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保险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保险论文1
20xx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国社会保障的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主要论述了相关政策规定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五大社会保险为主,提出了进一步建立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基本建立,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许多困难。
一、企业社会责任
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指的就是企业对社会以及对员工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对员工利益的保障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内容要求。企业在发展和盈利的同时,不仅要对员工的最低工资、劳动时间、相关福利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承担保障员工权益的责任,而且还要对社会和其它利益相关的方面承担责任。这些都能通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合法经营、安全生产、依法纳税、保障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权益、提供相应的员工福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等各方面予以体现。而企业如何肩负起这些社会责任,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尤其是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还存在着延长工作时间、克扣员工工资、使用童工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我国企业社会保险责任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险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企业应该为职工参保各项社会保险,并且按时缴纳各项保险费用,相关部门有权对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惩处。但是,目前我国的部分企业在承担社会保险责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1)非公有企业参保率比较低。这些企业的职工参保率不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薄弱。
(2)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使得企业的社会保险责任难以落实。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即使是签订合同的企业,也存在合同内容不规范的现象。
(3)地方的政府和企业以及职工对社会保险责任认识不足。一方面,企业不愿意承担社会保险责任,通过少报缴费工资数额和虚报参保人数,拖欠社会保险费。还有部分企业,随意延长劳动时间、拖欠员工工资,不签订用工合同或者将社会保险转嫁到职工身上等现象时有发生。20xx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与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执法活动,全年共检查用人单位202万户次,涉及劳动者0.9亿人次,对235.7万户次用人单位进行了书面审查,涉及劳动者1亿人次,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41.9万件。另一方面,员工对自己的社会保险权益意识不强。部分员工不清楚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不知道企业的社会保险责任。此外,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助长了企业对社会保险责任的漠视。部分地方政府不够重视企业的社会保险责任,只是注重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助长了企业淡漠社会保险责任,使得社会保险责任无法有效实施。
三、企业参加社会保险面临的困难
1.实力强的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困境
对于发展较好、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企业来讲,管理者认为企业职工不会出现失业的风险,因此只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不愿意参加失业保险;而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讲,由于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差,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他们更加注重参加失业保险,所以这些企业往往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统筹。但是因为他们经济压力大,所以经常欠保。于是当前就出现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参加失业保险,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愿意参保却没有经济支付能力的现象。
2.企业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保持良好社会形象的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竞争形势不利的企业来说就更加看重企业的资金流向,对于社会保险的投入比较消极,但是企业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所以仍需要花费资金投入来承担社会责任。
3.企业利润空间减小,税费过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国在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受到了动摇,部分企业既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还要应对世界范围内的压力,面对当前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企业不仅要承担劳动力成本还要承担相关的税费,面对这些压力,很多的企业选择了逃避社会保险以此来减轻企业的负担,因此,职工的劳动权益状况越来越差。
四、加强企业社会保险的制度建设和观念强化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在制度设计方面和观念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强,为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创造条件。
(1)调整社会保险费率。针对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较低,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相关部门在制定社会保险费率上要因地制宜,使之发展与社会相协调。
(2)将社会保险与企业利润挂钩,可以按照采用员工工资或者企业利润收费的方式。这样就解决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社会贡献不平衡的现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调动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
(3)加快推进社会保险的立法工作,加强执行力度。社会保险需要通过法律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有利于企业对社会保险责任的落实。
(4)分步推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国家,企业和个人来共同承担责任的原则,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职工的个人保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逐步完善,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尽管我国的社会保险责任承担存在诸多的问题,还需要企业、社会和个人不断加强社会保险责任意识,遵守相关保险制度,互相监督,只有切实的将社会保险落到实处,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社会保险论文2
社会保险稽核的负责单位是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他们依据有关法律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和社会保险待遇的领取情况进行的核查,确保保险费按时收取,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能规范社会保险管理。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管理工程,在国家政策与组织机构的结合下,还必须有合理的稽核方法在社会新形势下如何保证社会保险稽核工作顺利开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重要性
稽核工作有利于逐渐完善保险制度,近年出现社会保险基金流失现象较多,保险稽核工作若能制度化,能提高基金社会的收缴率,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完整与维护职工与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能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促进社会有秩序的发展,实现保险制度的高效化。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稳定,部分企业谎报缴费工资总额,影响了缴费基数的核定和保险基金的完整性。规范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是防止社会保险基金流失的主要措施。维护了保险工作人员与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缴纳社会保险是我国单位与劳动者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反应了工作人员的根本利益。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社会逐渐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改革用工体制,但也出现了用工随意的问题,企业单位没按规定申报实际用工人数,随意降低缴费额度等,这些不良现象经常出现,导致部分退休员工的权益没有很好的保障。
二、我国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出现的问题
谎报、瞒报、漏报、低报等现象非常普遍。从保险基金收入来说,使职工平均待遇与上报基数不符,甚至部分缴费基数无增长率,还呈现负增长,进而影响到基金收入增长,影响基金支付保证。从社会秩序角度讲,谎报缴费人数使得一部分职工无法得到该有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即将退休的职工,退休后的社会保险得不到落实。一些用人单位漏报缴费基数作为单位控制成本,不断追求企业利益;部分单位提高了职工缴费基数,却降低了单位缴费基数,没有纳入应该参保的职工,没有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纳入每月应发工资里,而发放到另外科目;这些企业极大减少社会保险费用,却想多得到保险福利待遇,对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尽量推挡,造成稽核工作非常复杂。现目前稽核对象越来越复杂,以前主要是国有单位或大型集体企业的稽核工作,现在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民营的还是外企、小型企业等都是稽核对象,覆盖了城镇、个体,造成稽核对象多样复杂;企业用工形式也逐渐多样化,社会经济形式逼迫下,出现短时间临时用工非常普遍,出现各类的劳务代理代替劳动合同,从而躲避社会保险稽核考察,给稽核工作带来不便;企业现在拥有收入分配自主权,造成公司工资结构变化,有时以实物替代工资,提高了稽核工作的难度;出现多种违反法律法规现象,一些社会保险工作领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工作的,社保工作机构想要核实全部参保人员基数非常困难。信息沟通不一致,增加社会保险稽核难度。不了解参保单位信息,包括对单位运营情况、参保人员收入。缺乏了解单位以往与现实的基本情况,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谎报行为;缺乏与相关机构的交流,社会保险信息公开程度不够,使得有效信息不能传达交流;社保机构内部信息分散,全国各省、市、级等区域之间,信息化工作散漫,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仍陆续出现,稽核工作很难及时有效的了解参保单位的真实情况,一些参保单位还对稽核工作引发强烈的不满。信息不一致,表现在参保缴费与参保人员享受待遇情况。