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峨眉山实习心得

发布者:鸡闻起舞 时间:2022-11-15 20:58

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其气候除受辐射,大气环流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峨眉山实习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峨眉山实习心得1

这次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此次实习,共参观考察了乐山大佛,大佛寺,黄湾阶地等景点,就景区蕴含着的深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内涵,让我深深折服并吸引。当然,也学到了,看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看不到的东西,让我明白学习一定要实践。在实习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有很多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比如峨眉山低碳旅游建设在住宿,交通,环境保护方面的体现等。对本专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对旅游基本理论知识的感性理解。通过详细参观峨眉山及其周围景点,了解了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知道不同类型的景点有相对应的景区规划,要联系景区的实际状况进行。于此同时,通过与同学的合作和与游客的交流,让我提高了与同学、游客的沟通能力与技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素质拓展,让我感觉到了团

队协作的重要性与团结的力量。当大家都是一条心,为了团队胜利而做出的努力,让我很感动。还有当爬山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总之不会让同学掉队,同学之间的情谊也让人难忘。这次实习,也锻炼了我的毅力,当看到望不到尽头的山路时,也只有不断地往前走。

峨眉山的实习,带给我的是知识的积累,同学情谊的感动,我想这次实习我会铭记在心。

峨眉山实习心得2

这个寒假,我参加了2016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我们团队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峨眉山的佛教建筑与文化底蕴,隐藏在佛教文化下的建筑景观风格,装饰图案与佛教图腾。作为实践团队的一员,我们前往了峨眉山风景区并攀登金顶采集相关信息。

我们团队一起来到峨眉山风景区后,分为两个小组考察峨眉山的佛教建筑与文化底蕴。第一天到达目的地后,我先熟悉了景区基本地形和佛教建筑的地理位置。然后第二天出发前往金顶看日出,体会了佛光的神圣以及佛教建筑的风格和装饰图案。由于该学期的专业课多倾向于建筑设计类,这次的寒假社会实践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专业课外实习。我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何乐不为。当然,对于一个即将踏入大三阶段的'大学生,对这次社会实践是极其重视和珍惜的,毕竟以后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在这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比如:

1.大学生共同的特点:眼高手低。刚开始总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真正走入实践时,总会手忙脚乱,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亲手做一做真的很重要。

2.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我学习了很多有关植物和栽培育种的知识,但当真正面临问题时,总是束手无策。面对 不同的群体和对象时,单纯的依靠理论是不可行也是不现实的。通过这次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一些方法,在教学上把学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去。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是粗略地体验了一下苗圃工作。这些工作锻炼了胆识和勇气,重复培养了耐心和细心,努力换取了自信和快乐。“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我现在已是一位大学生了,不仅要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也要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了解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融入社会,提高自我!

峨眉山实习心得3

实习线路:成都——乐山——峨眉山——成都

实习目的及要求:

1.通过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素描、资料整理,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和阅读地质图。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2.学会认识植物,记载植物种类以及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学会植物检索表的使用和鉴定植物的方法。掌握植被调查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编写植被调查报告等工作,从而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野外工作能力。

3.培养土壤地理工作方法和技能技巧训练。通过峨眉山土壤实习,了解峨眉山主要土壤类型形成的环境条件与分布规律的关系。

实习内容

导言这次实习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次实习,毫不掩饰的说,它给了我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实习中我的视野同自然进行真实的接触,思维和现实有了结合点,这些都对我的观念起着或潜移默化或震撼的改变。在实习中见到许多的现象、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一部分当时并没有很深的体会和明晰的答案,但是回来后的思考和资料查阅帮助了我写完这篇报告。

第一部分乐山

乐山是我们这次野外实习的第一站。乐山古称嘉州,地处四川省中南部,是一座有近30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巨匠郭沫若的故乡,以拥有世界文化和自 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而享誉中外。古语有云:“蜀之山水在嘉州,州之胜曰凌云”。这里山灵水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会合于凌云山下,龟城山、凌云山、乌尤山、马鞍山临江屏列,风光雄秀西南。岷江,大渡河, 青衣江在中心城区交汇。而我们在乐山实习的内容是三江会合处的流水地貌。这与乐山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岷江水系简述

