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范文十篇

发布者:麦田晴空 时间:2022-11-15 15:03

在齐桓公与管鲍的这个故事中,不同于齐桓公的雄才大略,管仲的栋梁之才,鲍叔身上颇有一种长者之风,令人追慕,让人感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范文十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范文一

【甘为绿叶衬红花】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我发言的题目是《甘为绿叶衬红花》。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作为霸主登上了人生巅峰。这一世的伟业可以说归功于鲍叔的知人之明。

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后,鲍叔对其直言,如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而后齐桓公听取了鲍叔的忠言,非但未杀管仲,反而重用了他,而鲍叔情愿做管仲的下属。这种品德正如司马迁所言:“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人们赞扬多的是鲍叔能够识别人才,不居功自傲,甘为人梯的品德。也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不正是管仲的伯乐吗?

齐桓公多次会天下诸侯,没有动用武力就制止了战争,这就是管仲对齐桓公的报答,他协助齐桓公成就其霸业,达到极盛的顶峰。这个层面看,管仲确有他的贤明之处。

有关鲍叔的品德,还有一些小故事:当时管仲很贫穷,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利润时,他总想多分一点,但鲍叔知道后,并不认为他是贪心,而是认为他家里贫穷,需要这些钱财;当他替鲍叔谋划事情时,总会陷于窘境,但鲍叔从不认为他愚笨,只是安慰他说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当他多次被国君驱逐时,鲍叔没有说他不成器,而是安慰他没有遇到好的机遇……

鲍叔推荐管仲后,一直辅佐其左右;齐桓公也一直在鲍叔的激励中成长,有两位智者辅佐,最终成就齐桓公的一番事业。

如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自我认同感也随之增加,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频频出现。很多人都想争第一,网络上网红频频出镜,都争着想做那朵红花,谁也不曾想去做绿叶。

我们能够顺利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小了说,为我们默默付出的父母,不就是衬托我们的那片绿叶吗?大了说,我们团结拼搏的国家,不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绿叶吗?而我们每一个社会中人,都是自己成长中的那朵红花,灿烂地盛开在那片绿叶中。

生活中的很多人,就像鲍叔那样,甘愿做绿叶,去衬托红花的美。比如幕后的科研人员、比如在一线的抗疫人员、再比如每座城市的清洁工……见过夏季的凌霄花吗?大片的绿叶藤上,有几簇小喇叭的橘红色小花,高高地攀在大片的绿色藤蔓上,很是惹眼。

甘为绿叶衬红花,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人品。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范文二

【管鲍之交需胸襟】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通过分析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他们三人,及其之间的关系,我非常欣赏鲍叔,为他点赞。可以说,没有鲍叔,便没有管仲,也没有齐桓公的霸业。

为什么这么说呢?

此刻,我想起一个成语“管鲍之交”,正是与他们有关。今天,我发言的题目就是:《管鲍之交需胸襟》。

大家知道,成语“管鲍之交”说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和鲍叔两人相交至深。后来,称朋友间深厚的友谊为“管鲍之交”。在这里,我给大家先分享一下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事。

管仲和鲍叔两人是一对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鲍叔合伙做生意。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比鲍叔少。可到分红的时候,管仲却拿的要多一些。看到这种情形,鲍叔手下的人很不高兴,都抱怨并指责管仲太贪。鲍叔解释说:“其实,他是不会在乎这点小钱的,而是他家里生活实在太难,是我主动自愿让他多拿一些的。”

还有,管仲曾几次帮鲍叔出主意办事情,把事情都办糟了。鲍叔不但没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没办成,不是你的点子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成熟,你别往心里去,这都是正常的。”

管仲曾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认为,不是管仲没本事,没水平和才华,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认可和赏识他的人。

有次,管仲带兵打仗,进攻时他躲在后面,撤退时他跑在最前面。士兵们全都小瞧他,嘲笑他。鲍叔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是真的怕死。”鲍叔替管仲辩护,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后,心暖而感动,流着泪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就这样,管仲和鲍叔结成了生死之交。我认为,鲍叔是一心为公的,大公无私的。鲍叔了解管仲,深知管仲之贤才。后来,管仲为齐国出谋划策,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成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也印证了管仲的治国才干。

鲍叔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替代了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和胸襟?假如说,鲍叔嫉贤妒能,属于武大郎开店——容不下个高的那号,能玉成管仲吗,历史上还会有这段佳话吗?所以,连司马迁都慨叹:“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古时有“管鲍之交”“一诺千金”“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故事,说得大都是讲情谊、知善任、重信诺。在当今社会,不正需这种胸襟吗,不仍需要这种境界吗?