保险社区发展滞后,对年龄较大即将退休的工作人员生产情况比较关注,更容易掌握这些职工的具体情况,因此出现谎报欺骗行为较少,而企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直接从银行或社会保险服务机构领取养老金,使退休人员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联系减少,企业单位逐渐脱离对退休人员的.管理,退休人员已经独立管理自己的退休基金。目前,社会管理服务机构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情况不能与社区退休人员社会保险情况相比。社会保险稽核成本较高,由于有异地医疗、外地居民,使得参保对象多样化,外地即将退休人员的认证质量较低但费用较高。社保办理机构有限,办公经费欠缺,很难适应当前社会保险发展速度。对居住在外地的退休工作人员保险认证工作是由发放养老金的社保经办机构独自实施,使得外地退休人员的生存水平较低。内部控制建设制度不够完善,经办工作环节多,假冒谎报情况出现较多,个别人利用修改档案、假办病退、办理假证冒领社保等;个别参保人员托关系提供假证社保材料,个别单位为了人情,将临近退休人员调入单位内,将不应该参保人员成为在职员工提前办理退休。这些违反社会规定,违反法律法规行为防不胜防,给稽核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三、解决社会保险稽核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法律法规,规范个别行为,我国现在已是法制社会,依法已是办事标准。依法行政,建立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政府是保障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基础,因此,国家必须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规范参保单位,规范企业用人单位以及参保人员的不良行为。要将社保管理机构、谎报冒领行为等以法律制度来约束;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相关的监督机制,专门监督整个社会保险体系,严厉打击社会保险欺诈行为,树立强有力的威严形象,加快建立社会保险稽核立法工作,对参保人数、缴费基数等进行强有力掌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国家组织实施社会保险工作顺利完成,特别是稽核工作,政府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肩负起重大责任。建立社会保险经费政府分级分担机制,增加财政支持力度,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政府稽核工作的管理力度,配备办公必要的设备、交通工具以及社区办理人员的必要补助;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配备一支专业化、综合素质高的稽核人员,提高稽核效率,减少时间,避免重复稽核。建立奖励制度,对稽核工作中出现的违规现象举报人员予以奖励,对诚信单位予以表彰,鼓励,曝光欺诈行为。运用高新信息技术加以防备,加快保险信息建设,针对退休人员的基本信息建立专门的信息资料库,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装备,举报电话、网络邮件等多渠道方式。加强稽核人员对参保人员、参保单位的实时状态了解。加强与社保机构、参保单位的信息交流工作,及时掌握情况,保证信息畅通,定期公开交流信息。对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加快社区保险建设,根据退休人员的居住点建立多个养老金领取地点,配备专业人员协助管理,设立社会化服务网点,偏远乡镇成立社会保险服务点,协助农村社保管理,把稽核工作由城镇逐渐延伸到偏远山区,保障所有人的参保利益。加强部门、区域之间的调查,稽核工作要分工合作,协同管理。社会保障部门要相互鼓励支持,各省市要顾全大局,做好外地参保人员稽核工作,尽量减少稽核成本。将相关劳动保障部门的执法检查与社保办理机构结合。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完善外地退休人员的信息调查制度,严格享受养老认证条件,确定无误,给予发放。
四、结束语
社会保险事业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在面的新形势下,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难点。国家要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发挥其有力监督职能,背负重大责任。不断加大对企业用人单位与参保人员的审查力度,确保稽核工作顺利进行。
社会保险论文3
1.传统营销方式的不足
(1)对于客户关系观念没有夯实,尚未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传统的营销中,代理人的业绩直接和薪资报酬直接和保费收入挂钩,这使得众多代理人往往只重视保费的数额,但对于客户的实际需求却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和关注。这就使得许多有购买需求的准客户没有买到实际需要的保险,客户购买到的也许只是代理人提成佣金较高的保险产品,这些有保险意愿的优质客户对于保险的依赖度并没有提升,从而导致客户对于保险公司的忠诚度降低,进而导致保险公司失去客户的风险上升。虽然各个保险公司都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立为营销观念,但是这种观念只是流于形式。因为保险是属于附和性质的产品,保险公司在和客户处理关系时往往只是采取单方向的促进方式,而没有对客户关系里的各个制约因素采取持续的、经常性的维护和协调,这也是造成客户的不稳定带来的客户流失的一个原因。
(2)代理人承担过多开拓客户的工作以致产生消极反应在现今的市场上,代理人的整体素质下滑且渐渐进入两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首先是采用人海战术,平均产能较低,产能越低,越依赖人海战术;其次,代理人越是压力大收入低,这个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越低,整体素质越低,收入越少,压力就越大。两个怪圈交错转动,最终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不仅如此,限于代理人的个人能力和社会交集面,很难持续开拓新的客户,甚至于说代理人最大的困惑就在于非常缺少客户名单的来源。问题的本质在于代理人承担了过多公司本应该承担的收集客户名单的任务,从而在超过自身能力的情况下造成了消极的客户反应。绝大多数的客户由代理人开拓并掌握,客户资源成为了代理人的个人资源,因此无论公司采取什么管理动作都是滞后和无力的。这给保险公司带来的营销风险是巨大的。这里以孤儿保单为例:在一些保险公司,当代理人因为各种理由离司之后,之前由其维护的客户和保单就处于无人照理的状态下,这就形成了孤儿保单。这些孤儿保单的客户一旦有了进一步的'保险需求得不到公司的帮助。有些公司注意到孤儿保单客户也是一批优质的潜在客户,就会派代理人前去维护。但是客户在非常熟悉以前的代理人的情况下往往不信任不了解自家情况的陌生代理人,这就使得客户流失的风险大大增加,即使能维护好客户关系,花费的代价也很昂贵。为了避免或者减少由于代理人给保险公司带来的营销风险,保险公司就必须主动承担起寻找目标客户,细分市场,挖掘客户潜在的保险需求的任务。这就要求大数据营销作为公司营销的主要营销应用策略指导并帮助公司和代理人完成整个销售过程。
2.大数据营销方式对于传统营销方式的改变
(1)首先,保险公司在接受投保,签发保单之时就积累了海量的客户数据信息;其次可保风险的出险频率低的特性也决定了保险业边际收益高的特点,较大的成本支出可以被接受;不仅如此,大数据营销可以使得公司对于客户营销策略更为精确直接,可以避免和同业竞争对手的直接碰撞;最重要的是,由于在行业中,20%的黄金客户贡献了80%的企业利润,相比开拓不明购买力的新客户,大数据营销对黄金客户购买力的深度挖掘和忠诚度培养可谓是一箭双雕。在确定大数据营销机制之后,公司其他的规划都应该相应调整。首先是确立数据分析师在公司业务中的重要地位。在北美以及欧洲,现在已经越来越流行确立类似于CEO地位的CIO作为精通数据技术、保险业务和数据信息的管理者,他们将独立于公司各个部门,负责选拔和培训专业人员、调试设备开发软件、整理和筛选代理人手中的客户资料并不断完善,扩大并充实数据仓库。
(2)大数据营销的运用势必会让保险公司以往常见的扫楼、陌生拜访、陪同拜访的现象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针对分析得出的潜在客户的精准营销,这样对于代理人素质的甄别和选拔也具有推动作用,这样也可以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给予客户专业、周到的保险规划。而这对于保险业的形象的重塑也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当销售方式由于大数据营销转变时,销售支持系统也可能迎来一次变革。从客户资源上说,客户不再是代理人自己的个人资源,代理人手中客户的质量是和代理人的业绩评估、综合水平相挂钩的。从公司提供的佣金来说,使用了数据库中的客户名单一方面减轻了代理人开拓新客户的成本,从另一方面来说,佣金比例将会下降,对于公司的运营成本的减轻也有帮助。佣金的具体数额可以由客户名单等级和签约保单质量等因素决定。
(3)从销售管理角度说,代理人依靠着强大的数据后援,对于保单的签单量和质量都会有积极的帮助,这也是大数据营销方式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地方。实际上,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已经利用了大数据技术在保险营销的方式和客户挖掘的技术等方面走在了市场的前列。这里以友邦保险公司的“安心保终身寿险“为例。这个产品的目标客户群是老年客户,而友邦保险公司以前并没有现成的老年产品的数据可供参考,所以经过全面考虑,从两个方面进行目标客户的挖掘:第一,是从已经买过本公司产品的被保险人,前提条件是该产品目前仍然有效,而被保险人的年龄已经达到或超过50周岁,换句话说,被保险人符合“安心保终身寿险”的投保条件,是“安心保终身寿险”潜在的直接客户;第二,可以扩大检索范围,寻找年龄层在25~40岁之间,已经购买过本传统寿险保单,保额也达到一定数额且保单年度较长的投保人。这个群体往往保障的意识比较强,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再为自己父母长辈多买一份保险来表示孝心也并非难事。在这个案例中,对于目标客户群的挖掘、探索使用的其实就是大数据营销法,只是没有准确地去定义这个方法。
(4)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大数据营销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营销策略,短期内很可能会提高公司的运营费用并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账面利润。加之对客户的跟踪、培养和对潜在客户的挖掘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大数据营销应该作为公司长期的营销战略转变规划。而且在这长期的规划中,可能也会遇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大数据在保险营销中的风险及防范首先,从大数据的“大”来看,数据量的庞大就是大数据营销中首先被提及的风险。例如车险,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制定针对某一个体客户的费率标准问题,如果按照从车从人的费率确定标准来制定的话,可能就需要车辆使用性质、种类、产地、型号、使用区域、品牌、违章记录、索赔记录等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费率,而这些数据在一个个体上看似不很繁杂,但在已经拥有9309万辆机动车的现在(20xx年底),这数据的繁杂程度便可想而知。不仅如此,数据的保存、转移也会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各个保险公司的分公司一般是不可能有财力购买到数据仓库,那各家总公司究竟要设置多大的数据仓库来存储以几何级数递增的数据也是大数据带给保险营销的一个大难题。其次是人才。如果说数据仓库的建立是硬件上的问题,那专业人才就是保险公司在大数据营销时代面临的“软件”上最大的问题。
3总结
如前文所述,“CIO”需要的是数理统计和保险专业知识全面精通的人才,这样才能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比较、筛选得出营销的最佳方案;而且管理这一庞大的数据仓库需要不少员工,但是现如今这部分高端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内部培训也许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替代方案,但为了最专业地建立起大数据仓库,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第三是让客户最为担心的信息数据保密问题。在如今的保险市场,客户信息贩卖和泄漏已经极为严重,许多客户都接到过陌生人的电话和邮件,这些陌生人不仅仅能知道客户是谁,甚至连一些极为隐私的信息都了如指掌。一旦大数据营销在保险市场发展并成为主流,客户的信息安全能不能得到保障、客户的信息如何才能得到保障都是在保险营销中非常值得关注的焦点。
社会保险论文4