岷江,又称汶江、都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发源于松潘弓木贡岭,由北向南流经汶川、都江堰市、乐山市,到宜宾市后注入长江。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河源至都江堰市的上游段河道长340公里,落差达3009米,河谷深切,河道平均比降8‰;都江堰市至乐山中游段河道长232公里,著名的都江堰灌区水流密如蛛网,落差305米,平均比降2.6‰;乐山至宜宾下游段,河道163公里,落差97米,河道比降0.59‰,叉流浅滩极为发育。岷江水系有大小支流90余条,但东侧少,西侧多。西侧的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干流长1062公里,流域面积7.68万平方公里。青衣江为岷江二级水系、大渡河一级水系,干流长276公里,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凤洲岛形成历史

根据《长江万里图》描绘,南宋时期嘉定府(乐山旧称)府城位于岷江、大渡河交汇处。大渡河从西南方向来,流经府城南面,府城南城直抵大渡河岸。府城规模巨大,北靠高标山(即今天的老宵顶),东临岷江,西南临大渡河。城墙高大雄伟,呈方形城池布局。城墙外至大渡河河岸有陆地,上面乔木茂繁、风景秀丽。现在的凤洲岛则不存在。今天的凤洲岛在当时并不存在,仅为嘉定府城墙下一个沙洲。据峨眉山博物馆的熊锋日介绍,元末明初大渡河泛滥成灾,时常对乐山城造成侵害。大渡河河道因为连年洪灾开始向北改道,乐山城也因此向北收缩,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大致轮廓。沧海桑田,随着时间推移,大渡河逐渐固定流向,形成今天的河道,凤洲岛逐渐形成。现在的凤洲岛面积约2-3平方千米,组成物质主要是卵石和泥沙。坝上有居民长期居住,并且还有村庄、学校、度假村等。

1 / 8

尽管我们习惯以岷江为主流,但岷江的长宽、水量都不及大渡河。大渡河与岷江几乎是呈90度相交,再加之乐山睡佛的阻挡,大渡河的河水流速大大降低了。根据水流挟沙能力的长江公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S= http://baogao.oh100.com (V为流速;g重力加速度;H为水深;w为悬浮值的加权平均沉降速度。) 可以得出,水流的携沙能力与水流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所以其挟沙力大大下降。 大渡河本身挟沙量大,挟沙力的急剧下降必然有大量的泥沙堆积,从而形成了巨型江心洲——风洲岛。另外在三江口附近还有一些规模稍小的江心滩出露。从而,在三江口地区形成了典型的三江口流水地貌。第二部分峨眉山

峨眉山区是我们此次野外实习的重点,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

峨眉山雄镇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具体位置29º26ˊN103º26ˊE。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高插入云。千百年来,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著称于世。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部分

(一) 地层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前震旦系

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1)喇叭岩组(ZbL)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

(2)洪椿坪(Zbh) 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寒武系

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

(1)麦地坪组(Є 1m)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2)九老洞组(Є 1j)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该层页岩中含三叶虫化石。与下伏麦地坪组为平行不整合。

(3)遇仙寺组(Є 1y)下部为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及白云岩。上部为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及白云岩。含三叶虫化石(古油节虫、莱得利基虫)

(4)大鼻山组(Q2d)杂色(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色岩、与Q2 其中的紫红色夹层想对照,

2 / 8

称“上红层”。

(5)洗象池组(Q2——3X) 灰色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底部常见3~5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本层致密坚硬,常成绝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带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

奥陶系

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1) 罗汉坡组(O2L)厚159米底部为浅灰上午页岩及石英砂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橘红、紫薄至厚层白云岩夹浅灰色石英砂岩;上部为黄绿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发与波浪及交错层等构造。

(2)大乘寺组(O2d)厚148米 以黄绿色及灰绿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整合于O1L上。 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新开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金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

(1) 梁山组(P1L)厚1—16米灰色,黄绿色及黑色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

(2)栖霞组(P1q)厚282米 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

(3)矛口组(P1m)厚346米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

(4)峨眉山玄武岩(P2β)厚227米本区玄武岩底部常有一层灰色薄层粉砂岩,夹炭质页或透镜状煤层及灰色铝土质泥岩。

茅口灰岩的预面呈凹凸不平,具黄褐色色调,代表经过一个时期风化剥蚀作用。其上的煤系地层代表海岸沼泽,故二迭系上下统间为一平行不整合面。

本区玄武岩主要为黄绿色斑状玄武岩,暗灰绿色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三种,一般可见由斑状——微晶(柱状节理发育)——杏仁状的喷出顺序,均属大陆喷发性质。

(5)沙湾组(P2S) 厚95米 主要为暗紫色铁质凝灰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与黄绿色、灰绿色岩屑砂岩铁质粘土岩互层含菱铁矿结核。

三叠系

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即含砾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等。(1)飞

