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民间祭祀讲究

发布者:永爱善良小天使 时间:2023-11-1 19:55

寒衣节民间祭祀讲究有什么

寒衣节流行于北方,有很多北方人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纪念逝去的亲人,也就叫做送寒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寒衣节民间祭祀讲究,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寒衣节民间祭祀讲究

一、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二、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三、禁忌事项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四、汉族民间在十字路口烧五色纸

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五、太阳出山前上坟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寒衣节的传说来源

根据《礼记》记载,农历10月份是立冬的一个月份,在这一天之中。皇帝率领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的仪式,在仪式举行完毕之后,要奖赏已经为国牺牲的人,并且给予他们的妻子和儿女抚恤金。对于已经去世的人,为他们送寒衣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根据宋代文人《风土记》载,寒衣节是于先秦时期形成。此外,还存在另外一种说法,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传说江南松江府孟家之女,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筑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为丈夫送去寒衣,当他到达长城脚下之时,丈夫已经去世,孟姜女铺天盖地的哭声,将长城哭倒,丈夫的尸骨露出来。此外,孟姜女与秦始皇奋力抗争,最后抱着丈夫的遗骨跳入了海中。因此长城内外将农历10月初一这一天,称为寒衣节。

寒衣节的地域文化

在山东一些地区,寒衣节到来的时候,人们会存在着送寒衣之中的讲究,需要把五色纸做成衣服之类的图样,并且要在五色纸之中包裹着一些棉花。意为给已经去世之人送去棉衣棉被使用,在河南洛阳,有一句俗语叫做十月一,油唧唧。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一天,人们要烹炸各种食品,顺便准备供奉祖先的物品。而且新出嫁的女生,应该在10月1到来之际,为夫家新故的老人进行添土。在北京,人们会选择在11月初一这一天购买寒衣纸,在祭拜的时候,将纸钱指定以及含义指一起包裹在内,一起焚化。

寒衣节的由来

寒衣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祭祖节日,相传它起源于周朝时期,关于寒衣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有说它是从迎冬礼演变而来,有说它起源于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在寒衣节这天,人们会准备贡品、祭拜祖先、烧寒衣。

寒衣节是一个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祭祖节日,它又被人们称为十月朝、祭祖节,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节日,相传它起源于周朝时期。

关于寒衣节的由来有很多中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是从先秦时期的迎冬礼演变而来的,还有的认为它起源于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讲它起源于商人的营销手段。

在寒衣节这一天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它们主要都是准备贡品、祭拜祖先、烧寒衣。这个节日还代表着冬天的到来,这也是烧寒衣——给先祖送寒衣过冬的意义所在。

寒衣节的习俗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在《礼记·月令》中,同时还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寒衣节:“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在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则记载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