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是我最大的武器演讲稿(通用7篇)
天真是我最大的武器演讲稿(通用7篇)
演讲稿是在一定的场合,面对一定的听众,演讲人围绕着主题讲话的文稿。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可以使用演讲稿的机会越来越多,那么一般演讲稿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真是我最大的武器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真是我最大的武器演讲稿 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精神遗产,更是我们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品质。而我们最应该感恩的人便是我们的父母。回忆历史,我们总被这样的故事感动着:古代孟母,为了儿子能够成大业,不惜三次迁居,为后人留下了“孟母三迁”的佳话。近代,著名抗日将领马敬斋的母亲被捕后,面对日本人的威胁,毫不畏惧,毅然让儿子继续抗日,随后绝食而死。马敬斋写下了“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的誓言。
这一个个事例,一首首爱的赞歌,不正表达了父母们的伟大吗?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从古至今,从伟人到平民百姓再到我们身边的同龄人,有多少人给我们做了最好的典范!黄香九岁温席,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替父参军、失去父亲仅8岁的唐银花抚慰失明的母亲说:“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你的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你是否在父母劳累时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贺卡,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抚慰呢?这些小小的事往往也能让父母感动不已。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为父母做这些小事呢?
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日日夜夜中,我们有多少次去静静地感知过亲人给予我们的爱,有多少次向亲人诉说过我们对他们的爱,又有多少次用语言和行动去报答过对亲人的爱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件十分悲哀的事。
鲜花可以枯萎,沧海可以变桑田。但我们感恩的心不能变,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感恩父母,孝亲敬老!
从没有想过该用怎样的语言去赞美父母,直到大学;从没有思考该如何诠释父母百分之百的爱,直到大学。一切的一切,似乎冥冥中自有安排。那种名叫时间的东西,无情地侵蚀着我们。父母如一部大书,无论翻多少页,都不会到尽头。以前的完美,昔日的呵护,像影片翻来覆去的播放。感恩,我们要懂得回报。走进陌生的城市,体验的是无助和悲伤,隔三差五的,成为唯一能够缓解疲惫的'良药。任凭酸楚的泪水从脸颊滑落,体味别有一番情伤。独在异乡的日子有些凄凉,总让人想家;度日如年的季节似乎漫长,常使人难忘。脑海中没有一时停止思考,真想此刻就陪伴在父母身旁,聊天、捶背、给他们读报。平凡也是一种好。感恩,就在此刻生效。总是不愿提及往事,因为有太多的惆怅。每每做事都会让父母失望,从小到大的娇惯,使我脾气见长,无休止、的争吵这天想来悔心悔肠。扪心自问,真心为父母换位思考的太少太少。不经意的顶撞,细细品位泪却千行。年少的我们多少都有些轻狂,看着父母脸庞刻下的烙印,愧疚,无处可藏。感恩,由心底绽放。一天天的成长,很多事情都该由自我应对,脱离父母的羽翼,期望明日的辉煌。转眼间,已是进校三个月,每一次通话,那滋味依旧不变,亲情已超出语言,明天的我们将各走他乡,父母的爱仍然陪伴在身旁,对于他们的付出,我只能暗暗回报。
点点滴滴的成功,开开心心的学习,平平安安的生活,也许这才是最真的感恩。最后,我想用一首诗作为结束语,这首诗是――天远惠山下,冷月伴清吟。佳节已渐过,依稀离乡情。小坐静忧思,心乱无所倚。感怀情犹怯,冒然长叹惜。细心的观众明白这首诗的微妙了吗?那就是每一句的前一个字能够连成一句话:“天冷加衣,留意感冒。”此文献给天下所有父母,期望我们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膜拜父母神圣的爱!
