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妈妈过年好手抄报素材
祖国妈妈过年好手抄报素材
春节的脚步声,是走在雪地里发出的“沙沙沙”的声响,小编收集了祖国妈妈过年好手抄报素材,欢迎阅读!
过年习俗
●年三十 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是越晚吃越好。
●年初一 斋日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年初二 开
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越早越好。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 赤口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除夕团聚守岁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送压腰钱
送压腰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去给亲戚朋友拜年。其中大桔(潮州柑)是必不可少的,谐音“大吉”,带多带少没关系,但绝不能是奇数。临走,主人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封岁过大年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爱幼。
●点岁火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
过年作文
往事就像一本书,使我快乐无比,今天我就翻了一页印象最深刻的事儿--去年过年。
过年的前一天晚上,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关于“年”的小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只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伤害百姓,糟蹋庄稼人们都很害怕“年”,也在想方设法制服“年”。有一次“年”到一户人家家里,正准备干坏事,突然看到晾在外面红色衣裳,被吓跑了;“年”又跑到另一户人家,看到屋里有灯光,还有噼里啪啦烧竹子的炸裂声,它又被吓跑了。人们掌握了“年”怕红色,怕灯光,怕爆竹的声音的特性,所以每到“年”出来的时候,人们就贴红对联、放鞭炮、挂红灯笼,于是“年”再也没有出现过了。人们又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我们就有了过年这样的习俗。
过年的那天早上,我从床上爬起来,看到妈妈在贴对联,我连忙跑过去帮忙,我拿起一张福字贴满胶水,正要方方正正贴的时候,妈妈大叫一声:“福要倒着贴,表示福到了。”原来贴对联也是要讲规矩的嘛。
贴完对联我便去三奶奶家拜年,我拿起东西冲出家门,快速的跑到三奶奶家。刚到门口就气喘吁吁的说到“三奶奶,我来给你拜年了,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三奶奶连忙请我进屋坐。我也毫不客气的进去了。刚坐下她就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掏出了压岁钱递给我,接过压岁钱,满脸笑意的我对她说了一声“谢谢”,又开始前往下一家。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在拜年的路途上过去了,哈哈,压岁钱也收得我手发软……
傍晚,我们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坐在圆桌旁吃团圆饭,一桌子的好菜使我直流口水。慢慢地品着年夜饭,开心的看春节联欢晚会,愉快的“守岁”……我家过年晚上的“节目”同全国人民一样。
过年真快乐!我盼望今年过年的日子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