(1)(T1f)厚198米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及中粗粒砂岩,含钙质结合,具大型斜层理,泥裂等,属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2)铜街子组(T1t)厚114米 下部:紫色薄层细粒钙质岩屑砂岩与浅灰色灰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等)互层,在露头上紫色白色相间,十分醒目,极易辨认。岩层中波痕、斜层理、虫迹、泥裂等曾面构造发育,属滨海至浅海相。上部:紫色厚层白云岩,含玛瑙砾粗砂岩及薄层细---粉砂岩,属海滨沉积。

(3)嘉陵江组(T1j)厚169米 下部: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中部:灰至浅灰色薄层灰岩及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互层,部分为紫色。上部:浅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浅紫色膏溶角砾岩。属滨海相沉积。

(4)雷口坡组(T2L)厚426米本组地层主要发育于峨眉山东麓。由于岩石坚硬,通常形成峡谷地貌。如龙门峡、庙儿岗峡、张沟口峡等。下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钙质页岩及白云质泥灰岩,本层底部常有一层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中部为浅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夹有瘤状石灰岩及角砾状灰岩。上部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状白云岩。顶部为深灰色膏溶角砾岩(约20~~40米厚)属浅海至滨海沉积。

(5)须家河组(T3X) 厚520~~950米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侧(川主)和东南侧(高桥----龙池)。在东麓高桥至龙门洞之间,由于峨眉山大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的破坏而大多缺失。 底部为灰黑色页岩,

3 / 8

薄层粉砂岩,夹多层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有人将此曾单独命名为“垮洪洞组”)。 向上,须家河只要是一套砂岩与含煤系的页岩互层,大致可分为五套,1、3、5为砂岩含煤地层;2、4为青灰色块状岩屑砂岩夹页岩,其中发育有大型板状层理。

侏罗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只有一组,即珍珠冲组,岩性主要为一套岩屑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下统为一组,即自流井组,其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钙质泥岩、岩屑砂岩等。中统分两组,即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其岩性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即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等。上统分两组,即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其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等。

(1)白田坝组(J1b)厚34~~~75米 灰褐色粘土岩和页岩,夹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煤线。

(2)自流井组(J2z)厚224~~~422米 灰白色、浅灰色、灰绿色石英砂岩,岩屑石英岩和紫红色、紫灰色砂质泥岩互层,底部夹有中至薄层状粉砂、细粒石英砂岩。

(3)沙溪庙组(J2s)厚500~~~900米灰绿色岩屑砂岩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夹一层厚1~~3米的黑灰色、黄绿色页岩。其内含叶枝介化石。砂岩中可见大型斜层理、波痕、干裂等。

(4)遂宁组)J2sn) 厚200~~~335米棕红色、砖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局部产透镜状石膏薄层。

(5)蓬莱镇组(J3p厚150~~~878米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透镜状泥至、钙质粉砂---细砂岩,全组岩性主要为棕红、砖红色色岩,粉砂质泥岩。

白垩系

分布与侏罗系基本一致,即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构成北东向宽缓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统。其上统分两个组,即夹关组和灌口组。其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局部夹膏盐晶洞等。与下伏侏罗系呈假整合接触。

(1)夹关组(K1j)厚400米 砖红、大红色铁质厚层块状砂岩为主,发育波痕、泥裂构造,具泥质同生砾岩。底部砂岩含石英砾石。

(2)灌口组(K1j)厚1600米底部以砖红色泥岩与夹关界分界。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夹杂色页岩、泥灰岩,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夹浅灰色泥灰岩及褐色页岩。本组岩层中发育有波痕、泥裂、虫迹等构造,并夹石膏薄层。

第三系

分布零星,集中点为新桥一带。其岩性主要以半胶结砾岩、砂岩为主,局部夹泥岩,与下伏白垩系整合接触。

第四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河河床,蕨坪坝及山麓边缘地带。岩性表现为松散泥砾层,粘土层和壤土层。砾石层中见冰川沉积物、冲积物等。主要分布于现代河床及阶地上,部分分布于山麓及山坡。主要成因类型有:冲积物(Qa1)、洪积物(Qp1`)、坡积物(Qq1)、残积物(Qe1)等。

(二) 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

1.褶皱

(1)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2)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

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3)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

2. 断层

本区断层属压性逆断层。主要有:

(1)峨眉山断层 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 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

(2) 观心庵断层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 长约15公里。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500余米。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

(3) 万年寺断层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4)初殿断层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5)万年寺断层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6)牛背山断层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7)大峨寺断层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二.地貌部分

