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

发布者:秋雨舞春风 时间:2022-11-15 20:58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1

寒假中,我认真阅读了《三国志》这本书。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国历史最为准确的一部史书。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它把三国的主要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写的非常细腻。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与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作者描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略决策、成语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关,比如《隆中对》、《出师表》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了他的代名词。再如,对黄忠的描写也是如此,“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赞赏。

书中还有很多细致的描写,如长坂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遥津的纵马一跃、五丈原的悲凉概叹,作者都已厚重的语言进行描写,震撼着我们内心的三国情怀。通过阅读这本《三国志》,使我更加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杰出的人物。真是一书在手,神游三国,岂不快哉!

《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2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蜀、魏、吴三国的历史著作,是我们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三国志》是陈寿穷尽半生的心血结晶,客观的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不可多得好材料。

说到《三国志》,我们不得不说一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根据后者的历史原型,艺术性的改编而成的。《三国演义》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存在着虚构成分,李代桃僵的事情常有发现。如“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篇章的历史故事原型其实是孙坚,而不是关羽。咋们再回到《三国志》。陈寿根据史实著书,认真考量,对历史的点评也做到客观公允。我认为这才是他能够完成这样历史巨著的最大原因。对三国的兴衰都进行了系统而独到的分析,蜀国的灭亡跟诸葛亮之死有最大的关系,是最显著的标志;吴国的衰败跟吴国的内耗有着很大的关系,责任最大的人就是孙权,因他晚年的残暴才致使吴国的衰败;魏国虽然统一了三国,但也难逃灭亡,走向转折点就是曹爽的伐蜀失败和幼主的继位。陈寿的这些分析非常到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做到了客观。

三国人物中,陈寿认为曹操是“超世之英杰”,诸葛亮是“卧龙”,孙权有“勾践之英才”,刘备是英雄,虎臣中有张飞、关羽、程普、黄盖……良臣中有董允、陈震、薛综……良将有张辽、乐进等,《三国志》中对每个人的特点都做了介绍,也为后世提供了相当有内涵的历史创作文献资料。

同样,《三国志》的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对有些历史事件的描写相当简略,内容不够丰满,显得不是那么充实。我想,这可能是作者在了解历史事件有限的情况,尊重事实,不添加任何主观描述的结果吧。但这完全不妨碍这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

《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3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凭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坛的里程碑;它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这本书创造了许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许多已被改编成京剧、电影。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在这部着作的背后,还有一部着作,它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如果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那么,《三国志》几乎是有实无虚。可以说,读《三国演义》是享受,读《三国志》是学习。在《三国志》中,我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华横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诸葛亮;有勇冠三军又生性高傲的武神关羽;有精明强干晚年又昏庸无比的吴主孙权;有杀人如麻又爱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陈寿用生动的笔风,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详细的“个人简历”。另外,我也从《三国志》中了解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空城计告诉我们有时虚比实更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告诉我们忠义是做人的本质,也是做事的原则……书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探索。《三国志》之所以成为历史名著,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还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国志》不仅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对其它许多方面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在商业方面,首先要培养出多个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这样企业就可能蒸蒸日上。还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曹操杀人如麻,他手下将官仍愿为其赴汤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将心的呢?还可以研究三个国家是如何衰败、兴盛的呢?《三国志》也是一部大书,一部不亚于红楼的宝典,其中的奥秘无穷无尽。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连接了现代通向古代的桥梁,有些人看完《三国志》,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这样不对,因为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历史;必须公平对待,这样我们的知识面就会更加广泛,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相信,你在看完《三国志》之后,对《三国演义》里人物的看法会有改变。

《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4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个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但这仅仅是小说不能带表历史。

