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论文

发布者:青衫磊落 时间:2024-8-14 02:04

生态环境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环境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1

1大力营造防护林,实行林业的分类经营赤峰

地区受环境影响,属于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较少,植被结构单一,使得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所以必须大力营造防护林,控制土地沙化面积,保持水土。实行林业的分类经营,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经济类的林木,划分砍伐区域,实行轮状砍伐,在砍伐的同时注意加大种植力度。公益性的生态林业,主要采取有力可行的保护管理措施,保证生态林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有效的监管机制

赤峰市林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有效监管。政府部门要根据赤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可行性政策,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林业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动力,全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通过一系列对林业保护和管理措施的实行,从而推动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大力发展。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草原地区植被的保护,全面提升防护林和防护植被的防护效益,建立相应的生态防护体系,集中治理沙漠地区,保持水土等。

3依靠科技力量,实现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

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动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环境和林业发展的保护,离不开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保持赤峰地区的生态平衡,既要依靠科技来进行林业管理和保护,又要依靠科技手段来进行污水处理以及合理调整林业结构,平衡农牧业、林业和生态环境三者的关系。

在治理水土流失、污水处理以及科学合理的调整林业结构等方面,应加大科技的投入,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利用科技手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赤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赤峰市作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其发展影响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顺利进行,切实保证赤峰地区生态环境、林业、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搞好我国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着深远的战略性意义。

生态环境论文2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巨大的经济推力也加快了我国小城镇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但在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本文通过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如何加快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相关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以期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加深对我国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保护;规划

对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树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步伐。换言之,生态环境保护做不好,不仅生存质量没有保障,长远的经济建设也会受到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如果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在特定时期的快速发展,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观点,就将导致小城镇生态环境遭受到巨大的破坏。

一、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坏境问题

(一)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系统失衡

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城市化发展的脚步,并没有相关规划,盲目无序扩大,效仿城市建设中的开发模式,建设开发区、工业区等城市模块,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而且资金不到位等情况,导致大片土地被闲置,在开发过程中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大批的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生态的平衡。[1]

(二)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治理措施不到位

小城镇内的企业分布不均,企业粗放经营问题严重,促使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小城镇的生态系统本身能够基本维持相应的平衡,一旦遭受破坏,其生态系统基本上就丧失了维持能力,且相关的治理措施不到位,对工业污染物没有有效的处理,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三)“重发展,轻坏境”现象严重

目前小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大部分都注重经营性开发的投入,促使经济得到发展,并没有在发展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应规划,忽视生态建设,以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象相当严重,这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背道而驰,但经济发展的喜悦早已冲昏头,何谈环境保护,小城镇建设可续持发展形势不容乐观。[2]

(四)缺乏合理规划,生态管理体系缺失

城镇化建设的布局混乱,工业企业与民房住宅混杂一起,工业污染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且治理难度相对较大,并没有制定一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相适宜的相应规划,为生态系统留下隐患。目前部分小城镇在生态管理上,不论是从制度还是技术上都处于较低水平,导致没有实施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二、小城镇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

(1)小城镇生态环境的合理规划

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要从长远角度去看,合理的进行生态环境规划,不仅具有指导意义,也是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小城镇所处环境特点,制定相关规划,避免无序扩张和盲目建设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确定建设用地规模,执行用地标准,科学布局予以考虑,合理配置小城镇土地资源,避免土地资源流失,实现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规划,以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力为依据,以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发展模式,朝着生态健康型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环境保护效益,经济发展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加大环保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是对污染治理能力的体现,也是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所必须的配套设施,加大对其建设,也同样的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障。有关部门要强化环保意识,加大对污染处理的环境基础设施的经济投入,来整体改善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在加大对环境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建设时,同时也要加强对于企业污染的重点整治,杜绝污染企业的审批,将污染的源头切断,不以牺牲环境来获取经济的发展。[3]

(3)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工作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将环境保护的意识从决策者到城镇居民的有效转变,全面普及公众的环保意识,促使大家一起为创造小城镇和谐环境而努力。相应的只有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城镇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广泛的开展环保意识道德宣传及相关环境教育活动,积极的宣传环境保护对其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以此来促进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责任意识的提升,定期公开发布相关的环保信息,有效的引导小城镇居民自觉的`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形成全民参与的大局面,为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4)重视可持续发展技术应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要想从根本上对小城镇污染进行有效的遏制,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结合生态系统的原则性,来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加大科技的投入,开发推广可持续产业,让其在生产过程中无污染、低能耗,使其能与小城镇生态系统相互适应,最终实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长远目标。[4]

(5)完善环境保护体系,提高管控水平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没有环境保护体系进行支撑,那就等于“纸上谈兵”,不会有实效性。只有完善环境保护体系,并以其为支点,来翘起整个环境保护的大梁,才能促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小城镇环境税收、补贴等措施,建立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实时有效地对环境进行监督,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依法严惩,追究其相关责任。结合地区情况制定相应的法规,以司法的手段来维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并加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完善小城镇内部的环境保护体系,为城镇生态体系平衡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结束语:

以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这种实现短期效益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必须要从思想层面上进行革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对于小城镇发展重要性。依靠合理的规划和科学技术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让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出发,来对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相关决策,致力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必须努力为之攻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以上综述,希望能为实际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提供具有价值意义的理论支持。

生态环境论文3

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原始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目前,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路径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主要造成了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污染三个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污染严重

水资源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自然资源,关系着我们的生存和生活。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原始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驱使下,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镇聚集。20xx—20xx年城镇新增人口22809万人,年均增长3.87%,新增人口生活污水累计排放量增加695.55亿吨,占污水新增排放量的97.54%。并且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水大多没有经过专门处理直接排人到河流中,导致水质恶化,水体变色,这些行为严重污染了水资源,更影响到居民的饮水资源。

(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新型城镇化促使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市聚集,而这必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目前,我国多数的城镇还没有完善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居民的生活垃圾只是随意的丟弃和摆放,同时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而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也十分淡薄。大量的生活垃圾也并没有经过专门设备的专业化处理,任意的暴露在地表,严重的污染了空气资源和土地资源,破坏了城镇居民健康的生活条件。同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也随意的排入到江河中,没有严格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原生态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三)工业污染严重