峨眉山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

1、 堆积地貌

峨眉平原在构造上是一断裂下陷带,由于峨眉断块山上升,侵蚀作用强烈,为峨眉平原的块积提供了物质来源。据地质考察证明,在沉积基底上堆积了第三纪以来各时代的河湖相地层达300余米。峨眉平原面积约200KM,海拔400~~490米。大致以峨嵋河为界,北面主要由峨嵋河及其支流双福河、粗石河冲积而成近代冲积平原。以南则为不同时代的洪—冲积扇堆积,以及冰水堆积而成。

洪—冲积扇分布在峨眉山、二峨山山前地带,它们的大小和形成时期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由张沟、柳溪河等冲积而成的高桥洪—冲积扇。扇顶位于高桥,相对高度30米,以

3%~~3.5%的坡度向东北方向倾斜,至鞠槽、青龙场一线相对高度为17米,坡度减为0.5~~1%高桥洪—冲积扇,除西北侧被临江河左河床(王曹)切割外,其余扇面保存较完好,多以垦为农田。高桥洪—冲积扇从张沟出口自高桥附近,为黄色粘土及砾石层组成,厚度约20米,砾石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大者可达2~~3米,以花岗石、玄武岩居多,有人疑为冰川堆积,扇面上还点缀着侏罗系砂叶岩构成的残丘,相对高度10~~15米。

在山丘地带,如报国寺、师范校等处,还分布有范围不大,坡度大,物质来源近、堆积厚度不大的洪积扇(冲出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常以不对称垒迭式洪积扇出现。新扇位于老扇北侧,以涧曹沟洪积扇最为典型。

2、 侵蚀—堆积地貌

河漫滩:分布在近代河流两岸,由砂、砾石组成,一般高出枯水位2米;

工级阶地:分布在峨嵋河、临江等现代河流两岸,平原区以上迭阶地为主,山地则为基座阶地,相对 高度2~~10 米;

Ⅱ级阶地:见于峨嵋河张坝、王田坝等地。为基座阶地,因受现代流水切割,多呈垄岗状分布; Ⅲ、Ⅳ级阶地:基座阶地,由棕红色、黄褐色粘土及砾石组成。粘土及砾石据认为是雅安期冰水堆积,所以次阶地疑为冰水阶地。现已成小丘状。

此外,在凉水井一带,分布有第三系粘土层,铁钙质胶结的沙砾岩层。有人定为V阶地,相对高度90米左右,因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层位已变动。

3、 侵蚀—构造地貌

丘陵:主要分布在峨眉山东麓地带,由白垩系粘土组成,其形态受岩性影响多呈浑圆状。丘坡平缓丘间沟谷发育。海拔高度500~~600米,相对高度50~~100米;

低山:分布在二峨山前缘及峨眉山北段,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度100~~300米,二峨山前缘低山由三叠系须家河组砂质岩构成。山岭呈串珠状;而峨眉北部低山,由白垩系夹关组砂岩构成,多为单斜山岭。

中山:分布在报国寺以西,为峨眉山主脉,山势雄伟,大致呈南北向。海拔大于1000米,相对高度大于500米。主峰万佛顶高达3097.9米。由于新构造运动,峨眉山迅速上升。流水强烈侵蚀,故而沟谷极为发育,多呈“V”形,上多悬崖峭壁。

4、 侵蚀—溶蚀地貌

其实—溶蚀中山分布在二峨山断层以南,为二峨山主体,海拔800~~1200米,主峰2037米,山脊圆滑,呈峰丛状,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在二叠系、三叠系灰岩出露地区,岩溶地貌发育,主要有下列一些地貌形态。

石芽与溶沟:主要分布在分水岭地带,石芽一般不高,仅几十厘米。溶沟最深可达三米,宽数十厘米至5米之间。有些溶沟被黄色粘土填充,上有植被;

落水洞:直径一般10多米,周围多被植物覆盖,深数十米至10米,常与水平溶洞相连,多为蝶形洼地之排水通道。

溶蚀洼地:主要在柳溪河沿岸,以林岩寺洼地最大,约为2公里,低平坦,已垦为水田。

溶洞:区内溶洞发育良好,计有八仙洞、鱼子洞、老虎洞、紫蓝洞等十余个,其中八仙洞在柳溪河右岸,海拔570米,相对高度30米,人可通行,洞内石钟乳发育。

地下河:本区还有两条地下河,一是打鱼湾至雷水洞,长400米,为一天然引水隧道,现已利用做磨房动力。

三.气候部分

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其气候除受辐射,大气环流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峨眉山在“峨眉平原”的西南尽头陡然屹立,座西向东,南北走向,西面为二三十度的缓冲斜坡与西部群山接壤,东边为陡峭的摄身崖,面对三江平原,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三大主峰海拔三千余米,高出峨眉城区十千六百余米,在城区西南角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长驱直入,加之地形条件和地理环境对降水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影响,造成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的气特点,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名扬四方的“华西雨屏”。同时使气候要素的