《三国志》当然也是写的这些,不过是以人为题,还有就是他是历史。

这些过程我就不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到底周瑜是不是像罗贯中所说的小肚鸡肠和阴险狡诈呢?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直到读了一下三国志,我才明白:周瑜在历史中不是像在《三国演义》里的一样。他很年轻就挂帅上阵,孙策还临终托故给他。可见他在吴军中的形象有多么好。哪为什么罗贯中要把他写得那么坏呢?原来是罗贯中对诸葛亮有种寄托,把周瑜写坏点可以村托出诸葛亮的好。这下子,本来周瑜没有这件坏事变成了有这件坏事,本来周瑜有这件好事变成了没有这件好事。你们说他惨不惨啊!罗贯中觉得这样子还不够,还要把诸葛亮再神话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罗贯中编出来的故事。这下可好,《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大了,人们就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渐渐忽略了《三国志》。从人们口里传出来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罗贯中编上去的一些坏毛病,而没有了罗贯中的好了。

我觉得,在熟读小说《三国演义》的同时,不妨也来读读原汁原味的历史《三国志》。

《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5

纵观古今,听闻乱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群雄起,讨董卓,枭雄生,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纵使时至今日,观之,也倍感热血沸腾。

时常梦萦三国时分,难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气,难忘张飞一夫当关长坂坡,更莫说温侯骑赤兔之飒爽英姿。读之尽兴处,更恨不得手扛武器,亲上战场。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龙的忠肝义胆,亦或是典韦宁死不动摇的忠心,还是公瑾运筹帷幄的潇洒才智?

我一无所有,仅凭一腔热血,有如清末的康有为变法,最终只会落个满盘皆输的下场。可我不愿做浩瀚历史的一隅,不,或许连一隅我都称不上,碌碌无为的我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遗忘不是么?如同这些英雄一般,为国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该实现自身的价值。直至今刻,我才终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虽不敢妄称才。然而上天将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价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国浩瀚历史,寥寥数语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战役,陈寿也只能几笔带过,我们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残忍,更何况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官,奋勇杀敌的武将?破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是天生变具备的才能吗?不错,他们定是在此方面有过人之处,然而,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价值所付出的努力。

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他们这样傲人的才能,但我们并不能忘记去努力。因为一切结论,皆建立在假设之上,唯有至我们奋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们到底是否具有。

正所谓读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以三国之史为镜,可以成大业。

《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6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无论是乳臭未干的孩童还是风烛残年的老者,只要你提及《三国演义》,他们都能与你乐道几句。相比《三国演义》,它的“老祖宗”——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也是毫不逊色。这个国庆假,《三国演义》读过不谈,恶补了一下《三国志》,那么,就分享一下我对两部宏伟巨著的小看法和小感触吧。

两者,一为正史,一为野史,或者是小说更加恰当。这很大程度决定了两者的不同,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成功的人物形象支撑。正史写给当朝统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的是在政治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尽量还原历史原貌。

既然这样,那陈寿和罗贯中笔下的同一段历史,肯定会碰撞出不少火花。举几个让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吧。在众所周知的《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高超武艺,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正史却记载,华雄是死于孙坚的古锭刀下。当身边有些人还以为阿斗是孙尚香所生的时候,《三国志》却只是“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一笔带过。黄巾军起义首领张角,演义中说他乃是个“不第秀才”,然而当时还未有科举制,汉朝还是用“举孝廉”选拔官员,科举是隋文帝之后的事,三国时,哪来秀才之说?要说演义中刘关张一同作战,最经典的桥段非《三英战吕布》莫属了吧,结果《三国志》一翻,妈耶,虎牢关一战,吕布也是败给了孙坚!可怜了我的江东之主呀,功劳全算在了刘关张头上去了。这也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罗贯中神话了刘关张一波人,丑化了我们的“奸雄”曹丞相,于是小说善恶两派全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我们同样人才济济的江东,就只能沦落到打酱油的尴尬境地了。

