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成语的故事
【精】成语的故事
成语的故事1
【注音】hè hè yǒu mí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扬州刺史何武为人仁厚,喜欢举荐有才能的人,他反对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如果要任命下属时,均采用公开公证的方式选择,因此选拔的人大都没有赫赫的名声与靠山。他的上司大司农何寿要他推荐他的侄子扬州长史,他没有推荐这个平庸的人。
【出处】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
【解释】赫赫:显着盛大的样子。声名非常显赫。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声名等
【近义词】举世闻名、大名鼎鼎、扬名天下
【反义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无声无息
【成语造句】
◎ 这两个孩子,一个是赫赫有名的蔡和森,一个就是我们的蔡大姐,蔡和森是蔡大姐的哥哥。
◎ 其间日本学界赫赫有名的东洋史学家白鸟库吉起了先驱作用,奠定了日本在中国大陆实地调查与研究的基石。
◎ 江苏扬州的何园当然赫赫有名,被公认是中国晚清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
◎ 这条小街曾因当年义和团在此围攻各国使馆并最终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而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成语的故事2
星期五,我们班又开展了《成语故事会》的比赛。
比赛开始了,两个主持人的台词讲得朗朗上口,我都有点陶醉了。第一位表演者是叶茄淇,她为我们带来了《掩耳盗铃》的故事。她讲得维妙维悄,栩栩如生。后面的同学也不赖,一个个都全力以赴。
怎么办?怎么办?要到我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吓”出一身冷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自信地走上讲台,开始精彩的表演。我胆怯了,迟迟拔不动腿,深深的低着头,坐在座位上使劲往下缩。
轮到我了,我的心紧张得似乎要跳出来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那条沉重的腿“拖”上了讲台。“要沉住气,你一定行!”我给自己暗暗打气。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然后信心十足地说起我准备的故事《一叶障目》。
节目演完,大家就开始投票了。同学们有的东张西望,捕捉信息;有的交头接耳,共同商议;有的低头深思,暗中筛选。花落谁家?很快就有了结果。哇!我中奖了!我跳了起来,窜上讲台,接过奖状,得意洋洋地回到位子上。同学们纷纷围着我,分享着我的成功。
故事会真有趣!
成语的故事3
【汉字书写】:门庭若市
【汉语注音】:mén tíng ruò shì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
【门庭若市的意思】:庭:院子;若:好像;市:市场,集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过去用来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在也形容来的人非常多,很热闹。
【门庭若市的近义词】:车马盈门、车水马龙;
【门庭若市的反义词】:门庭冷落、门可罗雀;
【门庭若市的故事】
齐威王身边的有一些很会奉承他的人,整天把齐威王说得飘飘然的。大臣邹忌因此很是担心,有一天他在上朝时对齐威王说道:“皇上,我发现一个怪现象:我没有徐公长得英俊,但是我妻子、小妾、宾客却都说我长得比徐公英俊。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后来想了一下可能是妻子袒护我,小妾怕我,宾客要找我办事情的原因。因为这个我想到了陛下您,您作为齐国的君主,身边的人哪一个不会有求于您呢?所以您肯定会像我一样受到他人的蒙蔽。”齐威王听了以后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他对大家说道:“所有人能当着我的面指责我的过失可以受到上等奖励;上书或奏章劝我改正的可以受到中等奖励;在朝廷或其他地方批评我过失的意见只要被我听到可以受到下等奖励。”齐威王的话才刚刚说出来,大家便纷纷进谏,门庭若市。后来过了几个月人便慢慢少了,一年以后谁要是再想提意见都要想很久,因为齐威王确实改进了他听到的这么多意见。
【门庭若市例句】
清.壮者《扫迷帚》第一十三回:“旁边观看的人,都称此女为仙姑,说治病如何灵验。因而门庭若市,获利无算。”
老舍《四世同堂》:“粉妆楼有许多朋友,一天到晚门庭若市。”
【门庭若市造句】
他在当官的时侯家里天天都人来人往门庭若市,后来被调查以后就非常冷清了。
黄金暴跌的时侯全国各大商场里的首饰专柜门庭若市,大家知道消息后都争相赶来抢购黄金。
成语的故事4
【释义】木制的牛马形体、可行走的运输器具。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阵,由于交通不便,诸葛亮便命人在葫芦谷中秘密制造木牛流马。但这项工作只有马岱一人知道。一天,长史杨仪来报告:“米粮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我已经虑谋多时,此时正令人制造木牛流马。牛马皆不饮水食料,可以昼夜搬运。”
众人皆惊道:“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的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
诸葛亮这才把木牛流马的做法告诉大家,众人皆惊,说:“丞相真神人也。”
木牛流马造成之后,由右将军高翔,带着1000名运输兵。驱使这群木牛流马到剑阁搬运粮食,往来不绝。
司马懿大为惊恐,便派张虎、乐琳二将,率领500名精兵,伪装成蜀汉军,埋伏在小路上,等这些木牛流马运输队走尽之后,在它尾队上抢了三五匹牛马回来,照样儿也做一批。不过半月的工夫,造出了2000多匹,同样的能行走。司马懿大喜,便命镇远将军岑威,领兵l000多人,驾着这木牛流马到陇西搬运粮草。
诸葛亮知道后大笑说:“我正要他抢去,我不过损失几匹牛马,不久我可得到更多的资助。”
原来诸葛亮已料定司马懿会照样儿制造。又听到魏军果然利用木牛流马到陇西运粮,当即派出大将王平,领兵1000名,也扮作魏军,伪装成巡粮兵,混入他们的运输队,把护粮的兵将,杀得四处逃跑,赶着木牛流马回来,并且告之王平,牛马舌头安置着机关,扭转过来,就不能动了,扭转过去,又能行走。魏军是不知道这个机关的,他们追兵追到时,王平便将牛马舌头一扭转,撤军而退。魏军想赶牛马回去,谁知牛马却不能转动,拉又拉不走,扛又扛不动,干瞪眼看着。等到蜀汉援军一到达,魏军便落荒而逃。蜀军把木牛马舌头一扭转,又活动起来,把魏粮全部运回蜀汉大本营。
成语的故事5
【天天悦读】