我的发言完毕,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范文三

【智者的光辉】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我发言的题目是《心胸眼光谋略》。

泰山不让其土,故能成其大,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选择成就一番伟业,那就必须拥有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胸怀,如炬的眼光和超常的谋略,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反之,睚眦必报,斤斤计较,必是小肚鸡肠,鼠目寸光,最终一事无成,如同那千万砂砾一般,随波逐流,泯灭于历史的大浪之中。

在这三个历史人物当中,我想说说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即君位之前,曾被公子纠谋士管仲刺杀,庆幸得这一箭未中要害,装死逃脱,保得一命。但是他即位以后,为了心中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为了成就诸侯国霸主的地位,毅然不计前嫌,知人善任,任人唯贤,重用管仲,终于成就一代霸业,这使一种多么宽广的胸怀啊。能把敌人变成朋友,变成自己的人,最终变成了忠于自己的人,齐桓公的人格魅力必定深深地感染了管仲,我想这一定是齐桓公宽广的胸襟打动了管仲。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那么这个“木”必定是枝叶繁茂,挺拔旺盛,是一个舒适安逸的居所,可以在此安居乐业,古往今来,士为知己者死,即便如此,居庙堂之上的“主”们,也一定是礼贤下士的明君明主,否则以谋士的能力和眼光,绝对不会投其门下,忠心耿耿辅佐其左右,帮助其成就一番事业。这宽广的胸怀一定能令人感动,一定能令人震撼,一定能令人折服。

一个人究竟是沽名钓誉,还是名副其实,用人者究竟该怎么来识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有真才实学,那么就要看这用人的领导有没有能力来甄别了,正所谓慧眼独具。我想齐桓公一定是这样的,他一定是了解管仲的,也是知晓管仲的才华并且十分赏识,正如之前所讲,即便是良禽,是贤臣,如果是遇到了朽木昏君,昏聩无能,闭目塞听,刚愎自用,那么在昏君的眼里,则不再是良禽和贤臣了,甚至会被认为成佞臣、奸臣,这样一来就是十分危险的情况了,良禽不能安居,贤臣就会受到生命的威胁。齐桓公是慧眼识英雄,也让英雄管仲有了用武之地,因此,一个领导人的眼光决定了他的方向,决定了团队的力量,也决定了他自己的未来。

宽广的心胸、独具的眼光和高深的谋略决定了一个大的格局,齐桓公正是冰释了管仲的杀身之仇,以其深谋远虑,着眼长远,用实际行动感化于人,唯才是举。中华民族不仅历史悠久,更是英雄辈出,人才荟萃,凡是成就伟大事业的领导者们,在他们的身上始终闪耀着智者的光辉,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为,虽然历经千秋万代,仍然映射着光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续披荆斩棘,开拓奋进。

恰同学少年,正是风华正茂,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光,愿我们都能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今后的道路上,释放自我,驰骋纵横,展示才华,实现我们心中伟大的梦想,并为之奋斗终生。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范文四

【唯才是举,以利天下】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唯才是举,以利天下》。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非常感人,尤其是管鲍之交更是成为千古美谈。两人曾经各为其主,在战场上生死相搏,但后来内战结束,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了齐国的共同利益,成为知己,共同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齐桓晋文之事”于是成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其中,鲍叔知人善荐,主动让贤,管仲当仁不让,敢担重责,无疑都值得大书特书。不过,让我最心折的还是齐桓公。

