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

发布者:清源泉水 时间:2023-3-23 04:24

初二下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精选

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来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来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下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下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篇1)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

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题事件”)……“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在这里教师也可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当小学生的。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后来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我们可以叫它什么事件?(电影事件)在这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鲁迅为什么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教师幻灯展示下面这段话并指读: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讨论这句话的同时,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用幻灯展示一张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的照片:

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此时教师可问: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耻辱。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经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达到了蔑视仇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比如侵华时期,他们认为大和民族是秀的种族,其他民族(如中华民族)都是劣等民族;法西斯德国也宣扬大日耳曼主义,残酷迫害__人。他们这种扭曲了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正常的民族情绪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再幻灯展示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后面的题词)。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从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今天也应是如此。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出重音、读出深情;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

五、寻疑解难。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找出,讨论解决。应该说,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学生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理完。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事实上事关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理过了,所以此处可以灵活处理。)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

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初二下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初二下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篇3)

教学目的:

一、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于1926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1904年)。出示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所说,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质疑。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来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来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以时间为顺序,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放在20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跟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部分?

按地点来说,第一部分写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1)东京所见所感;(2)仙台学医生活;(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

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清国留学生”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对此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象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

“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土,但东京所见与国内一样,他感到失望、愤懑、厌恶。“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学生找出“标致”的同义词、反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

文章从清国留学生的情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4至35自然段)。

1.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笔,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1)朗读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

(2)“水户”的牢记表明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靠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

(3)从仙台的受优待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谊与关心。(与下文“爱国青年”对照。)

(4)与主题不游离。由食宿下劣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场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表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经过铺垫终于出现在读者眼前。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阅读第6节至第23节。

(2)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

(3)外形,用白描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现特征。

(4)事:回忆的几件事。

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裹脚事。

(5)思想,性格,作风。

正直的学者:纯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诲,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情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6)重点朗读15自然段,“添改”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平凡中见深情,不是字面,句子,不是一般的知识。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以待,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慨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第一件受侮辱(翻检、讽刺、流言)。

第二件受刺激(包围)。

(1)作者对受侮辱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表露了怎样的感情?(不是低能儿,关键在“弱”)

反语、讽刺、揭露,一个热血沸腾很有抱负的青年怎不愤慨?怎么承受得了这种耻辱?然而更使作者内心痛楚的事接连发生。

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令人愤怒、难以言表的场面,影片里,中国人麻木落后,讲堂上受歧视、包围。民族自尊心受到践踏,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如火山一样要喷射,而这种自尊心,这种热情化作深思,化作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弃医从文了。这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读注释③)

“刺耳”,不是对声音的反映,而是心灵的痛楚。实际上是“刺心”。

(2)作者怎样写告别藤野先生的情景的呢?着重写脸色,进一步表现他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这一部分写在仙台医专学医的经过,忆藤野对他的关怀、教育、帮助和师生间的情谊,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大变化。

五、讲读第三部分(第36至38自然段)。

这一部分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有两点值得注意:

1.作者怀念、敬爱先生,不仅因为先生尽心尽力教,更由于有一颗为中国为学术的伟大之心,故“时时”记起。说明师生友谊很不寻常。

2.叙述先生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巧妙地再现先生音容笑貌,把旧事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使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

1.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各组材料(生活事件、世态人情、历史材料、科学知识及现实斗争)如此丰富,如此胶漆一般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读顺口,读正确。

2.在书上依次划出表现作者爱国感情的句子与段落,并分析它们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的。

板书设计:

教后:

这次教《藤野先生》,好几个同学问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既然是写藤野先生,为什么好多笔墨不是写他?前几节文字好像与藤野先生联系不起来,似乎不搭界,是不是废笔?文章到底是写鲁迅自己还是写藤野先生,简直弄不清楚。学生质疑突破词句的局限,进入选材、谋篇的探索,思考问题能力加强。

原打算该课文两课时授完,课堂上小周同学提出关于“日暮里”的问题,引起了争论,临时改变计划放手开展讨论,授课延长一课时。小周认为“思考和练习”的第二个题目有欠妥之处。“为什么一直记得‘日暮里’、‘水户’两个地点”,后者可理解,表露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前者难以解释,拉扯不到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有同学认为文中的话不一定每个句子都包含什么意思,法国大作家雨果就曾这样说过;有同学表示异议,认为长篇小说尚可这样说,短篇小说,篇幅短的散文,如是好文章,就不应如此。小章说:鲁迅先生自己说“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没有什么理由,不应该外加。此时,小曾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我立刻请他发言。他说:“‘日暮’象征着国家的衰败。鲁迅东渡日本为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可是到了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如此醉生梦死,感到前途茫茫然。旅途中一看到‘日暮里’这个地名,触景生情,故而记得。因此,记得这个地名同样是表露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的感情。”他一口气讲得那么流畅,同学用带着惊异的眼光看着他,我也有些愕然。这个不轻易发言、说话常嗫在喉咙里的同学不是不会发言,不是不会响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真正拨动他的心弦,心中的话儿就会顺畅地流淌。我对他的了解深了一层,为他口头表达的进步而高兴。

抓住了这个有争议的问题,就势对做学问的方法进行了指导。向学生指出:考证事物应注意本证,不能牵强附会。鲁迅先生说“不知怎地”是最可靠的证明。推论要有根据,不能建筑在臆断的基础上。

过去教《藤野先生》,一开头就讲“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总讲不好,“无非”这个词的意味出不来。这次先引导学生弄清东京“清国留学生”精神空虚、堕落腐败的情况,回过来再教这一句,“无非”就有着落,学生能比较具体地领会其中饱含的厌恶之情。同时,能更为顺妥地过渡到下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由中国到东京,由东京到仙台,贯串了对救国救民真理的寻求,厌倦的心情与追求的愿望跃然纸上。

初二下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学生了解文章体裁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指导预习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进行研讨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进行研讨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弄清左边的这些问题和内容教学后记:学生能联系社会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能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对课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赏析。

初二下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为了增加阅读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多读鲁迅的作品,其中鲁迅简历、《〈呐喊〉自序》、关于藤野先生的资料、鲁迅留学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等为必读内容。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向课外延伸的要求的。当然,教师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关的资料,并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师生共同补充资料,互相讨论,体现了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语文学习的延伸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们今天学习《藤野先生》和十年前应该有很大的不同。十年来中日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把“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对比时,在分析那些人的“爱国”性及其思想根源时,很自然地会涉及到日本的国民性问题,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前日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右倾化问题,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引起学生对当前中日困难关系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要学会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友好相处,提高对日本严重右倾化的警惕。

4.本课的广度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大量补充及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关注上;深度体现在对“爱国青年”的“爱国”性的分析上及对“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讨论上。

5.我认为尊师不是本文主题的第一义项。故在本课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主要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和作者的爱国精神。

3.分析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 芋梗汤 诘责 寒颤颤 畸形 绯红

(注:以上生字都是课下注释中所没有的)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师生总结板书: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这里给补充资料: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一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本来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从此日本人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