战国时期,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伐韩国。不几天,秦国便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泌阳县),断绝了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北)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然而,没过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了。这是因为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便又派白起去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详见纸上谈兵小节)去应战,结果吃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后来,差一点儿还打进赵国的都城邯郸呢。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利令智昏的意思】形容因贪图私利,使人头脑发昏,甚至失去理智,不辨是非。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志不清楚。
【利令智昏造句】他见钱眼开,利令智昏,如今被绳之于法,实在是大快人心。
【妙语点拨】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近义】见利忘义、利欲熏心
成语的故事6
能文能武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载记·刘元海》。
刘元海,名渊,元海是他的字,匈奴王;西晋末在今山西南部一带建立汉国,称汉王。刘元海年轻时特别好学,尤其喜好读史传、兵法,《史记》、《汉书》、诸子之文“无不综览”。他曾经对人说:“我每次看史书传略,常常蔑视陆贾、随何能文而不能武,又蔑视绛侯灌婴、周勃能武而不能文。‘道’是由人来发扬光大的:有一个方面不明白,这是君子所引以为耻的。陆、随二生碰到汉高祖刘邦这样有作为的君王,可是不能建立诸侯的大业;灌、周见公跟随太宗汉文帝那样英明的皇帝,可是不懂开创教育这样的美事,多让人惋惜啊!”于是“遂学武事,妙绝于众”。
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简化为“能文能武”,用来启发人要借鉴历史经验,改变那种能武不能文或能文不能武的状况。
成语的故事7
【注音】dōng shān zài qǐ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授命,当了东晋的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出处】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晋书·谢安传》
【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重新得势
【相近词】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相反词】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
【其它使用】
◎ 当日本人有意拉张敬尧出来组织政府时,这个在军阀混战中曾独霸一方、野心勃勃的人,竟不甘寂寞,寻求东山再起,死心塌地的当了日本人的走狗。
◎ 昌邑是彭越起兵的老家,重返昌邑正是妄图东山再起。
◎ 比如本世纪初崛起的先锋派,后来衰落了,六十个代东山再起,现在又趋式微。
成语的故事8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啦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啦,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啦,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啦,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啦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啦。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成语的故事9
解释:意思是鸿雁为候鸟,每年深秋归飞,其时开始霜降,因用以指时序的变化和年岁的更换
出处:清·蒲松龄 《与张历友书》:“鸿飞霜降,不知几度,云树之思,无日忘之。
字里字外:
秋雨绵绵寄伤怀
一叶落,便知天下秋,何况在今天这样一个阴霾冰冷的日子,凛冽的秋风裹挟着细细雨丝,敲打在玻璃窗上,窗外,望去便是满眼枯黄的草叶,让人深感秋韵的肃杀。在这种时候,人最容易感伤与时间的流逝。然而该消逝的终将消逝,该到来的必将到来。既然寒蝉凄切的日子已然临近,倒不如以面临世事无常的淡定,清赏眼前的鸿飞霜降……
“鸿飞霜降”,嗯,刚想要形容当下的心情,这个词语变攸然浮现在脑海,看来在今天这样一个阴郁的秋日,最适合的,便是讲点史上的轶事以做遣怀了——
今天成语的创造者蒲松龄先生是我最为推崇的中国古代文学家,没有之一。他擅长通过对物候、天气现象的描写抒发对飞逝时光的怀恋情愫,表达了对人的思念情感。在给同窗好友张笃庆(字历友,淄川人,清初文学家)的通信中,“鸿飞霜降,不知几度,云树之思,无日忘之……”的排比,更是文思隽永,真情实感流露处,力透纸背。
说到他与张的交集,要追溯顺治十五年,时年十九岁的先生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试均居榜首,中秀才。他的文章深受山东学政施愚山(施闰章、字上白,清初著名文学家)的赞赏。一时名声大振。为求取功名,蒲松与好友李友梅、王鹿瞻、以及这位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研究文学。
也许是太过攻于文学的艺术性吧,蒲公毕生追求功名却始终未能中举。历史记载有六次章丘之行。最后一次应试,57岁的蒲松龄与张历友结伴于重阳节游览了章丘女郎山,题了两首诗,其中之一曰:“当年曾此葬双环,骚客凭临泪色斑。连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佩环。旧迹不知何处是,于今空说女郎山。”就用倒了前面所提的寄情于物候的修辞手法。
我在想,当日,年过半百的蒲松龄不正如这日益肃杀的秋么?行走在秋的山野,他在思索着什么?“万叶千声皆是恨”。秋岚迷蒙,空山的幽径里尽是深入骨髓的无可奈何的悲凉。这个注定被诅咒的秋,注定被诅咒的人生呵……不去提它吧,好在眼下还有一生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快,接过这杯满斟的.苦酒。管什么功名沉浮,管什么家国天下,让我们持螯把酒,共赏秋之“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成语的故事10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啦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啦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啦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啦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恨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啦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啦。”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啦!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急功近利的意思是:急于谋求眼前的功利
