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大专论文
学前教育大专论文
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学前教育大专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摘要:
现代化的学前教育作为国内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虽在国内兴起时间较短,但在读学生规模却相当可观,并呈递增趋势。作为幼师,音乐技能的掌握是其教学能力的验金石。但是受西方音乐教学的影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正在走着一条严重西化的路,致使中国民族音乐在高校学前教育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民族音乐是文化的浓缩,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符号。民族音乐在幼师中得不到传承,其所教授的幼儿就缺少相关的文化气息。笔者就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现状,提出高师学前专业音乐课应以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目标,并就其传承提出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
高师;学前教育
民族音乐教育总是与文化相伴而行,二者互相支撑缺一不可。现代化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国内兴起时间较短,尚不够成熟,其教育理念多从西方借鉴,而这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学科而言是一个必经之路。但在步子迈开后我们就应该思考后面的路该怎么走才好。在高师学前教育中,教授和运用西方音乐文化、教学手段成为主流风潮,就整体而言走的是西方人铺好的路。但同样是路,中国人习惯靠右行走,而部分西方国家却习惯靠左行走,中国人在西方人的路上可以行走,但难免有所不适应。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走一条符合自己习惯的路呢?鲁迅先生有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是走老路还是“另辟蹊径”在于我们自己的抉择。可是,我们的“蹊径”在哪?笔者认为“蹊径”的关键在于“传承”,沿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之路前行,才是我们自己的康庄大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鱼”是成果,“渔”是方法和手段,老吃别人打好的“鱼”就要受制于打鱼人,例如中国人爱吃的鲤鱼在美国却泛滥成灾,渔夫与接受“鱼”的人会形成认知差异的冲突。所以只有掌握了“渔”,掌握打“鱼”方法和手段才能打到符合自己意愿的“鱼”。国内学前音乐教学工作也是一样道理,在经过一定的发展后我们已经掌握了“渔”的技术,但在“鱼”的种类选择上还习惯于“老渔夫”的喜好,甚至不远万里去“老渔夫”的水塘子讨一杯羹,却对自己水域的本土鱼视而不见。这种固化的惯性思维在学前音乐教育文化现象中广泛存在。在高师学前音乐教育中,西方音乐文化的风潮已占据上风,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却相对被动,不是民族音乐文化不够优秀,而是部分从业者有意的回避。学前音乐教育的民族化道路走的举步维艰,但这条路却对增强国内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价值观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课现状
(一)中、西音乐课程开设情况
目前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的音乐课,依旧沿用“欧洲音乐教育体系”。所开设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课、选修课大多都以钢琴、幼儿音乐创编、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等课程为主,课程内容以学习西方的音乐知识,传授西方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为主。而开设的`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主的课程却很少,有的高校虽开设相关课程,也多为选修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中西方音乐文化为背景的课程约占音乐课总课时的70%以上,在音乐课总数本就不算多的情况下,以中国音乐为背景的课程显得严重不足。而已开设的中国音乐课也多以欣赏课为主,课程类型模式较单一,课程形式缺少创新。同时由于课缺乏专业、系统的教材,教师多自行拟定上课内容,缺少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通常情况下,高师学前教育中钢琴课是学时最长的课程,学校一般开设2学期以上,而同样作为乐器中的民族器乐却只能在选修课的某ppt上见一真容。钢琴课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而中国民族器乐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在声学和拟声方面的表现更为丰富,例如拉弦乐二胡,马头琴可以通过滑音技巧模仿马的嘶鸣,弹拨乐琵琶可以通过绞弦技法展现兵器碰撞的音响,而这些特殊技巧钢琴却难以做到。中国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不仅体现了民族音乐的生活化和地域化的特点,而且应用于教学中既可以做到文化延伸,又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在这方面西方音乐难免会水土不服。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形式的民族音乐学习,都属于中国民族文化的范畴,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符号。林耀华先生曾在《民族学通论》中说过:“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这是我们有别于他国的除生理差异外的独有特征。
(二)师生观念
在教师方面,根据高师学前专业的开课情况所招聘音乐教师多为钢琴、声乐专业,在校期间受西方音乐文化熏陶较多,对西方音乐识更为熟悉和了解,这种文化掌握偏差必然会反应到学前专业的教学中,而全盘接受西化音乐教育的幼师们又会反应在我们的幼儿身上。在《社会心理学新领域》中认为:“要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要改变他们的儿童教育方式,尤其是五岁之前的儿童教育方式就可以相应改变这个民族的“基本人格”,从而达到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文化。”如果我们的幼儿在音乐方面全盘西化,那一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就难以传承。继而,根据折射出的文化自卑感,民族不认同,国家概念淡薄等问题都将会成为阻碍国家发展的一种潜在威胁。在学生方面,学生依旧是教育模式中被动的接受者,学校开设什么课程,他们也只能学习什么课程。现在学校学生多以不挂科、不旷课、修完学分、顺利毕业为目的,他们很少会想这门课程是否对于我今后的工作、生活有帮助。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除民族类院校外,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传承民族或地区文化意识淡化。在一些班级中让学生说一首自己家乡或所在省的民歌,竟然全然不知。甚至在听到地方民歌时报以难以形容的笑。但是当涉及欧美或日韩音乐时,很多学生可以用外语演唱好几首。他们认为国外的音乐文化才是“阳春白雪”,而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却变成“下里巴人”,个别学生甚至以自己只听外国歌曲,不会一首中国歌而沾沾自喜。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点在教育,重点是文化,特别是高师学前教育,是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我国幼儿启蒙的骨干力量。但目前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仍有多数人对未来中、西音乐课的发展还处在迷茫或明显“媚外”阶段。
