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大一学年论文
行政管理大一学年论文
行政管理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行政管理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下面小编整理了行政管理大一学年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篇:高校机关部门行政管问题研讨
一、高校机关部门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责任心和执行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
当前高校设置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为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本该是他们应当做的事情,但是现实却是脱离实际,弄虚作假,群众观念淡漠,形式注意严重这类现象十分凸显,为上级领导服务笑语盈盈,为师生员工服务缺乏干事激情,精神状态不佳现象,甚至存在着“脸难看,们难进、话难听、事难办”的官派作风。对于上级下达的指令,执行力不强,出现有部署无落实现象,该深入基层调研和实践的,仅仅只是浮于表面,完全悖离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有的岗位还存在人员冗杂,职能交叉现象,加上管理环节繁杂,出现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
1.2管理理念错位,创新意识不强
在高校行政管理上,还是行政约束为主,强调规章制度和刚性管理,忽视具体情况,违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工作中,本位主义严重,滥用职权问题突出,总是将自己部门的利益置于学校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之上。高校机关管理队伍创新意识薄弱,观念不随着社会进步而更新,办事请还是老一套、老办法,缺乏新思路和新举措,影响管理效能的提高。
1.3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绩效考评制度不合理
当前高校工作人员大多数都不是管理专业出身,这直接导致岗位所需要的管理知识结构缺乏,专业素质不高,对管理工作也仅凭经验办事。而且管理建设队伍的绩效考评办法不科学,没有将工作的有效落实具体量化,从而没有形成竞争激励机制,自然难以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优化高校行政管理效能策略分析
2.1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责任心和执行力不强背后体现的就是服务理念的淡薄,转变服务理念是思想意识的提升,也是解决好高校行政管理效能的根源。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就是要从要始终坚持为学校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工作,调度好各方面的利益攸关点,以高效率和优质的服务,让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利益观,切记为了自身蝇头小利,而危害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回应师生和各部门的要求,踏踏实实使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同时应当合理精简和统一机关职能部门设置,将职能交叉,权利分散的一些职位进行整合,厘清责任归属,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和管理高效的部门设置。
2.2加强创新意识,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在发展,高校机关部门行政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当前的机关行政管理应该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提高创新意识,让管理工作方式更加民主和科学,始终要严要求和高效率的处理好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上级的各项部署和要求,要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执行方法,最快速的落实具体工作中,部门领导要多深入调查基层,让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得到尽快解决。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始终将全校师生利益放在个体利益至上。同时必须走出僵化的老一套管理体制,转变职能创新,用适应时代的新思路更好的服务校园教学和科研工作。结合岗位实践开展工作的问题和新发现,不断的用新视角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让行政管理效能得到提高。
2.3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建立合理绩效考评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从关键环节上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否是专业管理专业出身,都坐在行政管理部门的位子,必然会影响整体机关部门管理团队的进步。因此,必须采取岗位竞争聘任机制,通过双方签订管理合同规定,来达到选拔适合人才的目的。同时,要加强现有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各方面素质的定期考核,形成竞争的办公室氛围,同时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以工作落实情况作为最基本的考核标准,采取竞争上岗提干,提高工资待遇等激励措施,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让每位行政管理人员自觉充电,营造良好的办公室学习氛围。
三、结语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机关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锻炼机会,如选派机关骨干进行专业学习深造,鼓励工作人员继续学习深造,从而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活力,为更好的处理好各项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校长远发展培养先进管理人才。
第二篇:高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办学理念上认为行政管理就是政府管理,将行政管理视同政府管理。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形成的公共行政理念过分强调行政管理主体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不对等性,忽略了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以及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其行政活动的监督,使行政管理日益凌驾于社会和人民大众之上〔1〕。由于办学理念发生偏差,行政管理专业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能力锻炼等诸方面都会偏离现代社会发展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产生服务意识、公众意识和责任意识。再者,尽管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描述各校在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基本上都是把行政管理人才表述为一种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而管理人才的范围是十分宽泛的,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仅从知识结构、基本素养和技能方面做了一定的界定,并没有从职业分类的角度来加以定位,学致使学生不清楚四年以后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工作、该从事什么职业,容易造成行政管理专业的泛化、边缘化。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四年中始终不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就业方向、自己能做什么。结果多数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别的专业的学生也能做,工作替代性强的职业,而一些诸如会计、财务等工作,却未必适合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所以,一些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一毕业就失业或者不得不改行。
