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发布者:南定中原 时间:2023-12-16 16:23

关于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快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欢迎参阅呀!

关于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背景:_届_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2)

建立的过程:1980年,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建立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经济特区是我国面积、时间最晚、位置最南的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的意义(作用):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的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大潮。

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0世纪80年代,建立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7个经济开放区

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2年起,开放5个沿江城市、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13个边境城市,至此,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对外开放的影响:A、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持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C、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1)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直接选举范围:县和县以下)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各级___)

(2)基层民主:居委会和村委会

2、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核心:《宪法》;

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中共_大(1982、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的提出

2、中共_大(1987、10)——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内容:A、强调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B、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C、明确提出了判断是非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中共_大(1992年10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5、中共_大(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四、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2)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在区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五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必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要本利益。

2、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建立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新型民族关系的内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措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面进行改革,发展边境贸易,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表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

五、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1、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四个军种:陆军、空军、海军、第二炮兵

(2)人民海军:建立——1949年建立了华东军区海军;发展:先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3)人民空军(共和国的“空中保护神”):1949年空军司令部成立。

2、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坚持走精兵之路和科技强军之路

3、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

(1)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职责:保卫祖国、经济建设、抗灾抢险等

八年级下册历史易错点

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2、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生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

3、为新中国成立做好准备的会议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

4、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但没有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5、三大改造的完成既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

7、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是开国大典,而非抗战胜利;

8、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的事件是新中国成立;

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屡败局面的事件是抗战胜利;

9、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剧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10、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而非祖国统一;

11、农村政策四次调整中,先后顺序是:

土地改革----农业的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而土地改革没有改变所有制,依然是土地私有制,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国有。

12、一五计划的成就中“一桥三路”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而不是铁路;

1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机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4、土地改革、一五计划的关系:一五计划促进经济发展,为前线战争提供物质保障;土改的完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创造;

15、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

16、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而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深圳、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

18、两条道路:

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建设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本质区别: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22、港澳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23、改革开放后,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4、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组建于新中国成立前

25、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建交是在1979年

2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属于20世纪),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属于21世纪)

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步骤

步骤一,审问题。一般材料型的问答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

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

第二种提示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

第三种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

步骤四,关注每段(种)材料。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

步骤五,开始作答。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作答。

历史解题攻略比较好的方法

1、做选择题首先得仔细审题

要想做好选择题,仔细审题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你清楚了题干信息和问题,才能才能准确的找出答案。如果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很容易选错,这就是为什么每次考试卷子发下来以后,总有一部分学生说明明会做的题,考试的时候却做错了的原因。

2、注意题目的隐含条件

审题的时候要注意题干信息给出的隐含条件。一般隐含条件对于能否选出正确答案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忽略了隐含条件,那么这道题做出来的可能性就很小。(当然了,还可以靠蒙,而且梦到正确答案的几率也是很大的,毕竟是单选题)。

3、注意选择题的限定条件

做选择题除了认真审清题意、注意题目中隐含的条件以外,还要注意限定条件。历史选择题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符合条件的选项不止一个。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没有注意到题目的限定条件,如果有了限定,那么符合题目的选项就剩一个了,也就是正确答案。

4、利用排除法

排除法是做选择题常用的方法,不仅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还能提高答题速度。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可以根据题目的信息,确定时间或者空间范围,先把不符合的选项排除,然后在在符合条件的选项里找出正确答案。

总的来说,做选择题最重要的就是细心、认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帮助找出正确答案。

历史答题三大技巧有哪些

1、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当时的大背景来分析,不能主观认为。比如,问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上有什么不同时,大多数就可以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但很多就漏答了救亡图存内容。原因就在于大多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

2、善于利用材料。今年广西高考中历史材料题其实只要把那段很长的材料分点概括出来就可以拿到满分了。而在往年高考中直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摘录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3、术语运用准确,不罗嗦。我在刚上高三时,答历史题容易犯罗嗦的毛病。后来老师告诉我,历史标准答案中很少有叙述性的,都是下定义式的。我在参照许多真题后发现也是如此。答题简练而到点,才能节省时间,并且让阅卷人更加“倾心”,从而提高得分。

历史课上应该是怎么听课的

(一)听导入。教师的导入语往往是章节间知识或规律的衔接,或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而这种导入又往往体现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所以,听课要从导入开始。细心体会知识间的衔接,领悟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自己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作用。对导入语,应认真地听,积极思考,明确回答,仔细领悟和深切体会。

(二)听讲解。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客观性、科学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讲解历史知识时不能作过多的艺术渲染,加上内容又多,学生听起来难免感觉枯燥乏味,但只要思想上重视起来,态度认真起来,根据课本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作些符合史实的想象,深入情境,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就会觉得其乐无穷,从而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勇于探索历史的精神,掌握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

同学们应跟上教师的引导与思路,带着疑问去听、去解、去思、去辩、去悟,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成果。

(三)课堂上要以听讲为主,记笔记为辅。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思考问题,为了记下某个重要知识点而没能听老师讲解其他重要知识点,或者为了听老师讲某个重要知识点而忘了做笔记,这样听课的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企图在课堂上把笔记做得很完美,课后再对照笔记去消化,这样实际上是将课堂任务移至课外,得不偿失,当然事倍功半。

(四)听总结。课堂总结,或者画龙点睛,或者提纲挈领,或者纵横联系和综合分析,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抓关键,抓重点的能力不可或缺,学生要从领悟老师的思维习惯与方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习惯。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