分配亦呈现出显著差别,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具有从亚热带至亚寒系统带谱的气候整体。

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的下属亚热带气候;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山顶和平坝,山麓温差较大,大约相差14℃,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度。

峨眉城区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4.3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度左右。峨眉山顶月平均气温从11月到下年3月都在零下,最冷月1月,为零下6度,最低气温为零下20度左右。

7月平均气温为11.8度,最高气温为20度左右。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一般是10月到次年的4月,峨眉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 以下用具体数值说明:

1.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低)气温对照表(1951-1980):

(单位:°C)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月平均温度 山脚 6.9 8.7 13.3 18.0 21.6 24.1 26.1 25.7 21.9 17.6 13.3 8.8

山顶 -6 -4.9 -0.7 3.3 6.1 9 11.8 11.2 7.8 3.4 -0.9 -3.8

极端最高温度 山脚 18.7 22.5 29.5 34 37.9 37.2 36.9 38.3 35.1 29.2 24.6 20.8

山顶 19.2 18.5 23.1 22.1 20.7 21 22.4 23.4 19.3 19.5 16.6 16.3

极端最低温度 山脚 -3.3 -1.7 1.5 2 10.6 13.7 16.2 5.6 13.3 10.2 2.2 -4.4

山顶 -20.9 -17.8 -13.8 -12.9 -5.5 -1.1 3.2 0.3 -3.1 -10.5 -14.7 -19.3

注:①年平均温度:17.2°C(山脚);年极值:3°C(山顶)

②极端最高温度:山脚28.3°C(1953.8.18);山顶23.4°C(1951.8.6)

③极端最低温度:山脚-4.4°C(1975.12.5);山顶-20.9°C(1956.1.9)

2. 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雨量对照表(1951-1980):

(单位mm)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山脚 13.5 24.6 41.3 87.6 127.4 174.1 356.5 420.2 171 83.6 37.9 16.9 1555.3

山顶 17 26.5 54.9 114.9 173.7 238.9 399.8 470.3 234.6 122.3 49.4 20.6 1922.8

3. 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湿度对照表(1951-198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全年(平均)

城区 80 80 76 75 74 77 82 81 83 84 82 85 80

山顶 75 80 82 86 88 86 88 89 91 92 88 78 80

4.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日照对照表(1951-1980):

(单位:h)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城区 47.7 47.4 78.2 98.4 92.4 99.2 139.6 156.8 66.9 41.1 40.3 40.5 951.8

山顶 145.5 126.8 152.1 135.7 93 86.9 124.4 119.4 85.4 79.3 102.6 146.9 1398.1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峨眉山地质博物馆

四.植物部分

峨眉山的植物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具有世界意义,特别表现在:

(1)峨眉山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从山麓的常绿阔时林,向上依次见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至暗针叶林。

(2)植物种类异常丰宣,在这样特殊、多样的森林中生长着已知的高等植物242科,3200种以上。对于仅有154k平方公里的山体来说,在世界上是独特的,甚至在全世界亚热带也是绝无仅有的。伴随着多样的植被类型和丰宣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

(3)原始和特有种十分繁多。革中特有的高等植物有100多种。古老而濒危的植物种类数目很大,被国家首数列为保护的植物就达31种。

(4)峨眉山的植物区系处于中国—喜马拉雅亚区和中国—日本亚区过渡地带.对研究世界生物系等有着重要地位。

一.自然环境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处峨眉县西南。位于29º26ˊN103º26ˊE。

1、 峨眉山地形复杂。峨眉山山势高耸。孤峰突起。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7.9米。相对海拔2658 米。山体坡度大,一般在40º以上,悬岩绝壁,峡谷急流很多。

2、 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异显著。峨眉山高耸的地势,对南来的气流有抬升作用,使峨眉山温度、雨量、湿度垂直差异明显,与临近地区较颇为特殊。首先,从温度来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年较差越小,山麓地带的峨眉县年平均气温17.2ºC,而山顶的金顶年平均气温3.1ºC,山麓年较差19.3ºC,山顶则为18ºC,第二,以雨量来看,峨眉山与临近地区相比,雨量多的多,这主要是因为山地对气流抬升作用产生一定数量的地形雨而致,峨眉山年降水量1959.8mm,峨眉县1593.8mm,两地相差366mm。降水大部分集中于夏季。第三,从湿度来看,峨眉山平均湿度为86%,个别月份达93%。而峨眉县城为80%。主要因峨眉山山体高大,使空气在不同高度凝结成云雾,峨眉山终年在云雾笼罩之中。

