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发布者:章豆豆 时间:2022-11-15 15:16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高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请笑纳!

高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_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结果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恩格斯写于1883年

高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

2、体味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4、掌握几个重要词语。

【教学重点】

1、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教学难点】

马克思伟大贡献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简述所知道的马克思的情况后,教师播放《马克思》短片录音剪辑(约2分半钟)。

录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那时候,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非常激化,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因而称为世界工人阶级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在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的特利尔城。他上学时学习很努力,中学毕业的绝大多数课程获得了优异成绩。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有崇高理想,在中学毕业的作文中就表示,今后要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大学毕业后不久,他担任《莱茵报》主编,后来,马克思因发表文章抨击当时的德国的专制政府,被迫离开德国,移居到法国的巴黎。在巴黎,马克思住在工人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并且同许多革命者建设了联系。那时候,他精心研究社会发展规律,逐渐成为共产主义者。

这是英国伦敦博物馆的阅览厅。马克思在他旅居英国的34年中,利用这里丰富的藏书,对历史,对哲学,对资本主义作了透彻的研究和精辟的剖析,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的《共产党宣传》和《资本论》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883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在伦敦逝世,安葬在这座公墓内,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给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共产主义学说的诞生。从此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工人阶级不断斗争,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2、抽学生复述所听到的关于马克思的主要情况。

二、关于文体

因为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悼词”看待,实质上它是一篇议论抒情的文章。

三、有关悼词写作的基本结构(可以和学生共同完成)

1、交代死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情况。

2、简述死者生平。

3、评述死者的主要功绩或优秀品质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4、寄托哀思,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强调:悼词写作有以上要件,但主体内容在第3部分:对死者功绩、品质及影响的评述。

四、参照上述结构,看看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否与上略同

明确:

1、简述马克思的逝世经过。(第1自然段)

2、概述马克思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第2自然段)

3、评赞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第3~8自然段)

4、寄托哀思,表达伤痛之意。(第9两自然段)

五、与基本结构相比,本文少了哪一部分?多了哪一部分?

明确:少了介绍死者的基本情况,多了概述死者的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

原因推测:

1、因为本文是恩格斯在葬礼上的讲话,前来悼念的人应该是熟知马克思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位众所周知的伟大人物,恩格斯觉得无须在此作太多的关于生平的介绍;

2、马克思是一个影响世界思想体系的顶峰级人物,他的去世更多是为后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恩格斯要提前加以强调;

3、本文或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悼词。即使是,其基本结构也不是僵死的束缚,应该允许讲话人因为对象和场景的不同作必要的改变。

六、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重要词语,并在课后认真掌握

七、解析课文第1自然段

1、感受语言。文章第1自然段应该怎样读才更准确、得体?师生配合完成。

明确:低沉,缓慢,充满伤痛之情。

2、体味准确、艺术的语言表达。

由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并加以解说,其他同学补充和纠正。个别地方,教师可作点拨。旨在让学生阅读时注意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可结合课后练习二完成)

八、简析第2自然段:马克思去世后带来的巨大损失

1、两大方面: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历史科学。

2、两个词语:空白。

九、自读课文,尽量读出深沉、凝重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一、简析3~8自然段各段之间严密的逻辑联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掌握)

二、讲析课文3~8自然段,了解马克思的巨大贡献

1、对哲学、经济学的贡献:(重点解析)

两大发现:

⑴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⑵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发现所具有的社会: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了工人阶级对自己遭受剥削、压迫的认识问题,使他们懂得为生存而斗争。

②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使工人们找到了同资本家进行坚定斗争的最充分的理由。

2、对自然科学的贡献:不是“浅尝辄止”;总是“衷心喜悦”

3、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主要贡献)。

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卓有成效。

⑵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三、如何理解第8自然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

1、“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2、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四、关于第3自然段中“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一句的理解和句中“从而”一词的辩正

资料:张日昌《浅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从而”》。

基本结论:“从而”处翻译有误,其意应为“和因此而形成的”。这样,原句就变为“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因此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

五、感受追悼会场面的庄严、沉重的氛围,进一步加深对悼词极其用途的理解

1、播放记录片《毛泽东同志永垂不朽》片头哀乐剪辑。让学生感受追悼会前的庄严、凝重的气氛。

2、播放邓小平同志为周恩来总理致悼词片断。在缅怀一代伟人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和追悼会的凝重气氛。

六、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悼词──泥淖──绰绰有余──归棹──卓有成效

不可估量──沽酒──骷髅──金箍

纷繁芜杂──妩媚

豁然开朗──心胸豁达

浅尝辄止──南辕北辙

衷心喜悦──言不由衷──哀思──衰弱

忌恨──嫉妒──讳疾忌医

给(gěi)以──给(jǐ)予

高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分析领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凝重的语调叙述)同学们,1883年3月17日,是世界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马克思的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之后,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板书课题)