天真是我最大的武器演讲稿 2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现在打出来的是云南红的故事,但是最早不是云南红,而是蒙牛,现在已经很有名了。过去跟我是好朋友,我几年前到蒙牛看,管理很好,厂房比大楼餐厅还要干净,厂子管理的非常好,厂里还有很好的企业文化,叫做有德有才,破格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有才无德,培养使用,有才少德,兼职使用。我觉得很好,聪明留下你的智慧,天生勤劳留下你的汗水,什么都没有就请你离开。我说你公司一年销售3亿,那你想不想做30亿的公司,想不想做300亿的公司,当你做300亿的公司的时候,全中国有5万个销售点,你怎么知道5万个销售点有多少库存?你怎么知道这边的东西拿到那边好不好卖?你怎么知道半斤装好卖,一斤装不好卖?当你300亿的时候,一个礼拜营业额可能是全年利润的20%,就是说你是在一个必须用数字化管理的企业中,还实现着一种原始的管理,他听了以后觉得有道理,他也很艰苦地两年前弄了一批人培训,现在蒙牛已经做到了每一个销售的数量可以及时反馈,老牛觉得挺好,去年被评为中国最有潜力增长的企业第一名,我说你好什么好,我就说了一个数字,当你能够进行这种管理的时候,你是简单地销售数据的管理,但是从企业文化的管理上,你存在巨大的差距。
第一如果杂志上出现5000篇关于乳液的报道文章,不同人员的可能获取量为部门经过400篇,总经理500篇,销售经理300篇,一般人员100篇,我说有5000篇的时候,你只能获得500篇,只有获取市场信息的10%,为什么你知道10%你还能生存,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像上海的光明乳液老总也就知道10%,因此你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占山为王,所以中国企业大量的生产能力过剩,都打不死,我说你整个公司跟市场的数量来算是10%,公司内部信息对称量是多少,连1%都不到,你不是500和5000,你看了500篇,底下人只看了100篇,而你看的这500篇,底下看的100篇可能是你挑出来的这500篇的2篇,你们俩的信息对称,只有两篇,而这个人看的两篇和那个人看的两篇又不一样,这种信息不对称结果会带来一个严重的知识沟,就是你的销售人员一天的时间跟你看到的知识有巨大差距不怕,五年就是这么大的差别,你怎么贯彻你公司的品牌战略,你怎么合理贯彻公司的销售战略,怎么合理把基层的意见拿上来,老牛一听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在座的企业家,所有人我问一下,你这个行业如果出现一千篇报道,你一定要看了才能了解市场的时候,你能找到多少篇,我估计你找不到100篇,你能看不到50篇,公司内部大家看的3篇,你怎么让底下的人和你了解的`一样,当出现知识沟的时候,你谈的问题和底下谈的问题完全不一样。
我到云南红的时候,我给他们做了一个测试,我说最大管理边界是什么,我说第一管理边界就是我做大官就有多大管理边界,我是生产厂的厂长,那么副厂长,财务处长和底下的几百工人都归我管,这是最大管理边界,还有一个最大管理边界,就是一个人最多管8至10人,管多了效率就要下降。我说我现在讲的是最大管理边界,你们怎么理解?大家一举手差不多,两边认为哪个对的差不多,我说我根本不想知道哪个对哪个错,而是我讲管理边界,这30个人认为是这样,那30个人认为是那样,这就是知识沟,大家认识不同,就不可能产生统一文化,就不可能把品牌战略和销售管理贯彻很好。
而昨天雅虎以16.5亿美元收购overture的时候,全慧聪都知道了,我们从网上看到,同一时间我关心一篇文章传到2000人的手中的时候,就形成一种沟通和全体性的文化,16.5亿雅虎收购了overture,意味着慧聪也面临着收购兼并,大多数的职工看到这个信息觉得这个产品好,一个企业要做到高效率,就是要做到信息内部对称,我相信大部分的企业没有做到。如果我们公司花60万去买一个高级轿车,作为公司形象体现的时候,我想老板毫不考虑就买了,而给公司员工花30万买电脑的时候,他就会想值不值得。
天真是我最大的武器演讲稿 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在年复一年的植树活动中,也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年年植树,成活率有多少?听说一个地区几年前曾搞一次万人植树活动,但几个月过后,成活的只有数棵,结果令人痛心,前期栽树,后期放弃,后期的管理工作没有到位,结果等同没有植树,汗水付诸东流。