摘要:“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是社会保险事业的基本方针,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及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与时俱进,我国的社会保险体系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对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的深入研究,提出提高基金预算体系的管理能力、完善保障制度、促进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完善基金监督体系等突出问题,并在文中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方法,给社会保障事业的统筹谋划提供些许方向,推动社会保险事业的法治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优化措施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下,为使财务资金更好的支撑社会保险,所建立的一种用于支付社会大众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固有资金。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随着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重视程度的上升,相应的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应运而生,保证各项基金足额发放、确保社会群体保险基金应收尽收已成为社会保险事业的主旋律。新会计制度下,合理编制基金预算,强化收支预算执行也是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重要任务,为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基金核算分析,稳妥开展基金投资运营在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中占领一席之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保险事业尤为注重全面降低基金运行风险,通过制定内部监督制度、优化基金管理内容、提升基金建设水平,进而推动社会保险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及风险控制现状
(一)基金预算体系管理力度不够
虽然各地政府及各级人社部门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基金预算体系的管理力度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编制方法较为落后,仍在使用以上年决算为基数,结合本年度增长率,从而确定预算指标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预算编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2)社会保险缴费周期过长,拖欠缴费现象严重,难以保证基金预算的平衡性;(3)基金预算收入来源模糊,基金结余资金的投资收益未在基金预算中反映,收入列示不完整,可能存在腐败现象,不利于对基金预算收入的管理,进而对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产生不良影响[1]。
(二)保障制度尚未完善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成长时期,现有制度仍需完善。其一,生育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狭窄。在就业过程中,许多职业女性因生育的问题,就业成为职业女性的难题。同时,不同地区的生育保险待遇不同,没有统一的生育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呈现不均衡性。其二,工伤保险注重物质保障,对因工伤而不能继续工作员工的康复保障不够。此外,工伤认定标准不清、内容不全,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兴起,高危行业的工伤频发,由于工伤认定标准不清,导致工伤保险的运营管理不规范,职工得不到充分保障。我国目前对工伤的认定内容有十项,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工伤的表现形式远远超出这十项内容,因此,工伤认定的内容需要完善。
(三)基金存在贬值风险
随着社会保险基金覆盖面积扩大,民众参与社会保障的人数逐年增加,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刻不容缓。社会保险基金具有长期性,属其他应收款会计科目,部分地方政府和人社部门未意识到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简单的进行基金收付管理,降低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益回报率[2]。同时,社会保险基金数量庞大,经常被用于应急事件,存在乱用、挪用现象,使财务风险程度上升,难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由于基金数量巨大,银行为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民众存储保险基金,这类基金存储周期较短,同时受到通货膨胀和利率浮动的影响,社会保障基金存在贬值风险。
(四)基金财务制度监管有待加强
从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现状来看,监督体系的作用被弱化,监督过程相继出现问题。第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监管不到位,内部监管人员岗位职责不明晰,不能保证预算编制和决算的完整性,预算执行阶段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预算方案在落实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阻碍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体系的完善。第二,基金支付管理缺乏有效监管。随着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普遍落实,基金支付面临着被恶意欺诈的风险。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部分退休人员多次跨省缴纳养老基金,过多领取养老基金;有些未到退休年龄的人员提前申领养老基金;甚至有些人员死亡后,其亲属不报停,继续申领退休基金等。以上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在基金支付管理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管控,导致基金支付的欺诈现象频发。第三,对会计核算体系监管力度不强,不能及时监督财务人员处理基金欠缴费问题,使财务风险程度加深,制约着财务管理制度的日趋完善。
二、优化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及风险控制措施
(一)提高基金预算体系的管理能力
基金预算体系是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基金预算体系不仅可以满足当下社会整体要求,还能为未来预算体系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首先,转变传统基金预算编制方法,综合应用预测法、增长法等,根据零基预算原则,将保险缴费人数、缴费率、缴费基数等数据按照科学方法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本年度预算指标,增加预算指标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其次,地方政府和人社部门应加强征缴力度,应用强制力和约束力加快社会保险缴费进程,缩短缴费周期。同时,人社部门需提高对社保征缴情况的关注程度,承担收支平衡责任。最后,将基金预算的收入全部纳入基金预算体系,不仅要将新增的预算收入及时纳入,还要重点关注社保结余资金投资收益的纳入,不仅可以保障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的完整性,还能有效避免不当行为,完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体系。
(二)完善保障制度
人社部门需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对制度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针对生育保险制度问题,人社部门需适当扩大生育保险的保障范围,给予职业女性更多就业权利,同时,需加强对育儿假期的待遇关注,适当延长男性带薪假日,减少家庭压力;建立统一的`生育保险待遇及制度,降低各地区间差异,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针对工伤保险制度问题,人社部门需先建立工伤防范措施体系,提高职工对工伤风险的认识,减少工伤发生的概率;对于因工伤而不能继续工作的职工,人社部门需将物质保障与康复保障并重,适当承担员工的部分康复训练费用;针对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进行评价和认定,明确工伤认定标准,规范工伤保险金的运营管理,对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进行评定,也能增加工伤的认定内容,保障职工的基本权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可以进一步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提升民生的幸福指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条件。
(三)促进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其核心在于基金的收支管理,要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就需要不断优化基金管理水平。各地政府及人社部门需充分认识到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性,结合社会保险基金当前情况,加强对财务人员综合素养的培养力度,精准制定收缴实施细则,强化社会保险基金信息化建设,改善基金收支管理能力,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进一步促进社会基金保值增值。此外,在社会保险基金中引入商业化机制,适当利用商业保险为参保人员的社会保险提供更多保障,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将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持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范围,在确保投资渠道安全的同时,降低基金财务风险,增加社会保险基金价值。同时,将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宏观调控对其影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效用,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降低基金财务风险[3]。
(四)建立健全基金监督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监管体系,不仅为基金政策贯彻落实提供有力的保证,而且为日后社会保险基金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各地政府及人社部门需从各个方面完善基金财务制度监督体系。一方面,需加强对社保基金预算的监管,结合基金政策实施情况,落实监督管理工作。根据权责一致原则,明晰内部监管人员职责范围,积极参与基金预算的编制和决算,协助决策中心制定合理的预算方案。另外,强化对预算方案执行的监督,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时动态监控,切实改进预算方案的不足之处,推动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另一方面,严格监督控制基金支付管理体系,维护个人基金信息管理系统,对申请发放各项基金人员的参保信息依次核实,确保其医疗状况、退休年龄、失业证明、工伤认定、生育情况等信息真实有效,各省联动,避免骗领、冒领、多领保险基金现象发生。同时,强化对会计核算体系的监管,建立内部审计小组,定期检查基金财务制度落实情况,及时督促财务人员处理欠缴费现象,保证基金收支平衡,降低财务风险,进一步促进基金财务制度监管体系的完善[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稳步前进息息相关。社会保险体系应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断探索实现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目标蓝图。在积极完善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制度过程中,社会保险事业仍然存在基金预算体系管理力度不够、保障制度尚未完善、基金贬值风险、基金财务制度监管有待加强等重点问题。各地政府及人社部门需严肃对待上述问题,结合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实际情况,切实解决以上问题,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添砖加瓦,也为社会保险事业的稳步前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徐文娟.浅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及风险控制[J].商讯,20xx,201(11):55-56.
[2]王冬梅.浅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及风险控制[J].纳税,20xx,251(35):239-240.
[3]董延涛.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及风险控制办法探究[J].知识经济,20xx(15):42,44.
[4]徐铭徽.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及风险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xx(06):238.