新型城镇化为城镇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城镇企业产生的'工业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大多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企业也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并且流动资金有限,乡镇企业没有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工业污染的治理中来,所有大多的企业缺乏专门的环保设备和配套设施,进而将企业生产产生的工业污水、工业垃圾等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乡镇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严重危害了自然水资源,造成了水污染。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从而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危害。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乡镇地区的民众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民众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致使乡镇地区的民众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虽然他们也有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但是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意义;二是当地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对于加强环保意识工作往往是忽视的,所以广大乡镇居民意识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至于造成了生活垃圾随意丟弃和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二)乡镇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剧的进程中,政府将关注点主要放在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生产上,过多的重视乡镇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忽略了关于乡镇企业污水治理的问题。在生产管理方面,乡镇企业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企业盈利和生产效益上,忽视企业在生产中的污水排放和工业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在环保责任方面,乡镇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没有担负起一个企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企业巨大的经济利益背后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换来的,而当今大多的乡镇企业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三)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从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来看,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的制定源于近些年,经验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生态保护区域没有明确合理的划分,管理层面不到位。其次,对于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的企业和居民,评判标准不统一,也给执法部门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最后,我国目前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大多是针对城市企业的,对于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法律法规。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探析

(一)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者,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管理起到了主体性的作用,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第一,要充分保障广大乡镇地区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因为只有在物质生活受到保障的前提下,乡镇地区的民众才会将其余的精力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第二,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在当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文化相关部门宣传本地的生态资源现状,让广大民众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乡镇企业的环保责任

在新型城镇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占有重大比例。乡镇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和工业生产垃圾不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也制约着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现时期,乡镇企业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义不容辞。一方面,乡镇企业应积极改进企业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采用先进技术和引进相关的配套设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由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转换成集约型的生产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环保责任,充分认识到乡镇企业对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强化乡镇企业文化和企业员工的生态环境环保意识。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解决和处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依据。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坚持统一规划、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具体而言,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修复。第二,政府应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法律法规应涉及工业污水处理规定、生活垃圾处理办法、生活垃圾分类以及如何将垃圾分类再循环利用等等,最终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使公众有法可守。

总结: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论文4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大家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水体污染,化肥农药的污染,农村废弃物污染,塑料薄膜的污染,乡镇小企业污染,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都对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目前的现状,在政策上开展宣传教育,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健全农村生态建设的监管机制,建设一个个美丽的乡村。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均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农村废弃物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农村乡镇小企业污染,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都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生态质量也有所下降,因此对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水污染现状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农村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沟渠等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水生态系统总称。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生态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农家肥被化肥、农药等广泛取代。这些化肥农药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同时,又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这就是所谓的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物是污染地表水和地下饮用水源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农村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水环境污染。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工业化养殖,但是90%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且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大多数的屠宰场直接将动物血、废水等倾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水体污染严重。

1.1化肥、农药等不合理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增产,但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化肥的使用结果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土壤中的肥料养分容易流失,进入河、湖、库等污染了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另外,长期施用化肥对农业环境造成影响:氮素化肥浅施,造成氮的逸失,碳肥的不合理使用,增加了大气中CO2含量,增强了温室效应。农药污染主要表现在,我国农药利用率低于30%,导致70%的农药散失于环境当中,散失于环境中的农药直接接触人类皮肤,可引起皮肤过敏、红肿、瘙痒等。一部分还可通过人体呼吸系统进入肺部,促使哮喘病的发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害虫的天敌也无一幸免,从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果农药使用不当,尤其是临近收获的农作物,会造成污染危害,譬如一些地区的蔬菜、水果有机农药含量超标,就是农药过量使用所致。

1.2农村废弃物污染,农民的生活垃圾乱倒,生活垃圾多为混合垃圾,如:旧衣服、厨房垃圾、废旧电池、塑料袋等,形成了一个天然垃圾场,夏天蚊蝇滋生,冬天东北风一刮塑料袋满天飞,同时生活垃圾腐烂、发臭、发酵分解,给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垃圾在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了多种酸性的代谢产物,在雨水的淋浇下流入到地表或渗入地下,引起饮用水源的污染,对土壤也造成了污染,进一步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垃圾中的病原体可能导致农村传染病的发生。

1.3塑料薄膜的污染,农膜的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膜主要是用来覆盖种植庄稼,庄稼收获后若不及时清理,就会被埋在土壤中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土壤中的水分运动受阻,不利于土壤空气的循环,引起土壤板结,由于大部分农膜使用非降解地膜,使农作物减产。农膜在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很漫长,同时挥发出有害物质,使土壤活性降低,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环境。

1.4农村乡镇小企业污染,由于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崛起,引发了资源的超量开采,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工业污染使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值得注意的是高能耗的实心黏土砖厂仍在严重污染农村环境,烧制这些黏土砖时消耗大量的煤,同时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这些废气的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废水的排放量也不容忽视,主要是造纸厂、食品加工厂等废水的.排放,由于其中的有机污染物较多,可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有些企业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转,偷排废水现象严重。

2为了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在宣传教育上下狠功夫,把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印发宣传资料、环保知识手册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使农民从根本上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对其自身健康和其生活的环境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有责任帮助农民懂科学,学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通过提高农民本身的知识和素质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

2.2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为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首先成立综合整治领导小组,逐步分工到位,事事到人。加大投资,多方筹资,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使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建立垃圾池,使垃圾定点存放,集中收集处理,逐步实现每村配有保洁员,负责日常卫生的打扫和垃圾的定期清运,做到村村垃圾无死角。在化肥污染问题上,推广生物有机肥,使土壤和水的污染降到最低,采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新农药。与此同时,有计划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使农民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再者积极推广农村能源建设,如:沼气、太阳能清洁能源等。推进生态村创建,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2.3健全农村生态建设的监管机制

要健全农村生态建设的管理机制,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完善农村环境监管体系更为重要。环境监管能够有效地防治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此过程中,应做到全程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根据地方特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监管模式。对于改扩建和新建企业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防城市中的高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同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增强基层环保工作力量,配备基本的监测设备和一般技术人员,定期公布本区域的水质、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严厉打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一言以蔽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日益严重,它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每一个公民都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为子孙后代造福。

生态环境论文5

1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因为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对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破坏,比如,损害了资源植被或者对原有的河流进行了改道处理,也制约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科学合理利用。因此,加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

2.1影响了水资源环境

蓝梦水库地处铁力市区东13km处,附近有2条河流经过,一是铁甲河,二是松花江分支,这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正处于此处。在修建的过程中,必然要将将原有的河流截留处理,是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前提条件,但是一旦截留原有河流,就会影响下游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的正常使用,而且也会使河流及周边环境中的一些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严重的会影响很多动物的繁殖、洄游越冬等正常生理现象。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当在施工前就科学地分析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对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的破坏程度,避免对原有水资源环境造成过大的损害,同时,在施工中尽量有效地处理一些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防止对水质造成污染,影响下游对水资源的利用。

