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京剧》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京剧》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京剧》教学反思 1
京剧脸谱是中国娃主题下的一节美术课,我觉得我的这节课还是比较失败的,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我的目标一是认识京剧脸谱,了解不同脸谱与人物身份,个性的关系,对于这个目标来说,幼儿一开始只是知道这是面具,后来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部分幼儿是认识了京剧脸谱,但是只有少部分幼儿做到了了解不同脸谱与人物身份,个性的关系。二是感受脸谱的图案及色彩的美,萌生对脸谱艺术的兴趣。我觉得这个目标的完成是有所欠缺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怕上课的时间不够,让幼儿观察的时间减少了,导致后来有很多幼儿只会在以后的脸谱上涂颜色,自己画的那个脸谱只有少部分会画,并且画得好。在后来画画的过程中,也有幼儿对老师说不好画的现象,也有自己想怎么画就这么画的。
这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欣赏京剧片段。这一环节,原本我是想通过欣赏京剧来吸引幼儿,但是在课程过程中幼儿过于的'兴奋,上课的纪律就不好控制,有很多幼儿在下面讨论,以后想要吸引幼儿我觉得应该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试试看,二是京剧脸谱的颜色。目的是让幼儿了解不同脸谱与人物身份,个性的关系,但在上课过程听的不是分认真,上课的纪律有一点乱。三是京剧脸谱的图谱。让幼儿在观察脸谱的基础上,进行绘画,但是在上的过程中,让幼儿看的时间可能有一点少了,导致后来有一部分幼儿不会画。
当然在整堂课的过程中,也是有好的地方的。比如说幼儿的兴趣是很浓的,幼儿的关注度很高,有个别幼儿本身就是绘画的困难户,但是通过的我的指导,也能画出比较好的作品。在画画过程中,我采取了讲话就收本子的策略,幼儿还是比较安静的。
总的来说,我有很多的不足的地方,还有需要还学习的地方,上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在怎么引出红脸表示什么,白脸表示什么的时候不能从幼儿的回答引过去,这就是我在这段时间重点要学习的地方,怎么样从幼儿的话进行升华提高回答进行教师回应。争取早日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京剧》教学反思 2
一、课件激发欣赏兴趣,增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参与美术欣赏教学能大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思维积极,想象丰富,调动了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多媒体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强大的技术,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激发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过程中多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牵引幼儿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知通道,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在情感共鸣中获得满足。在幼儿有需要自我表达的`愿望时,幼儿就会用动作或美术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京剧脸谱》,在现代孩子的眼中,京剧脸谱并不是国粹,而是普通的面具,而且还有点可怕。可设计一个教学课件,绘制或下载各种京剧脸谱片段以及各种精美图片,另外还有各种脸谱的优秀美术作品,幼儿大开眼界,轻松地掌握京剧脸谱的特征,使孩子兴趣大增,画出了各具特色的京剧脸谱,真是栩栩如生,充满童趣。
二、课件内容丰富,增强欣赏品质
课前我通过上网、下载、扫描图片等方式找到需要欣赏的教学图片,通过软件制成课件,让幼儿看到画面品质完好的作品,解决了没有真实作品让幼儿欣赏的难题。
不错的同时还增加了京剧表演的片段《五台山》和同龄孩子的京剧作品,配上音乐、画面、文字提示等,在欣赏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情不自禁的模仿起来。在模仿与欣赏中让孩子掌握了京剧脸谱的各种知识,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课件即丰富了教师讲课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课件发散思维,增强创造性。
21世纪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创造性时代。《纲要》中指出艺术教育就是要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性。美术欣赏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另一面也省不了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同时当今社会又是一个瞬息变化的社会,他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来适应和推动。而课件的应用,在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京剧脸谱》教学中,在欣赏同伴作品以及一些夸张的作品中,让幼儿体验到作品的滑稽和幽默。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形象,同时也消除了不能完美表现京剧脸谱的顾虑。在此基础上,我又适当地加以引导、点拨,幼儿思路开阔,想象力,创造力也随之调动了。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京剧脸谱”的课堂变得有趣而灵动。使幼儿多角度、多方位地参与美术活动,也是一种极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了教师教育活动过程中“教”的趣味性,为课堂增添了活力!
