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

发布者:鹰眼银狐 时间:2024-4-9 14:35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1

目前,正在全国分步实施、有序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初中阶段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要正确处理自主学习和主导作用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要正确处理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五、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2

本学期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一个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一个关键的学期。学生由小学的语文学习到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要经历大的跨度。初一年级识字不是教学的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有困难;阅读应该是学习的重点,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因此,本学期我在注重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基础上,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倡导学生多读书勤练笔作为教学的重点。现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一、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第一堂语文课开始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树立"。

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思想,要勤于阅读,善于读书、读生活,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语文学习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我要求学生坚持阅读《读者》等,文章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同时坚持写读书笔记,每篇读书笔记包括三部分内容"故事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让学生自主摘抄,扩大学生的词汇语句积累量;"点亮心灯",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又教给学生圈点批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所提高。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二、培养学生勤练笔的习惯。

我变周记为练笔,变自定题目自主去写为规定选题系列写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身边一个细节或场景,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可长可短,然后试着写成绘声绘色的文章。每周的练笔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赏析,由于是写身边所熟悉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多孩子逐渐能写出生活的情趣。

三、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培养良好的语感。

文言文知识量大,需要大量记诵,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想学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本学期在文言文、诗歌的教学上,着重注意了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和朗读背诵培养语感两个方面。文言文的翻译必须放到课堂完成,课下进行巩固。

诵读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课堂上经常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背诵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3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严峻问题,也敢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重大。于是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例如每天预习,需要有一定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背景和作者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掌握。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朗读最好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性格和思想。

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课堂气氛而很苦恼,其实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可以培养。新课程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执行者。尤其是现在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平台。例如:在学习《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美景病人,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纷纷去说。有说,他懊悔之极,后来自杀了;有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说,他在一次次噩梦中死去了;还有说他后来遇到了一个好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治好了他病,而他后来就用自己所有钱,买下了对面土地,把他建成了一个美丽公园……学生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师想象。

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特点。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方法,但是对比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既看到知识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氛围。例如《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孔乙己境遇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悲惨命运。《口技》则可以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同学去施展自己才能,在快乐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变色龙》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读,然后自己选出最佳搭档来展示给同学们。

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教育是失败,没有情感课堂是痛苦,让学生能把自己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目标,也是教育手段。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关爱。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老师崇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我们精彩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很小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提高。要让学生更多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思想才能真正积极去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母语原本有它得天独厚优势,可是现在却因为教学课程而变得过分单一,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应该有活力。尤其是现在语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是必考,所以老师们在复习时候有时会过多把经历放在一个一个生字记忆,要求学生一个字不差把文言文背写下来,于是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经没有了语言影响力文章,了老师教学重点,也成了学生学习难点。学生苦不堪言。当然我们不否认古人知识广博,也不否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辉煌文化遗产,但是不应真正让它成为学生学习重点,我总是觉得应该是一种人文积累,而不是文字积累。古人东西再好,还是应该去更多发展现在理念。由于有文言文很长,学生又没有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不得不为了考试而逼学生去背。尽管考试时就是那么10分左右题,可是面对一分也不能少考试来说,对于关系着学生命运考试来说,总是不能忽视,所以成了一项负担。对于优秀学生还不是问题,对于差一点学生那简直是如登高峰。

不过,教师也可以分层而论,让学生体会古人语言精炼,可以让学生去积累和欣赏自己喜欢一些诗歌和文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背诵课本上几篇,几首。

六、教学内容要开放灵活

努力建立开放语文。语文是母语原本就是学习其他科基础,是学生将来生活重要交际手段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各科都是孤立进行教学,学科本位思想太严重了。课程过分强调知识传承,忽视了学生知识联系,以及科目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说语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当然我们不否认语文考试以往存在弊端,而导致应试和素质冲突。课程过度强调统一,东、南、西、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统一内容,使课程变凝固、僵化,缺少了弹性。

可喜是最近考试出现了科目交融,尽管只是那么1、2分,可就是为了这一点分数老师们会苦心去经营,会努力形成一个教育整体。

有时我们生病时会因医院科室分太细,以致有时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个科室而苦恼。其实我们教学也应该是适当有一点沟通,不要因为自己不是英语老师而不敢说一句英语,不要因为自己不是物理老师而为自己对物理知识浅薄而做解释,其实老师应该是一个多元整体,是一个一专多能结合体。