在春秋时期,君与臣的关系虽然还不像战国之后那么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有为而强势的君主在大臣面前无疑有着绝对主导权。齐桓公即位后,面对有着“一箭之仇”的管仲,兴兵讨伐并将其擒杀几乎易如反掌,但他却不计前嫌,不但不予追究,反而给予绝对信任,将治国之权悉数赋予,这不但体现出他胸怀广阔,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他目标高远,以天下苍生为念,加上知人善用,作为一个国家领袖,可以说集众多领袖必备美德于一身。这样一个“明君”,后来能成为“五霸”之首,并非偶然。

同样的故事,在春秋时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晋平公时,祁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南阳令,这一义举被孔子称赞为“公”。不过解狐只与祁黄羊有仇,并非与晋平公存在宿怨,因此虽然都是听从属下对仇人的举荐,齐桓公要比晋平公更为难得。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统治者普遍重视人才、真正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年代。这一用人传统在后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例如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正式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他的竞争对手孙权和刘备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蜀国的五虎将里,马超和黄忠原来都是刘备的敌人,因为刘备不计前仇,先后归顺,为了蜀国江山浴血奋战。刘备虽是一位“仁君”,但倘若他没有“光复汉室”的伟大志向,恐怕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凡是胸怀天下的君主,既要有雄才大略,同时也需公私分明,大公无私,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我们现在身处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的君臣关系不复存在。不过,古人在用人方面留下的宝贵经验,其中的合理成分并没有过时,仍须传承。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来自科技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则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科技兴国的实质是人才兴国。希望我们的各级用人单位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多向齐桓公学习,以对民族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善用人才,重用人才,这样我们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范文五

【我将无我,不负使命】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庚子书,现在由我来发言,我选的人物是鲍叔牙,我敬佩他的“大我”精神。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鲍叔牙长着一嘴龅牙,对他有一种天然的害怕和本能的排斥---这不是个好人,听名字就知道他长得青面獠牙。

后来理解了“管鲍之交”里的道理,我对鲍叔牙产生了好感。他仗义疏财,利益面前朋友为重;他善解人意,总是能从各种角度维护朋友的名誉。总之,利益面前,他是一个总是把朋友放在自己前面的人。是一个能够牺牲“自我”,成就“别人”的人。

这种精神,就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大我”精神。

“大我”精神,是流淌在我们中国人血液里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精神。诚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人无私德”,古时候的文人将士,很多都能做到“举贤不避亲仇”。他们会就事论事,以大局为重。其实,上至尧舜“禅让”,下至祁黄羊荐贤,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要不为什么晋平公夸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呢。可见,“大我”精神不是个人显摆,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秦誓》里说:若有这样一个臣子,忠贞善良,能容纳别人。看到别人的才华能力,就如同自己有那样高兴,看到别人有德性智慧,便心生欢喜。这样的人国家若能赏识重用,那是国家的福气。”我感觉这段话就是写鲍叔牙的,他能够说服齐桓公,让齐桓公放弃仇恨,不计前嫌,任用管仲,甚至明确告诉齐桓公,管仲比自己更有能力辅佐他治理好国家。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管仲功不可没,然而管仲身后的鲍叔牙,才是居功至伟呀。《道德经》中说:“外其身而身先,后其身而身存。”鲍叔牙无意成就自己,却因为自己的“大我”精神而在历史上烁烁其光。

这种“大我”精神一直都在传承着。2020庚子鼠年,新冠肺炎肆虐中国,以钟南山为首的白衣天使们,义无反顾奔赴疫区。他们不怕死吗?怕!但是他们把自己的生死放在了国家利益后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便又从“大我”的精神,上升了一层,到了“无我”的境界。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主席对我们语重心长的教导,这是我们青年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我们的使命。

我喜欢鲍叔牙,喜欢他身上的“大我”甚至“无我”的精神。我们当代青年,要学习并传承这种精神——“我将无我,不负使命”!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范文六

【贤者可安天下】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的读书会,我想和大家就管仲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管仲,被誉为“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他辅佐齐桓公,在全国进行政治整顿,实施经济措施,使当时齐国大治,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可以说,没有管仲的谋略与治国之才,齐桓公的春秋霸主之业可能不会很容易实现的。

可能大家要说:是鲍叔牙的知人识人、甘居人后成就了管仲,或者说是齐桓公的不计前嫌、宽阔胸襟成就了管仲。没有这两个人的推举和任用,管仲的才能又怎么显现出来呢?