最早感受到“植树节”的现时意义是在初中时代。每年春季,学校都要组织去黄河边的邙山植树,由于是春意昂然,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群情激昂,兴奋不已,如春天飞回大自然的侯鸟,享受一片绿色的`春意,也做一次心灵的飞翔,与绿色的土地亲密接触,还可以一览祖国的美好名胜,放飞心情,愉悦自我,陶冶情操,绿化了山区,在茫茫的黄山坡留下自己亲自种植的小树,也是埋下了一棵希望的种子,伴随着青春释放绿色的生机,为大地增光添色,亭亭玉立在风霜雪雨中,在岁月延绵中诠释生命的意义,“植树节”孕育了无限绿色生命的活力。
在以后的植树活动中,工作的忙碌淡化了植树节的意义,或把分配到的树苗雇人栽培,或按照任务数量上交一定的银子,或按照单位的职能分配到户,总之,植树的机会越来越少,也由于植树活动的坚持开展,可能适用于植树的区域在逐渐减少。每当在植树节看到电视上播放植树的镜头,心里就怀念植树的情景,如同少了一次为大自然播洒希望的时机。今年的植树节,终于身临其境,把“植树节”的意义再次付诸于现实,在巩义石殿村的贫困山区种下了一棵松树,在原始生态浓厚的远山,植树活动的开展更赋予了新的,在层层依山而上的梯田中,人们也开始了致富的构思,栽下薄皮的核桃,或栽下长势旺盛的梧桐,或栽下四季常青的松柏,或栽下能药用的木材(槲树),“植树节”也成了农民奔向小康的起点。
在充满希望的春天,种下致富的希冀,收获一树灿烂的秋天。
天真是我最大的武器演讲稿 4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
我叫xxx,来自泰州技术开发部,目前担任泰州技术开发部副经理,主要负责技术认可、状态管理以及产品研发工作。本次竞聘的岗位是技术部部长一职。我大学本科学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科学士学位,2009年6月份我从江苏科技大学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了我们远望。说到这里,让我想起2008年在公司最后一轮面试的情景,那时候李总就跟我分享了我们远望公司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规划:我们要致力于中国船舶事业的发展,做中国、做世界一流品牌。也正是因为那一番话,燃起了我一个热血青年的雄心壮志,让我坚定加入远望的信心和决心。至今已经快有6年的时间,当初的热情和壮志仍然没有变,我用我的忠诚、努力、激情、成绩向公司证明了我的成长和价值,同时在这里我也衷心感谢公司一直以来对我的栽培和信任,让我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次圆满完成了公司交给我的.任务,比如船舶电站产品的研发和完善,技术部电气知识的普及和改进、部门模块化制度的推进和执行等等。
快6年了,我奋斗的激情和信心没有变的同时,我的思想也在逐步走向成熟:清晰地认识到公司虽然在不断壮大,但离她的宏伟目标还有一段路要走。为什么?因为她的各个部门都或多或少的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们远望公司的第三次跨越发展。作为一名技术管理人员,迫切希望与公司一起改变技术部目前的一些不良状态。在我看来,技术部目前最过缺乏的就是“快、强、硬、严、责任、原则和执行”,这也是我总结的一个工作目标,具体来讲:快,就是加快工作节奏,改变上班散漫的状态;强,就是加强主动学习意识,大家离开学校太久,学习意识淡薄,口号喊得响,却没有行动,我希望通过先被动后主动这样一个方式重新唤起大家学习的欲望;硬,就是提高整体技术水平能力,每个都拉得出打得响;严,就是严谨,这是一个技术人员应尊守的基本原则,然而我们现在却做得比较差,这也差不多那也差不多,这也将就那也将就;责任,就是提高责任意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敢于担当,特别是对于团队合作项目,不能事事依赖负责人,依赖领导,出现问题时,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原则,就是坚守原则,不能因为一些外界因素随随便便改变我们本应遵守的东西;执行,就是加强执行力度,正如我们大家所普遍认识的,我们缺乏的不是制度,而是执行到位的力度和决心。因此,我会从以上几方面,结合公司经营管理目标制定出本部门的目标并认真执行,确保到位。方法不在多,而在于精和做。
