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15篇
小学语文论文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论文1
一、加强和完善课堂教学环境
良好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接受新鲜的事物。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和完善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要经常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感情交流,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和沟通,愿意去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周边的宽松氛围,时刻使自己能够处于一个积极上进的态度,要能够更好地保持住这种学习态度,能够很好地将自我意识表达出来,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将所想所思分享出来,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我的意思,老师应当多给予其鼓励,对学生能够更加关怀备至。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的问题,同时给予其奖励。只有这样,给予学生敢说、敢做的轻松教学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思想,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我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快乐的学习。
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
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自己独特的想法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思路,这种打破常规的创新做法,是一种反常规的思维方式,需要有独特的思考视角进行思维,进而提出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法,这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想法,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考虑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现有的小学教学中应该广泛开展,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大更广泛的空间,让学生在理解和思考问题时能够不受限制,并且能够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表达出来。在思考问题时,思路必须要足够宽阔,要有打破常规的精神和勇气,能够很好的触类旁通。这种行为和勇气,老师要更多的进行支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优势的条件。在语文学科中,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和训练,通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依托优质的教材和教学条件,加强对语文课文的理解,紧扣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展开联想,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自身的语言总结出来,发挥语文优势学科的地位,发掘学生的新想法、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就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去寻找和发现为什么乌鸦就可以找到这个喝水的诀窍,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寻生活中的各种小发现和小常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去了解这种独辟蹊径的思考方式,引发学生的联想,为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创造条件。这种通过课文的优秀引导,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和创造力的方式,是很值得大家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是一块值得好好雕琢的璞玉,所以在对待学生的教育上,每个老师应该认真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去培养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同时,在开展学生创新教育时,也要不断地去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都能够将自身的价值体现出来。希望通过各位老师的努力,真正实现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论文2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从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课改倡导以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演讲、故事、活动、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的情绪受到深深的感染,并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指导作用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上语文课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播放与课堂有关的歌曲或影视录像,或做有趣味的游戏活动,或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吸引起来,这样学生就有一种很强的求知欲,学习与探知的兴趣就充分调动起来了,大大地增强来想去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强有力的磁场,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构建活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构建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所以课堂上如果没有激情,那么就不算得上一堂好的语文课。所以在课堂上,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教室就必须以生动娴熟、极富情感的语言,保持高涨的激情,把激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语文的热情。如果老师从一上讲台开始就面无表情,一点激情也没有还摆出一付尊严的样子,看起来高高在上没有一点激情,这样就算这位老师把语文课上的再好,也很难获得学生的喜爱,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每堂语文课,我们都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肢体语言,让自己的情绪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构建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因为老师有了激情,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感染、熏陶、内化、提高、发展。
三、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材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越来越符合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来越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相辅相成,注重分散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的今天,教师应创造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实际的课堂教学出发,整合有关教与学的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造性的教学,以新的课程观去审视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方法,以更高更宽的眼光设计教学,统领把握学生和教材,从而更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鲜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我们广大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造性的调控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创设和谐轻松的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题,关注学生的发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不断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从而达到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论文3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提出,是教育教学的新篇章。教师的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强大功能,创建高效课堂,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多媒体时代的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课堂更是一种翻天覆地的改变。要让多媒体教学深入小学语文课堂,体现语文教学的灵动之美。多媒体教学模式要逐渐地运用到实际中,实现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语文课堂的丰富性,立体化语文教学;实现语文课堂的延伸性,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学活动具有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丰富性;延伸性;趣味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课堂在向信息技术应用多样化课堂转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深入小学阶段各个学科。