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有关语文教学的方法,老师们知道哪些?下面是语文教学方法的论文范文,供大家借鉴。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让学生参与课堂,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达到对课文文本的独到理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要合理借鉴并吸收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法。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小学语文教学思路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朗读书写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语文教学的改革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广大教师为课堂教学的改革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平台。但是在课堂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也应该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加以借鉴、应用,而非全盘否定。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如何搞好语文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作品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介绍
在观摩教学中,我曾经看到教师开场精彩的导入和情景引入,但是在谈到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时,却一笔带过,给学生不留记忆的时间和空间去识记作者、作品背景常识。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选择,除了考虑字词基础知识外,还考虑到了古今中外名篇的渗透,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去感受名家名篇的艺术魅力。但是我们有时却忽略了对这些名家的常识介绍。我认为对于像李白、杜甫、鲁迅、老舍这样优秀的作家,应该让学生知道并记住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品等。对于时代背景的介绍,我们也应该讲给学生。比如很多学生会背诵《春望》,但是却不知道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不知道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和心系天下的远大抱负,因此即使会背诵这首诗歌,却不能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涵,更不能理解花为何会溅泪、鸟因何而惊心。所以,在课堂教学前教师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是很有必要的。名家名篇都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写成的,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的介绍而去强行分析字词、优美语句、作者情感,就像空中楼阁,学生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与其这样还不如在课前几分钟交代清楚文章的时代背景,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之呢?对于名家名篇,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很有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传承经典文化的重担,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经典,感受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想得到熏陶,境界得以提升。
二、语文教学应该关注朗读环节,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
在新课程改革的改革背景下,教师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性、有效性,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思考,这本无可厚非,课堂确实要让学生思考、发言,但是语文毕竟是一门文字感知极强的课程,对语言的形象感知,只有通过读才能够认知。而我们身边的语文课却多了一份讨论的热烈,少了一份琅琅的读书声。范读、领读、齐读等形式优美的方式远离了课堂,像《养花》这样优美的散文,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的真谛,养花的过程是艰辛的,但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今天的学生未必能真正体会到养花的乐趣,那么只有多遍的朗读、多遍的感知,包括养花过程的情感体验,才能体会到“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的生活情趣,才能让学生在文本的熏陶下,热爱劳动,感受到老舍的生活情怀。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说话水平,读的多了,自然在平时的表达中就会通顺流畅。我们总抱怨学生词语贫乏,作文语句不够生动,究其原因,还是读得少的缘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时代虽然在变化,教学方法虽然在变化,但是语文教学因其特殊性,必须根植于民族的沃土。只有当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琅琅的读书声时,才能真正回归到语文的本源。
三、关注学生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我们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书写。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汉字的笔画顺序、结构、书写的美观,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常常提醒学生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笔画顺序五花八门,笔画书写规则让他们任意变形了,汉字的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规则让学生变得面目全非,并且书写中使用橡皮擦、胶带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来很优美的汉字造型,在学生的笔下失去了风采。究其原因,除了学生没有认真把握书写规则之外,还和我们的要求有关。
笔者还记得上学时自己因为“己、已、巳”的书写而被教师罚写了一页作业,虽然这种做法在今天并不可取,但我们可以为当时教师的敬业而叹服,他们不会放过学生书写中一笔一划的错误,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应该有所启迪,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个细节,学生的错误才会永久存在下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应该做到”,在汉字书写过程中,语文教师也应该常常去研究、查阅工具书,把正确的书写规则教给学生,并临帖写得一手好字,让自己的书写行为去感染学生,这种感染是潜移默化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书写习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相信一笔优美的板书字会给学生一种享受,让学生产生模仿性,这种教育方式有时比说教更具说服力。在教学中,我们还要经常鼓励和表扬书写整齐、美观的学生,让认真书写的学生产生成就感。书写的美观大方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无疑会淡化语言文字的书写要求,今天的课堂我们不要求学生练习大小楷的作业了,但是钢笔字的书写,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要求学生把汉字写规范、写美观,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毕竟语文教学传承的是民族文化的经典,而书写又是经典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新课程改革无疑给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思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课堂的乐趣,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让课堂充满了活力,但是品读新课程改革精神,它绝非摒弃传统,我们要在传统中去摸索新的教学方法,给语文教学一片崭新的天地。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摘要:
新课程改革实施好几年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展示课、优质课为我们的改革铺好了道路,指明了学习、借鉴的方向,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当我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时,一定要边走边反思,找寻改革中的缺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如今,只要提到教学改革,广大教师都会讲出许多理念和方法,可以说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课堂上,早已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早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小组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早已不再是新鲜的做法。看来似乎课程改革进行得很彻底、很成功,但随着改革时间的增加,改革热潮逐渐平静下来,我们也逐渐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讨论形式化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学生都被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上课时,只要有问题便让学生起立凑到一起讨论,然后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再点评一番,如此这般,一节课下来,学生起立讨论,教师点拨纠正大概要三四次。这种课堂教学,看似一改以前被动听、被动抄,学生在课堂上占了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了,但是静下心来想想,这节课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教学目的达到了吗?教师真正把握了吗?有一次听课,教师讲的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在朗读这个环节,该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朗读,小组内同学之间相互纠错。一时间课堂里热闹起来,各个小组里你读我听、我读你听。这期间教师便站在前面等待,最后找几个代表来读,代表读得都不错,这个环节便完美结束了。深思下来,这么处理朗读有些简单化、形式化,大有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意味。其实,朗读教学有多种,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体读、听录音读,都能收到相当不错的效果,真的没有必要非得热热闹闹地搞小组活动。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讲究一种氛围,比如讲诗歌时,需要一种诗意的氛围,通过教师讲解来塑造一种浓厚的充满情趣的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如果一节课如此三番地让学生起立讨论,势必会破坏这种氛围,效果不一定会好。所以,在改革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改革而改革,更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听课者的评价而特意走这个形式。只要我们设置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最后实现了目标即可,这其中的策略是灵活的,多余的活动反倒无效。以背诵为例,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拿出整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读和背,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小组活动,所谓的优秀的教学模式也不是非得拿来用,是让我们借鉴的,用于不用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学目标。
二、评价形式化
小学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当然,这个道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里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自己的独到的思想和人格,一个学生跟其他学生相比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这方面有些教师做得有些不妥,主要体现在评价学生时,都是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话。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你真是了不起”的夸奖,甚至是回答错误,教师也舍不得直接说出来,恐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这样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学生都听腻了,他们会认为教师是虚伪的,由此而看不起教师,更别说“亲其师,信其道”了。在评价语言上,我认为应该对错分明,是非分明。如在学生书写方面,不能不论好坏都夸奖一番,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心平气和给学生指出来,加以认真指导。如果只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鼓励学生而一味夸赞,结果可想而知。
三、忽视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非常重视对学生识字写字和理解能力培养。但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上。于是,在语文课上,不论课文是什么题材的,教师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涉及。整整一节课,有时讨论,有时比赛,学生看似认真,看似积极,但等到真正测试时,有些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理解,更别说书写工整漂亮,作文语言优美了。还有的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把学生该说出来的、该写出来都写到课件里,只要打开课件读一读、看一看就行。
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针对这形式化的问题,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反思,为什么语文课堂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避免?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传统课堂上的好的东西拿回来?也许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地对传统教学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要不然算什么改革,因而在行动上往往全盘否定我们的传统教育。课堂上教师也不敢范读了,怕被批评说是一言堂;教师也不敢讲解了,怕被说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了,怕被说是挖苦讽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永不停,怕被说教学方式落后。这种完全无视文本、脱离文本、只走形式的课堂教学,哪还有从容的时间和心思来朗读、吟诵、感受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词句?那些课堂讨论的问题,看似新鲜有趣,其实没有多大的启发性,哗众取宠而已,哪还有字、词、句、段、篇的落实?哪些看似鼓励的语言其实只是言不由衷的表演而已,那里起到了指导的作用?所谓的自主、合作和探索学习方式,究竟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难道是只要讨论探究便有灵感火花迸发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暴露出的问题,决不会仅存在语文这一学科,别的学科同样存在。教学改革不是追求时髦时尚,也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强制,它是一个扎根学生实情,以自主快乐学习为手段,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的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教学改良活动,它应该是充满灵动和活力的,应该是不被任何模式和模版拘束的,不应该充满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5).
[2]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J].语文教学通讯,2007(4).
[3]李燕飞.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个性风格”[J].语文教学之友,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