2.2影响了空气的洁净程度

蓝梦水库在修建过程中,为了开发资源的利用率,修建水库过程中,堤坝及建筑设备设施的施工,会动用土方的开挖、修建施工用的道路、引渠排水等施工均会产生粉尘、破坏附近的植被,这对部分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中会释放很多水泥、粉煤灰等粉尘污物,对居民生存环境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一旦吸入肺内,就会损害肺部功能的正常发挥,时间长了将使施工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施工企业应当注意严格约束和引导工作人员尽量减少对粉尘污物的随意排放,防止污染空气。

2.3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很多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都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如果在施工中随意丢弃生产废物或者生活垃圾,或者随意堆放生产设备和施工材料,就会使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出现淤塞河道或者水土流失情况,给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2.4影响了噪音的有效防治

目前在很多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现场,都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噪音污染,由于很多施工企业为了缩短工期,作业机械设备经常会马不停蹄地运行,马达的轰鸣声就会给周边的居民带来很大程度的噪音,影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充分注意噪音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不良影响,尽量降低噪音的危害程度。

3解决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3.1在施工中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蓝梦水库的修建,做为一项利民建筑工程,在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建筑施工中,要坚持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与生态环境有效治理同步进行,在施工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在施工之前,对于施工计划的制定中,应当提前制定相关的环境污染预防措施,通过有效的解决方式以方法,避免或加强改进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人员,还应当加强引导、约束,避免或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施工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当积极主动地配合,在施工中要使施工与环境保护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还应当加强生态环境科学的合理利用,避免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

3.2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动态监测

施工企业在水利施工中,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生态工程系统结构,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施工计划与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对于生态工程施工中的水、土等资源进行严格的计划与使用,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同时在施工中,还应当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能源与废液的排放要注意环保,并且做好污水及废弃物的处理工作,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水利工程施工的每一道工序,深入把握施工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同时更新以及配备专用的生态环境监测设备设施,及时收集、梳理、分析监测数据信息,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增强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施工现场和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科学、合理地保护。

3.3有效进行现场施工管理

很多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都具有比较大的规模,例如,三峡水电站的建设、珠江三角洲发电厂的建设等,在这些大规模的建筑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研究制定施工规划方案,尤其要注意在制定施工计划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尽量避免或杜绝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施工,以及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方案,对于环境产生影响的施工,要及时的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或提出改进措施。现场监理人员要加强监督力度,促进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有效地对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施工环节进行科学管理,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控制好对废弃物、污水、垃圾的排放,控制好对施工材料和生产设备的随意堆放,同时注意有效控制噪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加强对施工现场和周边环境土地、水流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有效控制,实现水流工程项目施工与生态环保保护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4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各项资源,例如,水资源,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加强其利用率。即无论是在施工的初期,还是进行新型项目的施工,还是进行开沟挖渠,或者是进行地基基桩施工,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要尽可能的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价值,充分的利用各种材料与物品,可以实现在施工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由于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了开发新资源造成的污染的同时,还降低了资源的.使用率,在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间接的创造了社会效益。

3.5加强环境保护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例如,进行施工时,可以通过适当时间的选择,来降低噪音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如在施工时,对于产生噪音较大的施工,可以利用白天的时间来进行施工,在城市生活的掩盖下,能够避免施工噪音的传播,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引起的不利因素。在进行土地资源的使用上,要合理的进行利用,完善设计。

3.6健全各项环境监管体系

以蓝梦水库的施工为例,为了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在施工中的建筑施工或者是即将交工的施工工程,应当根据我国的环境监测标准,来进行动态的水利生态工程监管。而且,还要对于施工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要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高效、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同时还应当明确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职责,且要责任到人,严抓齐管。还可以通过配置相应的监测仪器,进行监督与管理,要把监测结果进行统一管理并制定成表格,建立考评机制。同时还要完善考核体系,加强相关环节的监控,来全面的提高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质量。

生态环境论文6

摘要:经过改革开发的不断努力,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公路建设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代表,当前在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企业的扶持之下,国内大多数地方的公路覆盖率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出行需求。但是随着公路建设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很难让我们忽视的,一条条公路不断延伸,却改变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去重视。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一、公路建设过程中常见的生态问题举例。

1、生态破坏。

公路建设期中,生态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首先是植被的破坏,从而使得原有的水土流失加剧。为了保证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免不了需要设施施工便道,这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在工程结束之后我们并没有办法复原这类土地的生态能力。此外路基的修筑需要大面积的取土、切割山体,这不仅会破坏原有的植被,更会改变施工区域的地貌,如果这类问题处理不好就等于给公路工程买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其次公路建设会破坏水资源,我国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所以说很多公路都免不了需要依河而建,甚至是跨越河流以及湖泊。但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废渣,如果一旦侵占河道,必然会对河流原有的流速以及流量,这样的改变对于河流流域内的水生生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公路建设期重视这部分问题,才能够真正让公路工程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2、环境污染。

我们可以将环境污染的问题分为噪声污染以及大气环境污染这两部分,所谓噪声污染主要是施工机械以及车辆的运转、对于边坡爆破而产生的.噪声对施工区域周围的居民产生的影响。公路建设工程的施工区域大都是在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地方,所以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通常对于噪声污染施工单位所采取的办法主要是严格限定夜间工作时间,以此来降低对于周围居民的影响。而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的公路施工场地之中因为物料以及废料的运输所产生的尘土飞扬的现象,这些粉尘能够对施工场地附近的大气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则。

1、以防为主。

应对公路建设期中环境保护问题最有效的举措就是在综合考虑总体状况之后,进行科学合理的路面规划。这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根据真实的数据和资料信息进行相应的设计和调整,将工作做在事前,贯彻“以防为主”的重要原则。真正将公路建设以及公路投入运行所造成的污染减小到最低。

2、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国家相关单位在其政策之中对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强制性的要求,我们通常称其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就是相关的企业和建设单位必须提供真实数据对工程环保工作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再由国家相关单位审核是否要批准投入正式的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标杆,也是检测相关企业道德素养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尺度,企业如果只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很显然这方面的要求是很难达标的。今后的公路建设之中我们既需要为人民群众带去便利又应该去保护我们的社会环境,这也是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意义。

3、综合治理。

公路建设之中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必须在法律允许之内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实现环境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证措施的技术性。其次为了真正让生态环境问题达到满意的效果,实际工作之中在治理技术的选择之上我们要尽量做到多样化。综合现有的技术,从而保证我们的工作效果。