小学语文课堂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加入,使得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教师教学如鱼得水;把抽象的变为直观,让学生体会有形、有色、有声的语文课堂,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新课程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更加应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才能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魅力。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现语文课堂趣味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本只有语言美感的语文课变得富有趣味性。这种趣味性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低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受系统教育,语文课程对他们来说枯燥、抽象,甚至对学习内容只能机械记忆,无法理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便能充分展现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近几年,农村学校基本普及了班班通设备,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案例一: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j、q、x与ü的拼读规律时,制作课件,利用PPT制作动画展示拼读规律:声母j、q、x去单韵母ü家做客,ü非常有礼貌地接待了它们。通过PPT课件展示,教师指导学生一起编出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把帽摘掉”。在教学过程中动画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设计课件时,同时设计了图片学习环节,将母鸡的图片、气球的形状、切开西瓜的痕迹动态转化为声母j、q、x。课堂上教师教学轻松,学生乐于学习。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性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高效语文课堂,确保每节课老师教有法、学生学得精。一节语文课短短的40分钟,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课堂信息化,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充分挖掘课文的内涵,创设情境,感悟文章的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使得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能力、情感体验、自主学习方法。案例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展示PPT1:请同学们默读1~11自然段,看看课文有哪些地方,哪些语句告诉你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亲,划下来,并做批注。PPT2:用心比一比设计时钟页面,配上钟声滴答声,感受时间的流逝,烘托现场紧张的气氛。PPT3:夸一夸设计夸一夸,配上图片及配音,在情境中提问,发挥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这对父子真是了不起,你想对父亲或者儿子说点什么?请用几句话说一说。(1)我想对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2)我想对父亲说________________。
三、利用现代教育科技,实现语文课堂丰富性
语文课堂有丰富的语言魅力,但单一的课堂会显得枯燥。这种特征在农村学校表现得尤其明显。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遥远、空洞。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规划语文课堂让教学过程更丰富。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情景感悟的培养,让学生发现美。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语文魅力。(1)生字教学:课件制作摘苹果的游戏,认识生字;(2)班班通设备导入课程资源;(3)电子制作电子动画,将故事生动展现;(4)利用朗读软件,制作课文情景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语文课堂延伸性
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并不能完全涵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语文学习是无限的。利用多媒体,能将语文的人文教育性延伸到课外生活。课堂教学中设计作业,可利用多媒体布置。例如设计《怀念母亲》一文,设计PPT:作者如何表现出对母亲的感情?(1)课堂设计:(音乐声中)请生说一说;(2)利用录像功能,课后作业设计,录一段你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利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将课堂学习内容延伸到生活,教学效果较好。对学生能形成情感式熏陶。多媒体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语文课堂的延续性。综上所述,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多媒体教学深入语文课堂,实现语文课堂的趣味性、高效性、丰富性和延伸性,步入教师教学新时代,学生学习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新课程“新”在何处?: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教育发展研究,2001,21(9):4-7.
[2]贺维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例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整合[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0(11):5.
小学语文论文4
摘 要:语文潜藏着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是小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将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使用游戏教学方法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蕴含的智力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不恰当,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小学生心身发展规律,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以期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也不一样。自身的素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科目产生兴趣后,自然能学好这门学科。学生在性格的形成期,非常相信甚至崇拜自己的老师,往往会将教师作为榜样来学习和模仿,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时会更加自信,学习热情也会高涨,而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否定时会感到失落和不自信,对语文也会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学生对自己不自信多是因为教师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赞美和表扬,期待和肯定。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已的这种信任、赞许和期待之后,会更加相信自己,努力的朝教师期待的方向奋斗。
二、将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和发展,具体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该把这些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可以将抽象出来的汉字还原到更具体、更形象的状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来学习汉字,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如在学习“人”“水”“火”等字的时候,可以先写出象形文字,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想象现实生活中人、水、火的样子,让学生将汉字所承载的含义与实物的形象连接起来,增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汉字是由多个部分组合而成、汉字中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相应的作用,或示音,或示义,或示形,或能起到区分标示功能,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换偏旁或者加减偏旁的方式,分析每个构件的意义,帮助学生识记,让学生不但掌握这个字,而且在拓展中学会其他新字。例如“胡”,加“水”为“湖”,指“湖泊”;加“火”为“煳”,指“烤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和信心,还可以掌握汉字规律,提高识字能力。
三、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
爱玩游戏是低龄学生的天性,在课外活动和课间十分钟期间,他们就像脱缰的野马、天空中的流星,迅速的投身到各式各样热烈欢快的游戏中,精神焕发。但是在上课时,他们总是不由自主的走神、打瞌睡。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用游戏的形式教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识别汉字的时候,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游戏,鼓励学生根据字的结构特点、字形、字义,把字或词编成谜语,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在玩耍中识字,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动作,加强对汉字的理解,如“打、拨、踢、扛”等字,让学生做动作、读字音,说一说为什么“踢”是足字旁,而“打”字就是提手旁,学生就会记忆深刻。