二、教学思路设计

1、本篇课文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师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的要点,然后将学习重点放在揣摩语言上。

师生讨论:什么是揣摩语言。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本单元的指导最后两行,而后明确:就是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师生深入一层讨论:如何揣摩语言?引导学生明确:“所谓的揣摩语言,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境时时处处影响着语言表达。”

进一步明确什么是语境。所谓的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

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语境特定的环境:庄严的葬仪;特定的场合:马克思墓前。教师导引: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仪,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讲话,因而文章的字字句句都饱含了对马克思的特殊感情。明确:特殊感情就是沉痛的悼念、热烈的赞颂。

2、学生默读全文,要求:画出文中表达作者这些情感的字、词、句、段。

3、学生小组交流,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顺势导引并将学法指导穿插在其中。

教师设想,学生可能涉及的内容: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⑴作者为什么要详详细细地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后,明确:

①因为这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⑵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启发思考后明确: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和惋惜之情。

⑶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而不用“去世了”“离开我们了”“走了”“老了”“与世长辞了”(目的是教会学生用比较替换法揣摩语言)。

通过品味辨析,明确:

①因为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

②用“去世了”“老了”“走了”显得太一般化。

③用“与世长辞”不合演说辞的语体色彩。进一步点拨讲解:恩格斯没有直接说出马克思的逝世,而是用这些词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这在修辞上叫“讳饰”,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也就蕴含其中了。

⑷品味本段“破折号”的作用:

①停顿作用。表示不想说出来又不得不说出的矛盾。

②解释作用。说明“永远地睡着了”二者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教给学生用联系法揣摩语言)

“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不可估量”。使用“不可估量”来作“损失”的定语,就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

文中的过渡性语句及指代性词,散见于文中4、5、6、7、8段之首。这些词句也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唤起了人们的无限景仰。(教给学生用抓关键词语揣摩语言的方法)

而他的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教给学生用调序法揣摩语言)明确,这些词语的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热烈”表明马克思斗争的高度热情,“顽强”表明马克思斗争的坚强意志,“卓有成效”则表明马克思斗争的成绩卓著。前两者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后者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尊敬、爱戴和悼念”词序更不能调换,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内容上,还是前后的关系上均不可倒换。通过反复咀嚼,更品味出了作者真挚而又丰富的感情。

4、在学生交流、教师启发导引的基础上,明确:恩格斯与马克思感情十分深厚,但在叙述马克思的逝世时并没有过多的渲染他悲痛的心情,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恩格斯发表演讲的主要目的是评述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所以对马克思的热烈赞颂,才是整个悼词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总结

我们读了这篇悼词,不仅了解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使我们的思想灵魂受到洗礼,唤起我们的无比崇敬之情,而且从议论文的特点来看,本文在论述上,逻辑思路是何等的严密啊!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就写在书上)

【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学习重点:揣摩语言

总的方法:语境(内部语境外部语境)

特定的环境:庄严的葬仪

特定的场合:马克思墓前

特殊的身份:作悼词者

特殊的感情:哀悼赞颂

高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4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

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板书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

从讲话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墓前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恩格斯写了马克思什么贡献?

二 师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师可用下列问题引导。

(注意:以下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教师试教学进程而定,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扔给学生。)

马克思的贡献是什么?

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还有其他领域的发现。

如果教师还想从语言点方面多让学生探讨可使用下面三道题,如果不用可以不用考虑。

1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的发现?

4马克思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现?你可以做到吗?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民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其它。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 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 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 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4马克思的发现是他近30年呕心沥血,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苦的研究才获得的成果。正如马克思自己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样的人实在是伟大的。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作者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

三 师生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下列练习可做引导。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作用。

3第七段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4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会的工作?

参考答案:

1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言,他的革命实践使他的理论有了生命力。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马克思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

2这句话是过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革命实践印证了他理论的真实性,以及它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 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板书:赞其功

四 探究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八自然段)。

用下列练习引导。

1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马克思有如此大的贡献,他的为人是否专横跋扈?

参考答案:

1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

3不是,他没有私敌。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敌人,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板书:颂其德

五 探究文章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

1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抒情的高潮。

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不可估量的损失。

六 探究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改后文段,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

第二自然段用两个对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的评价。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请仔细体味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 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七、作业 :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人格、学说看法。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板书设计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述哀 不可估量的损失

歌功 发现 参加

颂德 永垂不朽

推荐课外读物: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列宁《卡尔·马克思》

教案点评:

1本文选取典型材料为论据,以严谨的结构论证论点的写作方法,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师生共同探究,教师设计几个问题作引导,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2本文是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蕴涵的强烈的情感。

高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5

教学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

“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

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

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