4、经济与技术的合理性。

在公路建设期中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具体方案的选择我们一定要从经济以及技术这两个方面对环保方案进行论证,这样能够保证环保工作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完善方案的论证工作也能够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就等于在无形之中提高环保工作的质量。

三、应对公路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的具体对策。

1、统筹规划,合理设计。

公路建设能够按照规定的期限完工并且投入使用,需要在正式开工之前对施工方案进行详细的规划。包括基本的选址以及后期各种保障设备的供给问题都应该落实到位,所以说方案设计人员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工程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对于道路建设地点的选择要进行综合的考量,避免选择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土质松软的区域。不仅如此也要尽量避开农耕用地,给予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保障他们的权益。

2、做好施工区域的排水以及坡面绿化工作。

我国很多地区在夏季都会迎来丰富的降水,公路建设因为施工周期长的特点,所以很难避开这段时间来进行施工。因此在雨季进行施工时,要做好施工区域的排水工作,重点关注天气的变化。对于一些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段,要挖好排水沟,这部分的工作应该安排专人进行检查以保证落实到位。对于新建公路路堤坡面的防护,国内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案,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坡面绿化的方式来加强坡面牢固度的。在坡面上种植根系较为发达的植物,不仅能够降低雨水对其的冲刷作用,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绿化效果。这对于公路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总结。

公路建设期出现一些生态问题是难免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重视这部分工作,从完善细节出发去克服这部分问题。这样我们在给公路沿线的居民带去便利的时候就不会“拿”走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说重视公路建设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文是根据笔者的经验对这类问题进行的总结,希望能够对改善当下公路建设的现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苗广营,唐玲,钟闻华,衷平,程逸楠,龚巍巍,钟海燕,何吉成。基于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青海省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策[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xx,(11):262—266。

[2]李红军。公路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xx,(12):170—171。

生态环境论文7

[摘要]生态环境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加强林业建设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林业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从分析影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入手,研究如何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期能为林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森林资源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日益增强。从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到我国推出植树造林的政策,环境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国依然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林业和生态环境。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1]。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大,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资源的匮乏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对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

调查显示,与西方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森林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范围内仅达到了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0%左右,而且人均森林储存量仅是世界人均森林储存量的10%,这表明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较少,林业资源匮乏。但相关人员并没有掌握这一情况,不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制约着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2相关政策不健全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不够,未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积极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也未采取强硬的措施处罚破坏环境的人员,导致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政策不健全,生态环境投资不到位,我国并未足够地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难以有效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使林业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一直屡禁不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必须增强民众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各级政府都应出具有实施力度的政策和策略真正地对林业进行保护。

1.3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

尽管我国在草原植被保护、土地荒漠化防治,以及水土流失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不到位。因此,在看到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应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由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监督,一旦发现不认真执行任务的人,应采取措施严厉地惩罚。

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2.1树立科学的观念

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灾减灾和美化环境等都是森林的功能[2]。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森林的覆盖层厚,占地空间大,具有其他动植物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如果没有森林,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人类应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从全局考虑,完善局部,改善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森林资源。

2.2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全球气候的变暖,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应该如何保护林业,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从目前林业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来看,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还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因此,为让人们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应积极落实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不断完善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机制。火山爆发、地陷、地裂、台风暴雨等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地球及相应的自然力作用导致的。而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的发生,很多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鱼类及微生物大量死亡则是由于污水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海洋;工厂的排气、排烟影响了大气层及气温,从而引发酸雨。这些人类活动都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为此,人类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应总结经验教训以使下一代拥有美丽、干净、纯净的生态环境[3]。

2.3多方面合作

我国针叶林大量增加,而天然林日益削减,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天然林的认识和了解不足,误以为天然林是自然生长物因此不需要计价,从而肆意砍伐天然林,且砍后用火清杂炼山,种上杉木等。目前,矿山开发、露天矿的开采混乱,征占林地现象严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种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各部门应通力合作,避免毁坏林地。无论是开发还是建设,都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对于不按照要求执行任务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予以治理。

2.4转变经营机制

产业型和事业型是现代林业的两大类。产业型林业又被称为“商业林业”,适用于产生经济效益,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林产品;而事业型林业被称为“公益林业”,主要用于产生生态效益。当前,保护和发展林业的社会力量不多,资金投入也较少,导致林业发展出现了资产、资金和资源不足的问题,阻碍了天然林的保护。为此,应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优势,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加强林业保护与环境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应进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预算,引入先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5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所谓“科技兴林”策略,就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4]。节水和抗旱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鸟类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技术、林木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等技术应得到相关部门的推广和应用。要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各级部门应采用先进的实用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封山育林,促进天然林的迅速发展。同时,利用技术改造现有大量的针叶树低产林及老头林,对单一的林分结构进行改造,强度或适度间伐,以促进林业的更好发展。

3结语

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紧密相关,因此,应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和保护来维持生态平衡,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人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执行力度。不能片面地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这是得不偿失的错误认识和短视的行为,不值得借鉴。人们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林业发展,让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工作相互协调,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健全林业建设保障制度,合理利用林业资源,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2]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

[3]雍文诗.林业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xx.

[4]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生态环境论文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处于复杂多样性的特殊时期,决定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一方面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同时更应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应当对立法进行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重新调整司法与执法过程,让公众参与到我国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过程中。

关键词: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司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注重环境的保护,逐渐将环境保护提上日程,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虽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可以松懈,相反,我们应当探究当前环境法制建设的不足之处,以此共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长足进步。

1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存在的问题

1.1立法转型滞后

我国《环保法》自颁布以来,基本上没上实质性的变化,不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改进,《环保法》中的好多规定没有针对性,实施起来比较模糊。这样以来环保部门也只能对污染行为进行制止,不能从根源上去预防生态环境污染的行为。由于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不属于环保部门管理,当出现问题时只能靠司法机关处理,这样不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1.2法律监督力度不够

就我国的法律监督而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监督的力度明显不够,其监督形式不外乎权利机关的监督以及行政机关的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尤其是权利机关的监督作用,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全国人大环资委在汲取国务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报告的基础上,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工作,而且为使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组织环境执法大检查以及中华环保世纪行等活动,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

1.3司法功能偏差

就我国当前的环境司法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的内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民事案件、环境行政诉讼案件、破坏自然资源刑事案件、环境行政赔偿案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刑事案件等五个方面。在刑法分则内,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进行了明确一定,主要涉及14种罪,再者14中罪中,仅有3项是涉及环境污染的犯罪,这些罪主要包括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以及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与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等,这些可以在六章第六节内容得到体现。上述犯罪,比较恶劣,对人造成的危害具有非常大的直接性,是环境污染罪中最恶劣的行为,必须进行严惩。然而,在司法中却存在很大偏差,本应受到严惩的犯罪行为,仅给予了简单的行政处罚,只是进行了很少的民事赔偿。

