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汇编15篇

发布者:留在记忆中 时间:2022-11-25 00:19

成语的故事汇编15篇

成语的故事1

【注音】jiāng láng cái jìn

成语的故事汇编15篇

【出处】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南史·江淹传》

【解释】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相近词】黔驴技穷、江淹才尽、江郎才掩

【相反词】出类拔萃、初露锋芒

【押韵词】不为已甚、迷魂阵、兵未血刃、贪而无信、清谈高论、云程发轫、珠玉之论、矢口否认、心烦意闷、自有公论、......

【成语故事】南朝梁时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刻苦读书,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官至光禄大夫。后来他的文章大不如以前了,诗也平淡无奇了,偶尔灵感一来,写出的东西也一无可取。据说他在梦中丢失了五色笔,从此就文思枯竭,才能丧尽

【成语示列】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还落个江郎才尽,连诗也写不出了。

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五

【其它使用】

◎ 而第五代导演的中坚张艺谋、陈凯歌1999年推出的影片也没有表现出太多创造性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想象,如果说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还表现出他善于用极端的形式表现强烈情感的艺术能力的话,那么陈凯歌巨资制作的《荆柯刺秦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既媚俗也媚雅、既媚中也媚日、既造作又滑稽的"不伦不类"则似乎是一种江郎才尽的预兆。

成语的故事2

【成语】轻尘栖弱草

【拼音】qīng chen qī ruo cǎo

【解释】比喻人生无常。

【出处】《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曹)爽从弟文叔,妻谯郡夏侯文宁之女,名令女。文叔早死,服阕,自以年少无子,恐家必嫁己,乃断发以为信。其后,家果欲嫁之,令女闻,即复以刀截两耳,居止常依爽。及爽被诛,曹氏尽死。令女叔父上书与曹氏绝婚,强迎令女归。时文宁为梁相,怜其少,执义,又曹氏无遗类,冀其意沮,乃微使人讽之。令女叹且泣曰:吾亦惟之,许之是也。家以为信,防之少懈。令女於是窃入寝室,以刀断鼻,蒙被而卧。其母呼与语,不应,发被视之,血流满床席。举家惊惶,奔往视之,莫不酸鼻。或谓之曰:人生世间,如轻尘栖弱草耳,何至辛苦乃尔!且夫家夷灭已尽,守此欲谁为哉?令女曰:闻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前盛之时,尚欲保终,况今衰亡,何忍弃之!禽兽之行,吾岂为乎?司马宣王(按:司马懿)闻而嘉之,听使乞子字养,为曹氏后,名显于世。《梁书;鱼弘传》:我为郡,所谓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麞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丈夫生世,如轻尘栖弱草,白驹之过隙。人生欢乐富贵几何时!

成语的故事3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啦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啦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啦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啦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恨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啦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啦。”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啦!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急功近利的意思是:急于谋求眼前的功利

成语的故事4

“怙恶不悛”怙:依恃,坚持。悛:改过,悔改。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坚持作恶,不思悔改。这则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公元前740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攻打郑国。为了挑拨卫国与盟国陈国的关系,郑庄公派使者去陈国要求和好,并希望两国能结为同盟。

没想到,陈桓公竟然看不起郑庄公,拒绝与郑国结盟。陈桓公的弟弟五父劝道:“要立国,应该对邻国亲近、友善、仁爱。您应该答应郑国的要求才对。”

但是,桓公不听五父的建议,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它们才是我们陈国的大敌。而区区一个郑国,能把我们怎么样!”

郑庄公知道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后,非常愤怒。公元前717年,他率军攻打陈国,桓公仓促应战,结果大败。

后来,史学家对这段历史作了评论,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言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悔过,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成语的故事5

【成语】反求诸己

【拼音】fǎn qiu zhū jǐ

【解释】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近义词】引咎自责、反躬自问、严于律己、闭门思过、反躬自省

【反义词】怨天尤人、怨天怨地、苛求于人

【出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离娄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典故】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史上的夏朝,当时的君王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有一次,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迎击,结果伯启战败。部下们很不甘心,一致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反倒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民如子,尊重有品德的人。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后,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

成语的故事6

【注音】hè hè yǒu mí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扬州刺史何武为人仁厚,喜欢举荐有才能的人,他反对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如果要任命下属时,均采用公开公证的方式选择,因此选拔的人大都没有赫赫的名声与靠山。他的上司大司农何寿要他推荐他的侄子扬州长史,他没有推荐这个平庸的人。

【出处】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

【解释】赫赫:显着盛大的样子。声名非常显赫。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声名等

【近义词】举世闻名、大名鼎鼎、扬名天下

【反义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无声无息

【成语造句】

◎ 这两个孩子,一个是赫赫有名的蔡和森,一个就是我们的'蔡大姐,蔡和森是蔡大姐的哥哥。

◎ 其间日本学界赫赫有名的东洋史学家白鸟库吉起了先驱作用,奠定了日本在中国大陆实地调查与研究的基石。

◎ 江苏扬州的何园当然赫赫有名,被公认是中国晚清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

◎ 这条小街曾因当年义和团在此围攻各国使馆并最终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而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成语的故事7