总之,峨眉山由于山势高,使其气候要素,

山麓到山顶有显著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气候类型,这是致使峨眉山植被垂直分带的主要原因。

二、峨眉山植被

峨眉山山势高,相对高度为2685米,其气候垂直分异显著,故峨眉山上的植被生长期及植物的种类,在不同的高度有极大的差别,峨眉山的植被隨海拔升高其垂直带非常明显。

根据峨眉山不同垂直高度的生长环境和植物群落特征,将峨眉山植被分为五个带,见下表: 海 拔 高 度(米) 植 被 类 型

2900-3099 梳妆台~万佛顶 寒温带(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与次生灌丛

2100-2900 洗象池~梳妆台 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混交林带

1500-2100 茶棚子~洗象池 暖温带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1000-1500 万年寺~茶棚子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70-1000 峨眉县~万年寺 亚热带次生植被

五.土壤部分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度地带。地形复杂,地势高差悬殊,东北部是低平是峨眉平原,西南部是层峦叠嶂,奇峰挺拔的峨眉山。最高点是峨眉山的万佛顶,海拔3098.8米,最低点是峨眉山的出境口,海拔386米,相对高差2712.8米。

本区受东南风影响,降雨量充沛,湿度大,属我国亚热带温湿润气候,地带性土壤为中亚热带黄壤和红壤。由于峨眉山屏障的作用,境内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又差异很大,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异现象异常明显。其土壤山地垂直带谱如下:

600米以下 潮土、紫色土

600~1500米山地黄壤

1500~1700米山地黄棕壤

1700~2100米山地棕壤

2100~2900米山地暗棕壤

2900~3099米漂灰土

峨眉山实习心得4

峨眉山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

1、 堆积地貌

峨眉平原在构造上是一断裂下陷带,由于峨眉断块山上升,侵蚀作用强烈,为峨眉平原的块积提供了物质来源。据地质考察证明,在沉积基底上堆积了第三纪以来各时代的河湖相地层达300余米。峨眉平原面积约200KM,海拔400~~490米。大致以峨嵋河为界,北面主要由峨嵋河及其支流双福河、粗石河冲积而成近代冲积平原。以南则为不同时代的洪—冲积扇堆积,以及冰水堆积而成。

洪—冲积扇分布在峨眉山、二峨山山前地带,它们的大小和形成时期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由张沟、柳溪河等冲积而成的高桥洪—冲积扇。扇顶位于高桥,相对高度30米,以3%~~3.5%的坡度向东北方向倾斜,至鞠槽、青龙场一线相对高度为17米,坡度减为0.5~~1%高桥洪—冲积扇,除西北侧被临江河左河床(王曹)切割外,其余扇面保存较完好,多以垦为农田。高桥洪—冲积扇从张沟出口自高桥附近,为黄色粘土及砾石层组成,厚度约20米,砾石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大者可达2~~3米,以花岗石、玄武岩居多,有人疑为冰川堆积,扇面上还点缀着侏罗系砂叶岩构成的残丘,相对高度10~~15米。 在山丘地带,如报国寺、师范校等处,还分布有范围不大,坡度大,物质来源近、堆积厚度不大的洪积扇(冲出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常以不对称垒迭式洪积扇出现。新扇位于老扇北侧,以涧曹沟洪积扇最为典型。

2、 侵蚀—堆积地貌

河漫滩:分布在近代河流两岸,由砂、砾石组成,一般高出枯水位2米;

工级阶地:分布在峨嵋河、临江等现代河流两岸,平原区以上迭阶地为主,山地则为基座阶地,相对高度2~~10 米;

Ⅱ级阶地:见于峨嵋河张坝、王田坝等地。为基座阶地,因受现代流水切割,多呈垄岗状分布;

Ⅲ、Ⅳ级阶地:基座阶地,由棕红色、黄褐色粘土及砾石组成。粘土及砾石据认为是雅安期冰水堆积,所以次阶地疑为冰水阶地。现已成小丘状。

此外,在凉水井一带,分布有第三系粘土层,铁钙质胶结的沙砾岩层。有人定为V阶地,相对高度90米左右,因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层位已变动。