(二)知识杂而不精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在确定培养目标时,通常要求学生具备管理学、行政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往往造成课程一大堆,课时却很有限。在教学中,任课老师蜻蜓点水似讲授知识,没有时间开展费时费力的实践教学。所以,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论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的深厚、论管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不如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对口。说是应用型、复合型,看似样样懂,其实门门不精通,专业性不强,动手能力也不强。由于专业技能并未与实践结合,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以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为例,课程中有初级会计学、行政管理实用技能专题、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原理、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统计学原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绩效评估、人才招聘与测评、劳动法、公文写作等应用课程,但是这些应用类的课程都偏向理论的学习,而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结合测评方式进行实践学习就被忽略。有些课程被认为不是专业核心课程,实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测评,应用工具的就删减。
(三)实践性教学漏洞多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是一种特殊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当具备较为广泛的知识基础,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行政能力。而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描述来看,往往强调知识层面较多忽视行政能力的培养,以致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方法,都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轨道。同时,地方性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学术交流与访问的机会较少,与外界的沟通条件不足,更多地专注于课堂教学。很多老师及教学管理者认为只要把每节课上好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很少考虑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社会实践的环节〔2〕。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课堂教育“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后的实习锻炼比较少。有些课即便分了专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制作PPT,课上由学生自己发言,然而收获效果甚微。同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没有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体现出普遍性和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与融合。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培育出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不平衡,不利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
(四)案例教学问题突出
案例教学是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现实发生的某一典型的管理或政策问题为案例,为学生提供背景,并讨论行政管理面临的矛盾、困难和选择。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对案例教学认识不深,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够。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或填鸭式的,学生从小学、中学一路走来,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教条。习惯了老师进行知识的讲授而不是思路的点拨,希望在课堂之上得到真知灼见。而案例学习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学习的增量,而是结构的整合,不能冀希望于从一次案例课上学习和吸收很多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和新的信息,这是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授课的很大特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是需要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再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俗便车”现象.简易的案例教学通常采用单一的讨论方法,即教师出案例,学生讨论,最后任课教师总结。这种方法尽管有其优点,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学习者的自土性和内在潜能未能充分发挥等局限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的学生却比较少发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要么是学生自信心不够强,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么是没有认真投入到课堂中,浑水摸鱼,懒得思考。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教学的开展的。另外,在案例选择上,相关书籍案例陈旧,对案例缺乏相应的分析。行政管理案例教材就编写质量来说,比较有特色的案例教材比较少,通常见到的是在分析案例时浅尝辄止,套用大段的教科书内容,许多案例教材分析雷同死板。
(五)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全国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二十来所高校有行政管理博士点。相对其它管理学科,全国每年毕业的行政管理博士生数量很少。由于一部分行政管理博士生就业时并非选择高校,而是考公务员或通过选调方式成为国家公务员。再加上一部分毕业的行政管理博士生本来就是政府部门的在职人员,毕业后自然回到原来机关。现在高校招收行政管理专业老师无一例外地要求应聘者是博士,但又有几所高校能得到满足?一方面是很多高校迫切需要行政管理博士,另一方面是行政管理博士本来产量稀少,生产周期长(3至5年),扣除毕业后走上仕途,更加造成供需矛盾尖锐。因此在全国几百所开设行政管理本科课程的高校,专职教师中具有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数量很少。由于招不到行政管理博士生,很多学校只好降低标准,改招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生或招聘其他专业的博士生,如政治学、社会学、甚至是马克思主义方向的博士生。因此,不少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偏弱,有的高校连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博士也没有。