成语的故事11
【成语】以羊易牛
【注音】yǐ yang yi niu
【解释】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成语故事】
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好吗?宣王问:仁德怎样就可以统一天下呢?孟子回答道: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得住他。宣王问: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做到爱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宣王问: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在胡龁那里听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要用它祭钟。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那人)问:那么就不要祭钟了吗?大王说:怎么可以不要呢?用羊替代它!不知是否有这件事?宣王说:有这回事。孟子说:凭这样的心肠就足以统一天下啦!(用羊代牛祭钟)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出于吝啬,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宣王说:是这样,确实有这样议论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吝惜一条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惊惧哆嗦的样子,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所以才用羊去替代它的。孟子说:大王不要责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哪能理解您的做法?(因为)大王如果可怜牲畜无辜被杀,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宣王笑着说:这倒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并非吝惜钱财而以羊换牛啊。也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了。孟子说: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呢,(因为当时您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正因为这样,君子要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成语的故事12
不蔓不枝的读音
bù màn bù zhī
不蔓不枝的释义
蔓:蔓延;枝:生枝节。原指莲茎不蔓延也不分枝。
不蔓不枝的语出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直外;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的近义词
珠圆玉润^|^一气呵成^|^文从字顺
不蔓不枝的反义词
拖泥带水^|^节外生枝^|^画蛇添足
不蔓不枝的用法
比喻说话作文简洁流畅。一般作谓语、定语。
不蔓不枝的结构
联合式。
不蔓不枝的例句
他把事情经过娓娓道来;~;大家听得很明白。
不蔓不枝的成语故事
水中、陆地的花儿,可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因为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没有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妖艳,中间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不蔓不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拿在手里玩弄。
成语的故事13
【成语】卖剑买牛
【读音】mai jian mǎi niu
【释义】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
【出自】《汉书;龚遂传》: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近义词】偃武修文 马放南山 投笔从戎 南征北战
【典源】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
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成语的故事14
成语名称:老当益壮
成语拼音:lǎo dāng yì zhuàng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老年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强壮。
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成语造句:邹韬奋《抗战以来》:“在六七十岁的老前辈中,我们可以看到富有斗争精神、老当益壮的伙伴。”
老当益壮的成语故事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老字开头的成语
老来有喜 、 老龟刳肠 、老龟煮不 、 老骥伏枥 、老而不死 、 老牛舐犊 、老当益壮 、老马识途 、 老生常谈 、老妪能解
包含有老字的成语
老而不死 、 老骥伏枥 、 人老心不 、少壮不努 、无面目见 、 无颜见江、 老龟煮不 、老龟刳肠 、 老来有喜 、 老生常谭
成语的故事15
这个典故见于《论语.述而》。其中的冯读ping音(凭)。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路虽然身强力壮,勇敢无畏,但做事考虑不周,缺少智谋。为此孔夫子不太喜欢这个学生,子路知道后心里也不太服气。有一次,子路有意来询问孔子:"假若你来指挥军队,那么你将需用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徒手和老虎搏斗、徒步过河、死了都不埋怨的人,我是不能用的,因为这种人有勇无谋,拿自己的生命随便冒险,我所需用的是办事小心谨慎,善于筹划并能认真完成任务的人。"
现通常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冒险行事,有勇无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