远望是一艘巨轮,想要这艘巨轮稳步快速前行,这就需要我们部门与部门之间,同事和同事之间相互协作,以“彼此是对方的客户”为准则,来处理我们日常工作中的来来往往,以“优质的服务,高度的责任,良好的诚信”去替代目前“消极滞后、相互推诿、事前口头承诺,事后死不认账的混乱局面”。 关于“团队”和“服务”,我们在培训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效果甚微,为什么?还是在于工作作风,责任意识和制度执行力上,因此2015年的工作作风和制度执行力也将是我工作的一个重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尊敬的各位领导,本次竞聘不管成功与否,我都将继续努力,忠于职守,为远望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天真是我最大的武器演讲稿 5
亲爱的的教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日,咱们班要进展一次班干部改选。竞选的主要工程有:班长、体育委员、数学课代表、语文课代表、英语课代表。我要竞选的是班长。
为什么我要竞选班长呢?由于我当上了班长就可以很好地为班级效劳,为同学们效劳。帮教师治理班级-
我的优势是:一是大公无私,不会由于哪个同学和我有冲突,就把他列黑名单;我也不会由于哪个同学是我的朋友就袒护他。二是我上课发言积极,写作水平也不错。三是我乐于助人,我会热心地帮忙每一位同学。四是我敢作敢当,勇于成认错误。五是我有多年当班长的阅历,虽然有的同学不认同我的治理方式,对我有意见,可我肯定会改的。六是我很自信,我信任我可以把班级管好。这都是我的优点。
假如竞选胜利,我肯定会很好地为班级效劳,为同学们效劳,做一个教师的小助手,同学们心中的热心人。哪位同学假如遇到了挫折、困难,我会尽量开导他,帮忙他解决问题。假如哪一位学习好的同学犯了错误,我不会包庇他;哪个学习不好的同学要是做了好事,我会表扬他,并报告给教师,让教师为他开一个表扬会。我还要努力整顿一下班风,对常常违反纪律的同学赐予严峻的'批判,对常常爱打架的同学赐予严峻的惩处。并且,我会在上课时鼓舞同学们多发言,下课时鼓舞同学们多读有意义的课外书。在路队上,我也要以身作则,不乱说话,不仗势欺人。我要让同学们和我一样,使我们班级得到“先进班集体”的荣誉。
假如竞选失败,我会找一下自己的缺乏,看看我离其它优秀的班干部的差距,找出毛病出在哪里。
盼望大家为我这个自信的女孩儿投上一票。
感谢!
天真是我最大的武器演讲稿 6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我们可以彼此熟悉了解。我叫孟新,“新”是新旧的“新”。今天我站在这里,和大家相逢在这五月花海,熟悉新的师长、结识新的伙伴,开始新的生活,开启人生繁华似锦的新天地,我特别兴奋。
刚走出我家到学校的路上,有一垧油菜花种在路边,油菜花刚刚开败,正在结出坚实的、榨油的子粒,前几个星期,我赶考实验中学,油菜花正盛开,在荒凉的大地上,它喷薄而出,将金黄洒遍田野,它活泼跳越着、现出妩媚和妖娆,恍如一块绮丽的七彩石头落在池水中,在天地之间出现涟漪。
同学们,今天站在这里,我又看到了满地金灿灿的油菜花,这就是46个升腾梦想的心灵,我又闻到了油菜花扑鼻的香味,这就是46个青年才俊身上散发的虎虎生气。
同学们,今天我站在这里,面对大家的'眼光、青春的脸庞,对崭新的生活布满着期待。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正处在人生的花期,娇美的生命,绽放青春的笑脸。我们就将收获饱满的子粒。怎样才能度过未来三年默默耕耘的历程,我想:不因竞争而冷漠,不因挫折而懊丧,不因窘迫而沉溺,不因优越而自豪,不因聪明而浮躁,不因孤独而迷茫;不因人心不古而失看,不因物欲横流而改变,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心怀他人、谦逊进取。百代过客,万物逆旅,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保重年华,珍惜友谊,勤奋学习,为收获人生饱满的子粒,为稚嫩的人生走向成熟,为懵懂的生命走向豁达而努力。
谢谢大家!
