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小雪节气前后,由于天气变得寒冷,降雪也就开始了,但这时的降雪还不会很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简介,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小雪节气的由来
俗话说“小雪地封严”,指的是小雪之后大小江河陆续封冻。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因此俗话说“瑞雪兆丰年”
小雪节气日期的计算公式: [Y__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2.36,20世纪=23.08。
举例说明:2088年小雪日期=[88×0.2422+22.36]-[88/4]=43-22=21,11月21日小雪。 例外:1978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小雪节气的风俗
1、饮食在古代的冬季,没有今天这样种类的丰富的各种食物,也没有良好的食物存储条件。为了在漫长的冬季中有足够的菜、肉食用,先人们发明了腌制食物的方法,将各类蔬菜(主要是白菜、萝卜)或者肉食腌制或者风干,尽可能地延长它们的存储时间,以备过冬时食用。如今,虽然食材已经极大丰富,保存也不再是问题,但这种腌制的习俗还是保存了下来,并成为一些地方的特色美食。
比如,在东南沿海的浙江一带,就有在小雪节气中腌菜的习俗,当地人称之为“腌寒菜”。清代文人厉惕斋在《真州竹枝词引》中记述过当时情景:“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
又如小雪过后,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做腊肉、香肠的习俗。腊肉、香肠等熏制、风干肉制品,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今天的人们一般将这些作为一种美食,但在古代,这主要还是一种冬日里储藏肉食的方法,所以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说法。之所以选择小雪之后开始这项工作,可能跟小雪后气温迅速下降,天气也变得干燥,比较适合加工腊肉有关。
2、酿酒
《诗经·国风》有云:“十月获稻,此为春酒,以介眉寿。”古时酿酒多在刚入冬的时候,也就是小雪前后。这个时期秋收刚刚结束,先人们手头粮食相对富裕。同时,在古代社会,饮酒除了具有现今这种娱乐的作用之外,很多时候还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属于礼的范畴。而时至岁末,正是各种祭祀活动的高峰期,对酒的需求也就很大。
这种初冬酿酒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比如浙江安吉地区,人们至今仍然习惯在入冬之后酿制林酒,当地人称为“过年酒”。平湖一带农历十月上旬酿酒储存,称为“十月白”,也有用白面做酒曲,用白米、泉水酿酒的,称为“三白酒”。入春之后可以在酒里面加上一点桃花瓣,称为桃花酒。浙江长兴地区民俗在小雪当天酿酒,称之为“小雪酒”,据说是因为小雪时节,泉水特别的清澈的缘故。
3、准备过冬的取暖设备
古时候不比今天,所谓冬天,在暖气空调的保护下,多数时候也不令人觉得难过了。古时候没有这些,为了冬日的取暖,就要额外准备一些东西了。这些准备大多也都集中在小雪节气前后。在这里咱就来跟大家介绍几种,古代过冬的取暖设备。
第一种设备叫做香囊。这个香囊可不是端午节那种用布做的香囊,而是一种金属制的三层圆球,大富人家用金银,差一点的也有用铜的。外层镂空分上下两层,以子母扣链接。第二层是两个同心圆环,以活轴链接外壁和最里层的焚香盂。使用的时候一般藏在袖子里,焚香盂里面点上熏香,既可以焚香,也可以暖手。一般是古代富贵人家使用的玩意。
第二种设备叫铜手炉,这个相对就比较普通一些了,贵妇人家和平民百姓都有使用,据说产生自隋唐时期,取暖的功能比香囊好得多。铜手炉由炉身、炉罩、提梁组成。炉身盛放炭火发热,炉罩上有孔散热,提梁便于携带,还配有拨火勺翻动炭火。普通人家用的形制比较简单,而富贵人家用的往往在外壁上还要雕刻云纹等装饰,更为美观。
第三种设备的名称比较奇怪,叫做“汤婆子”,也有“汤媪”、“脚婆”、“锡奴”等不同名称,看名字知道这是普通人家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而在咱小时候家里还有使用。“汤婆子”外形为扁扁的圆壶,有铜、锡、陶瓷等材质,常缝制大小相仿的布袋来防止烫伤。上方开有带螺帽的口,用来注入热水,收到取暖效果。可以说,这就是古代的热水袋了。
少数民族的小雪习俗
二十四节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汉族,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小雪这天也有一些特色的民俗活动。
比如土家族在小雪前后,就有“杀年猪,迎新年”的习俗,有些类似狂欢节的性质。把刚刚宰杀的新鲜猪肉,按照土家族传统的烹饪方式做成“刨汤”,用来款待亲朋好友,非常的热闹。
“十月小雪雪满天,明年必定是丰年”,小雪节气的降雪,被认为是来年丰收的好兆头。在维族地区,有过白雪节的传统。在每年的第一场降雪来临的时候,要举行庆祝活动,亲朋好友在一起聚餐、歌舞,祈祷来年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