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庄子二则知识点

发布者:隔水望伊人 时间:2022-11-15 14:35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庄子二则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下册语文庄子二则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相梁(xiàng) 鹓鶵(yuān chú) 醴泉(lǐ) 鸱(chī)

吓(hè) 儵鱼(tiáo) 濠梁(háo)

二、一词多义。

是:

于是,鸱得腐鼠(这时)

是鱼之乐也(这)

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唬)

于:

夫鹓鶵发于南海(介词,从)

而飞于北海(介词,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

三、古今异义。

【或】古义指有人,现在指或者。

【于是】古义是两个词语,意思是在这时,现在是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安】古义是怎么,现在指安全、稳定。

【固】古义是本来,现在指坚固。

四、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相”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宰相”。

五、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

欲代子相:你。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

非梧桐不止:栖息。

非练实不食:竹子所结的子。

非醴泉不饮:甜美的泉水。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确定是。

请循其本:从最初的的话题说起。

六、掌握下列语句的特殊句式。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于国中”后置,“搜”后省略宾语“庄子”)

七 惠子相梁内容解读

1、请划分本文的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可以分成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写惠子相梁,听信他人挑拨,搜捕来看望自己的庄子;第二层从“庄子往见之到结尾”,写庄子以鹓鶵自比回击利欲熏心的惠子。

2、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第一则庄子讲鹓鶵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喻志向高洁之士),将惠子比做鸱(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把功名利禄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3、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4、庄子在《惠子相梁》一文中,通过什么方式来说理的,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通过比喻说理的方式,这样可以使本文更加形象生动,说理富有趣味性。

5、文章中哪几个词能够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呢?

文章中有两个词可以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一个“恐”,一个是“搜”。

6、文章中鹓鶵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文章简洁的语言中可以看出,鹓鶵是一种奇鸟,它有个性,有追求,不会因为现实而改变自己的理想。

八 庄子与惠子由于濠梁内容解读

1、请划分本文的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可以分成两层:第一层为第一句话,交待庄子和惠子两人同游于濠水之滨;第二层从“庄子曰”到结尾,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展开辩论。

2、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3、庄子认为鱼儿“出游从容”,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

4、庄子为什么在文章中会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种思想使作者和大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密,这就必然影响了他看待自然界的思想。

作者在看待万物的时候,必然打上自己情感的印记,使万物也具有了和人一样的“灵感”。

5、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2)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

阅读理解某句话作用

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5、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