社会保险论文5
1加强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1规范社会保险信息化工作流程
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处是全局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将规范工作流程纳入到重点工作中来。首先,要将处理环节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对同一类业务不同处理环节的分类处理,做到既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坚持业务办理过程无错漏。其次,就是要对整个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顺序,使其紧紧相扣,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形成完整的办事程序。最后,要规定严格的管理权限,将所有经办人员的管理职责和业务范围进行严格、详细的规范和界定,并对信息系统中各岗位的操作权限进行严格限定,避免出现推诿扯皮和越权办事的情况。
1.2加快推进铁路企业职工数据库建设
为了提高企业数据建设的准确性,企业必须要建立基层单位与铁路企业统一使用的数据库,通过权限分配,各单位用户在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对数据进行一个预操作记录,只有在铁路企业审核批准后才能对数据库进行修改、补充和维护。同时要将各险种纳入同一数据库管理,将各险种的数据进行匹配,建立包括各险种信息数据的全险数据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的准确性。
1.3创办专业化网络平台
为了促进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的规范化管理,企业还应该创建专门的社保网络信息平台,规范网络平台的业务流程。首先,要规范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权限,明确社保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避免其他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提高网络信息平台管理的安全性。其次,还应规范网络信息平台的业务流程,参保人员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提交入保申请,再由社保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和办理,申报成功后社保管理部门再将审核结果反馈给基层单位和申报人员,从而节省了社保申请和审核的时间,还能补充企业的数据资源库,提高社保管理工作效率。
1.4加强职工资料信息的系统管理
社会保险作为参保职工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是基本生活的一种保障,与职工的一生息息相关。因此,进行社保信息系统建设,就必须要将这些记录内容纳入系统管理中,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进行各项社保业务经办,同时也要将经办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形成数据日志,做到对历史内容的记录延续,并且逐步形成完善、齐全的社保电子档案,以备历史查询和决策者参阅。
2结语
铁路企业实施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一套专业的管理系统,用于数据收集、存储、整理和传递等,从而为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系统、全面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根据铁路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应着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企业职工数据库的建设,并创办社会保险业务平台,以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险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险工作的效率。
社会保险论文6
一、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的地位及影响因素
1.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中最主要的就是社会保险,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人为本,将员工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加强社会保险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使他们能够更加专心地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利益,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树立全面的社会保险意识。
2.对员工队伍的稳定作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首要动力就是人力资源,但是目前企业存在员工流动性较大的问题,制约了管理工作的开展,为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是延续企业员工利益的主要手段。通常,员工要获得社保最终收益,要同时依靠自身为企业的持续性工作和企业缴纳的社保基数。如果员工更换工作较为频繁,或长期待业,则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保基数低,不利于员工社会保险的受益,也会对退休保障带来不良影响。企业积极执行社保制度,能够有效减少员工流动,对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具有增强作用。
3.对企业生产力的提升作用。社会保险体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利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员工福利息息相关。企业执行良好的社保制度,不仅有助于员工形成心理的安全感,为他们提供了切身利益,也能促使他们对企业忠诚的转化,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综合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适当增加为员工缴纳的社保基数,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能够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增强企业凝聚力,从而实现提升企业生产力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对社会保险的影响因素
1.管理模式。一方面,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社保制度,而是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只重视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一些企业没有配备专职社保管理人员,或者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仅是对工资、档案等方面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员工的制约和控制,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2.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对社会保险作用的发挥具有直接影响。但是目前企业的激励机制并不合理,绩效考核单纯依靠工作完成情况衡量,没有确立员工的主动地位。社会保险是激励机制的一种,但在实行中却讲求平均主义,甚至论资排辈,年轻员工的福利待遇较低,不能发挥对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效果。
三、加强企业社会保险的建议
1.更新管理观念。企业要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社会保险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参考和借鉴成熟的社保管理模式,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工作当中,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为员工提供畅通的意见平台,收集并采纳合理建议,重视员工对企业社保制度的意见,真正做到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将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适当调整社保基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提供动力支持。
2.加强社会保险管理。首先,企业要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社保制度,制定相关岗位的工作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对在岗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规范奠定基础。其次,企业要贯彻落实社会保险制度,统一申报社保基数,定期将企业员工的工资或其他收入情况上报政府社保机构,在审核之后根据相关政策及时缴纳社保费用,规范社会保险的申请和变革程序。再次,将社会保险与绩效考核有效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公正的工作评价制度,对优秀员工适当增加社保基数和其他福利待遇,或者通过绩效分配社会保险。
3.增强社保管理的透明度。企业可以借助多种传播方式,定期将缴纳的社会保险情况向员工公布,自觉接受工会和广大员工监督;加强对社会保险办理部门的监督检查,接受员工对社保缴费记录的查询,并向员工提供专业指导,如果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及时核查解决并告知员工;设置举报投诉机构,及时处理投诉情况,但要做好举报投诉者的信息保密工作;严格处置没有履行社会保险缴费登记工作的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社保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综上所述,而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趋势,企业保持有利地位的关键因素即加强社会保险。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保管理,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论文7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的流动性,企业的不主动缴费以及国家制度上的不健全等原因,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享受到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这将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应逐步解决城镇和农村不同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降低社会保险的参保门槛,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能够覆盖全体农民工。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险 改革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现状分析
(一)关于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对于农民工的概念,学术界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词汇,国外有的叫劳工,还有的叫移民工,农民工在英语中叫“ImmigrantPeasant”(农民移民)。西方社会与中国一样,都在某一历史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劳动力,也就是我们称呼的“农民工”,它是指大规模的离开自己的原先居住地进入到城市中去的现象。
笔者认为,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社会群体,其产生的条件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它产自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从广义上讲,农民工包括两部分群体,一部分指拥有本地农业户口并且在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企业务工就业的的农村劳动力,另一部分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进入其他城镇进行务工就业并且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从狭义上讲,农民工就仅仅指后一类外出务工人员。综上所述,笔者把农民工定义为,现有的农业户口人员,在户籍所在的乡、镇企业或远离户籍外出其他城镇务工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我国,农民工的数量正向着逐年递增的趋势上升。
(二)农民工社会保险方面的现状
社会保险是政府在劳动者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等情况下,向其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能缓解投保人所处的困境,维持其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截至目前,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最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各省市都对企业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提出了要求,然而这一政策不仅没有得到企业主的拥护,也没有得到广大农民工的支持。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而接受调查的农民工,83.2%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90%以上根本就没参保。一份最新调研显示也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工参保率仍偏低,在“五大社会保险”中,除工伤保险已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参加外,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每年的退保率又在40%左右,医疗保险的平均参保率为10%左右,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目前仍与绝大多数农民工无缘。时至今日,即使参加了社会保险,有些地区却出现了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而退保率升高的现象。
二、农民工社会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参保方式、具体政策上的不平衡
尽管各地政府一再强调和落实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并为此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各地区的政策差异性较大,参保条件、方式及参保率都出现了地域性的差异和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而农民工参保率低,已成为落实农民工参保问题的根本症结。而导致参保指数低的原因具体如下,一些乡镇政府为保证其政治、经济效益盲目的进行招商引资,由于农民工参保手续繁琐,成本较大,一般乡镇企业对于这些问题都相对敏感和不情愿。因此一些乡镇政府经常以“农民工不参保”作为招商引资的先决条件,从而损害了农民工的自身利益。
其次,一些乡镇政府虽然积极倡导乡镇企业为农民工投保,但农民工主观意识上不认同社会保险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保障,也导致了参保率较低的现象普遍发生。年纪轻的农民工认为自己身强体壮,他们往往认为:趁年轻多挣些钱才是硬道理,一方面养家糊口,一方面作为自主创业的原始积累,因此,这一类农民工群体更看重眼前利益,一般不会为明天的“钱”在今天“买单”而又因其年轻,发生重大疾病的几率较低,其就医方面的支出水平较低,从而会弱化其忧患意识,普遍不会为年老后的就医问题考虑过多。而中年的农民工虽然具备一定的忧患意识,但由于家庭负担过重,即使企业愿意给他们办理保险,他们所得的收入已经无力支付社会保险的自缴份额,因此,这一类农民工群体往往希望企业给他们多涨些工资,一般也不会考虑个人的社会保险问题。
再者,就业压力的增大,从城市逐步蔓延的乡镇、农村,农民工群体往往在务工就业中处于被动的位置,由于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特别是对于那些专业技能不突出的群体往往只能从事替代性较强的简单工作,因此,这一类群体往往在就业上没有选择的权利,为了挣钱,只能向招聘企业委曲求全,周而复始就导致了参保率低等问题的恶性循环。