当然不是说语文课都上不伦不类,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语文课堂要打破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语文课堂快乐融融,让语文不在是学生负担。这是每一个老师和家长心愿。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4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5

反思一:放与收

案例一:一老师在执教《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按照“粗读明人事--细读疏文意--品读探主旨”的思路分析课文。在展示主旨环节,学生讨论出了好几种主旨,如体现作者悠闲、欣喜、落寞之情。这时候,老师打出作者背景引出“豁达”之核心情感。

点评:像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就很好实现了教学的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在提升环节,却有老师极为精到的看法。最后,还上升到指导学生如何达观看待人生方面,实在是很好的实现了文言文教学古为今用的教育作用。

反思二:入与出

案例二:一老师在执教《春》一文时,先让学生分析春景图的特点、写作顺序、角度方法、修辞比较;老师再梳理:景物描写应做到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用修辞;最后,让学生仿写一幅秋景图。

点评:该老师先深入文本,了解课文写景方法,再走出文本,让学生学会使用这种写景方法,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反思三:果与因

案例三:一老师在执教《敬业与乐业》时,让学生找中心论点。却只是找到答案,并没有告诉学生理由。

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探究”为什么“是培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必经过程,是掌握知识、规律的最佳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指导学生判断中心论点时,一定要说明为什么是这个句子而不是那个句子。另外,杨老师还特别提出应该讲语法,因为语法知识是渗透在语文学习的很多环节,包括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点等。

反思四:实与效

案例四:一老师在执教《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带着学生把课后的词语注音、解释读一遍、讲一遍。这是”实“。

点评:杨老师认为,在教词语时,可以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如羊软绵绵为”羸“,女孩裹脚走路慢为”姗“,缸里的东西没有了为”罄“。他还认为,小学阶段重在识字,初中阶段重在释字(可以讲讲构字法),高中阶段重在讲字的文化。所以,杨老师建议老师读读《说文解字》,一定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反思五:取与舍

案例五:杨老师在教初三第三单元《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课文时,便把单元目标分解到四篇课文中。这样,每一篇课文不必面面俱到,每一篇课文突破一二个教学目标即可。所以,在《故乡》一文中,主要抓肖像描写;在《孤独之旅》一文中,主要抓环境描写和衬托手法;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要抓语言描写;在《心声》一文中,主要抓心理描写。

点评: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取舍一些内容,研究课标、考标,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重新处理教材,综合定标。所以,我们应该在文本中抓取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教学,不必每一个细节都讲到。

反思六:教与学

案例六:一老师在教《俗世奇人》一文时,从标题入手,让学生思考:”俗世“与”世俗“的区别在哪?”俗世奇人“又好在哪?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这”世“”俗“在何处,这”人“”奇“在哪里?

点评:我们更应该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老师教学的角度思考教学。所以,我们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习,以及学会、学懂。

反思七:自主与合作

案例七:一老师在执教《端午的鸭蛋》一文时,布置了三个合作探究题,其中有两个题目是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的。

点评:杨老师建议,一节课最多一二个探究题,多了不能发挥作用;学生独自能够解决的问题,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即可;在”合作探究“小组建设上,可以多花点心思,比如指导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展示小组成果(可以让学生上黑板写答案),以及讨论前至少一分钟的独自思考等。

反思八:”讲“与”默“

案例八:一老师在讲《孙权劝学》一文时,先是老师范读课文,再学生翻译课文,接着赏析三个问题,最后拓展练习,讲述三国故事。

点评:杨老师建议,文言文翻译不用逐句过关,可以在小组内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独自解决的不讲,学生相互间能够解决的不讲。只有学生提出的'难点才是老师需要重点突破的。

反思九:浅与深

案例九:一老师在执教《老王》一文时,抓住老王善良的一面进行教学。

点评:这位老师在后来的反思中,认识到了《老王》一文还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无能为力的惭愧,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也就是说,要抓住文眼”愧怍“进行深度教学。

反思十:固与拓

案例十:一老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拓展题设计为《我见到了发财的于勒叔叔》。

点评:这样的教学设计十分恰当,既切合了课文的学习目标,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反思十一:励与纠