2加强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建议

2.1立法实现跨越式转型

我国在环境污染防治立法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正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立法的跨越式发展阶段,笔者对此有下面几方面建议。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法以及污染防治法必须纳入到我国环境法内。污染防治法必须要针对不同的污染要素进行立法,同时也应当见臭氧保护法以及海洋保护法纳入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法必须要将生态建设法以及生态保护法等纳入其中。生态保护法包括三部分内容,主要为: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以及人文生态等保护法。生态建设法主要包括生态林地的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自然灾害,土地资源整治,进行生态区域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立法。应当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的执法与司法,在生态建设立法方面,通常宣传类的规范比较多,大部分属于号召性的内容,规定的法律责任以及义务方面都比较少,执法力度明显不够,司法则更显不足。对于我国法制而言,生态建设立法是当前研究的新兴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要对环境立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应当进一步对环境的执法力度进行进一步加强。执法属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过程中的最末端,应当在执法环节之前,将所有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才更有执法的实施,如若不然,就好像是采用堵口子的方式对洪水莒南县治理,很难起到实际效果,更甚者导致矛盾被激化,不仅影响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而且对长治久安也会造成很大影响。

2.2执法与司法逐步重整

通常认为刑事制裁手段是法律手段中,属于最严厉的方式。该手段一旦实施,即可有效控制犯罪人对环境形成破坏的能力,对其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条件予以剥夺,同时,可以对一些破坏环境的潜在隐患予以有效的震慑,使之破坏行为就此终止。立法是国家为控制犯罪所确定的罪刑关系,对各种污染环境的破坏行为应受到的刑罚惩罚等进行刑法规定,并将这些犯罪犯罪行为进行了具体列举,对其刑罚处罚予以明确,以此为依据对潜在环境犯罪人为达到某一目的,进行的破坏行为应当进行的惩罚进行对比,正是如此,可以有效预防知法者进行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降低环境犯罪的潜在风险。

2.3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公众的参与,对于生态环境立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公众不参与其中,那么该立法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实际效果。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公众的守法意识,使其守法意识不断提高,强化宣传无疑是很好的教育途径。正因如此,更应当将宣传教育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使人们的环境守法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体会到环境保护与自己切身利益存在的关系,积极参与到环境立法中来,促进环境立法工作的顺利开展。结语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经济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两者要相互促进、互利共赢,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完善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有效的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采用科学的方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为人们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

农田土壤中镉污染具有严重危害性,且污染来源广泛。因此,必须对受镉污染农田土壤进行修复。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植物修复和钝化修复两种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今后,要加强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官迪,纪雄辉.镉污染土壤钝化修复机制及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xx,4:119-122.

[2]徐友宁,张江华,柯海玲,等.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镉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中国地质,20xx,40(2):636-643.

生态环境论文9

摘要: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工作。鉴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在广阔的国土下,森林资源的占地面积非常少,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的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森林资源占比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人类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将会遇到难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应大力支持林业发展,同时应提高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构建和谐家园,为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因地制宜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在林业生态环境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森林资源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较为充足,而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匮乏,面对这样的情况,在落实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就应因地制宜开展这一工作。在东北地区等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西北等森林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先增加森林资源,然后进行环境保护,这才是正确的策略。因此,在森林资源匮乏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培育,育树成林,之后再落实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拓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设工作资金筹集渠道

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此方面工作的落实资金主要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因此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资金也相应的增加,以进一步弥补资金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所需要的资金的资金缺口,避免由于资金不充足导致了这一工作的落实受到了束缚。与此同时,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为了有充足的资金来开展这一工作,就应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林业部门可以与林业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投资,然后每年适当地为其提供部分树木资源,以此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适当砍伐树木之后及时的进行栽种,以此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3在开发林区资源的情况进行林区保护建设

创新管护途径,寻求管用并行,是解决目前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难题的主要方法。林业部门在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不应该局限思维、只从单纯的保护方面入手,应转变思维,从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林区资源的利用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用,我国林业市场才能发展下去,因此在利用过程中落实保护与建设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利用林业资源中,探索如何对资源进行更加充分彻底、更加多元化的利用,以此来提高固定资源的利用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收益。而与此同时,在林业资源利用,还应思考如何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其利用价值,这样方向都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可以探索的,从这些方面入手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能够取得更好地效果。除此之外,我国是法治国家,坚持走依法治国道路,因此,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法律政策也要不断健全,使普通群众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避免群众破坏林业资源、大肆砍伐的情况发生。另外,在政策健全的情况下,林业部门在开展这一工作过程中也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这一工作的开展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2]。

4结语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国家应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毕竟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过程中不能缺少的存在。为了促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更好地效果,在此工作落实中,应增加资金,创新技术,从不同角度入手思考对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落实质量,促使这一工作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陈爱民.解析林业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C].软科学论坛——工程管理与技术应用研讨会,20xx:4.

[2]蔡小芳,娄志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探析[J].经济,20xx(6):297.

生态环境论文10

一、我国农村能源利用现状

目前,农村还是以农作物秸秆、柴草、粪便等作为基本能源,但是这种能源在利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影响较大。以畜禽养殖中所产生的粪便为例,目前我国有近80%的农村地区还在使用简陋旱厕,每年农畜所产生的粪便超过40亿t。如此庞大的数字如果基于流失率计算,它们中的一部分会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江河湖海,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为此,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加大了“三农”发展力度,开展农村沼气发展,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也解决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成本问题。目前,沼气在我国农村的使用情况来看,它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及日常生活燃料,沼液部分则主要被应用于牲畜饲料、农药等环节。在我国北方,农民还会搭建沼气池,配合塑料大棚、畜禽舍组成“三位一体”沼气生态农业模式,也用于辅助建设生态蔬菜园、生态果园等。总而言之,沼气能够有效减轻农村面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森林植被,遏制水土流失问题,这也成为当前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农村沼气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一)农村沼气在农村能源利用问题中的作用