四、使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文章的理解需要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即自上而下模式(形式驱动的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概念驱动的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自下而上模式(概念驱动的模式),是指阅读时按照“词――句――篇”的顺序,对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句子逐一进行解码,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加以理解:自上而下模式(形式驱动的模式),是指在阅读之前首先从课丈的主题和结构框架开始,以理解文章主题为目的,结合文章的标题、插图,每段前句,按照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框架作出推断与预测,再通过词、句的阅读来证实、排除或修正、推断与预测,从而理解文意。为了能够有效、快速的阅读,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使用自上而下模式(形式驱动的模式)。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读的时候,不以学习生词、句型为目的,要以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信息为目的,从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框架开始。结合文章中的重要知识点,按照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结构作出推断与预测,再通过词、句的阅读来修正自已的预测,从而理解文意。
小学语文论文5
摘要:实施个性化阅读是小学语文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我们要想将这一理念深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的程序化教学,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阅读,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与感受,以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主体地位;课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开展个性化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阅读,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这样,学生眼中的每一篇文章才不会是词语的堆砌,是固定模式化与程序化的知识模块,而是可以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互动,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对文本的全方位解读。那么,如何开展个性化阅读呢?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地位,且以讲为中心,即教师将文章按照大纲的要求条缕分析塞给学生,使得学生根本就没有阅读的机会,只是在被动而机械地接受知识。因此,要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师首先就要对师生与文本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那么,教师在学生的阅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这直接关系着阅读教学的成败。
1.教师要成为文本的开发者。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的附属,带着教材走进学生,而是要成为文本的开发者,要善于借助图片、音频与视频等来为学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从图文声像等多方面来获取阅读信息,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
2.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保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想与思维,而是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阅读。这样,学生才能摆脱以往的被动地位,以主体身份来展开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
二、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
1.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使得学生只能人云亦云,被教师和文本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一点,不要讲个不停,也不要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来让学生回答,而是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从文本中读出更多字面之外的意思,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读中思考。阅读与思考本是一体的,只阅读不思考,那么只能了解字面意思,既不能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也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还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以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与广度。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思考来深入文本,深入文字,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三、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目标。这正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所在。
1.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在阅读中同样存在一定的阅读差异。在阅读中有的学生会选择默读,有的学生会选择朗读,有的学生选择合作阅读,有的学生选择边阅读边批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所制定的方法来机械展开,而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或快或慢,或精或精,或个人或小组来展开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与消化的余地。
2.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虽是同一篇文章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却是不同的,我们不仅要允许这些不同的存在,还要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教材与教参,能够切实将文本与现实生活与创作背景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透过文字形成更多的不同见解与感受。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并就此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交汇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阅读。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教材篇幅有限,课堂时间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我们要在搞好课堂阅读的同时将阅读的视野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让学生可以汲取到更多知识的养分,促进学生阅读水平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1.选择合理的阅读材料。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文章,教师可以教材文章为中心来展开拓展性阅读,如可以选择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体裁的文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水平与写作水平,也可以选取名人传记、寓言故事等小学生所喜爱的内容。只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材料,才能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
2.开展阅读成果交流。学生在阅读中的体会、感受与心得,可以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同学之间进行传阅,也可以让学生来交流阅读心得。当然,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阅读交流中来。这既是信息的输出又是输入,对于学生来说正是一次提升的最佳契机。总之,阅读教学要以新课改为指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展开充分而自主的阅读,在课内学知识学方法,在课外求发展,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富有情感色彩,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
小学语文论文6
摘要:快乐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自觉习作的习惯、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径。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快乐作文教学必将大有可为。可以肯定,快乐作文对培养小学同学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和思想品德课并行不悖的、影响小学同学一生的思想基础工程,对培养新世纪开拓创新型人才大有裨益。
关键词:情境 ; 多类型 ; 快乐;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提高,要求学生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内心思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强调“亲历”和“真实”,这就要求学生善于主动挖掘生活、乐于积极表达思想、勤于自觉动笔习作。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基本形成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改评”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许多学校当前作文教学主流,有利于学生掌握命题作文的一些技巧,有利于学生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这种模式已经暴露出其偏面性和局限性,给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即习作时,不会下笔,无从说起;不会表达,语言空乏;不会创新,缺少个性。