《京剧》教学反思 3
由于自己对京剧了解不多,所以在课前,利用大量的时间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和图片,并制作了多媒体幻灯片《走近京剧》。还利用自己会拉二胡的条件,去借了一把京胡,练习了一段京调,为欣赏活动做准备。有了这些图片、资料、演奏的准备,欣赏课变得不再单调、乏味,而是生动了许多。
京剧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的确深刻了一点。虽然京剧欣赏教学的要求与一般民歌欣赏、器乐欣赏的目标差异不大,他们只是曲调不同而已。但因学生几乎从不听京剧,对京剧一点都不了解,很多学生说,在电视里看到京剧的屏道,都会转台的,所以根本没有欣赏京剧的基础。他们不了解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基本的京剧知识,所以他们看不懂也听不懂京剧,无形中也就远离了京剧,无法和老师形成共鸣;儿童的精力旺盛,喜欢活动而且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让学生静下心来欣赏冗长的唱腔和难懂的唱词并理解其人物形象有一定难度。
由于京剧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生疏的,第一课时中,我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走近京剧,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而教材提供的只有CD音响材料,所以我利用了MTV的形式,如: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的录像、京剧《智斗》、《苏三起解》等网上找到的影象资料,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既能听到音乐又能观看到京剧的表演形式。在讲解“做”和“念”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和表演了京剧《智斗》的片段,同学们边听边随录音哼唱,并总结出一字多音的拖腔是京剧唱腔上的一大特点,进一步感受京剧唱腔中唱词的韵脚、咬字吐字与四声运用等特征,以帮助学生体会和感受。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对京剧四大行当熟知于心。在接下去的《急急风》讲解时,我以实物展示和课件显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板鼓和大锣、板鼓和小锣、板鼓和钹、板鼓和锣鼓等经依次类推,然后逐步累加到三声部、四声部。在弄清了《急急风》节奏谱时,学生很快能用乐器鼓、钹、锣等三件乐器演奏出一段简单的《急急风》,而学生对于自己能成功的演奏《急急风》也很有成就感。通过了解、模仿、演奏、表演学生对于京剧有了一种亲切感和兴奋感,这个活动带给了我一点收益,因为我看见学生在逐步了解京剧、感受京剧、接受京剧。
第三课时《说唱脸谱》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一个内容,特别是观看外国人唱的《说唱脸谱》的VCD时,学生特别激动,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曾经唱过的歌曲,也是前年星光大道栏目中,外国人喜欢演唱的曲目,很多学生一听就知道,而且歌曲欢快,易于上口,学唱非常认真,对脸谱的认识也更清楚了。我还给学生播放了和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让他们知道,并非远离我们青少年。在愉快的氛围中,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这节课虽然过去了,却一直令我难以忘怀,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教学也正象醇香的清茶,慢慢品味才知其中滋味。
第四课时成了京剧小沙龙,学生们不仅交流了很多京剧常识,大方的学生还上齤台演唱了在家学习的京剧唱段,虽然唱得跑了调,但是我知道,京剧已开始走进学生们的心里。
本单元的不足之处就是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观看多媒体幻灯片,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的时间较少。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如果能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那样课堂气氛会好很多。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和学生一起增长了很多有关京剧的知识,并拓宽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最重要的是让我真实和深刻的体会到做一位艺术老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所需要的是广博的知识,灵活的思维和高度的艺术
《京剧》教学反思 4
《京剧》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京剧相对比较陌生,所以,我紧抓一个“趣”字进行教学:
1.多种方式“激趣”。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课堂导入部分,我尝试播放了一段本地小学生表演的《七律·赞京剧·说唱脸谱》片段,因为很多同学看过现场的表演,还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再次播放这个视频,可以很快让学生拉近与京剧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在说到“马鞭”这种实在道具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感知,让学生亲身体验京剧道具,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道具“马鞭”,并且在课堂上表演了手持马鞭演绎“上马”和“骑马”的动作。当学生们看到老师亲自演绎京剧动作,课堂气氛顿时再次活跃了起来,对京剧的喜爱之火也就慢慢燃起。
2.赏析文本“品趣”。从文本来看,之所以叫“趣谈”,是因为作者通俗幽默的语言和文本原生价值中的京剧元素。如果说,通俗幽默的文本语言更加能体现语文要素,那么,文本原生价值的京剧元素中的“趣”就可以通过教师在文本中的读、赏、演、模等环节表现出来。这是不是就是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呢?