二、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专业的教育质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增强本科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不仅是专业生存的决定因素,也是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原则规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改革的重要依据。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而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就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扎实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行政助理、办公室事务等工作的“宽口径、厚基础、善创新、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以培养能写、能熟练操作电脑、懂经济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强调对良好工作态度与道德修养品质的培养。改变以前毕业生只能进政府部门、行政机关的错误就业倾向,应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结合侨乡实际,培养适应各行各业的全面型复合人才。
(二)改革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特殊事例的分析,掌握分析原理,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公共行政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热情。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力。为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编写分析工作。案例教学的精髓是让不生从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使他们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去解释社会现象,并检验理论的合理性。可以让学生主动来选择案例,教师可以在学生分好小组后将任务布置下去,第一个小组在学期内准备一个案例,让他们动手进行案例的选择、编写,并将小组分析报告完整总结出来。老师可以提出对案例选择的要求,如专业相关、有时代性、长短合适等。
(三)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对人才培养来说,科学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妥善处理博与专的关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基础课模块和几个方向模块,学生在完成基础课模块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未来发展的需要,选修某一个或几个方向模块的课程。基础课模块包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军事理论等公共课和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基础课。方向模块由专业选修课、任选课等构成,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一专多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对未来的人生设计选择一个或几个方向模块的课程。方向模块有:公务员考试或岗位模块、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公共管理方向模块、继续深造模块、基本专业技能模块〔4〕。要加大力度进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建设,选用名牌大学精品教材,同时组织编写适合本校的教材,以丰富专业教材的品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适度调整与修订,及时删除或合并过时、交叉、重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及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作为学科新基础、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的课程,如经济学、政府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公共组织理论、政策分析方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学校须在教学环节中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懂得行政管理的具体事务。组织各种讲座和参观考察,把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行政管理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参观学习过后可进行讨论以提高自身的能力。改变以前封闭式办学方式,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即聘请公共部门政府官员来高校举办相关学术讲座,积极在公共部门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走产学研合作之路,这是提高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实习基地是实际训练实施的场所,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5〕要加大产学研基地的联系工作,多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密切双方之间的关系,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具有稳定的基地。最后,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要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对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五)优化师资队伍与结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大学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师德,而且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基础。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应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能胜任专业课程教学,能从事科学研究,且一专多能。要注意对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为现有教师的进修和业务提高创造条件。鉴于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稀缺,高校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可以采取了引进、培养、聘请等措施:一是引进,即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尤其是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新教师。二是培养,即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中青年赴国内外名校进修。三是聘任,即聘任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来授课。官员授课的方式既增加了课程的实务性,加强了与实践结合,又是扩大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影响的一种渠道,对未来毕业生的就业也会有良性影响。另外,还可以有计划地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素养的行政管理专业人士开办专题讲座及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学年论文。鼓励教师到行政管理实践岗位进行调研,参与政府的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目标。