二、课题的界定
快乐作文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快乐作文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快乐的心境,把自己的快乐体验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倾注于笔端,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快乐作文。广义的快乐作文是通过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使习作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自发自觉的行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把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乐、苦恼等感受,乃至对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细微体验,主动诉诸恰当的语言文字,写出有血有肉、有感而发、生动耐读的文章,达到阅其文知其心,体现“文如其人”的精神,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叶老)。这才是快乐作文的真实目的和深层意义所在。
三、研究过程
(一)把握儿童爱玩与好奇的心理特点,适时创设各种情境,增强习作兴趣。
小学同学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写作的兴趣。“创设情境”实质上指的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习作的一切外部条件。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于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1。观察情境,提炼重点,写出真情
观察情境的内涵就是去观察世界,即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或具体的实物。它是根据儿童的思维、心理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提出来的。
2。游戏情境,体验乐趣,抒发感受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设定的游戏有感而作,也是提高习作兴趣的一个好办法。
3。实践情境,体验成功,得到发展
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创设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的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语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
4。想象情境,拓宽思路,激发美感
想象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真正的创造是想象活动的结果,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象情境对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十分有效。
(二)把握儿童不拘一格、跳跃性强的思维特征,鼓励多类型作文,充分体现习作个性
多类型,指写作类型不拘泥于某种格式,作文格式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若能开放作文的形式,就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习作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1。作文“日记化”,降低行文难度。作文“日记化”就是把依次作文的任务分散到几篇日记中逐步完成,借此逐步降低作文的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取得好成绩,提高写作兴趣。
2。作文“书信化”,拉近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也是快乐作文的一种有益尝试。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
3。作文“诗歌化”,激发创造性想象空间。儿歌、儿童诗一直以节奏轻快、语言活泼、琅琅上口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模拟创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作文“课文化”,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在《桂林山水》教学中, 我创设的四次情境,充分调动了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所表现的桂林山水的美景和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的理解,并通过综合介绍桂林神奇的自然风光这一语言训练,引导孩子表达对客观世界美的感受及情感体验。其中我凭借“结合课文语言,向老师、爸妈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的两次情境创设,巧妙地从阅读教材中引出表达的话题,前两次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充分朗读了课文,仔细欣赏了课件图片,积极地感知、积累了语言,这为表达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最后的写作环节中学生都能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把作文“演讲化”、“稿件化”,把说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写稿的基础上,开展演讲活动。把作文“表演化”,发动学生将有意义的见闻编成相声、话剧、小品等。总之,不拘一格的多类型作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真正达到新课程提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的要求。
小学语文论文7
摘要:众所周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承担起基本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要深入到小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与关注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而有针对性有效率地培养好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本文将就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学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施行,广大教师正在积极地寻求全新的突破,正在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加强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小学生的专业素养,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小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便是自学能力,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是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的基础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起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学习语文知识,久而久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提出的几点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1小组合作的课堂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的课堂学习模式,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各个级别各个类型的学校都已经广泛运用了此种教学模式。这主要归功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有了这一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无疑会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将众多同学依据统一的标准分配成多个小组,同时,教师也会作为小组的一名成员,与学生一起学习,这有利于教师的深入教学,同时也可以激发小组同学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小组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要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效果。小学生由于年纪小,社会经验尚浅,对于自学的实际含义并不是很清楚,而是处于一种非常初级的摸索状态,语文教师如果让小学生以独立的个体和立场进行学习,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同时也是在浪费自己和学生们的时间,所以,最好的方式便是将不太独立的小学生组织到一起,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来讨论问题,学习语文知识,在小组中,所有的小组成员可以互相监督与帮助,同时还会有着一种潜在的竞争意识,这份竞争意识会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的一种强大动力。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语文教师的引导才能够得到提升,一般情况下,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都会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而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最好开端便是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的设定,学生才会有了思考的方向,同时也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设置的语文问题必须要带有显著的连贯性与可延伸性,通俗来讲,就是语文教师要保证自己在提出第一个问题之后,学生回答完毕会直接引出下一个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小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同时也会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同时更会让小学生对自学能力有着一种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体会。