诚然,这两人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我觉得,管仲的个人才能更不能忽视。

社会之所以能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优化进步,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真可谓:贤者可安天下,人才可促发展。

回望历史,姜子牙渭水垂钓,等来姬昌的求见,最终辅佐武王成功伐纣,建立了周朝;商鞅“徙木立信”,确立“法家治天下”的理念,这一思想甚至还在当今“依法治国”的方略中闪现;李冰治水,所建造的“都江堰”至今还在造福当地人民……这些谋政、治水方面的人才,只是我们窥见历史的一小扇窗户,透过它,我们还可以看见无数的文学、科学、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他们的出现,传递着社会文明的火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优化着社会的功能,最终造福着当时乃至后世百姓。

再看今朝,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更是空前。先有终南山、李兰娟院士在面对疫情时铿锵有力的指导,消除人们心头的恐慌;再有北斗团队放飞最后一颗星,最终组网成功的消息让全民疯狂。科技人才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大家有目共睹。而网红主播李佳琦作为人才引进落户上海,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被评为高层次人才,并获得百万购房补贴,同样振奋人心。技能型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不管哪方面的人才,对社会的进步,对百姓的生活都不可或缺。

齐桓公的九合诸侯、称霸天下为后人所敬仰,鲍叔牙的知人善用,甘居其下为后人所称颂,但是,管仲的谋世之才,治国之能同样应该为后人所看到。正如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也遗憾地称:“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贤者可安天下,人才可促发展。人才,是社会进步的生力军,是百姓生活的改良者。我们应善待,应铭记。

但愿,大家在谈到春秋霸主齐桓公的时候,不要忘记了管仲的倾力相助;而鲍叔的极力举荐,也恰恰是因为他真切地看到、也深深地知晓管仲的旷世之才。

所以,善待人才,也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是我们这些后人,在面对这段历史时,应该有的一种姿态。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范文七

【宽容成就伟大】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宽容成就伟大》。

对于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故事,有人说主要得益于鲍叔的知人善用,有人说那是因为齐桓公得到了管仲的大力辅佐。不过,我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一代霸业,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宽容之心。试想,如果不是齐桓公不计管仲之前嫌, 他会重用管仲吗?他不重用管仲,能够成就其伟大霸业吗?

因此,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何宽容可以成就伟大?

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一心一意构筑伟大理想。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要想干成一件我们满意的大事,是往前看好,还是往后看好呢?往前看与往后看的区别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过往?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历史的恩怨,纠结于过往的是非,那我们还怎么去构筑我们的伟大梦想呢?因此,我们要胸怀伟大梦想,首先就要宽容对待历史,宽容告别过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一心一意去构筑我们的伟大梦想。

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够聚精会神去实现伟大事业。刚刚我说了,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一心一意去构筑我们的伟大梦想。这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够聚精会神去抓好当前的主要工作。试问,“三起三落”的邓小平同志,如果不是宽容对待个体的历史遭遇,哪有心思去谋划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更何谈聚精会神推动中国从阶级斗争到改革开放的巨大转型?从齐桓公到邓小平,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大凡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都懂得宽容本身的价值,都懂得宽容对于成就伟大事业的重要性?

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够汇聚天下英才。伟大梦想也好,伟大事业也罢,我们都需要聚集天下大量优秀的人才。没有大量优秀人才的汇集,我们要想实现这些伟大的目标几乎不可能。而人才得与失,关键就在领导者是否具备宽容之心,是否能够做到以德服人,以宽容之心感人。所有的人都会犯错,所有的员工也都难免失误,领导者如何对待这些错误与失误?是过分苛责,还是宽容以待?恐怕领导者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员工对待组织和领导的认同与否。

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够真正营造积极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同学们,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父母亲宽容与否和家庭氛围的差异之间的关联。我很感恩我父母双亲的宽容,正是他们的宽容,让我们的大家庭变得更加温馨,更加和睦,更加团结。哪怕母亲今天受了哪个儿子哪个媳妇的委屈,过两天还不是照样去给儿子、媳妇带孩子,帮忙料理家里家外。这就是向善。这就是传统中国的伟大母爱。正是母亲的向善,感染着我们大家都要努力向善,而且还要始终积极向上。