第三篇:西部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
一、现阶段西部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滞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受地理位置、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西部的开放程度不高,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根深蒂固,依旧在强调管理而不是服务,这样容易造成整个高校运行的刻板化,缺乏自由与创新的活力。另外,虽然计算机办公、电子政务已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最重要最高效的手段,但由于西部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思想陈旧,专业技能落后等依旧以纸张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浪费了资源更降低了办事效率,无法使西部高校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
2.缺失的制度政策。虽然高校中制定了相关的政策规章来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监督行政人员履行相应的职责和责任,但在西部高效的行政机构中仍存在诸如行政人员相互推诿责任、只机械式的完成任务、行政人员工作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工资奖金不合理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制度规章的不完善,执行时无规章可依,出现问题时找不到政策的对应口。西部高校中制度政策的缺失使得在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不仅阻碍了行政执行的脚步,也对一些违背原则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纵容的态度,不利于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实现。
3.机构臃肿,权力膨胀,权责不清。在传统办公方式下,高校的行政机构设置臃肿,层级众多,人员复杂,角色定位不准确,遇事有利益争,有责任推。金字塔的科层治理结构使得行政工作的开展效率低下,权责不明,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此外,政府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高校的行政管理权力受约束力较小,行政权力膨胀。
4.行政权力过多干涉学术权力。高校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效运行。但在西部高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1)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既从事行政工作又担任教师职务,行政人员专业性不强,这样不利于行政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行政体系建设,不利于创新体制。(2)行政权力泛化,滥化,潜在地强化了官本位思想,普通老师和科研人员、学生的民主权力得不到保障,学术力量对行政力量的监督、影响微乎其微。(3)学术组织、学术行为要得到行政指令才能开展,独立而自由地开展学术研究的权力过度受到行政权力的左右,长期得不到改进,会使高校的科研人员失去动力与信心,思想僵化,学术气息匮乏。(4)各二级学院不能自主地支配学院的资金用于科研或者对学生的奖励上,需要层层汇报审核,学校的行政机构对各学院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及时地回复,使得学院工作的开展受到阻力。
二、新时期实现西部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解决措施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构建制度规范化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建立院校两级管理制度,给予各二级院校更多的自主权;实行首长问责制,建立健全高校行政人员的管理体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权责明确,同时也有利于精简机构,建立合理高效的机构编制;建立目标考核管理制度和行政执行监督问责制,加大服务对象对行政管理质量考评的权数;引入岗位竞聘机制并完善激励机制,行政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凭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担任职责,打破其“铁饭碗”,实现行政队伍的素质化;完善的激励机制对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其办事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效益与绩效挂钩才能真正打破管理人员的工资由学校统一发放,工资由其职位决定的弊端,对行政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行政体制的创新与改进也将产生重要作用,利于西部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改善行政管理环境,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在高校建立以办公室为中心,覆盖面广,信息传递迅速、全面的网络系统,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进行信息公示,加速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高效化,使行政工作公开透明化,接受老师同学的监督,更好地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改进,也有利于提升行政工作效率。同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将校风校貌、学校的各项成就等展示在大众面前,吸引更多学子和科研人员,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3.引进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实现行政队伍的素质化、行政人员的职业化。西部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入政策,提高外来专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工资及相关福利待遇,给予他们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鼓励他们探索符合西部高校自身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另外,行政管理人员要与教师职责分明,实现行政人员职业化、行政工作专业化,这样有助于行政人员专注于行政工作,为高校教学的运行提供更优质的保障;其次,对原有的行政工作人员、新引进的行政人才都要定期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组织学习,采用多种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多样,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思想水平、综合素养、职业能力,提高其行政管理水平,使西部高校行政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与时俱进化。
第四篇:高校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
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关系分析
我国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都是为实现学校的整体工作目标服务的,二者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混淆不清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
(一)二者在管理中缺乏清晰的职责定位