3、 侵蚀—构造地貌

丘陵:主要分布在峨眉山东麓地带,由白垩系粘土组成,其形态受岩性影响多呈浑圆状。丘坡平缓丘间沟谷发育。海拔高度500~~600米,相对高度50~~100米;

低山:分布在二峨山前缘及峨眉山北段,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度100~~300米,二峨

山前缘低山由三叠系须家河组砂质岩构成。山岭呈串珠状;而峨眉北部低山,由白垩系夹关组砂岩构成,多为单斜山岭。

中山:分布在报国寺以西,为峨眉山主脉,山势雄伟,大致呈南北向。海拔大于1000米,相对高度大于500米。主峰万佛顶高达3097.9米。由于新构造运动,峨眉山迅速上升。流水强烈侵蚀,故而沟谷极为发育,多呈“V”形,上多悬崖峭壁。

4、 侵蚀—溶蚀地貌

其实—溶蚀中山分布在二峨山断层以南,为二峨山主体,海拔800~~1200米,主峰2037米,山脊圆滑,呈峰丛状,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在二叠系、三叠系灰岩出露地区,岩溶地貌发育,主要有下列一些地貌形态。

石芽与溶沟:主要分布在分水岭地带,石芽一般不高,仅几十厘米。溶沟最深可达三米,宽数十厘米至5米之间。有些溶沟被黄色粘土填充,上有植被;

落水洞:直径一般10多米,周围多被植物覆盖,深数十米至10米,常与水平溶洞相连,多为蝶形洼地之排水通道。

溶蚀洼地:主要在柳溪河沿岸,以林岩寺洼地最大,约为2公里,低平坦,已垦为水田。 溶洞:区内溶洞发育良好,计有八仙洞、鱼子洞、老虎洞、紫蓝洞等十余个,其中八仙洞在柳溪河右岸,海拔570米,相对高度30米,人可通行,洞内石钟乳发育。

地下河:本区还有两条地下河,一是打鱼湾至雷水洞,长400米,为一天然引水隧道,现已利用做磨房动力

峨眉山实习心得5

三.气候部分

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其气候除受辐射,大气环流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峨眉山在“峨眉平原”的西南尽头陡然屹立,座西向东,南北走向,西面为二三十度的缓冲斜坡与西部群山接壤,东边为陡峭的摄身崖,面对三江平原,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三大主峰海拔三千余米,高出峨眉城区十千六百余米,在城区西南角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长驱直入,加之地形条件和地理环境对降水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影响,造成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的气特点,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名扬四方的“华西雨屏”。同时使气候要素的分配亦呈现出显著差别,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具有从亚热带至亚寒系统带谱的气候整体。

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的下属亚热带气候;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山顶和平坝,山麓温差较大,大约相差14℃,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度。

峨眉城区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4.3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度左右。峨眉山顶月平均气温从11月到下年3月都在零下,最冷月1月,为零下6度,最低气温为零下20度左右。 7月平均气温为11.8度,最高气温为20度左右。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一般是10月到次年的4月,峨眉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

以下用具体数值说明:

1.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低)气温对照表(1951-1980):

(单位:°C)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月平均温度 山脚 6.9 8.7 13.3 18.0 21.6 24.1 26.1 25.7 21.9 17.6 13.3 8.8山顶 -6 -4.9 -0.7 3.3 6.1 9 11.8 11.2 7.8 3.4 -0.9 -3.8

极端最高温度 山脚 18.7 22.5 29.5 34 37.9 37.2 36.9 38.3 35.1 29.2 24.6 20.8山顶 19.2 18.5 23.1 22.1 20.7 21 22.4 23.4 19.3 19.5 16.6 16.3

极端最低温度 山脚 -3.3 -1.7 1.5 2 10.6 13.7 16.2 5.6 13.3 10.2 2.2 -4.4山顶 -20.9 -17.8 -13.8 -12.9 -5.5 -1.1 3.2 0.3 -3.1 -10.5 -14.7 -19.3 注:①年平均温度:17.2°C(山脚);年极值:3°C(山顶)

②极端最高温度:山脚28.3°C(1953.8.18);山顶23.4°C(1951.8.6)

③极端最低温度:山脚-4.4°C(1975.12.5);山顶-20.9°C(1956.1.9)

2. 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雨量对照表(1951-1980):

(单位mm)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山脚 13.5 24.6 41.3 87.6 127.4 174.1 356.5 420.2 171 83.6 37.9 16.9 1555.3 山顶 17 26.5 54.9 114.9 173.7 238.9 399.8 470.3 234.6 122.3 49.4 20.6 1922.8