天真是我最大的武器演讲稿 7
当我望着那被围墙紧裹的幼儿园,当我走近那紧锁着门的活动室,当我敲开活动室的门终于看到那些坐在座位上的孩子们时,我的心情一步步地变得沉重起来。狭小的户外活动场地,除了几件大型玩具及几盆花草外便无他物;活动室严格说来像教室,几十张桌椅已占去绝大部分空间,室内区角活动基本上没有开展。这里的大部分班上、下午加起来要上三节课,幼儿大部分时间坐在活动室内,除了做操外,其他户外活动开展得很少。看着眼前这些被“保护”起来的孩子,我不禁想起那些从小就坐在玩具堆中很少出门的孩子,那些成天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剧、娱乐节目。唱着卡拉oK的孩子,还有那些在摄像机镜头前模仿成人的动作载歌载舞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吗?如果说不是,难道我们眼前的幼儿生活不是既成的事实?如果说是,那么这种生活现实是幼儿生活的真谛吗?那种真正属于幼儿自己的生活啊,你在何方?
我苦苦地追寻她,我终于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发现了她。
那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那里,幼儿不是按固定的眼光或所谓科学、客观的标准去看待事物的,不是按习惯性的常规或“理论框架”来分析事物合不合理、对与不对,而是按自身的感受与需要直言不讳地表达事物可不可爱,以及自己喜不喜欢。他们看待事物时首先不是考虑遵循规则,而是凭借臆想或即兴、奇异的想法,因而他们眼中的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就像“1+1”;一定等于“2”,而潜藏着无限可能性一样。在那里,儿童的细腻与敏感将告诉你许多令成人惊叹的发现。
在那一种生活世界中,幼儿以全部的情感和能量来探究自己和世界,就像西西佛斯一样永不知足、不知累。然而要获得关于自己和世界的形象,仅依靠单一感官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幼儿就用整体性的感知和反应。他们在感知某一事物的时候,不只是眼睛或耳朵在工作,而是整个身心都参与进来。幼儿听音乐或故事,他的身体有时情不自禁地摆动着,有时手舞足蹈,说明他不只是耳朵在听,整个身体也在听,这难道不是幼儿内部能量冲动及情感流露的表现吗?
如果说幼儿对于外界的思维也有逻辑的话,那也不是规则的逻辑,而是诗性的逻辑,即感性直觉的逻辑,音乐性的逻辑,想像的逻辑,内心自由的逻辑,酒神的逻辑,审美和艺术的逻辑,它是儿童感性丰富性的具体体现。这种诗性逻辑是创造性发展的源泉。难怪人们常说,如果一个人想成为卓越的艺术家,他首先必须具备一双儿童的眼睛。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世界将以何面目出现呢?
先听听一个先哲是怎样说的吧。杜威说:“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与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与同情……”在成人眼中,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事实与规律的世界,其中充满各种规则与秩序,而儿童眼中只有“人”。当妈妈告诉孩子春天来了,孩子问:“春天是坐车来的,还是走路来的?”当教师说:“今天是七月一日,是党的生日。”孩子问:“党的家在哪里?党有外婆吗?”儿童把动物当作人,甚至把其他一切物品也当成人。在儿童的世界里,一切东西都是活的,都有眼睛和嘴巴,都会思想、会说话。儿童的世界是一个拟人化的世界。幼儿一本正经地给小布熊喂饭,把小布熊当成了同自己一样的人;树脂冒出来,幼儿说树在哭,树同人一样是活的;窗户是房子的眼睛,房子也是活的。儿童可以与它们展开对话。儿童的这种拟人化的心理,是博大的关怀、同情与奇特的想象力的源泉,体现出了人性美好的一面,而这一切在成人那里是不可能的。成人认为房子只不过是由建筑材料堆积而成的死的东西,而树也只不过是一种植物罢了。世界在儿童眼里是“泛灵的”、情感性的,而在成人眼里是机械的、理性的。儿童世界的这种情感及想像的丰富性令成人望尘莫及。杜威的话虽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得到了证实,却在成人世界那里受到了有意无意的冷遇,因为成人往往自诩为社会文化的优秀代表,生活的脊梁,成人总先人为主地认为儿童的情感性的世界是那么幼稚、无能、卑劣因而不屑一顾。