从当前我国各个高校设置的管理机构来看,其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缺乏清晰的职责定位,从而导致管理真空现象的出现。如当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中学术性管理机构只是作为行政管理机构的“附属”而存在的,一些高校内部的学术性管理机构并没有明确的章程,而相关委员会活动的举办时间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同时,在高校内部的各种学术性委员会中,大多数教授委员都具有一定的行政职务,并且多是以院系领导或机关部处的身份来参加的。这种情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校内部的学术性管理机构呈现出行政化的管理特点,从而导致缺位现象的出现。
(二)二者的位置存在着“本末倒置”的现象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教育基地,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学校内部的学术管理应当是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但当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在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许多重大决策和问题仍依赖于行政管理机构来解决,而不是学术管理机构。从当前我国高校设立的管理机构来看,许多高校内部缺少相应的院、系级学术管理机构,且大多数学术管理机构所开展的活动也只是一些职称评审和学位评定的相关工作。而关于学校的学科建设战略、学术规划制定等学术政策方面的重要问题则要依靠行政的方式来解决。此外,当前的许多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着事情无论大小,都有行政管理部门来进行处理的现象。同时,一些院校为了突出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作用,对大多数无任何职务的教授和教师的意见并不重视,从而严重抑制了他们在学术领域进行钻研的积极性。
(三)行政管理存在着越位的现象
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其行政级别主要是由党政机关所赋予的,其从低到高主要划分为正处级高校、副厅级高校、正厅级高校和副部级高校,并且高等院校中的校级领导也都是由上级任命的。高校中采用的这种行政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术事务产生较多的干预,从而导致越位现象的产生。如许多高校里面的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以及学术委员会成员和领导人不是学者和教授,而是大多数由学校内部的行政负责人来充当,从而极容易导致学术组织行政化现象的出现。此外,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权力结构大都为行政权力模式,并在决策时缺乏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从而使得许多学术人员的相关意见受到忽视,不利于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协调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关系的有效措施
我国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在工作运行上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由于具体职责和管理目标的差异性,使得二者在具体工作开展时经常会发生矛盾与冲突。因此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改革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的各项管理职能,就需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关系,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正确定位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
我国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机构对高校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干预力量和影响力。从本质上来说,行政权力具有鲜明的隶属性和层次性特征,但由于高等院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高校中的行政权力具有较强的外在决定作用。高校中的行政管理权力具有一定的职责范围,其不能代替学术权力而行使职责,如果一个学校中的管理权力过分向行政管理方面偏移,就会导致学术权力的削弱,从而影响管理权力的平衡性。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高校管理机构要对行政权力进行正确的定位,既要认识到行政权力的实施对于学术权力的保障作用,又要减少对学术性事务的干预,从而保证各项管理事务的有效实施。
(二)合理定位学术权力,促进学术权力的回归
学术权力主要是指高等院校内部的高级知识群体在教学、科研等学术方面的影响力,其权力的扩张与收缩直接关系到高校内部的学术自由度。因此,在实际的高校内部事务管理中要确保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积极促进学术权力的回归。如高校中的教学和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应当由教授或者专家学者来进行组织和确定,且高校中的各层领导和各个群体都要尊重和重视学术力量的作用,并保证学术权力的充分发挥。但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也要通过约束机制的采用来保证学术权力的适度发挥,促使其权力执行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三)调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等院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管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权力,因此,在实际的管理中要正确定位二者的具体位置与职责,调整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运用上具有错位和越位等的混淆情况,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在管理中将二者进行适当的分离,确保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各自的使用范围内正确发挥其作用,以形成二者权力协调与互补的良好运行机制。在实际的调整中,高校要积极建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者并重的管理模式,改变一切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现状,切实保障学术权力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要积极鼓励教师、学生以及工作人员在内的多方力量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确保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与高效率,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的学术管理制度
从高校内部的整体管理层面来讲,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各项权力的规范化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协调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相互关系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学术管理保障机制,明确学术管理的职责,以确保学术权力在高校管理中的权威与地位,促使学术权力的充分发挥。如在实际的学术权力实施中,高校可以通过成立校、院(系)等各级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教授会”等形式来充分发挥教授、专家等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确保他们的学术权威,提高他们在学术管理上的地位和优势作用。