我国农村目前生态结构相对落后,能源短缺问题十分严重,多数农村还以秸秆、干粪、柴草等能源来实现生产生活目的,这一部分就占到了总能源使用比例的85%,而新能源的应用率则不足20%。因此,改善农村新能源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当务之急。1.农村污染主要来自于人为因素,比如日常生产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以及各种生产废弃物等等。这类垃圾中就含有大量的悬浮物与氮磷致病细菌,会对农村空气及水体产生直接污染影响。另外,在生产中燃烧秸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所产生的空气污染也不容小觑。以巩义市为例,巩义市已建户用沼气20.18万座,建大型、中型、小型沼气工程62处,年处理生活污水75万t,年处理粪污78.4万t。通过积极实施农村沼气建设,使农村畜禽粪便得到有效治理,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群众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2.沼气合理利用能帮助农民减少农药用量。按照我国目前的化肥年施用量(6400万t)来平均计算,它的单位面积施用量已经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它的平均利用率却偏低(仅42%)。如果改用沼气有机肥不但能提高化肥年平均利用率,还能改善原有土地理化性质及团粒结构,促进农村土地良性发展。按照我国规划计算,到20xx年,我国将突破1亿用户使用沼气,进而减少化肥施用量。这样做基本可以我国将每年化肥施用量减少1000万t、农药减少45万t的节能效果,这一数字相当于我国封山育林0.27亿hm2所采用的化肥农药。而且它对保护植被和林草,降低水土流失,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二)农村沼气在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中的作用

在农村生产生活中使用沼气,能够实现对农村环境的'有效保护。1.早期建设可以为农村农户改建旱厕、厨房以及畜牧养殖圈,实现行之有效的圈厕及厨圈分离。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对大量人畜粪便、生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直接从根源上切断污染源,消除农村可能存在的蚊蝇孽生场所。按照我国不完全统计,在使用了沼气池的农村地区其圈厕净化效果相当明显,尤其是对秸秆焚烧污染的降低起到了显著效果。它也降低了农村空气中SO2和CO2的含量,这在一定程度遏制了温室效应,为农民生活环境治理减压。2.传统化肥及农药的广泛使用一定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板结污染,我国50%的农村水体站已遭到污染就是证明。在这种状况下,被污染成为高浓度的有机污水在回灌农作物时就很容易导致农作物的倒伏减产,间接威胁着人类食品及生存健康。而沼气应用恰好能起到防火墙一样的保护作用,它对人畜传染病防控有很好的效果。利用沼气池对人畜粪便进行发酵处理,可以将粪便中所寄生的大量病毒性病源、寄生性病源以及蚊蝇虫卵全部清除,这对保护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帮助。

三、小结

农村沼气在保护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方面作用颇大,它联合了农村其他能源建设,为农作物高产增收带来利好,也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文明。更重要的是它改良了农村土壤质量,解决了过去农村所存在的废污水排放及空气污染问题,为农村生活质量改善作出巨大贡献。

作者:张永帅 单位:巩义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生态环境论文11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当中通常会有三方面的灾害隐患,主要有森林火灾、森林水灾与森林病虫害。其中森林病虫害不仅有着与火灾、水灾同样的破坏性,同时其带来的灾害带有独特的生物性,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能够有效避免森林病虫害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森林病虫害的成因以及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森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1.1.1 自然原因。森林病虫害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主要依靠自身与大自然进行传播,虽然在自然环境中会有相当一部分被消灭,但由于其本身的抗逆性非常强,并且会在自然环境的变化中进行自我调节,稍有存活机会,便会大量繁殖且再度肆虐。

1.1.2 人为原因。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中,人们往往会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去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进而频繁出现环境污染、破坏的问题,并且对环境的修复工作不重视,也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再加上林业建设过程中所栽植的人工林或多或少会携带病虫,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面对复杂的病虫害难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进而导致林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1.2 森林病虫害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以及林业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发展过程中,森林病虫害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现如今,对生态环境有较强危害性的病虫高达200多种,其中松材线虫、松毛虫以及美国白蛾等病虫带来的危害在我国较为显著,严重破壞了森林的生态环境。同时,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的植被也会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会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进一步加剧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此外,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人们往往会采取高毒高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施,而这种化学药剂难以被分解与代谢,倘若使用过量则会造成森林生态环境的负担过重。再加上高毒药物残留会在水循环过程中渗透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而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状

2.1 对病虫害危害性的重视度不够

森林病虫害所带来的危害往往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突发性的情况非常少见,因此人们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会有一定的惰性,会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如何提升经济效益方面,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则重视度不够。许多相关职能的林业部门形同虚设,并没有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到位,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发现病虫害对森林却侵害熟视无睹。

2.1.1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水平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在森林病虫害防治领域,仍然沿用的是较为落后的技术与设备,未能进行及时的更新。许多林业地区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停留在喷洒化学药剂层面,而这种防治技术会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同时还会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并且高度化学药剂会误杀病虫的天敌,导致病虫害在无天敌的环境中肆意蔓延,效果适得其反。此外,在病虫害防治预警设备的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没能将病虫害的繁殖与滋生扼杀在摇篮中,仅仅通过后期的治理很难根治。

2.1.2 病虫害预警机制较为缺乏

当前,有许多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病虫害的认识不到位,因此未能赶在病虫害滋生之前设定针对性的预警防范机制,没能安排专业的检测人员进行针对性的监测。此外,部分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限,在应对病虫害的侵扰时会显得束手无策,只懂得如何进行灾后重建工作,以至于给林业生态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此外,人工造林的树木结构过于单一,其自身抵御能力有限,一旦发现较大的病虫害灾情,预警机制难以遏制。

3 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具体措施

3.1 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林业生态环境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提供必要的森林资源,同时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森林病虫害给当地居民造成危害。因此,相关部门应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重视,认识到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性,只有思想意识方面得到重视,才能制定完善的措施与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进而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根本目的。

3.2 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技水平

要想进一步提升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技水平,要重点关注技术与设备两方面的科技水平。其中针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主要在于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防治业务能力水平,只有组建专业化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人员队伍,吸收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才能够在日常巡查中及时发现病虫害的隐患,进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要强化对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而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方面,则需要引用病虫害防治的新药物以及新器械等,不断更新与先进技术相匹配的设备,能够有效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实效,进而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预防与治理。

3.3 完善森林病虫害预警设施建设

在具体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对林业地区的预警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不仅能够及时发现病虫害,同时还能够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通过构建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提高森林病虫害的判断准确性,进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肆意蔓延,将病虫害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实现防患于未然的防治目的。制定完善的预警机制,严格遵守机制开展防治工作,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科学性与严谨性。