3. 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湿度对照表(1951-198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全年(平均) 城区 80 80 76 75 74 77 82 81 83 84 82 85 80

山顶 75 80 82 86 88 86 88 89 91 92 88 78 80

4.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日照对照表(1951-1980):

(单位:h)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城区 47.7 47.4 78.2 98.4 92.4 99.2 139.6 156.8 66.9 41.1 40.3 40.5 951.8

山顶 145.5 126.8 152.1 135.7 93 86.9 124.4 119.4 85.4 79.3 102.6 146.9 1398.1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峨眉山地质博物馆

四.植物部分

峨眉山的植物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具有世界意义,特别表现在:

(1)峨眉山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从山麓的常绿阔时林,向上依次见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至暗针叶林。

(2)植物种类异常丰宣,在这样特殊、多样的森林中生长着已知的高等植物242科,3200种以上。对于仅有154k平方公里的山体来说,在世界上是独特的,甚至在全世界亚热带也是绝无仅有的。伴随着多样的植被类型和丰宣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

(3)原始和特有种十分繁多。革中特有的高等植物有100多种。古老而濒危的植物种类数目很大,被国家首数列为保护的植物就达31种。

(4)峨眉山的植物区系处于中国—喜马拉雅亚区和中国—日本亚区过渡地带.对研究世界生物系等有着重要地位。

一.自然环境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处峨眉县西南。位于29º26ˊN103º26ˊE。

1、 峨眉山地形复杂。峨眉山山势高耸。孤峰突起。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7.9米。相对海拔2658 米。山体坡度大,一般在40º以上,悬岩绝壁,峡谷急流很多。

2、 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异显著。峨眉山高耸的地势,对南来的气流有抬升作用,使峨眉山温度、雨量、湿度垂直差异明显,与临近地区较颇为特殊。首先,从温度来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年较差越小,山麓地带的峨眉县年平均气温17.2ºC,而山顶的金顶年平均气温3.1ºC,山麓年较差19.3ºC,山顶则为18ºC,第二,以雨量来看,峨眉山与临近地区相比,雨量多的多,这主要是因为山地对气流抬升作用产生一定数量的地形雨而致,峨眉山年降水量1959.8mm,峨眉县1593.8mm,两地相差366mm。降水大部分集中于夏季。第三,从湿度来看,峨眉山平均湿度为86%,个别月份达93%。而峨眉县城为80%。主要因峨眉山山体高大,使空气在不同高度凝结成云雾,峨眉山终年在云雾笼罩之中。总之,峨眉山由于山势高,使其气候要素,

山麓到山顶有显著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气候类型,这是致使峨眉山植被垂直分带的主要原因。

二、峨眉山植被

峨眉山山势高,相对高度为2685米,其气候垂直分异显著,故峨眉山上的植被生长期及植物的种类,在不同的高度有极大的差别,峨眉山的植被隨海拔升高其垂直带非常明显。 根据峨眉山不同垂直高度的生长环境和植物群落特征,将峨眉山植被分为五个带,见下表: 海 拔 高 度(米) 植 被 类 型

2900-3099 梳妆台~万佛顶 寒温带(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与次生灌丛

2100-2900 洗象池~梳妆台 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混交林带

1500-2100 茶棚子~洗象池 暖温带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1000-1500 万年寺~茶棚子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70-1000 峨眉县~万年寺 亚热带次生植被

五.土壤部分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度地带。地形复杂,地势高差悬殊,东北部是低平是峨眉平原,西南部是层峦叠嶂,奇峰挺拔的峨眉山。最高点是峨眉山的万佛顶,海拔3098.8米,最低点是峨眉山的出境口,海拔386米,相对高差2712.8米。 本区受东南风影响,降雨量充沛,湿度大,属我国亚热带温湿润气候,地带性土壤为中亚热带黄壤和红壤。由于峨眉山屏障的作用,境内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又差异很大,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异现象异常明显。其土壤山地垂直带谱如下:

600米以下 潮土、紫色土600~1500米山地黄壤 1500~1700米山地黄棕壤 1700~2100米山地棕壤 2100~2900米山地暗棕壤 2900~3099米漂灰土

峨眉山实习报告2017-11-02 10:37:37 | #2楼回目录

(二) 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

1.褶皱

(1)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2)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3)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

2. 断层

本区断层属压性逆断层。主要有:

(1)峨眉山断层 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 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

(2) 观心庵断层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 长约15公里。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500余米。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

(3) 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4)初殿断层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5)万年寺断层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6)牛背山断层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7)大峨寺断层 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二.地貌部分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