案例十一:一老师在执教《背影》一文时,有学生评价文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

点评: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我们可以对其正确的一面进行鼓励,但是,遇到其观点错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结合文本所处的年代进行指导,纠正学生错误的看法。

反思十二:问与答

案例十二:一老师在执教《社戏》一文时,有十二个教学环节,大小问题22个,最后导致教学目标没有实现。

点评:这位老师显然违背了”简单教学“的原则。在他的教育下,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都没有得到提升。所以,我们在提问时,应该考虑到提问的效度、大小、层次、难易、多少、准确度、时机等,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回答。

反思十三:预与生(预设与生成)

案例十三:一老师在引导学生谈阅读《兰亭集序》一文的感受时,一学生突然感慨”好浪漫“,而老师在带着学生分析文本后得出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观点:原来浪漫不只是风花雪月,浪漫还可以是一种性情,一种风骨,一种灵魂的诗意寄居,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

点评:在学生几乎要把文章引入一种狭义的浪漫境界时,聪慧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解。这样,老师在没有预设到这种情况发生时,进行了机智的生成处理,不能不说是非常富有教育智慧的!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6

一、鼓励合作学习的同时。不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各科的老师们广泛应用,人人参与和竞争合作的课堂确实能给人启迪,但是我们在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力。实施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很多教师理解合作学习的时候有些片面,只是一味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可是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如果学生没有

提前充分阅读教材内容,没有通过提出问题进行思考,那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人,认识部够深刻,小组学习的整理结果也是不全面的、肤浅的,这样的合作

学习只能为优等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不能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由的老师动不动就安排小组讨论,也不管内容是否有讨论的必要性,有些更是一节课讨论到底。小组成员

合作讨论的时候有很多问题,比如有的成员默不作声,只顾自己想自己的事情;有的小组是一个人发言,其他人洗耳恭听;也有的小组虽然气氛热烈,但是并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的这些合作学习的实例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收效甚微。原因就是教师没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老师如果有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和创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盎然,学习中必然跃跃欲试, 思维活跃,处于积极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精神状态中,时间久了,他们就会逐渐进入遇问题想求个明白这样的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也就不难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学习方式的首要条件,缺少了自主, 就无从谈及合作与探究。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要备教材,关键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就学生成绩水平不 同, 分类指导,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享受成就感。

三、不断提高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主要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反思档案”,将日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完成目标与原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是一个对教学反思持续提升的阶段,主要工作是针对上一阶段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出改进举措,为下一阶段(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在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整体“校本建设”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双重诉求,通过教学反思,实现“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实践者”。

四、更新观念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模式非常单一,总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记。新课标淡化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强化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课程功能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评价自我,发现自我的进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内心激发 自己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意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因此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互动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而非主导地位。例如在我们在讲解课文时,可以适当的配上背景音乐请同学朗读课文,然后积极引导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大脑中勾画出文章中的美景,当发现学生逐渐进入佳境时,便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来,把他心中的想象得到在黑板上描绘出来,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同学们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样不 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五、采用先进技术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应用到教学当中,因为这能完善授课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要比较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图像,音乐等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形象的东西掌握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中要传达的信息和药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的信息传递量,从而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可以形成知识的网络,把基础知识有机联系到一起后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些教材内容比较丰富。课时比较多,所以就很分散,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的揭示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形成整体认知。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7

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1)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即使同一个教育对象,随着年龄增长,其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和其它各种能力都会有很大变化;再者,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特点也不相同,如果以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结果会导致教学低效。

(2)不断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用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是单纯靠书本知识所能学到的,必须经过教师反复探索、实验和总结才能获得。

(3)不断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社会在进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适应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4)练好基本功。课堂教学中,板书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板书字体规范、工整、大方,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能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就放弃了书法艺术的教学和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好普通话,以有丰富内涵、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美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

二、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且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1)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学生由于背景不同,个体的爱好、兴趣、习惯、动机和需求都不尽相同。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教案的设计到教学的实施,都要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

(3)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机会。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表现的机会。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通过讨论和交流,让每个学生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从而构建全新的认知体系。在作业设计上,尽量留一些开放型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1)巧用媒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积累词句的积极性,可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开展成语接龙、漫游古诗乐园、好词句大比拼等比赛,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有趣的语文活动逐渐养成自觉积累词汇的习惯。同时还可通过播放电视散文,投影课外读物让学生欣赏,或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进行优秀作文会,这样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结合视听,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感悟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逼真地展现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悟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景,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享受美好的视觉盛宴;又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音乐配乐的课文朗诵,给学生优美的听觉享受。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的《春》,这样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8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学都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