3.4 推行生物防治技术,构建混交林

所谓生物防治技术,则是利用生物手段去达到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目的,主要手段是构建混交林,由于纯天然生长的森林里面,其树木结构分布极其复杂且种类繁多,有着非常强大的净化功能,而传统的人造林结构分布较为简单,食物链非常单一,一旦滋生病虫害,人造林的抵御能力十分有限。而构建混交林的目的则是能够让其向自然生长的树木一样,形成复杂且丰富的结构与食物链,对病虫构成天然的防御屏障。这种生物防治技术非常环保,不仅能够有效保护树木、花草和土壤不遭受破坏,同时也促进了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给人类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

生态环境论文12

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一种线型网络,长距离、大范围的交通通道在切割生态环境的同时,对沿线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性的深远影响。因此,在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应用生态学原理,使道路运输系统真正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

1道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道路交通建设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从而改变了所经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一旦被征用,便永久性地失去了其原来的生态功能,因而影响到相关土地的利用格局,土地出现不可逆性的硬化和人为荒漠化,并引发一系列生态要素发生变化,其中废水、废气、噪声等各类污染物排放显着增加。此外,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基本为封闭式管理,附近农民的穿越比较困难,使得原来容易通达的地方变得疏远起来,从而影响到其生态、生产或社会经济功能。

1.2对动物的影响道路建设对动物的影响主要包括致死、移动格局、过滤等方面,其影响方式主要通过植被破坏、通道阻隔、施工噪声和营运灯光等施加。道路交通量的增加已导致两栖类动物数量的衰减,与自然廊道相比,道路的移动通道作用相对较小。动物直接沿道路移动的概率与车辆密度以及道路两侧的生态系统类型有关。较高的车辆密度甚至影响到路旁植被中的动物移动。过滤效应与物种流动性和行为的敏感度有关。经研究只有10%的小型哺乳动物能穿越6m~15m宽的道路,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几乎无法穿越过15m~30m宽的道路,中型哺乳动物几乎无法穿越8m~137m的道路。

1.3水土流失道路建设一般需要动用大量的土石方,并且周边取材。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绝大部分沙、石、泥土、水泥、木材等只能来自周边地区,取土修筑路堤,开挖山丘形成路堑,这都将破坏土体的自然平衡,引起边坡失稳,水土流失。在局部地区还会造成气候条件的恶劣化趋势,严重的会造成泥石流。

1.4水环境及化学环境的影响道路路基、涵洞的建设改变了水渠和排洪沟的走向,从而对沿线地区的地面水分配以及能量流动产生影响。而水流产生的能量改变,甚至可能影响到距离道路很远地方的水域环境。施工过程中污染物的释放以及水土流失引起的悬浮物增多也会对沿线范围的水环境以及水生生物产生影响。道路在养护和使用过程中至少向周边环境释放如下化学物质:①重金属燃料及除冰用的盐类中有一定量的重金属,随着它们的使用,其中的重金属如Pb、Zn、Al、Cd、Fe、Cu、Mn、Ti、Ni等…;②盐类用于除冰用的盐(主要是Na、Ca、K、Mg盐)在使用时向周边环境释放大量的盐基离子,改变了周边土壤和水环境的化学组成和pH;③有机物研究表明,由于化石燃料使用的.不完全和泄漏,道路周边的土壤和水体中出现有机氯和碳氢化合物。

1.5交通废气对环境的污染交通废气主要来源于发动机汽缸的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有100多种有害物质,主要是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苯并芘、烟尘及铅的污染。大气环境的改变,汽车尾气衍生的光化学氧化剂污染物导致道路边的植物光合系统和细胞膜均产生明显变异、汽车尾气污染导致路边植物体含铅量远高于对照地区,其影响范围可达100m。

1.6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爆破、机械轰鸣等引起的噪声常常引起周围生态系统的生物以及附近居民和现场施工人员产生不安和烦躁感。另外,交通工具的鸣号及其在道路上奔驰所发出的声音,都将对周边声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噪声对于附近居民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周边生态系统生物的行为如觅食、移动、扩散、繁殖、信号传递等均有很深的影响。

1.7粉尘对环境的污染道路修建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粉尘。当这些尘土附着在植物叶片上,便会对植物的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产生影响,在夏天,还会形成强烈的热岛效应。这种热岛效应一般随路面范围和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另外,交通粉尘也就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磨损产生的橡胶粉尘以及车辆行驶中道路上的扬尘,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系和大气,给道路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2道路交通对环境影响的保护措施

2.1做好生态道路建设的规划设计道路设计应该贯彻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道路环境质量。妥善处理好道路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道路经过生物或自然保护区,如无法避免应尽量减少道路在保护区的密度、线路长度、等级、车流量。合理划分道路影响区的景观斑块,为野生动植物特别是大型野生动物留下足够的生存活动空间,并在道路设计中设置动物通道。在道路的具体设计中,要包含减少环境污染的各项措施,包括采用降噪路面、隔音措施、透水性设计等。

2.2土地资源保护措施建设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依法征用土地,必须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以保证当地农田的数量不减少。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努力节约土地资源,适当缩小用地规模,尽量减少占用农田。不得破坏名木古树,搞好土地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

2.3交通粉尘控制对策提高轮胎的质量、合理使用轮胎、掌握胎压等。如临时施工道路的洒水除尘,运输车辆在土质路面的行驶时,车速不能大于40km/h,道路施工使用的推土机、挖掘机等也要限速在10km/h,防止施工扬尘对农田的污染。

2.4加强水环境保护及防治水土流失在道路建设中,应充分调查沿线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种类及覆盖率、水土流失现状等,综合采用生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另外,在水环境保护中公路路线应合理规划水体。①不得占用城镇居民区的饮用水源,避让距离不宜小于100m;②应避让灌溉要求及养殖水产品用的水库、池塘等,如要通过应将路线设在水体下游,并采用绿化、隔离等防护措施保护水体免受污染;另外,对有重要经济、旅游、保健价值的水体,如温泉、矿泉、瀑布等,公路更要注意避开。

3结论

只要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期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在营运期防止偶然事件发生,便会使公路的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生态环境论文13

不难发现,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经济大规模展开的双重压力下,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村将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环境下,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突出。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村生活的水平,俨然都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各种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层出不穷,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日益恶化,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众多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此,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必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不可否认,“环境”无疑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来说,农村居民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俨然更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资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这在很多按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就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开发建设了众多蓝色工程,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对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相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明显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这样的问题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以此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原动力”。