儿童的生活世界既没有地域概念,他的玩具可以丢得到处都是,也没有成人世界中的秩序概念,他往往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同时,儿童还没有钟点的概念,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感兴趣的活动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时间,有时还不厌其烦地反复进行某一活动,全然不顾还有别的事要做。与此相比,成人的生活则是程式化的,钟点式的。成人作为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其生活往往有日程计划与安排,并按时间单元格来进行,从而显得有条不紊,富有秩序感,同时也充满各种压力和紧张感。成人的生活世界是理性与规范的世界,程式化与秩序化的世界,而儿童的生活世界则是自由与轻松,充满想像与情趣的世界。
儿童的生活世界其实就是童真、童趣与童话般的世界。儿童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轻松自在的,天真烂漫的,诗情画意的,多姿多彩的,这种生活令我欣喜与激动,令我向往与陶醉。这种生活使儿童倍受鼓舞,她给予儿童坚定不移的信心,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力量。
我想到我们的责任。我们有理由让儿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儿童应该有属于他自己的生活。然而,这一切似乎还只是一个梦。
香港幼儿教育专家、中国老教授协会学前教育研究所顾问陈淑安说:“无意的影响、无形的渗入使不少幼儿变成小成人。囫囵吞枣地模仿成人的言行,愈来愈远地离开了人生中最可宝贵、最可珍惜而又最短暂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现在的成人社会太早地框着我们的孩子,可爱的童心,可贵的童真,都被淡薄遗忘了。”我们不能不负责任地反思:“在今日商业文化社会,充斥着功利主义的社会,我们太自私了,太短见了。”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成人对儿童社会化的迫切希望客观上使儿童逐渐远离其自己的生活世界,不仅从儿童生活的空间与时间上,还从教学内容、思维方式上使幼儿距离自己的生活世界越走越远。
由于城市化,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在大自然中与同伴一起玩耍的`那种神秘、好奇、情趣、愉悦的感觉,孩子面对更多的是成人的世界。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自由自在的同伴交往存在严重不足:在幼儿园面对的是教师和被组织起来的孩子,一回家便处在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包围”之中,就连电视书刊中的小伙伴,也多半是由成人的意愿和想像塑造出来的形象,这是与孩子自己的世界全然不同的。本来属于儿童的生活空间在一点点地被侵占,他们的生活空间日益变得狭小。儿童的成人化、社会化在加速,他们生活在不断凝固化、封闭化、狭窄化的空间,离自己的那种充满自然灵气的、童话般的生活越来越远。卢梭曾大声疾呼:“让孩子回到大自然吧!”然而,他的声音似乎没能阻止住那些急功近利者们的脚步。
在“智力开发”热潮的推动下,儿童从幼儿阶段起就开始肩负着学科知识学习的重大使命。成人期望将大量的知识尽快地装进儿童“一穷二白”的脑子里。父母和教师这样给孩子施压:“你呀,什么都不会,真让人着急!”于是,幼儿被要求学各种“特长”:乐器、舞蹈、绘画、识字、书法、电脑、英语等,许多要到小学才学的内容也被提前到学前阶段进行(这方面的证据俯拾皆是,毋须多说)。由于社会对儿童过高的期望,致使儿童应有的游戏时间被过多的“学习”挤占了,然而这些学习并非都是幼儿自愿的。一个孩子如是说:我不喜欢学钢琴,也不喜欢美术。不好玩。开始的时候有点喜欢,上着上着就不喜欢了。回家都晚了,动画片也看不到了。我想玩!