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不跟他人过分计较,不执拗于过往的是非恩怨,不算计于个人的利益得失,不纠结于曾经的不爽不满情绪;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哪怕他人曾经对待自己是多么不友善,何其不恰当。如果我们具备这种美德,那就可以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以宽厚之心感动他人。进而为我们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

亲爱的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过去对我们不是很友善,我们曾经遇到困难时,他也并没有积极帮助我们,那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如果我们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难道他不会感激于我们的宽容之心吗?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宽容成就伟大,这就是我从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的典故中得出来的最重要的结论。希望我亲爱的同学们都能够像齐桓公这样常常饱有宽容之心,用我们的宽容之心去构筑我们的伟大梦想,进而成就我们的伟大事业!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范文八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谁更令人感佩】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今天读书讨论会的主题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谁更令人感佩”,刚才几位同学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倾向于齐桓公,认为他有王者之志,且成就一代霸业;有的则推崇管仲,认为他有辅相之贤,且成为一代名相。而我对鲍叔感触最深。下面跟老师同学们分享我的一点感触和思考。

老师教导我们,无论做事还是为人,都应德字为先。有远大之志和过人之贤固然重要,但是二者如果没有以德济之,恐怕也是水中捞月。管仲有贤,如果没有鲍叔知贤护贤,早已死于非命;桓公有志,如果没有鲍叔荐贤让贤,恐怕终究壮志难酬。鲍叔之德,不仅仅在于知贤护贤,更在于荐贤让贤;从这个意义上说,鲍叔远胜于伯乐。鲍叔之所以最令我感佩,就在于他的知贤,护贤,荐贤,让贤!

同学们,毋庸讳言,人性是有弱点的,不是吗?但凡庸人恶人或不知贤,或知贤而妒贤,或知贤而毁贤,或知贤而害贤。秦桧之妒岳飞,最终败了大宋长城;魏忠贤之害杨涟,最终毁了大明江山。相形之下,知贤、护贤、荐贤、让贤,显得如此难能可贵。

鲍叔之知贤、护贤、荐贤、让贤,是大识大行,是一种大境界;但是他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境界呢?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我以为其背后,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使然。正是基于爱国情怀,基于对齐国的热爱,他的胸怀才会如此阔大;正是胸怀如此阔大,才有如此之大识大行。可以说,正是爱国情怀成就了他的大写人生。

同学们,读书在于切用,读经在于明德;读管鲍,对于我们青年学生,同样富有启迪意义。青年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命运。青年学生将来能否成为国之栋梁,德是关键,而爱国情怀,无疑是德之核心。总书记说:“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是的,我们青年学生,要把自己的成长成才,跟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结合起来。

鲍叔名垂青史,成就了大写人生,不在于有辅相之功,而在于有阔大的胸怀,在于有炽热的爱国情怀。读史使人明智,同学们,读《史记》管鲍故事,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立志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必须把爱国放在第一位。

以上是我的一点读书体会,希望老师同学们批评指正。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范文九

【如果不能成为管仲,我愿意做鲍叔】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鲍叔无疑是个明智之人,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司马迁的那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为什么天下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识人呢?

我认为人才重要,但识人更关键。

做大事者求贤若渴;人才却怕岁月蹉跎,二者不能一拍即合,因为除了相遇,更需才能和职任适配。错置人才不止是浪费,还极度危险。庸才占了贤才位置,劣币驱逐良币,轻则功败垂成,重则国破身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曹操因蒋干中计丧失战机,错斩良将;诸葛错用马谡,痛失街亭;若非项伯,或许就没有项羽的垓下悲歌和乌江自刎;不是赵括,四十五万的赵军不会全军覆没,大伤元气,终为秦所灭……要之,英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庸才却要误事误国误终身。所以,火眼金睛,鉴别人才,知人善任至关重要。