(二)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特征与社会保险体制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民工另一个更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其就业的“流动性”。由于其流动性较大,对于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体制而言,是基本无法满足其长期缴存和投保的。这也是农民工普遍不参与社会保险的根本症结。首先,由于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较大,导致其不可能在每一个就业单位签署正式的劳动合同,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社会保险的缴存,计划了流动性与社会保险体制的矛盾。其二,由于其就业的流动性,所带来的社会保险的转移手续问题。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明确规定:“养老保险的统筹单位为县市级,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时只转移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转移社会统筹资金。”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发生,一是社会保险手续在超出县市级转移上没有明确的`受理单位,这就加大了社保关系转移的难度,使办理手续的更为复杂。二是由于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时只转移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转移社会统筹资金。大部分农民工不可能在同一城市连续缴纳十五年的养老保险。因此,日后很难享受到参保的待遇。
综上所述,农民工群体出现的社会保险问题不仅受到个人主观意识的制约,而根本的问题则是农民工的工作流动性与社会保险体制间的矛盾问题。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保险体制改革是解决农民工参保问题的根本途径
引导社会保险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要求。
根据农民工的流动性特征,必须改变社会保险体制现有的城乡统筹体制,只有改变现有的城乡统筹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异地就业参保手续的复杂性和不连续性。与此同时,简化社会保险的转接手续,建立全国范围内的集中缴存和管理系统,从而减轻企业对农民工投入保险的压力,推动企业积极响应农民工参保的社会号召,逐步实现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时,不仅转移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同时转移其社会统筹资金。从而使农民工真正的享受到在全国范围内任何城镇都可以办理续缴、补缴等社会保险相关工作,便于农民工流动到其他城镇或回到户籍所在地之后,能够尽快地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到现工作地或原居住地以完成社会保险的接续工作。并且累计缴存十五年后,农民工可以在户籍所在地及非户籍所在地的,凡是有过缴存记录的城镇都可以享受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同时,实现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险统筹管理,完善城镇居民的户籍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快城镇居民信息共享,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工作适应市场经济信息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二)提高农民工自主意识,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监督机制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体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自主意识,转变其旧观念,普及社会保险知识,使农民工群体了解社会保险,通过各项针对农民工便捷有利的体制改革及措施的实行,让农民工真正放心的办理社会保险,并且对于那些已经参保的人员,加强其后期的社会保险工作,这类群体是我国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先进群体,其对于广大农民工的感召力、影响力较大,使他们能够现设说法,有效改变农民工的陈旧观念。同时,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农民工开通绿色通道,实现简化程序,优先办理。社会保障部门要对广大农民工群体的参保工作负起责任,农民工的有序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等社会和谐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其的投入和管理;
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不仅对农民工得雇佣企业实行强制性监管,而且要对社会保障部门进行严格监管,监管部门要勇于承担,完成企业和社保部门的双重监管工作,从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
[2]赵曼、杨海文:《21世纪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xx年。
[3]周倩:《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探析》,《律师世界》,20xx(5)。
社会保险论文8
【摘要】由于收到户籍和土地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都没有得到应有保障,而城市化最本质的含义就是要积极的促进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型,因此,要想使城市化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间的关系就要给予及时、妥善的处理,从而使城镇职工与农民工间的利益关系能够得到有效平衡。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解决思路
前言
目前,就我国当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现状来看,不论是体制还是政策制定的理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很多农民工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保障,而对于其社会保险问题的解决,不论是对国家还是社会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对这些问题给予妥善的解决。
一、加强户籍制度改革
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应逐渐取消原有户籍制度,以及相关的各类带有歧视性的制度。原有户籍制度的实施,使得很多农民在获得应有权益过程中受到诸多阻碍,或者是受到不公平待遇,进而使得农民工对相关制度的实行,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常常抱着一种质疑和抵触的心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几各种歧视性制度,所以,要想使农民工权益得到一定保障,首先就要对原有户籍制度进行全面改革,逐渐实现农民工的迁徙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很多工作稳定,以及能力较高的农民工安心在城镇落户,同时也为我国“三农”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二元现象的解决奠定良好基础。
二、优化企业劳动用工体制的制定与实施
当前,大多数农民工的权益难以得到有力保障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用工企业,尤其是各类民营私营企业实施的用工制度的不合理。大部分企业在招用农民工时,通常都不会签署用工合同,对于农民工的权益也没有给予其他任何保障,也有一部分企业虽然签订了相应合同,其内容也都是各种霸王条例,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根本无法起到任何有力作用。在这种状况下,农民工的权益不仅失去了应有的法律保障,同时,这也是引发大量劳资纠纷事件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这类情况得到有效解决,就必须要针对当前农民工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劳动用工制度,并不断加大其制度的执行力度,必要的时候,针对特殊情况,各级主管可以采用强制手段来督促相关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用工制度,从而使其制度得到真正落实。
三、完善农民工社保关系的转接与接续制度
农民工保障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要考虑到怎样做好与现行制度的衔接,还要全面顾及到其制度是否能够满足农民工的特点与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应结合农民工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农民工适当的纳入城镇保障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工在工作场所、工资收入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要想这些不确定因素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进而有效避免各种纠纷问题的产生,其相关部门就必须要设计出一个能够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在出城乡和地区之间灵活转移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各项制度能够顺利实施,同时也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创建符合国家企业与个人需要的农民工社保制度
在对社会保障水平基线进行确定时,其相关部门必须要谨慎,其相关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到某些措施与基线一旦出台和确立,往往只会存在上升趋势,而很少会出现下降的状况。相关研究学者曾提出:对于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一定要注意其体系的设计费用不能太高。社会保障对于利益格局的调整有着直接影响,所以,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及城镇居民的社保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状况下,必须要谨慎执行,因为一旦初始保障基线定高了,不仅会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也会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也会对农民工的权益造成一定损害。
五、更新农民工社保制度基金筹集机制
农民工社保制度在具体运行中常常会遇到基金短缺的状况,所以应积极拓宽新的筹集渠道,并创建科学新颖的基金筹集机制。首先,可以通过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来调动用人单位帮助农民工缴纳设社保费用的积极性;其次,对于一部分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可以适应合理的承包土地转让制度,并利用其土地转让费用来作为社保基金,并折算成本人一定年限的个人账户积累额度。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工积累个人账户,也有助于提升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的提高;最后,农民工输入城市及输出地区应建立一种完善的横向财政支付机制,以此来对农民工给予一定补偿。
六、优化立法与司法工作和保障措施
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保障对象不明确,资金来源不稳定,以及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都给社会保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要想使农民工社保工作能够向规范化发展,就必须要建立起符合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最重要的是要制定出相应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政府的带领下,使各方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从而使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七、结语
总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政策,其中社会公平就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拥有享受政治、发展等权利的平等地位,但是就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看,其针对的主要是城镇职工,而对于规模较大,具有较强流动性等特征的农民工却没有给予应有的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与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解决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李梅.基于社会保险法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xx(12)
[2]俞娇娇.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着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现代商业,20xx(15)
[3]刘传刚.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xx(8)—9
社会保险论文9
一、社保基金管理工作问题突出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当地政府的工作力度不足以及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其次,企业职工对社保参保的意识不够积极,由于缺乏充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让许多企业职工对于社保制度不了解而存在许多偏见与误解。再次,在社会保险基金征收方面还没有做到应收尽收,逃避参保缴费现象比较普遍,按规定社会保险费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征缴,但有些企业在申报缴费基数时故意少报瞒报工资总额,造成社保基金征收率普遍偏低.最后,目前国家或省尚未开发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化软件管理系统,各地管理系统各行其是,很不规范。
二、加强我国社保基金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一)完善法律法规
切实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有效规范化管理必然离不开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我国政府应该加快对社会保险法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速度,并且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各经办机构、地方税务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以及关联财政部门的权力与义务,强化相关部门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工作力度,同时通过规则制定,强化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杜绝操作中的违法乱纪现象。
(二)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力度
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力度是为了能够进一步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管理与保值增值。因此必须加强制度的完善与管理工作的全面性。首先,要切实加强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建设,要将劳动保障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地方税务部门、各级银行及金融机构、监督审计部门以及监察部门等统统纳入到网络化管理体系当中来。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对社保基金运营管理工作的健全与完善,要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工作实现全面化与精细化,对每一项社保基金的收入情况和支出情况都进行相对独立的管理与控制,双管齐下的实现对内部操作程序的跟踪监管。再次,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基金在管理方面的透明度,要让每一分钱都明明白白的收和清清楚楚的花,要端正态度接受社会公众及媒体的监管与督促。最后,加快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渠道开辟,为了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管理与有效的保值增值,确保社保缴纳人员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强对保值增值渠道的开辟力度,增加投入渠道与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回报方式,最大限度提升资金的投资回报率。
