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爱粮节粮手抄报资料
世界粮食日爱粮节粮手抄报资料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各类手抄报都很熟悉吧,手抄报需要巧妙设计,精心安排。你知道什么样的手抄报才具有教育意义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世界粮食日爱粮节粮手抄报资料,欢迎阅读与收藏。
世界粮食日爱粮节粮手抄报资料
世界粮食日作文
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崇尚节俭之风,《悯农》诗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讲粮食来之不易,应加倍珍惜;《朱柏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利维艰。”也是相同的意思,古人倡导“俭以养德”是很有道理的,节俭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几乎每一位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人物,都具有节俭之美德。敬爱的周总理,一件睡衣补了又补,穿了几十年;他吃饭时,不仅要把碗中的饭吃净,连掉在饭桌上的米粒也要捡起来吃掉。著名作家茅盾,他的办公桌有一条腿不牢固,工作人员要给他买张新的,他却坚持修一修再用,是他没钱买吗?不是,他死前立下遗嘱将25万元稿费捐给了国家!两位杰出人物之所以如此节俭,是因为他们知道,一味的铺张奢侈,就会慢慢的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会腐化堕落下去,我们21世纪的青年学生,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
再就经济价值而论,也许几个馒头算不了什么大数,但假如全国有1000万学生扔馒头,以每人每天扔两个馒头,一个馒头0.1千克计,就有200万千克粮食,再按每千克馒头价值2元计,就是400万元,这便是一天造成的浪费,倘若把这400万元用于希望工程,按50万元建一所学校计,则可建8所学校,而一年365天就有2920所新学校诞生,这个数字何等巨大!在这样的推算面前,谁敢说这是一件小事呢?
眼下,我们的生活确实比过去改善了许多,一些地区和家庭已迈入了小康水平的行列,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下,我们人均物质财富,尤其是粮食,并不丰厚,好多人还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好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还不能进教室学习,如果我们用节省下来的粮食去支援灾区人民,援助山区那些渴盼知识的.孩子,不是比“打满头仗”有意义吗?
我们的国家正在建设两个文明,而用馒头打仗,无疑会给物质文明的车轮加上更为沉重的负荷,给精神文明的旗帜抹上一片灰色。
同学们,无论从个人的品德修养出发,还是着眼于希望工程和两个文明建设,让我们珍惜每粒粮食吧!
世界粮食日标语
1、树立节约资源与能源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2、科学用粮,节约用粮,共建节约型社会。
3、我光盘,我优雅,我时尚。
4、自备碗筷,保护环境。
5、饱时不忘饿时饥!
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8、爱惜粮食就是热爱生活。
9、倡导节约文明,建设节约型机关。
10、我是小小一盘菜,美味可口人人爱;煎炒烹炸浑不怕,始食终弃最伤怀。
11、爱惜粮食,从娃娃抓起!
12、爱惜粮食,人人有责。
13、一米一粟来之不易,此时爱粮节粮人人有责。
14、爱惜粮食,节约资源。
15、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16、爱惜粮食,节俭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7、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18、浪费去无踪,粮食更出众。
19、有一种节俭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
20、节约粮食是美德,浪费粮食是犯罪。
21、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
22、节俭事微,却能集沙成塔。光盘事小,也能水滴石穿。
23、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24、学校食堂可真大,干净整洁靠大家,来买饭时请排队,争先恐后真不对。
25、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26、即使饥肠辘辘,也要风度依然。
27、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
28、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29、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珍惜幸福。
30、即使饥肠辘辘,也要风度依然。
世界粮食日由来
世界粮食日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1979年11月,在第20届大会上决定的,并将1981年10月16日确定为“首届世界粮食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并举行相关活动,以唤起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于1945年10月16日,1946年12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到1997年,有成员174个国家和地区。其宗旨是:“改进粮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效率”,“改善农村人口状况”,“帮助发展世界经济和人民免于饥饿”。大会为最高权利机构,每两年开一次会。该组织的出版物为《农业经济与统计月报》。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自创立以来,不定期地进行了5次“世界粮食调查”。从这些调查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饥饿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扩大。
第一次世界粮食调查是在1946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5~1939年的70个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90%)为对象,按“每天平均摄取热量低于2250卡界定营养不良,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人口的大约半数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第二次世界粮食调查是在195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1948年的70个国家为对象,所得出的结论是:总的营养水平比战前降低,除北美、欧洲、大洋洲外的所有地区均未达到基准水平。
第三次世界粮食调查是在1963年,以1957~1959年的80个国家为对象,得出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60%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第四次世界粮食调查是在1977年,统计分析了1972~1974年的数据,调查范围扩大到162个国家。结论是全世界有4.55亿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4都属于这个范围,尤其是儿童和妇女的营养不良更加严重。
第五次世界粮食调查是在1986年,调查的结果是:112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亿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所以从1981年首届粮食日开始,每次粮食日活动都题出了一个主题,以期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
产生的背景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
主旨与目的
促进人们重视农业粮食生产,为此激励国家、双边、多边及非政府各方作出努力;
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和技术合作;
鼓励农村人民,尤其是妇女和最不利群体参与影响其生活条件的决定和活动;
增强公众对于世界饥饿问题的意识;
促进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
加强国际和国家对战胜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的声援,关注粮食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