3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如果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太过死板,必然会引起小学生的反感情绪。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最好也是最快的方式便是为小学生创设一份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学科和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能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有一个大概的规划,通过什么样的情境创设能够吸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一个总体了解,知道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到底在哪里。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对教师的教学有着很好的知道作用,那便是:“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成功了一半。”其实,关于适当创设语文情境,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存在感,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掌握语文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在课堂上占据着主动地位,教师组织创设情境,学生的参与程度会非常高,随之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加理想。
4保证语文课堂上足够的留白时间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才逐渐拥有和提升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竭尽全力为小学生创造各种有利的培养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证课堂上固定的留白时间,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将课堂上的权利交还到小学生手中,那么给小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让他们自行支配便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但是,当前很多的语文教师还做不到这一点,原因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点,首先,语文教师将教学的焦点过度地集中在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上面而忽略了小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然后,语文教师并没有彻底摆脱掉传统的教学观念,很多的语文教师并不能像他们口中所说的那样完全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总是会对小学生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担心,怕小学生控制不住自己,破坏课堂纪律,其实,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的这种担心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语文教师安排出小学生的自学时间,小学生会慢慢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意识到自己是课堂上的主人,语文教师是因为信任自己才会把权利交还到自己手中,所以他们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认真,更加积极主动,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来向语文教师和学生们证明自己的自学能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的有效模式,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到了最大的极致,并且这种模式正是符合现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目前身心的发展规律,同时也会对实现教学目的、提升教学质量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宋维莉-《语文学刊》-2011
[2]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宋维莉-《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
[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蒋名惠-《中华少年》-2015
[4]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白云环-《学周刊》-2015
[5]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陈艳娟-《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
小学语文论文8
摘要: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文化的传承,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其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审美能力;策略;途径;延伸;情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兴趣策略
兴趣是一种带着感情色彩,伴随着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它对个体的认知活动具有极大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注意”。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本进行感知体验,为审美鉴赏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策略
受教育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审美鉴赏力的生成和发展本身也依赖于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极为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建立已有经验与文本的联结点,引发情感共鸣,情感推动主体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的深度体验、有效品鉴和品质创作。在情境的感染中,学生对文本形成审美注意,对文本形式和内容形成一种阅读期待,即审美期望。因此,情境创设是审美鉴赏力形成的现实基础。
(三)对话策略
对话是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基于交流双方的支持与理解,指向精神与心灵交融的活动。对话教学能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读书这一过程,不仅有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还有读者与作者、编者的对话,阅读教学过程亦是如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启动多重对话模式,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发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多重对话,提升审美鉴赏力。
(四)诵读策略
语言本身具有美的属性。它包括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语音是语言形式美的集中体现,语音美在本质上与音乐美紧密相连。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的引领下,通过范读、齐读、指名读、配乐诵读等各种朗读方式,对文本进行感知体验,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依托教材,引领学生发现审美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元素无处不在,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主题美,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修辞美,包括单元导语、课后练习、插图等无处不蕴含着美的因素。不同形式的“美”往往有机统一在一篇文章之中,很难截然分开。引领学生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因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关注语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品味语言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极具典范性,蕴含极高的思想性、文学性。引领学生通过寻找具有新鲜感的语言,能唤醒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培养学生的语感。词语:叠词。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孩子们朗读“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体会文中叠词的音韵美、意境美。精准之词。作者运用精准之词,语言凝练隽永,值得反复品味。《鸟的天堂》一文中的“堆”字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树叶在阳光下轻轻颤动描绘得栩栩如生。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这些词语,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举措。传神之词。引导学生关注传神之词,既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又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多数运用了修辞手法,或突出主题,或强化感情。《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山”“水”甲天下的美,文字描绘的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含义深刻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者能凸显中心思想,或者寓意深刻,或者蕴含了隽永的哲理,引导学生关注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及审美能力培养的一个途径。2.感受形象美。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鞠躬尽瘁,一心为人民的周总理;潜心科学研究的李四光;勤学苦练、不折不挠的顶碗少年……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体现在一言一行中。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他们的言行,透过语言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3.体会主题美。主题是文章之灵魂。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蕴含丰富的主题,有的篇目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描写了祖国壮美的山川;有的篇目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的篇目展现了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美,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传递了真、善、美。