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注重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怀。这既是对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

作为语文教师,我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着重从以以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变革教学设计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开放的课堂。

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如果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设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更要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充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强调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地想,大胆地说,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心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其次是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学会交流合作。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首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教学设计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有选择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参加,我也能完成,增强了自信心,让他们各尽其材,各得其所。

其实,深入每个学生,你会发现,他们中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常,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他们就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诸如讲小话、睡觉、看小说、做其他作业、大声读书、怪调回答------但他们常常被尊重包容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有时会令你大吃一惊。

由此,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我期待着我的课堂能成为全体学生的情感乐园,是激发全全学生想像的肥沃土壤,是学生心中的伊句园。

四、坚持学以致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强调语文学习要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应用,服务于个性发展。为了谋求达成有效语文教育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材在新课标下的价值功能,体会语文教材的举例作用,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灵活选择和运用语文教材,把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外自读,为学生补充报刊杂志上的时文、美文;改变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活泼、开发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法,重启发,多讨论少讲授,多对话少问答,重过程积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注意课内外的联系,多动口,多动手,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即“生活-课堂-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不断鼓励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独立发现。除此之外,也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并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发设计,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民用工业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坚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对青年教师尤其重要。反思的过程,往往真理的大门会怦然开启。在教学实践中,在吸取同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着重反思三个方面。

首先,反思本节课最有创意的细节。就教师方面看,指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理解,新颖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手段,能维持学生兴奋点的提示或暗号等。就学生方面看,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体验、领悟,可资借鉴的学法,收集筛选材料的独特视角。其次,反思本节课中最成功的细节,如新颖独到的导入方式,别具一格的情景设置,层次分明的提问,凸现思维的点拨,标新立异的板书,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衔接紧密自然的巧妙提问,形象活泼的教辅用具,让学生迷途之返的暗号等。最后,反思本节课中有失误的细节。如教具选择不当,教材重点难点不突出,问题设置不当,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教学方式单调,评价过于简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兴奋点的细节等。

教学反思是个人智慧的瞬间再现,能让人增长教育智慧,是自我否定之后的超越,是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仁者爱人,宽容为上;智者教人,引导为佳。这是我对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解,也是一种境界,更是我毕生的追求。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9

经过了新一轮课改,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现已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学氛围和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也已得到改变,活跃了师生的思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尝试新课改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然而我们的教师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工具性。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还不够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

二、以“问”代“灌”,牵着学生鼻子走。

在新课改实验中,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逐渐消失,但是相应的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方式却产生了。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有时甚至一问追着一问。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 “满堂问”的教学,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了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但是我们的提问不要太碎太杂。为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三、课堂热闹的空洞。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生机盎然。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收获?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一篇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四、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务虚”现象。

许多教师为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课堂上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下令:“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

讨论是不是教育资源?我以为是。是谁的资源?既是学生的资源,也是教师的资源。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激起学习的兴趣,受到不同的启发与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充分理解教师对课程的讲授。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从学生的讨论里发现新的问题,完善自己对学生的引导。显然这是一种生成性资源,一种不可再生的一次性生成资源。所以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去倾听学生的发言。

所以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同时也要参与其中。

其次课堂务虚体现在:

(1)目标的不落实。前面我们提到了语文课堂轻“语”,就是我们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如识字教学、词句积累及其运用等等,都难以落实。

(2)评价的.不确定。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没有实质性的评价。而大多仅仅是笼统的赞扬,它无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五、多媒体使用还不够完善。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动画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动思动笔的时间。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多媒体迷住了学生读书的眼。语文课是语文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学才会理解、体悟、想象。所以借用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

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10

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于1944.9.8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讲演稿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由于这篇课文产生的年代特殊性,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由于这篇课文题材的特殊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的教学目的

1、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的'文章;

2、是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因此我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再找出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议论的表达方式,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上课的效果还不错,课后我还布置了一个小论点让大家以此进行充分论述写成小议论文。课后练笔对学生议论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11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多年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几十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几十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 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