刘关张赵马黄诸葛的神化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即使他们可能不那么真实,但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人物了,而更是伟大的艺术形象,当然,这都没什么。但是,在这里我得为被丑化的曹丞相“美言几句”。这位世人皆知的大奸雄,在演义中是名奸诈多疑的角色。让他成为奸雄的,有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大“功劳”。演义中记载,曹操欲刺董卓未遂,于是四下逃命,逃命过程中,借宿在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夜里听到磨刀声,疑心人要杀他,便屠了别人一家。“却见缚一猪欲杀”,原来是要款待他,便继续奔逃。路上偶遇“手携果菜而来”的伯奢,曹操虽然知道他是好意,但怕伯奢知道后带人追杀,“知而顾杀”。陈宫问其何故,曹操便留下了这么一句豪言壮语。这句话《三国志》中不曾记载,它的出处是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具体有三个版本,《魏书》说,伯奢儿子要打劫曹操,曹操被迫杀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怀疑人家要他命,便杀了他们。《孙盛杂记》中说是曹操听到人家“食器”声,以为人家要杀他,杀了人全家,“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显然罗贯中选择了《孙盛杂记》的说法,但他改编的有些不那么真实,说磨刀就算了,还说是杀猪,难道,曹操能听到微小的磨刀声,却听不到撕心裂肺的猪叫么?就算曹操真的说了这么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依然要说,首先曹操是凄怆地说的,只代表当时就事论事,而不是他的人生观,更没有说是“天下人”。其次,这句话,我觉得有两种意思,宁可以译为“宁可”,但也不是不能翻译成“难道”,类似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时“毋”也有“不能”和“没有”两种意思,那么就是说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难道只要我负了他人,就没有别人负我的地方吗?”裴松之是公元372年出生的,是南朝人,当时没有标点,我这么翻译也不能算错。

如果说曹操还有什么黑历史的话,那就是大军屠城徐州了。演义中说陶谦手下投降的黄巾军又惹事,杀了曹操父亲夺了其家产,落草为寇,然后曹操蛮不讲理屠了徐州。而《三国志》中则是直截了当的说杀他父亲的人正是陶谦,虽然手法还是很极端,但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毛主席,也非常欣赏、推崇曹操,主张坚决为曹操翻案。98他还曾特地前去许昌瞻仰魏都遗迹,并与罗章龙合作一首《过魏都》。在他的《沁园春雪》中也可以看出,他认为,无论是秦王汉武,唐高宋祖或是成吉思汗都缺乏文采,然而曹操不仅是颇有军事才能,还能称得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历代皇帝能说在文学上有造诣的,能和曹操相提并论的只有李煜了,但高晓松却说:“光从统治者的层面来看的话,李煜都不配给他提鞋,两只手都提不起一只。”

其实,对于三国,还有很多可说的,但由于篇幅原因,我选择了这个性格复杂,后人颇多争议的,也是我很喜欢的人物——曹操。一孔之见,翘盼高论!

《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7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有人说过:“你我他,无论喧嚣与寂寞,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泱泱华夏二千多年的传承,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国家的历史能与他相提并论。史学家把整个中国演变的菁华,立著于书,流传至今。其中,《三国志》是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有幸阅读这本苦涩,严谨,简练,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史书。说它苦涩,是因其简练。在《曹操本纪》中,陈寿写赤壁之战寥寥几笔带过,你根本无法读出那帆船蔽日,飞火漫天的恢弘场面。后来的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大概也是出于简练的原因吧。陈寿能恪守史书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勾勒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历史形象:统兵能力强却又刚愎自用的关羽,富国强、御兵弱的诸葛亮,具有完美高尚品格却受“忠汉”局限的士大夫代表荀!桓龈隼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显现的不只是人物的生平,连内心的活动与政治思想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抓住要害,切入实际。但受各方面的影响,也会有曲笔,甚至张冠李戴。

《三国志》的另一特点是对正义、善良、忠君、坚韧等一系列优秀品质的赞扬与向往。陈寿父亲获罪被诸葛亮处死,而陈寿却能在《三国志》为其单独立传,并给予诸葛亮高度评价。可见,有“良史之才”的陈寿,在写《三国志》是秉承公正、正义的态度下笔的。而且在传记结尾处,陈寿会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这些语段,使陈寿自己也化身成一个读者,叙说自己的见解与读者交流。

古人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国志》是本精炼却又冗长的史诗。我所理解的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部文化瑰宝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