(三)联系生活,引领学生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获得愉悦感,还要尽量地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创造美。《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很美的文章,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活泼、跳跃的童话世界,是一篇词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趣,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在展示美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仿写,当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受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共鸣,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和灵感,仿写自然水到渠成。
小学语文论文9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具有常规教学手段所没有的优势,它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然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其应有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存在的不足,从而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弥补。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
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
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
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
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
又如,在教学《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的结尾:“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
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则到底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
这里,可以通过播放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的生活是如何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
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补充出来。
在这里,因为电教手段的使用,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
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合理多媒体,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
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
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
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南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
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三、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如《刻舟求剑》一文明白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教学重点。
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活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船靠了岸”或“船在行驶”而“宝剑”没有随船走,即“船动剑不动”让学生明白“那个人”找不到剑的因。
电化教育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
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赤壁之战》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当录音带放到“黄盖把二十条船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听完录音后,了解了故事梗概,注意力都比较集中。
让学生附属故事情节,他们也复述得较为完整和生动。
教后启发学生并提问:假如曹操知道黄盖是来假投降,“赤壁之战”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
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周瑜的士兵,一齐用带毒的弓箭射向周瑜的士兵;有的说曹操可能会想办法引周瑜的士兵上岸,再进行交锋。
总之,曹操知道黄盖来假投降,一定会以强取胜的。
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培养学生读写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多媒体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
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
电化教学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
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六、问题与思考
1.处理好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中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的实验教师在选择与呈现媒体的时候,一味的求多、求全、求新,而忽视了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让教学出现了媒体泛滥、目标迷茫的局面。
2.处理好教师、学生、媒体和教材四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课堂会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的主导会显得苍白无力;过分夸大媒体的作用,整个的教学活动就会被一双无形的手所牵制,课堂缺乏灵性与智慧;过分唯教材是用,课堂便会受教材的思维所限,达不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综上所述,电化教育以形、声、色、情的优势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受到了美的熏陶,能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
但也要引起警觉,电教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绝不能以娱乐而告终。
同时,也有可能使学生减少对抽象的语文符号的兴趣,缺乏独立思考精神,从而产生“电教手段依赖症”。
利用电教手段,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才能使电化教育发挥最佳功能。
小学语文论文10
当前新形势下,新课改已重新明确了课程的教学功能,强调了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的培养,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开展人文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小学阶段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自古代朴素教育观点发展至当今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育人为本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思想家和践行者的共同追求。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早已成为重要宗旨,尊重人的价值及尊严,倡导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以期能更好地改造物质客观世界,这便是人文教育的意义所在。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新课改形势之下,传统的二维考察目标(知识和能力)已向多维考察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逐渐发生转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愈加重视。在当前新形势下,在学校系统中重视人文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阶段,低龄少年儿童正处于心理层面逐渐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成长时期。在此期间,小学生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模仿需求较为旺盛。重视人文教育能为学生构建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知礼义,晓廉耻,在教育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立足于语文教材,利用课内教材和课外延伸阅读材料来拓展学生知识面,于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培养良好的人文阅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总共十二册教材中每册教材在开篇便会设置“习惯篇”,从识字姿势、读写要求及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引导学生基于正确方向增强语文学习的热忱和兴趣。
