赏,而是自己直接跟着伴奏演唱,这让在场听课的学生及老师都对赵老师精彩的演唱叹为观止!赵老师整节课也只是挑选了四句经典唱词来教唱,他在每句唱词该停顿的地方都做了标记,让孩子们一目了然,很容易就做到有强弱有停顿。赵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是采用了口传心授和钢琴伴奏相结合的戏曲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学起来更容易更有趣更准确,第三节,韩群老师先给前面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系统的评析,又给我们讲了《中小学戏曲教学有效性》,让我们对戏曲教学有个宏观的认识,首先明确是什么,教什么,怎样教,尤其最后的怎样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韩老师用了三个课例给我们直接讲解《我们的国粹——京剧》和《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都属戏曲教学,那么就要求我们做戏曲功课,从某个点切入讲解,而《游子吟》属于古诗词歌曲,需要我们了解古典文化,并切忌不要随便更改歌词破坏意境。另外韩老师告诉我们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以感知为主,三四年级体验为主,五六年级有了知识储备,可以表现。
下午第一节是韩群老师的戏曲教学《小猫钓鱼》,这节课的教授简直教科书般。刚上课,韩老师就打着简板有节奏的问孩子们“同学们,猜猜看,这个乐器叫什么?”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以此引申介绍河南坠子,然后让孩子们欣赏原创坠子《小猫钓鱼》,课件也做得清晰有趣,孩子们全程专注认真,中间几个“鱼”的唱法教授更是生动活泼,孩子们学得又快又好。还有一板一眼的唱词节奏学习,韩老师巧妙的用简板“夹嘴”来引导孩子们学习正确节奏,学会正确的休止符演奏。总之,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之处都彰显着一名优秀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让我无比敬佩和折服。
下午第二节,特邀平顶山市艺术中心的主任崔凯老师为我们开展了《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之美丽邂逅》讲座,大家都被崔老师深厚的文学知识和扎实的音乐功底及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所折服,每个人都听得入迷极了。这个讲座给我的感受就是一名音乐教师不仅仅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让学生喜爱的具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音乐老师。
这短短一天的培训学习,令我收获颇丰!真心感谢聂老师名师工作室的精心安排和组织,让我有这样珍贵而难得的学习机会。作为一名无比热爱音乐,但缺乏教学经验的音乐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过程中,我定将一如既往地不懈努力,与优秀同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