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数学思维教育优秀论文
医学院校数学思维教育优秀论文
1 数学思维与医学科研
数学思维通常是指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思想或心理的过程和表现。它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数学知识则是这种活动的外在表现,像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数学精神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晶,也就是数学思维的宏观概括[1]。随着各学科交叉研究的增加,数学研究更多的被用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基础,促进其他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在医学学科的创新方面更为突出,如1979年和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表彰了X射线计算机层析摄影仪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突破,这两项研究的基础分别是数学的二维Radon变换和Fourier变换,作为研究核心的数学基础对研究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已经不仅仅把数学作为医学研究的基础,而是更多的应用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去助力医学科研,如丹麦数理医学专家尼尔斯杰尼,在获诺贝尔奖的重要著作《免疫网络结构理论》中所展现的,医学免疫问题经过数学化等步骤形成免疫网络结构理论,该模式揭示出了医学现代化的科研方向,体现了数学思维与数学建模的解决医学问题的观点,更预示了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的医学科研成果依赖于医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医学院校要适应医学学科发展的要求,就需要解决现今医学生的数学思维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医学科研要求的矛盾,医学院校亟待教会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医学问题,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模型去解决医学问题,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必将有利于为医学科研现代化提供广泛的人才的基础。
2 数学思维培养现状
医学院校通常在数学思维的培养方面重视程度不高,在课程开设方面,部分数学思维相关课程甚至不足综合院校的三分之一,而且不同的专业课程开设不均衡,其中大部分专业开设了64学时的高等数学课程,药学、中药学、临床药学等专业额外开设了54学时医药数理统计方法课程,而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等专业则不开设任何数学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的数学建模课也只有36学时。
医学院校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仍然比较传统,不仅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而且理论内容过深,导致学生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考试后这些零散的数学知识极易被遗忘。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数学教学与医学研究严重脱节,也造成了学生在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后,领会不到数学思维方法在解决医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让人有数学实用性差的错觉,因此很大一部分医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数学类课程,觉得数学思维能力不会对医学生的专业学习有任何帮助,这些消极的态度和观点对医学院校数学思维培养观念的推广带来了阻力,使得不仅数学建模等选修课的参加人数过少,数学建模竞赛参赛积极性和效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连高数等必修课的平均成绩也偏低。
3 医学院校数学思维培养
医学数学思维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逐步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的共识。医学院校在数学思维的培养中,许多医学院校已开设高等数学、概率统计、数学建模课等丰富的数学思维培养课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存在师生数学思维重视程度轻,必修课比例低,课程量过少,设置实用性弱,课程内数学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过于简单等问题。数学建模在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中存在内容单一、学生不重视、教师热情不高、教材不规范、数学软件和数学实验跟不上教学需求等问题[2]。
医学院校有必要通过改进现行的数学教学模式,建立与现代医学研究相适应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学思维培养课程体系,将数学思维素质培养和数学方法融入医用数学类课程。首先,应当对高等数学、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等医学院校广泛开设的基础类数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加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在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加感受到数学思维在学科学习中的实用性,进而逐渐改变个别的数学无用论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其次,通过将数学建模选修课作为各医学专业的必修选修课,扩大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让学生感到建模课程的重要性,并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与各个专业进行融合,通过加强相关专业建模案例教学,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数学建模的思维对医学科研探索的指引和帮助,并在了解简单的建模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将建模应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科研中。最后,对仅针对个别专业开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运筹学、计算方法等课程加大在各专业的覆盖力度,或者通过选修课等方式,让更多的专业接触、了解该课程。
4 小结
医学数学思维课程在国内医学院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在医学院校中加大数学思维的培养力度,提升对数学思维素质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提升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必将有利于培养其创造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医学生便捷的取得具有独创性、开拓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