(五)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机制的优化,促使管理效率的提升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的矛盾与冲突问题,高校管理者在提升教学管理地位的同时,还要积极优化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机制,消除“官本位”的不良思想,积极引入相关的竞争机制,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绩效成绩,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高校还要积极进行简政放权,通过适当扩大院(系)自主权的方式来激发基层寻求自我发展的动力,以促使行政管理人员形成教、科、产服务的良好管理观念。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行政管理的良好发展对于教学管理权力的发挥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而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又会促进行政管理的良好发展。因此,在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要正确处理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严化二者在权力实施中的具体定位与分工,并通过二者之间的良好合作来提升高校内部的管理效率,从而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五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管理
一、高校职能管理部门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职能管理部门未进行合理分类
如今,高校对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育部门(每个院、系);二是非教育部门(管理单位)。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几乎是用同一种绩效考评系统来实行考查。不过,对于学校职能部门的服务目标以及其内容而言,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有的却是以教师为主,也有既针对学生又针对教师的职能管理部门。很明显,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应用同种绩效考评制度来进行考查还是有待探讨的。〔1〕在考评方式等方面,每个职能部门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
(二)绩效评价主体选择不科学
考评主要人员的选择是绩效考查的第一步。现阶段,高校职能部门绩效考评人员的选择主要来自三个部分:上级部门、专业评价队伍、民主评估。上级部门作为考评主要人员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一个专业的评价队伍对学校所有职能部门实行集中绩效考评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由于评价小组人员的评价根据只能依靠职能部门的工作小结及某些印象来进行评估,想要在短时间内给出十分正确的评价有些困难。民主评估有两大形式:其一是下级评价;其二是学校随机抽选一定的教师人员进行评估。这些被抽选出来参加评价的教师人员是不可能对每个职能部门都有一定了解的。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参与民主评估的部分教师对学校大部分部门只有一些基本印象,所以,在测评中很多教师只能选择“不清楚”这个选项,严重影响了考评结果。
(三)考核工作应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
目前,学校为了加快发展,加强学校的认知性以及知名度,正在制定长久的发展计划和发展目标。但是在制定各种发展计划的过程中,对绩效考评方式却没有进行相应改进,这显然没有和学校的发展保持同步。并且对于人员的考评制度也不够清晰,没有有效的结合学校的发展方案。高校的行政管理绩效评估工作应该根据高校的工作计划进行合理调整,形成科学的测评系统和机制。测评机制应该结合学校的发展方针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加强测评工作的合理性。
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制定相应的考核目标
唯有制定全新的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考评目标,才可以确保考评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制定目标时,应该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计划,先制定部门目标,再制定岗位目标。结合真实情况,制定对应的考评制度,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制定考评目标的时候,应该和部门管理人员进行有效交流,工作人员应该在绩效管理制度上签字认可,再送到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手上,最后部门主管进行确认后再上交并保存。
(二)加强绩效考核工作
在绩效考评中,考评部门应该结合对应的考评标准,对其成绩进行有效的测评,并且把测评结果上报每个部门。人事部门在进行考评的时候,应该认真完成规划以及通知工作,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绩效考评时间,确保考评工作顺利进行。在实行考评的时候,应该提前发下相关的考评信息。在进行绩效考评时,各部门主管应该结合考评结果认真进行排名,结合人事变动情况,对考评结果做出一定的调整,对人员做出提升等相应的处理,同时对相应的人事决定做出确认,有效发挥绩效考评工作的作用。
(三)完善绩效考核计划
大部分绩效考核计划是绩效考评工作的依据,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评任务中,应该制定一个完善、严格的绩效考评制度,还需要每个工作人员自觉遵循,严格执行。对于那些绩效考评结果没有通过的人员,应该做好一定的处理工作,执行有效跟踪。对于那些绩效结果不合格或者违背相关原则的人员,应该进行一定的惩罚处理。人事部门在管理绩效考评结果时,应该和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应该及时告知员工考评的相关信息,认真落实告知工作。在考评计划的制定和完善中,应该提倡建立良好的反馈制度,把考评结果做好对应的反馈,让各个级别的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实际情况,这样能够有效地加强自身工作,提高沟通能力。在绩效考评中,还应该制定良好的激励体系,以鼓励每个工作人员,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把考评和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利用某些物质奖励来激励员工,通过一些培训、提升、奖金等形式,让员工能够积极、主动的工作,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
(四)科学使用考核结果
考评成绩的得出并不代表结束了职能部门绩效考评工作。〔3〕合理运用绩效考评的成绩能够有效加强高校职能部门管理能力。合理运用考核成绩,首先是应该提倡考评成绩的反馈工作,每个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应该提倡绩效反馈面谈的工作,这样才能清楚地了解该部门绩效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有效完善、改进部门绩效。另外,兑现考评结果,把部门考评成绩和部门领导考评以及每个员工的个人考评相结合。比如,将部门考评等级划分为甲、乙、丙三等,对部门考评成绩兑现的规则应该是:考评是甲等的部门,其负责人年度考评规则上是甲等,部门员工甲等的比例为20%,剩下的是乙等或者丙等。考评是乙等的部门,其部门员工甲等的比例是在13-15%,丙等的比例是5%,剩下的为乙等。考评为丙等的部门,领导部门成员的甲等比例是零,部门教师甲等的比例是8%,丙等的比例是10%。考评连续得到甲等的部门,其领导可以最先得到提升,教师甲等的比例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增加5%。考评成绩连续是丙等的部门,相关负责人就会进行免职或解聘的处理。
三、结语
现阶段,高校越来越注重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评工作,大部分高校都在实施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评任务。但是因为各种实际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处理,考评结果也没有得到有效运用,这些问题使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应该从合理划分部门类型着手,采用某些企业绩效管理的方式,不断探索,从而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教学、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