【注音】dōng shān zài qǐ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授命,当了东晋的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出处】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晋书·谢安传》

【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重新得势

【相近词】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相反词】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

【其它使用】

◎ 当日本人有意拉张敬尧出来组织政府时,这个在军阀混战中曾独霸一方、野心勃勃的人,竟不甘寂寞,寻求东山再起,死心塌地的当了日本人的走狗。

◎ 昌邑是彭越起兵的老家,重返昌邑正是妄图东山再起。

◎ 比如本世纪初崛起的先锋派,后来衰落了,六十个代东山再起,现在又趋式微。

成语的故事8

沐猴而冠的故事

秦朝末期,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天下大乱。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便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有很多得力助手。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然而,项羽比较刚愎自用,爱独断专行,不喜欢听别人的逆耳忠言。

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巧妙安排进攻路线,受到的军事阻力较小,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但是,刘邦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行军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怒气。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部下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听完后有点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没有一点都城的样子!于是,更加怀念起故乡来,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

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此言不虚哇!孰料,这些话很快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火冒三丈的项羽立即派遣手下人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里活活烹死了。

后来,人们将那句讽刺项羽的话简化为沐猴而冠。

《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的意思】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活学活用】刘备之子刘阿斗后来虽贵为九五之尊,但却是沐猴而冠!

【妙语点拨】项羽虽然能征善战、霸气十足,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心胸狭隘。刘邦虽出身贫寒,用兵打仗的本领也不及项羽,但后来项羽身边的很多能人志士都跳槽到了刘邦门下。项羽为什么流失大量人才,最终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结局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其实是项羽自己一手造成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那种能倾听来自四面八方声音,且能斟酌损益,采纳良言的人。那种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家伙最终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的。

【近义】虚有其表、沐猴衣冠、华而不实

【反义】名符其实

成语的故事9

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因病去世。他16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即位初由于丞相诸葛亮等人的辅佐,还能很好治理国家。后来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刘禅对此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重过享乐生活。

一天,晋王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问,特地为他表演蜀地歌舞。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十分难过,有的还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观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全无亡国之恨。司马昭见到这种情况后,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 刘禅回答道:“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郤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地,刘禅照郤正教的说了,还勉强挤出了几滴眼泪。不料司马昭已知道郤正教刘禅说这话的情况,听后哈哈大笑,当场点穿,刘禅只得承认下来.

成语的故事10

【汉字书写】:量入为出

【汉语注音】:liàng rù wéi chū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卫觊传》:“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过一肉,衣不用绵绣,茵蓐不缘饰,器物无丹漆,用能平定天下,遗福子孙。此皆陛下之所亲览也。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并用筹策,计校府库,量人为出。”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开支。

【量入为出的意思】:量:计量。根据收入的多少来确定开支的限度。

【量入为出的近义词】:精打细算、量入制出、量入为用;

【量入为出的反义词】:大手大脚、入不敷出;

【量入为出的故事】

公元200年,曹操计伐袁绍时派卫凯去巴蜀联络益州牧刘璋。因道路不通卫凯留在关中。关中本来很富,前几年战乱数十万关中人落荒而逃。局势安定后又返回故居。当地的将领招他们为士兵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卫凯感到地方势力强大以后会威胁到朝廷。他写信给曹操,建议加强关中的管理,削弱地方将领权力。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关中地区的局面便有所改观。

公元227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后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明帝生性残暴,沉迷男欢女爱,并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卫凯对这种状况忧心忡忡。他上奏章给明帝说:如今战争没有结束,陛下若不居安思危,国家就会衰败,再也不能复兴起来了。奏章最后开诚布公地写道:“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君臣同心协力,出谋划策精确地计算国库的财力状况,并且根据收人情况来确定它的支出(即量入为出)。但是,明帝并没有采纳卫凯的意见,照样花天酒地。随着政权的日益腐朽,司马氏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到公元265年,司马炎终于代魏称帝,开始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量入为出例句】

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冢辛(官名)制国用,必于岁之杪(末),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自今宜量人为出,裁省妄费,宁使有余,勿今不足。”

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服务的态度五》:“我们要靠自己的收入,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仍然要严格遵守量入为出的原则。”

【量入为出造句】

快乐与金钱权势其实风马牛不相及,但放荡不羁的女性渴望得到的远不止是量入为出的小家庭。

他们提出避免滥竽充数,规定供给标准,开源节流,提高生产力,量入为出等五项具体实施办法。

成语的故事11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成语的故事12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的故事13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成语的故事14

一刀两断

一刀两断的意思是: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威胁刘家天下,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而保主公刘邦的,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成语的故事15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