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分享

发布者:拔剑长空 时间:2022-11-15 15:25

中考历史选择题考查的东西比较广,主要考查中考考生的知识结构、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考生在解决中考历史选择题时有非常多的技巧,如排除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1.合理利用答题时间。

请合理把握答题时间和节奏。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2.先易后难。

答题时,不能确信的题目,先盲选一个,同时做个小记号,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这样可以确保答题进度同时不漏题。

3.答题规范。

由于阅卷时是按点给分?每点一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

4.试题全部答完后一定要检查。

所有考生在时间允许时都要检查。检查选择题主要是做个确认,特别不自信的答案多思考,做到心中有数,非选择题部分则按上述答题原则中的“三化”,逐条对照答案,查看有没有漏答项,如果有,及时解决。

中考历史答题方法

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

类型一:文字类史料解读步骤

1.明确设问要求

(1)注意问题的限定词,确定答案来源:

“根据材料”,指的是答案在材料原文里;

“结合所学知识”,指的是回答时要联系教材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的是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

“综合上述材料”指的是答案来自对前面材料的归纳总结,要看材料的递进关系。

(2)答背景、原因、因素类的问题时,作答方向是诱发事件产生的一系列史实,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2.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

(1)首先是读。先读题目设问,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阅读时要关注提示性、概括性、总结性的文字。要注意圈出关键词,不要忽视材料的出处与注解等说明性文字;如果材料中有省略号,还要注意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

(2)第二步是联。把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衔接整合,进行知识的再转化,明确试题考查的知识点。

3.规范作答

(1)根据设问角度,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答案要点化、序号化,条理清晰。一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

(2)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答题语言要简洁、条理清晰。字迹工整,规范做答。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最好标上序号,要知道中考阅卷基本上是“采点给分”的。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注意语言规范化,答多条的时候一般是一条1分。

(3)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基本上是材料和探究题的最后一问,读懂材料和探究题中要体现的主题,围绕材料和主题进行分析。

第一:从材料中给出的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中获得感悟

第二:从材料(或问题涉及事件的作用)入手,找出材料反映出来的结论(结果)就是感悟,不能抛弃材料和所问问题。。

第三:从主题的过程、结果、作用或教训着手,其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往往就是感悟。

(4)结合一知识点答另一知识点时,先把结合的知识点答出来

(5)介绍人物贡献、证明观点等,答案是“事件加影响”。

中考历史答题攻略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等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1)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2)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等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3)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1)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2)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等)

(3)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1)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等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2)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等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3)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等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1)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等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2)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等

如对凡---华体系的评价:先概述凡---华体系的概况;再分析其性质和特点,对其历史反动性及客观进步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判,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返回目录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