二、明确高师学前专业音乐课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一)教育意义
“教育”这个名词始终伴随我们左右,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做贡献,即为我国所用,而并非为他国所用。如今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却不等于要西化。什么样的音乐文化教育最好呢?笔者认为符合本国自身发展状况的才是最好的。我国在发展中一直强调要具有“中国特色”,遵循“中国特色”这条路发展,只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才是中国人自己的路。同理,高师学前专业作为培养高等幼儿师范教师的重要阵地,专业中的音乐课亦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的途径,也应沿着具有“中国特色”这条路发展。在音乐课中凸显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既能注重学生美育的培养,又能拓宽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中融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将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方式,纳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拓展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中真正做到“两条腿走路”。中国的青年一代生活在这片沃土上,通过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从而获得裨益,促使未来从事幼儿工作的青年学生,具备传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进而促进青年学生与时俱进和双重乐感的养成。
(二)文化意义
文化的侵略,可以毁掉一个民族的根基,也可以慢慢吞噬掉整个国家。中国人的灵魂在哪里?中国人的根就在哪里?我们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觅。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准确的了解中国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市场文化冲击和多元文化兴起的风潮下,如何能让年青一代在当下激烈的文化的碰撞中站稳脚跟?西方的音乐文化已经影响了70、80、90、00甚至10后的中国民众,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不同年代的民众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呈递减状态。伴随的西方音乐的盛行,衍生出来的对外文化认同已经至少影响了5个年代的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正在逐渐消失和濒临灭绝的局面,眼下的当务之急,须重视中国民族文化教育,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加强高校整体规划,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高师教育有机衔接,把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一体化作为重点,对培养学生学习和欣赏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大意义。
三、学前专业音乐课的当务之急
(一)制定教材
学校教育离不开专业教材的辅导。基于高师学前音乐类课程缺乏民族音乐文化教材的现状,笔者对相关教材完善和修订提出以下参考:首先,应根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积极组织修订编写适应本专业发展需要和育人为本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教材。便于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能更加规范、统一的进行备课;便于学生可以更加系统、科学的掌握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其次,高师应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整套的、多层次的关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课外读本、音乐文化刊物和音乐科普读物,方便高师学前专业学生日常阅读和学习。有利于学生拓展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最后,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音乐文化特色,选编地方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文化的同时,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与自己生活贴切的地方音乐文化。教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大力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
(二)平衡中、西文化背景的音乐课比例
根据高师学前专业中开设的音乐课的比重来看,目前仍以西方音乐课为主,各高师学校应平衡中、西音乐课的比例。笔者建议,对于西方音乐课的学习,应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原则,真正做到“洋为中用”;而对于中国音乐课中的民族音乐文化应重点发展。因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人精神之魂,是中国民族发展中亘古不变的永恒旋律。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不仅要在选修课程中有所涉猎,更应在必修课中积极开设,增强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接收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启发心智。笔者认为,高师学前专业应加强对中国民族器乐的学习,倡导学生学习中国民族乐器,学校可依据的自身情况,开设民族器乐演奏课,例如,琵琶课、二胡课、古筝课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乐器演奏的兴趣;还应加强民族理论知识学习,学生不仅要获得演奏民族乐器的技能,还要学习相关的音乐文化和民族音乐理论知识,例如,关于民族乐曲的历史背景,中国民族的五声调式等,为学生打开多元智能发展的心灵之窗,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生活。“鱼”在哪?“鱼”在中国的江河湖海里;“路”在何方?“路”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脚下,需要我们自己走,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