而辨识人才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极高的见识和智慧。因此品鉴人才的大师,常被世人尊崇备至。评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许劭在当时有一言九鼎的影响力。所以,能从管仲贪财怕死多次失败的表象下,看到他卓著的才能,能一言以蔽之:“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的鲍叔,不值得“天下多之”吗?要知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呀。

除了慧眼识珠,“天下多之”还有一个理由,就是鲍叔心性坦荡,光风霁月。如果说前者是事功层面,那么后者就是道德和审美层面的。

《白夜行》书评中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权力集中处难见真情,翻开历史,亲情都被碾为齑粉,遑论其它,这是人性的沉沦。

然而人类的希望在于,总有人胸怀坦荡,品格澄澈,千载之下一抬头就能看到他们明明如月的人格。比如谦卑低调的司马迁,为无人辩护的李陵辩护;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苏轼文章叹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直谏皇帝,搭救兄长的政敌苏轼;与将军袁崇焕“生平意气,豪杰相许”的布衣程本直,“义不独生”……

高山流水遇知音,鲍叔一直厚待管仲,包容他鼓励他,有长者仁风。后来二人各为其主,成为政敌,公子纠落败被杀,管仲被囚,鲍叔犯险搭救他举荐他,终生甘居其下。这份爱才惜才、不计个人得失的心胸,磊落光明,令人感佩。

人自私和嫉妒的天性几近顽疾,最容易伤害身边的友朋,就像庞涓与孙膑,惺惺相惜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血腥伤害。所以,识人难,客观看待自己更难,光风霁月,心底无私,战胜人性的弱点最难。鲍叔的言行,闪烁人性的光辉,如何能不多之?

同学们,今天,我们自然需要无数的管仲,但也需要更多的鲍叔。我们要的不止是科技繁盛、经济繁荣的时代,也是有温度有美感有境界的人的社会。人的才能或有天分的限制,但是人的品德情操却可由自己主宰。如果我不能成为管仲,那么我愿意做鲍叔。谢谢大家!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范文十

【知人的慧眼和雅量】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知人的慧眼和雅量》。

管仲和鲍叔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成一代霸业,这其中,既有齐桓公的雄才伟略,也有管仲的大力辅佐。不过,三人之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知人善用的鲍叔。如果没有鲍叔的大力举荐,无论多么贤能的管仲也不可能和“心怀一箭之仇”的齐桓公走到一起。有人认为桓公九合诸侯,全赖管仲之力,但司马迁说“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斯言诚哉!

鲍叔的知人首先体现在他有识才的慧眼。他和管仲很早就有交情,一起合伙做生意,分红时管仲总要比鲍叔分得多一些,别人都看不过眼,但鲍叔并不以为意,他知道管仲多分是因为家里贫困。后来一起参军,军队冲锋陷阵时,管仲却躲在了队伍的后面,别人都对这种行为不齿,鲍叔却站出来替他解释,说管仲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一旦战死,年迈的母亲就没人奉养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像管仲这样名满天下的贤相,身上也难免有和普通人一样的缺点,鲍叔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能容人之短,取人之长,这正说明他独具识才的慧眼。

如果鲍叔只有识才的慧眼而没有荐才的雅量,仍然不太可能有齐桓公和管仲明君贤相的佳话。曾经属于敌对阵营的管仲,在一次战斗中差点要了齐桓公的命,齐桓公消灭了对手之后本想一并杀掉管仲。此地此刻,鲍叔却力辞齐桓公对自己的任命,保举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管仲之下。鲍叔举贤荐能,完全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以国家大局为重,以苍生社稷为先。如果鲍叔荐才之前先打自己名利的小算盘,哪里还会有后来的美谈呢?鲍叔荐才的境界和胸怀,实在是让景仰!

既有识才的慧眼,又有荐才的雅量,这就是鲍叔给我们今天选人者树立的榜样。当今时代风云变幻,大到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小到单位与单位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可是人才的脸上却从来都没有标签。如果选人者总是对他人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或者生怕自己的利益受损,即便如管仲之贤在他们手恐怕也难出人头地。

同学们,读史使人明智!希望我们能自觉以先贤为标高,以人为鉴明得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以对民族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慧眼识才,为国荐才,不拘一格,尽显其才,让更多的人才汇聚到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伟业中来。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