3.课堂模仿“演趣”。“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课堂表演无疑是学生最欢呼雀跃的环节。“马鞭”的教学中,我通过表演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我还请学生模仿表演,体会“马鞭”的独特艺术。当然,这种表演不是单纯的为演而演,在教学设计上,完全可以很好地渗透进语文教学因素。比如,当学生用京剧道具马鞭来表演“上马”和“骑马”的动作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回忆老师刚刚的表演,一边用说明性的语言概括动作的过程,一边拿着马鞭类文链接进行模仿表演。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运用一连串准确的动作,如“牵”“抚”“按”“蹬”“跨”“扬”等,把语文因素和京剧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京剧》教学反思 5
《京剧》的体裁为散文体裁中的漫谈或杂谈。体裁属于杂文,分为两部分马鞭和亮相。”
《京剧》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讲述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带我们领略了京剧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马鞭有种各种各样的颜色。马鞭的颜色可以代表马匹的颜色,比如白马鞭代表白龙马,黑马鞭代表乌骓马,黄马鞭代表黄骠马。演员通过马鞭的`挥动和身体的起伏、翻腾,形象地表现出马匹的飞奔腾跃和人物在马背上的颠簸。这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一种虚拟化表现手法。
《京剧》教学反思 6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京剧》教学反思 7
上星期我们开展了一个艺术活动《京剧脸谱》。京剧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陌生,脸谱的含义对他们来说更难理解。
所以这个活动的导入我首先唱一段京剧《红灯记》选段给幼儿听,,这样即创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孩子们感知了京剧与其他歌曲的不同。然后我戴上脸谱,让孩子们观看老师的表情,使知道脸谱是画在脸上还是模具上的,再让幼儿说说脸谱有什么特征(对称),而后我出示了画好的脸谱,让幼儿从中感受到京剧脸谱的.图案是对称的,颜色是非常鲜艳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的。接下来我让幼儿进行脸谱创作活动,并提醒幼儿合理的使用材料。我在巡回时发现涂色脸谱倒还不错,能突出颜色的对称和鲜艳,但在自画脸谱时确不那么如意,很多孩子画得太小,以至于无法进行装饰。
我在展示幼儿作品时重点谈到了这个问题。孩子也能看出问题所在,就是在创作时把握不好。我对于美术活动一直是个困扰,因为自己什么都画不好,何况去传授孩子呢。因此怎样来提高自己的美术技能是我该好好思考的问题了。
《京剧》教学反思 8
京剧《赤桑镇》讲的是北宋包拯奉命往陈州放粮,临行时在长亭大义灭亲 ,铡了贪赃枉法的侄儿包勉,嫂嫂吴妙贞闻讯后赶到赤桑镇,责怪包拯忘恩负义,包拯婉言相劝并晓以大义,吴妙贞醒悟,叔嫂和睦如初。
学生对京剧不够了解,离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了,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第一课时先带领学生学习剧情简介,做到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剧情,并带领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唱段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虽然学生了解了故事背景,但是对于他们来讲,理解京剧唱词也还是有困难的。我教学时,帮学生梳理了唱词的结构,从“忆幼时”、“说如今”、“取大义”三个方面入手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课文的'结构。但是在感悟的时候,虽然要求学生找出了重点的语句,自己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谈感受的时间短,学生谈得不够充分。从思想上,自己认为学生已经理解了唱段的意思,又因为前面的用时有点长,所以此处重点词语的理解抓得不够,学生朗读的也不充分,老师的语句、引导的比较多。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关于几处按点的设计,因为是年级组教研的结果,按点内容挖掘得比较深刻,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重点内容,但是由于自己接触时间短,对于学生按点时出现的问题,何时、用何种方法反馈,把握得不够好,耽误了一些教学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学生谈体会中,效果会更好。
总体来说,对于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比较清晰,课堂节奏稳定,能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时间安排大体合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涨,部分学生下课后已经能背下全文。
《京剧》教学反思 9
今天上了《京剧》一课,深感自己的孤陋寡闻,对京剧的了解少之又少。尽管有很多知识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但大多数还是一知半解,不够透彻,甚是汗颜!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但对她了解的人却少之又少。不得不令人痛心!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我主要从一下几点做起:
一、认识京剧。