(三)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参保宣传教育工作
社保能够充分实现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全方位的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提升她们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目前虽然我国社保参保人数在逐年上升,但参保总数在我国全部人口中的比例仍然较低,这一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而言,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保参保工作的积极宣传和正确引导。首先要通过各种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其他信息传播工具加强对《社会保险法》及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塑造力度,要努力提升群众对社保制度的信任度和依赖感,提升社会大众对社保制度及改革工作的支持力度,从而最大限度扩大社保缴纳人群,扩大社保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保体系。
(四)提升社保基金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的及时收集与使用对于社保基金的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努力提升社保基金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首先,要加强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网络系统,要建设包括省级、市级乃至县级单位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网络,并将这些网络集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系统。其次,要通过网络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充分实现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工作相关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效率,实现个部门之间的网络互通,确保社保信息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快捷的相互传递。再次,要加强对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努力整合各项资源,为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与技术支持。
三、结束语
社会保险制度的全面实行,不仅有利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提升,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保基金是社保制度及具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所以必须加强对该部分的水平提升和制度完善,确保社会保障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社会保险论文10
关于我国社会保险风险险源,人们只能通过不断的努力,尽量减少因风险带来的损失或建构社会保险风险预警体系规避风险。
一、我国社会保险风险阐述
社会保险风险是指政府在对社会保险制度做出安排时,由制度环境变量、制度设计缺陷与制度实施缺少效率等因素所产生的对社会保险本身施加的风险影响。社会保险包括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从人出生到人老年这一过程,国家提供生育、看病、事故补偿、失业等一系列的保障,以尽量减少社会成员的不确定损失,分散个人因损失遭受的风险,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但是作为人制定的社会保险制度,就必然会因为认识不够全面、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因素而导致其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人们只能通过不断的努力,尽量减少因风险带来的损失或建构社会保险风险预警体系规避风险。
二、我国社会保险风险险源
1.我国社会保险的.制度风险。所谓社会保险制度本身的风险是指由于社会保险制度缺陷或运行机制紊乱而造成的风险。一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存在缺陷。我国“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最大缺陷是由回避“转制成本”问题所造成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导致养老保险制度在转型过程中存在重大隐性债务。二是社会保险筹资制度不完善。筹资比例不太合理、筹资渠道比较单一、筹资范围较窄等因素,都使得我国社会保险筹资存在较大风险。
2.我国社会保险的财政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养老保险带来的财政风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转型过程中形成了的巨额隐性债务,加之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国的养老成本迅速加大,这旧债和新账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二是失业保险带来的财政风险;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国有企业等改革,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但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工人,失业保险支出不可避免的增大。三是医疗保险带来的财政风险;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行,对社会成员的普惠力度加大,国家用于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这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且我国逐步的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这也无形中加大了财政风险。
3.我国社会保险的收支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高失业率加大了社会保险的收支风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目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高失业率。它带来了较大的收支风险,一是失业人口增加,而这个大都是国有体制改革导致的结构性失业,他们在职时都缴纳了失业保险费,因此失业后必然可享受失业保险,这使得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必然加大;二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乏一些人因长期找不到工作致使生活贫困,使得贫困人口增加,这又增加了社会保险对贫困人口支付的风险。第二,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较薄弱,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到来,给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造成了巨大压力。我国特有的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如基数大、速度快等特点既加大了我国养老保险的风险,增加了养老支出,又加大了我国医疗保险风险,老年人更需要医疗保障用于解决看病的费用,使得不至于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4.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立法滞后。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行采取的是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不易形成全国统一规定,各地各具特色,法律的强制性不够,社保基金征缴困难。二是权责不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事权划分不明确,社会保险各主体职责模糊,使得社会保险制度不能正常运行。三是管理不善。由于社保基金管理不严,出现了大量冒领行为,增加了社保基金的不正常支出额度。再者由于一些企业为解决短期资金困境,采取“提前退休”、“买断工龄”等方式,这无疑将就业矛盾转化为了养老矛盾,治标不治本,增加了养老保险的支出,还是增加了社会保险的总支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社会风险。关于我国社会保险风险险源,社会保险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系统,当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险出现风险并可能产生危机时,就必然会导致其社会保险出现社会风险。表现在居民对政府的信誉产生信赖危机,当居民因失业、年老、疾病等原因失去收入来源时,会对生存产生绝望,从而危及社会稳定。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险收支风险、社会保险制度风险和社会保险社会风险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社会保险收支风险是社会保险风险的表象,社会保险制度风险是社会保险风险存在的根源,社会保险社会风险是社会保险风险的结果。
社会保险论文11
【摘要】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前提和根本保障,它对于社会团结与稳定、公民权益的保障等均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因为我国的起步较晚,加上法律规范的不健全、执行力度的不足、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因素,使得国内一度面临着社保基金的安全风险、贬值危机。所以说,在全面、综合地考虑国内现状的同时,参考国外一些先进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控制;执法力度;道德危机;分析与探究
一、国内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出现的相关问题
(一)目前法律规章的不健全、不完善
依照人力资源部门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国内五项基本社保基金总计金额将近两万亿。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养老保险基金,占比约为三分之二,之后就是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工伤、生育。同金融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领域的法律监管相比,社保基金的法律管控有着一定的差距,亟需专门性的行政法规来加强监管工作。此外,由于有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实际的运作中缺失可靠、有效的数据资料作为参考,增加作业难度、拉低监管水平。对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之前的数据,加强行政监管的力度,建立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更好地保障社保基金监管的运行。
(二)基金监管的执法力度缺失
前几年,国内发生了社保基金案件,完全表明了中国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性管理工作不够到位。但与此同时,政府机构便加强了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补充和完善行政主导型的监管机制。但在实际的工作环节,常常由于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少、监管力度不强等因素,而令监督力度下降,进一步导致社保基金的安全性风险及其他隐患。
(三)所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和监管,早已有相关的条文,但这些规章条例通常只关注社保基金账面上的安全性,从而忽略了随经济进步可能出现的贬值、货币膨胀等现象。根据有关规定,财务机构必须按照社保机构的建议和要求,在双方协商的前提下,提早把基金进行相应处理。
二、社保基金的有关理论研究分析
(一)社保基金征缴过程中出现的状况
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前期交付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会导致很多的逆向选择行为,从而干扰了整个社会保险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除此之外,参保单位比基金征缴部门更加熟悉本企业的员工数、薪资情况等,要想尽量降低征缴额、减少费用支出,特别是社保基金监管力度缺失的前提下,参保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更有理由想尽办法来躲避社会保险费的交付。当这种不良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时,便会有更多的单位来效法,一些之前按规定缴费的公司也会受不了利益的诱惑而产生这种违法的念头。而对于社保参保人来讲,特别是在医保方面,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人通常不会选择保险;相反,其余的身体不太好更愿意积极主动地购买保险。再比如,在工伤保险这一项,一般来说是出现工伤事故较多的单位更愿投保,而对那些较少发生工伤事故的企业来说,参与投保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二)社会保险的发放环节中出现道德危机
在这一时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道德危机,严重扰乱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进而影响到社保体系的发展进步。社保待遇发放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类骗保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欺诈”。举例说明,当领取养老保障金时,借助多种手段隐瞒被保人死亡,进而继续领用的现象层出不穷。故意夸大疾病事实、小病大治或顶名进行住院治疗、购买医保目录范围之外的禁用药品等都是引发医疗保险欺诈行为的关键原因,这也将会给社保基金带来更多损失,干扰国内社会保险体系的构建、完善。
三、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方式的选择及立法的完善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的探究
根据我国现行的金融管控机制,其选用的是分行业管理理念,也就是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明确分工的管控原则。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信托业也由银监会控制。所以说,在这种监管模式下,我国应当继续坚持单一的监管体制,并依靠专门的部门实行社保基金的管理。除了健全现行的以行政管理为主、财政和审计监控为辅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外,还需要及时强化各种监督力量,构建合理的监管体系,实现社保基金的'安全监管。考虑到国内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健全的体制,有关规章也不够完善,因此更适宜选取数量限制模式。伴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及法律规范的完善,今后可以慢慢地完成由严格数量控制监管到审慎人员监管的过渡,努力探索社保基金投资风险及收益的最优模式,实现富有弹性的管控。
(二)社保基金监管的立法建议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奠定了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立法基础,然而,其也有尚未完善之处,即便是已经设立了社保监控机制,作出了行政、财政、审计等各种力量的监督规定,但对于相关违法行为如何处罚却始终没有达成一致,处罚力度未有一个明确的限定,过重或者过轻的处罚,都不利于有效、合理的社保基金监管机制的形成。同时,国内的法律体系当中,缺少对于社保基金犯罪的明确处理规定,从而无法对骗保、挪用社保基金等行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所以,健全国内的社保基金监管立法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强化自律制度,也应紧密联系其他机构。四、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保险基金对于整个民生安全的重要性,其关乎着社会的整体运行状况。所以说,构筑符合实际需求的基金监管机制,从而更好地为社保制度的平稳运行提供保障,是亟待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晓义.走向和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60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xx.
[2]胡继晔.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博弈分析[J].管理世界,20xx,(10).
[3]李曙光.立法背后的博弈[J].中国改革,20xx,(12).