二、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多层面剖析
(一)基于国学经典的传统文化教育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同时更是当今普及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文及诗词因其优雅韵律而成了国学经典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及诗词数量较多,包括诗词,散文,历史故事,古代神话寓言,成语、习语及古代名人名言等多种类型内容。这些国学经典的选材往往集中于国家、求学及成人这三个层面,例如“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以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经典诵读素材,都基于经典国学而传递了朴素的人文教育理念,弘扬了爱国情操、立志、信实、存真以及勤学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基于国学经典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本教材及延伸阅读材料,以文载道,将经典国学中的优秀思想及品质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为人处事之道,从而促进学生心智成长的健康发展。
(二)基于人生价值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人文教育过程中,生命教育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世界万物的好奇心极其旺盛,对于生命的感知意识也较为敏感,人文教育中应注重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多样化的生命类型特点。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多样化类型的课文有很多,比如《小动物过冬》以及《小松鼠找花生果》等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应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自然万物的生长及生存规律,培养学生尊重大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在实现了生命教育的基础性教学之后,教师可基于教材内容及延伸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价值,进而敬畏生命,无论是自然生命体抑或是人类生命都报以敬畏之心,从而珍爱生命。处于小学阶段的低龄少年儿童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成长阶段,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并未建立完善且正确的体系,教师通过生命教育丰富了人文教育的内容,从侧面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在面对艰难险阻之时,懂得生命的坚韧,敬畏和珍爱生命,微笑面对人生挫折,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天空。《轮椅上的霍金》、《微笑着承受一切》等这些经典的语文教材内容,都能成为重要的人文教育素材,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以学生为本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还需要授业传道,培育学生的优秀的内在素质。因此在小学阶段,以学生为本,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渗透和加强情感教育有其重要的应用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立足于语文教材内容,从倾听、表达、诵读、读写等多个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将书面的人文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关于情感教育的教材选文涉及多个层面,例如传达了爱国主义情怀的《钱学森》;热爱家乡的《静夜思》;感恩父母情怀的《陈毅探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趵突泉》以及弘扬优秀道德品质的《掌声》等内容题材。基于这些阅读材料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情感意识,通过认字、阅读和作文等学习方法来直观感受到情感教育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积极调动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以此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阶段开展人文教育立足于新课改教学目标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基于课本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包括国学经典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等多层面内容在内的教育,以人文教育的渗透式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知识的掌握,从而实现学生身心成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慧凝.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美育要素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xx(3).
[2]冯文全,孙丽敏.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与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xx(1).
[3]吴琼.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儿童文学主题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xx(7).
小学语文论文11
摘要:近年来,儿童文学作品已经占据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很大部分,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课程资源。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清新,而且非常符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观念,容易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水平,也能为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研究儿童文学作品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并且进一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与小学生学习和成长之间的关系,可使语文教学更顺利地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小学生
语文教材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工具和好帮手,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依托。在经历了多次的课程改革以后,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不断的革新和发展,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需要通过严格检验才能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中,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为语文教师教学和小学生学习都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具有时代特色,不仅注重生活化和实用性,还提倡回归和创新思想,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并坚持“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的教材建设方向。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栏目,不断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时至今日,人教社仍是业界公认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实力最强、最权威的。小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应该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古诗等儿童文学作品。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指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文学功底,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优化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促进小学生提升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以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本文基于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从整体分析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编选情况,旨在为广大语文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引起语文教师对小学儿童文学的关注,使语文教师真正了解儿童文学作品,发挥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