1、谈话导入。当我问起同学们听说过京剧没有?班里56名同学只有2名听过这个名字,顿时内心特别难过,作为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真的应该好好教给孩子们。此时,我终于知道统编建材编写的用意。于是,我先让孩子们认识京剧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有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按照角色可分为:生、旦、净、末、丑。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一名河南人,我又给孩子们补充了河南豫剧的相关知识,作为地方戏我们应以河南人而骄傲!
2、播放京剧视频《智取威虎山》。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我先播放了有名的京剧片断《智取威虎山》,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京剧是我国流传最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戏曲剧种。在教学中我先从听和看入手,播放有关京剧的视频,从视觉上让学生们感受京剧的魅力。
二、趣谈京剧
1.初读课文,体会“马鞭”和“亮相”的有趣。在学生对京剧感兴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讨论京剧里有趣的地方,引出书上重点“马鞭”“亮相”等有趣的地方,先让学生熟读,并想象其中的画面,再播放有关“马鞭”亮亮相”等视频片段,让学生形成视觉冲击,让京剧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2.演唱京剧,亲身体会京剧的有趣。在授课中我让学生学唱一段京剧,感受京剧有趣,我在讲解的基础上,找了几名同学演示京剧里的有趣的地方,例如,找几个同学学一学视频中播放的关于“马鞭”的片段,演一演。只见郭昱希同学拿着柳条当马鞭,摆出骑马的动作,挥着马鞭,得意扬扬的骑着马。张怡同学也不甘示弱,还没等郭昱希同学下场,她早已准备好“马鞭”开始“骑马了”。在讲“亮相”时,孩子们的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形象逼真,不时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学生们参与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热烈的氛围里,学生们也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得失。
1、成功之处。在上本课时,我始终全神投入其中,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京剧艺术。用视觉的冲击力,让孩子们直观京剧的魅力,用逼真的演练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正是因为这样的引导,课堂上学生们的探求欲很高,在交流、学习中,学生们对于京剧艺术都有了更多的了解。
2、不足之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虽然学生们体会到了京剧的有趣,但我觉得京剧艺术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而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所有一些重要内容只能被一带而过。在这堂课教学中,能让学生对中国的国粹有初步的了解,真正让学生完全了解京剧,还有很大的欠缺。
3、改进措施。今后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课程,我会积极地收集多方面的素材,争取在短的课堂时间里,补充进来更多的知识,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京剧》教学反思 10
《京剧》主要内容:介绍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文中通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写京剧的奇特之处,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通过引用论证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增强论证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不同于古装电视剧。京剧里有生、旦、争、丑主角,每一个角色的唱腔、走的步伐、表演都是不同,而且很注重心理活动的表现。
主旨归纳:本文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讲述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带我们领略了京剧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京剧》教学反思 11
京剧,对于生活在节奏快速运转的深圳孩子似乎有些遥远,同学们对京剧似乎也不感兴趣。怎样才能让同学们近距离的接触到京剧,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从而愿意进一步学习呢?这是我上这节公开课之前考虑最多的问题。
一日,我无意中翻到教师节我校老师们演出的《戏曲大荟萃》,灵机一动,一个好的导入口找到了。果然,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熟悉的老师在台上精彩的演出时,都显得格外兴奋。兴趣,在这个时候被激发出来。恰好,姜主任演唱的《甘撒热血写春秋》正是京剧收尾,借着东风,我展开了对京剧的讲解。
讲解京剧,我想为了保持同学们的'兴趣,一定不能讲的过于深奥,尽量通俗易懂,举例和欣赏同时进行,还要和同学们现有的知识有交汇点,继续保持兴趣。
京剧的历史,我从让同学们猜京剧距离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是否听说过“徽班进京”给乾隆祝寿谈起,象讲故事一样,抓住同学们的耳朵。京剧的唱腔是个比较难讲的地方,也是本节课我不很满意的地方,我只是简单讲解了“西皮”“二黄”。如果能现场给同学们唱一段,或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唱腔则更利于同学们的理解。行头、场面、武场、文场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京剧的行当的划分,四大名旦的介绍,我都觉得进行的很顺利。关于继承和发扬,我找了北京戏校小演员刻苦练功的视频给大家看,所以同学们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被小演员深厚的功力所折服,我想:他们的心灵里会受到一次小小震动。我适时的总结:京剧,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只是粗略的领略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喜爱通俗音乐的同时,不要忘记学习我们中华艺术的瑰宝。