社会保险论文12
一、企业社会保险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支持企业长久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想实现其长久、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稳步、扎实地做好保险管理,为员工提供安定、长久的保障,传统的国企保险未能纳入社会管理体系,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企业保险纳入社会保险管理体系,不仅减轻了企业经济负担,同时,也为企业员工保险权益开辟了全新的出路,使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企业有了充足的经济效益空间,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自身的信誉、形象等又得到了一定提升,自然会引来更多的优秀人才,内部员工也会更加积极努力地贡献并服务于企业,在人才的支持下从而获得更加长远、健康的发展。
(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推动国企保险纳入社会化管理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因为通过社会保险能够实现国企职工与打工者在保险利益分配方面的平等化、均衡化,维持打工者的心理平衡,维护社会的安定,使企业的劳动者都能公平、平等地享受社会福利,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打造出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国企构建社会保险管理模式使自身的保险管理纳入社会体系,使企业融入社会发展大环境,维持社会和谐良好的环境。
(三)支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历了改制改革重组等过程,要想适应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逐步创建并形成现代企业制度,达到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经营目标,企业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切实按照国家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形成的制度和规定,积极参与市场化经营与管理,积极改革并完善传统的管理制度,逐步推动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保险管理纳入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从而减轻企业自身的财务负担,也调动员工参与市场管理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逐步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国企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健全完善的社保管理制度有待确立
不同国有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面临不同的发展形势,自身遗留着不同的问题,受传统的保险管理理念的影响,使得社保管理模式的构建举步维艰,国家虽然在相关方面出台了各种文件、制定了方针和政策,然而,实际贯彻执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使得科学有效的社保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建立,影响了企业社保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员工缺少有效配合
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国有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然而,很多企业由于缺少宣传教育与引导,再加上员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缺少配合的积极性,一些关键且重要岗位的员工,例如:社保审核、审计人员存在自私心理,缺少对社保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实际工作中问题重重。
(三)没能实现公平与效益的有效协调
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最关键是要协调处理好效益与公平间的关系,然而,更多的企业却在这两者间出现了偏颇,强调公平,忽视了效率,使得社会保险制度自身无法充分、高效地在企业运转,单纯重视效率,则导致了一些不公平问题,引发了矛盾和危机,也阻碍了社保管理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加大对社会保险的宣传教育
传统的国有企业的保险管理未纳入社会管理体系,企业在职员工的保险全盘由企业或国家承担,国企职工能够充分地享受保险福利待遇,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逐渐改革了保险管理制度,将国企、事业单位保险纳入社会系统,实行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模式,这对于一部分长期享受传统国家保障制度的员工来说是一大挑战,会产生抵触与排斥情绪。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做好员工的内部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召开思想交流会议等进行宣传教育,使员工意识到企业保险社会化管理的长远益处,从整个社会的发展、企业长久经济效益等方面去分析,让员工能够欣然接受地配合企业社会保险管理。
(二)积极完善社会保险办理服务体系
创建完善的社保机构体系,打造出专门的社会保险部门,并内设健全、专业的部门与职位,为社保办理提供健全完善的服务,形成健全完善的社保制度规范,以及业务办理流程,同时,也要加大对社保机构内部各职位的培训与培养力度,使他们积极学习并掌握社保办理的各项业务、各种操作,形成细致、具体的'岗位职责划分,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确保各个部门、岗位都能遵规办事、合法履行职责,实现企业社保管理的公平化、透明化,确保各项工作都严格依照规定开展,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企业员工利益,同时,强化监督与检查,对社保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行为、作风进行全面、彻底的监督,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与责任意识,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主动积极地履行工作职责。
(三)设置层次分明的责任岗位
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其中各个岗位的职责力、执行力非常重要,必须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设置全面到位、且层次分明的职责岗位,而且确保各个岗位人员都能注重履行社会保险管理职责,积极践行国家的保险方针和行政制度。根据保险工作需求,以及国家的相关规定,至少应该形成以下几大岗位:业务岗位、财务岗位与规划监管岗位。业务岗负责贯彻、落实相关的保险制度和政策,负责各种社会保险业务的办理,创建并维护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等;财务岗则负责严格按照科学的规定保障资金的到位与运转,规划监管岗则负责严格监督业务岗以及财务岗的各项工作,负责整个企业保险的计划、规划、运行与监督,为企业制定科学的保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方针。
(四)重点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与核对管理
要想使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步入正轨,就必须及时加强企业社会保险支付与缴纳管理,确保企业能够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第一,把缴纳社会保险纳入员工工作考核范畴,使其成为企业员工工作业绩考核依据之一,对于不能及时缴纳保险基金的员工或者配合度不积极的员工则应加强劝导与教育,提高群众配合的积极性。第二,保险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做好保险征缴工作的核查、核对、分析与直接工作,并形成工作总结报告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进行提交,以此实现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第三,重点完善保险管理者的工作监督与纪律管理,使他们能够公开透明地正确处理由员工缴纳的保险基金,定期进行保险基金征缴的监督,加强核对,对于资金挪用、非法占用社保基金的工作人员和行为严格依照法律进行处理。第四,健全服务体系。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持,因为只有在健全、完善的服务支持下,才能使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逐步走向成熟,才能更加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社保服务部门,开展全面、完善的服务,使企业员工享受到社保服务的便利,以此来保证社保制度顺畅执行。
四、总结
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受制于传统保险制度,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需要积极遵守国家的相关制度规定,又要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完善自身的制度来推动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逐步实施。
作者:王红梅
社会保险论文13
摘要:在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程中,社保经办管理工作愈发受到重视,从而为经办管理服务能力的提高乃至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强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并且也需要我们不断对社保经办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强化,从而加快经办管理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建设
在我国社保体系逐步完善下,参保人员逐渐增加,由于工作愈发繁重,逐步增加的参保人员和相应的服务量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管理与建设方面愈发艰难,从而束缚了社会保险行业的发展。
一、如何加强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工作
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当中,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行业也经受了历史性的改变,窗口服务身为社会保险工作的先锋工作,获得了显著的进步,社保经办服务人员通过对所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政策的贯彻实施,却并未令广大群众的所需得到满足。将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为核心,源于提高社保经办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能力的相应方法。
(一)提高窗口管理能力
窗口服务工作在价值体系方面尤为显著,其中新思想则为不断追寻进步,具有公平、合理的价值标准,需要经办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周到的服务,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行为准则。在发展当中,需要通过文化作为根基,保险行业也应如此,应当将保险文化当作灵魂所在。保险经办人员通过长时间的管理实践,逐步建立了“外树形,内树魂”的文化,从而提高人们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以及服务意识,并且也成为经办人员坚定不移的目标及标准。
(二)有效推动经办资源的整合
社保经办资源的整合,则为目前企业在各种险种限定时,不同险种相融合的结果,从而逐步组成了机构,再通过这一机构对业务进行统一办理及管理,这也成为完善我国在社保经办管理方面的重要工作,并且在提高社保经办管理能力方面也极为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社保经办机构分成了各类险种,机构尤为繁琐,具有职能重复的现象。企业为员工办理的保险通过分别设定险种、多头进行管理的方式,会令经办资源较为分散,令信息无法被实时共享,从而令行政成本提高。不论是经办效率还是经办能力均较低,造成较多怨言,为社保经办机构在管理能力的提升方面带来恶劣的影响。经办资源整合完成之后,依照精简、统一乃至高效的方针进行经办管理,从而显著提高了经办管理在服务方面的能力,为参保人员给予更为快捷的服务。
(三)注重干部团队建设
在当前社会保险行业高速发展阶段,特别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后,经办机构在业务的数量上急剧增长,可是由于社保工作人员严重欠缺,导致了人员不足的现象。由于经办机构业务量的提升,令经办人员在工作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加,即便时常加班也较难按时完成工作。经办机构人员在数量方面无法随着业务量进行增长,从而会影响到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会影响到参保人员的信心。所以,在业务量大增的情况下,必须加大工作人员的数量,才可以令工作保质保量。并且,提升干部团队总体素质则在于强化培训,完善干部审核、奖惩制度,以此令干部的综合素质乃至专业能力有所提升,并且不断运用素质审核以及业务审核等方式,加快干部团队的综合素质,令其成为具备高素质、高能力、高涵养的干部团队。
(四)持续加强标准化建设
强化社会保险标准化的建设能够令参保人员对保险服务的所需乃至社会保险事业的高速发展给予满足,并且还能够提升社保经办管理服务的能力。业务经办流程展现出标准化、规范化的状态,当城镇居民社保在获得迅猛发展时,令参保人员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从而产生了各种险种的社会保险关系转接续办流程无法统一的状况,异地就医无法立即结算等问题,从而国家在这些方面不断加大力度给予监督、完善。在社保经办资源逐步完善中,需要打造出统一的经办程序,构成全新的办理方式,从而令经办管理服务实现标准化,保障社保制度彻底覆盖的目标得以完成。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与建设分析
(五)持续完善信息管理体系
我国在社保事业高速发展时,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并且基金数额也在持续攀升,这一状况下,令社保经办机构中人少事多的现象愈发明显,一旦想要解决人员不足及提高经办效率等问题,则需要增加人员数量,增加在编名额,提高人员素养。通过运用高科技而提高人员在办事方面的能力。由于我国社保信息系统并未真正实现统一,令信息系统联网也无法实现,从而令参保人员在异地进行就医、结算、社保关系专业等问题形成阻碍,所以参保人员具有较大的不满,需要强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持续加快经办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对于所有省市范畴中经办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加快社保数据能够实现数据统一、联网数据全覆盖等问题,完成资源信息的即时共享。面向全国范畴创建社保管理信息体系,搭建源于社保经办管理服务的网络平台,从而完成跨区域社保关系的对接、异地待遇等方面的运用,如此则能够令信息资源达成全国范畴的共享,参保人员更加适宜流动。设置社保一卡通,有效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经办效率,在我国所有范畴都可以通过社保一卡通,管理参保人员的位置和时间。
(六)强化人员服务理念
社保经办机构服务大多需要面对失业、老人、病患等人员,这些人员的社会保险经办中的弱势群体,应当给予重视,以便令工作状态有所提升,持续更新工作与服务氛围。对于工作人员,需要持续完善工作的方法以及服务设备,从而令广大参保人员能够随时通过温馨舒适的环境进行参保。并且,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建服务则为职责的理念,逐渐将我是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进行演变,令其变成职业习惯与职业精神,把参保人员的满意程度当成工作的职责所在,以服务参保人员作为出发点,为参保人员给予良好的措施。
(七)激励强化社会保险文化的建设
社会保险文化建设指的是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不但能够令在职人员拥有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还可以显著加大社会团队的凝聚力。显著加快社保文化的建设,将社会工作的特点展现出来,不断开发社会文化的潜能。透过相关文化活动的实施,极为有利于强化思想道德理念的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干部团队在文化方面的素养以及精神方面的状态,通过以人为本、廉洁高效为方针,不断为社保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并且,社保宣传工作不断提高,透过不断加强媒体对社保政策的宣传,令人们在更加关心社保、了解社保的环境中生活。
二、社保经办机构建设的分析
(一)形象标识需统一
在已经实施垂直管理的社保经办机构中,市与县名称并不相同,较易令群众出现误会,目前,需要尽可能快速的将市、县的经办机构业务大厅进行统一,内部科室都使用相同的装修风格,市、县两级社保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的标牌编号需统一,且需要具备相同样式的工作服装或服装款式,办公用品比如档案盒、稿纸等用品均设计成统一的样式及规格。
(二)机构设定统一
通过社保局的有效分析,为县、区逐一给予正确的机构科室设定规划,所有县、区都应当严格依照规定设定科室,不可任意更改,绝不可发生因人设岗的状况。
(三)业务流程统一
在五险一金逐步变成四险一金的状态下,严格执行最好的`途径、最简便的程序、最快的时间以及最佳的服务作为目标,对所有险种、所有业务范畴、报送资料、办理程序等相应环节设定准则,在降低职权互溶时,做好查缺补漏,寻求在工作当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各类业务表格应当进行统一,切不可随意印制。
(四)管理制度统一
身为建设的一个主要环节,需要融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参考外地经验,极力打造符合社保机构所需的管理制度,将机构内部的管理进行统一,提升经办能力,并需要各市、各区严格依照规定给予实施。
(五)服务标准统一
通过标准化与量化的方式评估经办服务,参保人员办理业务需进行几个环节,办公业务最长能够等待多久,均需具备一个标准及承诺,如此才可以令经办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且需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方面通过强硬的标准进行规范,真正提升经办服务的层次与品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社保经办机构中,将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制度,建设更为有利于民的服务体系作为主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需随时将完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与提升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当作首要职责,需极力提升社保经办管理服务的能力,为参保人员给予极为有利的服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建设属于全新的环节,也属于极为关键的工作,成为强化社会保险经办能力,提升经办水准的必备环节。需要通过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有效运用社会保险经办制度的特点,掌控机遇,不断努力,真正将标准化建设的特点以及成效展现出来,通过积极的工作态度获取上级以及群众的认可,加快社会保险行业科学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双凌.制度全覆盖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能力的思考———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xx(12).