儿童“想玩”,说明儿童需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并由自己来安排的生活时间。由于儿童生活时间被挤占,由于成人以时间单元分割的方式来安排并督促儿童的活动,儿童生活的自然节律逐渐被成人的意志所取代,于是,儿童本来的轻松、自在的生活由此而带有紧张感与压力感,儿童离自己的生活世界也就逐渐疏远。
幼儿园的教学又怎样?情况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教师往往事先制订一个计划,安排幼儿全天的生活。万一遇到意外的情况,教师总千方百计地将幼儿往预定的内容上引――“与老师提的问题无关的不要说”,儿童的源自其经验的、感兴趣的话题常常被忽略、制止,被当作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歪说”或“瞎说”被拒斥掉。这是因为,教师认为教育是有计划的,而儿童异想天开的“闲聊”自然不是教育,否则“一事无成”,而于教师则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们一方面强调计划的教育内容应来自儿童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当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热衷于表达自己的具体经验时,教师却往往对这些经验不屑一顾,并压制它,为计划“让路”。这种自相矛盾正是我们教育的一块“心病”。例如,在活动室里,幼儿在教师有准备、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标本学习小动物,而当幼儿在回班的路上发现地下的小动物并兴致勃勃地探究时,教师却以不耽误时间为由加以制止。教师把学习限于汁划内的正规的学习,而对于这种来自幼儿生活事件的计划外的学习则相对忽视,这就使教育脱离了幼儿的亲身生活体验,也使幼儿远离了自己的生活世界。
内容决定形式。我们教给孩子最多的是那种缺乏体验的,需要记忆的,自然也是容易被遗忘的知识。难怪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反复说“记住了吗”这句话。这种知识在教师看来是确定无疑的而且有标准答案的知识,教它比教其他一切来得容易。教师要求儿童接受这种知识,自然要求儿童像成人一样用固定的眼光或既定的标准来刻板地看待事物,这与儿童本来丰富多变的思维方式是多么地格格不入啊!
儿童以整体的方式感知世界,但教师出于规范控制,要求幼儿“带着耳朵来,而不是嘴巴来”;“只许眼睛看,手不准动”;“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等。很显然,成人是在用成人生活世界的纪律与看问题的方式来“肢解”幼儿的整体感知方式。成人把自己固有的思考问题的逻辑视为一种“规范”,利用手中的权力,要求儿童遵守。幼儿的思维也被要求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改造。教师指示儿童要怎么做,其实是将自己“做”的方式教给儿童。教师很少关注儿童自己的方式,也很少真正鼓励儿童用不同于教师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对儿童实行思维“垄断”,同儿童无权决定学什么一样,是成人对儿童进行文化控制与压抑的表现。老师会说:“我可是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呀!”但正确的方法不是惟一的,更不意味着教师所说的就是惟一正确的,否则,思维被凝固,其灵活多样性与创造性也就消失了。
在班级生活中,成人世界中的东西或多或少地被照搬进来。成人的态度及价值观,奖惩的激励手段,淘汰式竞争等在班级生活中都有所反映。成人世界中的规则同样被照搬进来。对于儿童来说,塞人视听的是“不对”、“不准”、“不要”、“必须”以及各种形式的干预、制止、批评、惩罚与威慑的话语。即使是表扬,也与规则有关。儿童被限定在规则与制度所允许的时空内,按既定的思维与逻辑开展活动,儿童无拘无束的生活结束了,儿童的自由、烂漫的幻想与表现没有了,儿童的想像让位于规范,表达让位于接受,儿童不拘一格的所思所想让位于“像”与“不像”的逻辑规范下统一的“真实”。正如有人说:“规则一旦形成,就伴随它形成一种是非标准,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评判力就被大大地缩减了。在规则下面,世界呈现为一种刻板的现实,生命和生活的生动性、广泛性丧失了。”儿童不再生活在那种充满自然灵气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规则与“框框”所筑就的成人世界当中。为此有人呼吁:“孩子们的生活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我们‘教育’孩子;其实就是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自由生活的方式,而接受成人规则化的生活方式。
是孩子,就应该允许他们以孩子的方式生活。”以自己的方式生活!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激动而神往的境界!它不仅意味着轻松、自在,而且意味着自我决定与自我负责。然而在儿童生活中,成人出于自身责任与儿童安全的考虑将幼儿“包裹”起来,保护与管制起来,他们非但没有自我决定与学会自我负责的机会,而且不时地产生心理紧张感与压力感,他们必须时刻小心谨慎,而难以真正快乐、自在地生活。在这种情形下,儿童想要以自己的方式生活,难啊!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在许多地方,我们都能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这种热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当中,而只是说明儿童成了我们工作的中心。其实我们所做的“―切”并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们眼前活生生的孩子,而是为了我们心目中那个预设的“理想的”、“标准的”孩子,而那个“理想的孩子”其实就是成人的缩影。这是一种对儿童未来生活的“虚拟”,是成人想像儿童将来应该面对的生活,即儿童成人后的生活。它的着眼点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我们的孩子在这种“理想”下其实过得并不快乐。