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还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同学们在课堂上发言踊跃,对于疑问也有兴趣质疑。说明课堂已经激起同学们学习京剧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
《京剧》教学反思 12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京剧作为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展示的一部分,你认为京剧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
学生的自主学习收效很好,而且准备都比较充足,甚至比老师收集的资料还要详细,我很感动。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对京剧这一门艺术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对京剧的表现方式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这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感受到中国戏曲的精髓。从组织上来看学生听课的力度比较好,但还是觉得缺少整个课堂的'有力调度与组织,比方在老师提问时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跟随老师积极思维,所以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还是比较少,与老师的交流不够好,遇到难点、疑点问题时,由于学生对京剧的接触比较少所以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准确见解性比较差。
《京剧》教学反思 13
《京剧》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徐城北,文章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课文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出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是:京剧是学生们比较陌生的领域,通过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稍作细致了解。
我们课题组开展了这次公开课活动之后,对本次教学的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课前的导入自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都了解哪些传统剧种?再以一段精彩的京剧视频的演出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环节,较好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结合了起来,增长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两个板块“马鞭”和“亮相”时,我设计了听一听、看一看、练一练、想一想等环节。使学生深入感受国粹的魅力,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京剧的喜爱之情。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充分,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京剧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试着学唱一段京剧。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更深入。学习课文也就更加容易。
课堂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马鞭”这一板块的内容,“亮相”这一环节应放手让学生去学习,采用形式多样的手段使学生自然而然感悟理解“亮相”的艺术特色。不应总是依赖于课本。
《京剧》教学反思 14
京剧通过介绍“马鞭”和“亮相”这两种京剧表演中的表现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不同于古装电视剧。京剧里有生、旦、争、丑主角,每一个角色的'唱腔,走的步伐,表演都是不同,而且很注重心理活动的表现。
比如电视剧里的穆桂英挂帅出征,骑着高头大马抓住坏蛋一枪结果,而京剧里面的穆帅是手拿一根带子一摇一摆的就代表骑了马。这是戏剧跟电视剧的不同。
《京剧》教学反思 15
京剧,对于生活在节奏快速运转的现代的孩子来说似乎有些遥远,同学们对京剧似乎也不感兴趣,怎样才能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京剧,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从而愿意进一步了解京剧呢?
讲解京剧,为了保持同学们的兴趣,一定不能讲得过于深奥,尽量通俗易懂,举例和欣赏同时进行,还要和同学们现有的知识有交汇点。在教学中,除了努力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以达成目标外,还应设计合理的、适合学生的活动,把课堂开放城一个“活”的、会动的、“有情感参与的”世界,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来探究,用自己的.方式来呈现。
学生在这种宽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既展示了自己,同时又获得了体验,这样才能把京剧中浓浓的中国文化渗透到孩子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