[2]钱振伟,王翔,张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研究:基于政府购买服务理论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xx(02).
[3]吴振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问题研究———基于政府购买服务理论视角[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xx(07).
社会保险论文14
摘要:多元治理下的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监管机制主要指的是基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的保险基金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在多元治理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多元治理下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多元治理下的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监管机制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社保监管机制;信息披露制度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元素。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转情况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的完善,是社会保险基金健康发展的保障。多中心治理理论是一些学者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领域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从理论上看,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的监管体系可以为社保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保障。
一、多元治理下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多元治理下的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监管机制主要指的是基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的保险基金监管机制。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推行多中心监管体制的环境[1]。现阶段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监管机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了以下方面。
(一)监管机制缺乏完善
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体系涵盖了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女性生育保险等多个保障项目。科学化、规范化的监管机制有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规范运转。随着社会保险体系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以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为核心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劳动部门、事务部门及审计部门等部门都具有参与社保基金监管的权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承担着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工作,他们也是负责社会保险监管的重要结构,这种同时扮演管理者和监督者的管理模式会让劳动保障监管机制的实效性有所缺失。不同部门不同机构在社会保险监管领域出现的摩擦,也会让社会保障监管机制表现出难以协调的特点。
(二)信息披露机制缺乏完善
现阶段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制存在着缺乏透明度的问题。在信息披露渠道缺乏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难以对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和投资情况进行了解。
(三)第三方服务者的竞争排斥
在多元治理视角下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下,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往往会社会保险基金为参保人提供第三方服务。这种第三方服务机制在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等领域较为常见。一般情况下,公立医院和中小型医院是社保领域较为常见的第三方服务者。在公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及民营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中,公立医院往往具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中小型医院在参保患者不断流失的经营环境下会陷入到经营不善的境地,故而处于维持自身运转的需要,中小型医院会出现违规套取基金的问题。
二、多元治理下完善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监管机制的对策
多元治理下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监管机制的优化,要求政府部门在自身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领域的职能范围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避免其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管理缺位及管理错位的问题。在坚持依法监管的原则的基础上,政府部门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构建以独立性为特征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一)确定统一化的社保基金监管目标
现阶段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存在着多元化的特点。对不同监管机构的工作目标进行明确,可以让各个监管机构在维护地方政府整体利益的基础上,为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监管体制的监管效率提供保障。在统一化的社保基金监管目标建构完成以后,上级政府部门可以在对已经发生的社保基金案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各级政府的基金监管情况进行考核,并对地方政府在社保基金监管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展示。社保基金的动态收益率也可以成为政府部门的监管效率的考核依据。在监管目标的细化环节,政府部门需要对监管努力过程和预期结果进行明确区分。并要在构建统一化的基金监管目标的基础上,对事关社保基金安全的政策阻力进行及时化解。
(二)提升社会监督主体的监督效率
在基于多元治理模式的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监管体系下,公民和社会团体都具有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的权利。提升公民参与社会监督的意识,是鼓励公民在社保基金监管领域行使自身监督权的有效措施。根据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现状,社会整体民主意识的缺失,仍然是制约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因素。在宣扬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对公民的民主意识进行充分调动,是提升社会监督主体监督效率的基础要素。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监督体系之间具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民主监督机制在社保资金监管领域的作用进行有效发挥,可以让社保体系的.规范性得到强化。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传统的社保资金管理模式具有着封闭化的特点。为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保资金管理领域的知情权,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媒体披露社保信息,并借助媒体力量强化社保基金的征缴工作[2]。
(四)对第三方服务者的竞争规则进行完善
在社会保险资金管理领域,强势化的第三方服务者所提供的有偿服务可以被看作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第三方服务者所提供的有偿服务的决定因素。二者之间的对抗竞争往往会导致社保基金的损失。在社会保险基金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部门需要在维护必要的市场竞争的前提下,对第三方服务者的竞争规则进行完善。如为了增强居于弱势地位的第三方服务者的服务能力,政府部门可以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倾斜。针对第三方服务者所提供的不正当行为,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理力度。
三、结语
社保基金管理工作事关群众的基本利益。多元治理下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监管机制的优化,要求政府部门对自身的职能范围进行合理定位并要在坚持依法监管的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以独立性为特征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唐海霞.浅议我国社保基金管理与运营的风险[J].知音励志,20xx(24):315-316.
[2]李国娟.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制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xx(09):173-174.
社会保险论文15
摘要: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更是保障了企业的凝聚力。科学有效的社会保险不仅是对企业员工的一种负责,更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积极作用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各个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的运营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全部业务的开展效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员工的基本工资保障和社会福利都是不能缺少的,而社会保险是对企业员工一个很好的激励,可以激发起员工的工作热情,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险的定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人才的科学利用才是实现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将企业中的人力和物力可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科学合理的调配、培训、组织等方式,达到人力和物力的最大化利用。
(二)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主要国家通过立法以保险的形式来为社会中的工作人员提供的一个保障制度,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五种,主要是对丧失了工作能力的人员和丧失了工作岗位的工作者提供一些经济的补偿,从而保障劳动者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社会保险不仅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体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社会保险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企业工作的员工除了可以获取可以一定的经济报酬,并且还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企业福利,就是五险一金。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社会保险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没有受到企业的重视,很多企业都是直接按照“一把手”的工作安排进行执行的,在人力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起步较晚、制度不完善、环境的差异等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员工的基本福利,社会保险有效的帮助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社会保险和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很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地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将企业员工的工资绩效加入到社会保险的缴纳中,也就是说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越高,企业为该员工缴纳的养老保险比例就越高,也就意味着该员工的退休之后可以领取更多养老金,这个措施直接激励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个人利益,也就是说社会保险是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个人效益的综合体现。当企业的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经济效益出现了一定的下滑,那么员工的基本社会保险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持。因此我们说良好的社会保险可以给企业的员工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另外一方面就是可以将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化为企业员工的各种福利,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出现消极和职业倦怠的情况出现。因此企业在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对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的基数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认同,增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缓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压力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一些突发的事件导致企业员工的大量流失,并且企业也需要给员工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那么企业将会受到双重的打击,第一,企业员工大量的流失,导致了企业的业务出现了一定的缩水,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招聘到相关的专业人员,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第二,对企业员工的经济补偿,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财政赤字,给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在,在社会保险的有力保障下,企业的员工在出现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时候,国家的都会提供一定的医疗保障,直接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在社会保险的生效时间内本应该需要支付的资金,现在就可以将风险转移到社会保险中,由保险支付来抵消企业的支付金额,由此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提高了企业财政储蓄额,进入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加强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制约着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想法,随着国家鼓励大众创业,那么在企业创业的过程中资金、人力、物力、设备都是非常贫瘠的,很多企业因此没有给企业的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令员工感到惶恐不安,没有一定的归属感。出现了企业员工的频繁流动,给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企业员工的快速流转过程中不仅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开展,并且在招聘的过程中无形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因此企业必须权衡利弊,看是否需要给企业的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以此来“稳定军心”提高企业的核心凝聚力。
结束语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险缴纳金额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顾迎迎.社会保险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xx(20):11-12.
[2]蔡彪.浅析社会保险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意义[J].中华民居(下旬刊),20xx(08):246-247.
[3]王彦.试议社会保险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J].人力资源管理,20xx(06):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