人们常说:“这个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的。”这意味着,这个世界的现在并不属于孩子。因为孩子作为不成熟的社会存在,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必须谦虚学习;而同样因为成人是“完成”的,而孩子则远未“完成”,于是一方面,在我们这些成人的眼里:“你们这些不请世事的孩子,乖乖地听话吧,不然得吃苦头;不能光想着玩了,其实我们也是为你们好。”因此,“这个世界的现在不属于你们,你们得像成人――样地学习,过与成人一样的生活,你们得祛掉你们身上的野性,避免情绪化,你们时时处处都得规规矩矩、小心谨慎,凡事要讲求分寸,学会使自己变得成熟,就像我们为人处世般的老练”:另一方面,成人在设计着孩子的未来,因为“这个世界的未来属于孩子”,然而10年、20年后,这些孩子也自然地长大成人了,“这个世界”其实是属于这些成人的,而此时的他们终于意识到,他们的童年早已在“加速成人化”的使命中悄然消逝。于是,“这个世界”的未来也同样不属于孩子。我们设计的是孩子的未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预备孩子的将来,结果,我们忽视了孩子的现在,也就否定了孩子的存在,进而使我们的诸多“设计”中只有“成人”,而没有儿童。
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在痛心疾首地呼吁:
人们总喜欢说:“这个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的。”然而,这个世界却不属于孩子。这个违反逻辑的常识在中国很少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注意过。孩子的周围,总是设置着一道道有形的或无形的深院高墙:正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这种美丽的口号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阻断了孩子的自由梦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往后让一让,给孩子留出一块自由的空间,给他们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让他们享受一下高空自由翱翔的乐趣,领略一下俯视万物众生的灵感?
在今天的教育界,对这个问题重视得很不够。项贤明指出,教育的意义基础在于生活世界之中,但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把科学世界的教育当作人的全部教育,而更为根本的生活世界的教育却在不知不觉中被遗忘了;而科学世界的教育放弃了对人自身生活根本的关注,这样便发生了科学世界的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断裂。这也意味着教育与儿童现实生活世界的断裂。教育脱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危机产生的深刻原因,也是导致师生代沟的外部成因。教育需要关注人的生活,儿童的生活。然而遗憾的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很少去亲身体验儿童的生活,也很少去切身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韩寒,上海的一位18岁的少年,曾被中学勒令退学,后来他考上大学反而拒绝上大学的机会,从而引起新闻媒介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采访他时,他说:
我那时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让那些所谓从事教育的大人看看,我们到底是怎么一个状态。但后来发现其实他们根本不会倾听我们的真实想法。他们基本上是与孩子的生活脱节的。他们每个人都以教育家的面子而忠告大家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韩寒的事值得教育界认真地自我反省。无论是实践工作者还是理论研究者,一定要改变那种一味地对儿童进行“设计”、“改造”、“包装”的急切心态,解除教育研究中的“Laputa”情结”,从科学理性的新神话中解脱出来,从“高处”走下来,进入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关心孩子们感受到些什么,在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帮助孩子认识他们自己,发展他们自己;让孩子回到自己的世界之中,从而使教育回归到孩子生活世界之中。否则,我们的教育将更加危机重重,积重难返。
儿童与自己生活世界疏离是危险的。人类本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但人类早已将自己从自然中抽离出来,离自然越走越远,而这已经引起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类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使人类品尝到由此带来的苦果。人类抽离出自然会如此,如果儿童被抽离出自己的世界又会怎样呢?人类已经醒悟出必须爱护自然,再建和谐以及人类社会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道理,而今天的孩子也面临着被抽离出他自己的世界的危险,然而,谁来救救孩子?
让孩子成为孩子,还是让孩子在还未成为儿童之前,就让他成为成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