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对策

(一)以科技开发为支点,推广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

毫无疑问,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就必须对现代科技技术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充分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环境(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膜污染等)状况以及基本规律,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具体来说:第一,加大对环境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最大程度的为环保事业提供智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对待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治理。其次,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大范围的宣传并推广退耕还草还林以及修复植被等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开发病虫害的预防、多种植物共生等新型的技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对外界灾害的抵御能力。第二,通过筛选、评价和推广等环节,对最合适的环保技术进行可行性的确定和城市的污染处理水平相比较而言,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处理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为农村在设备的投入上承担能力远远小于城市,即便能够支撑起投入的资金,也会因为运营资金不足而中断。所以,在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上,我们要综合现实考虑,遵循操作性强的原则,争取利用最小的成本进行集中处理。第三,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秸秆的合理利用、对土壤污染的控制等一系列的技术,可以对广大农民朋友的日常施肥等活动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从根本上减少因为农药中化学残留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的同时,还要大力的推广例如废气处理新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在内的污染处理新技术,在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中,还要考虑到治理成本的支出,以缩小成本为目的,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利用。第四,科研资源要倾向于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只有依靠科研资源的有力保障,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得环保技术的竞争力得以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环保技术的创新。

(二)加强环境保护监测

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当不断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对农村实行一系列的排污制度,从源头上严格抓起,控制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另外,对废水、废气噪声污染等的防治以及对生态的保护等实行统一的监管活动。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监督生态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还要注意对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管。在对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中,保证各类生物的环境安全。对待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的向上级进行报告,并及时的组织相关部门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和整改。对生态环境实施全方位的网络监管活动,完善和强化环境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以质量报告的形式传送给上级环境部门。同时建议实行评比制度,并树立积极地典范,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农村发展的重点。

三、结语

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论文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不断增加,人类日益面临着资源紧缺的问题。要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改革和调整传统林业,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道路,重视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走上又快又好的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意义。森林作为林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我国复合类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支持,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同时,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恢复和健全生态体系功能,优化配置林业资源,形成木材和林果等方面的深加工产业,促进林业的系统化及绿色化发展。

另一方面是现实意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尤其是对林业资源的过度索取,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森林作为林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新鲜的氧气,有效吸收和净化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①林业功能的发挥。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需要对其经济和生态的功能进行充分考虑,以有效发挥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作用,以此体现林业的经济功能。此外,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资源生长规律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其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②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世界的享受,如假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生态游作为旅游的重要选择,开发商或农户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森林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森林资源,构建新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将林业资源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生态环保建设的强化。将自然和社会与林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建设,为生态发展和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在林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生态环境与保护产业的民主化与规范化齐头并进,使林业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连。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策略

3.1 协调发展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

协调发展园林城市和工业园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首先,科学规划工业园。需要从生态城市建设出发,科学保护部分水系、植被和山体,有效维护园区的景观环境。同时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规范一次性木筷的流通及生产,确保木材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次,提高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许多园林城市的绿地被随意征用,导致城市发展受阻,这需要加强城市绿地的相关法律建设,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最后,加快绿化城市建设。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加以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加快城市绿化造林的速度,形成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3.2 构建良性的林业经济发展机制

要想实现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构建良好的发展机制。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经营林业,采取科学的营林措施和采伐手段,有效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加强资源的培育及管理。同时开展多种经营方式,将山区经济发展和山地综合建设相结合,加大林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替代资源建设,从而缓解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扩大森林面积覆盖率

目前林业资源不断缩减和退化,导致林业资源面临紧缺的问题,无法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为了有效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需要扩大森林的覆盖率,积极宣传义务植树,定期巡视和加强防护森林资源的火灾及病虫害等状况,保证经济建设需求与林业资源相匹配。此外,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实施林地保护和林木保护,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退耕还林和速生林等工程的建设,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论文15

摘要:水利工程在我国工程体系当中是重要的核心构成部分,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不受阻碍,水利建设更成为了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的要点,受到国家的广泛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也有密切的关联,所以施工企业必须要确保两者的协调,达成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才是最为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施工理念,为此后文将针对进行思考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的主要职责是水源调动、管理以及防洪、抗旱等工作,是城市建设体系当中的核心构成部分,为保证对城市周遭水源的合理管控,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国家亦十分重视,但水利工程毕竟不属于自然本体的一部分,是增设的设施,因此多少会对周遭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最大程度削减负面的影响,企业必须要更深入的思考环境需要,改善工程施工理念,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得到提升。

1水利工程概述

水利工程在社会会体系当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是管控水源的核心工程,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水利工程,只有修建起水利工程,才能达到调控水源、规避旱涝风险的目标,以满足民众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基本需求,所以其必要性是需要得到充分重视的。但由于水利工程规模普遍较大,需要建设包括溢洪道、堤坝、进水口、水闸、渠道、鱼道、渡漕、筏道等多项的水工设施已达成控水目标,所以其占地范围很大,而且施工过程中难免为周遭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在当前强调环保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建设思想是无法满足当前环保化发展要求的。因此企业只有更加深入的针对环保问题进行思考,才能保证施工质量提升,并且最大程度避免对周遭环境的影响,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得到更好的成果。为此后续有必要针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分类,并且得出最为合理的改革措施,才能真正避免各类环境问题影响的扩大,保证工程作用的体现[1]。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2.1噪音影响

水利工程较比许多工程来说规模都更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也必然会使用到更多的重型施工设备,进而发出更高的噪音,影响附近居民区民众的生活质量。这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当中是无法避免的。既无法避免,那么就要思考对策,去将噪音影响降到最低,或是通过调查,获取居民区人数最少的时间点开展施工,以削减噪音污染的影响。

2.2废料处理

水利工程亦是工程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因此实际施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废水及其他形式的废料,对周遭的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是由于水利工程规模普遍偏大,所以产生的废料也必然会更多,而且成分更加复杂。所以企业只有学会严格管控,并合理处置这些废料,才能真正体现出水利工作为环境工程的环保性。

2.3土地空间影响

水利工程普遍在水源地建设,为保证社会各个领域的稳定供水,体现先进性,工程企业需要建设更多水工设施,但随着水工设施越建越多,工程的占地面积也越来越大,为此企业有必要改革这一问题。为保证工程建设不过度侵占自然资源以及农耕用地,应当更细致的进行规划,才能避免环境侵占的问题出现[2]。

3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影响改善措施

3.1最大程度避免噪音影响

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噪音的出现无法百分之百避免,但却能够最大程度削减其带来的影响,为此企业应当更合理的进行规划安排,思考如何在维持施工的情况下削减噪音影响程度及范围。在开展施工之前,企业应当首先对周遭的居民区分布进行分析,并且要通过物业处或是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出附近小区民众的大体作息信息,综合环境概况以及调查结果,得出最合理的施工时间,这样才能避开民众都在家中的高峰期。例如早上九点至晚上五点,是民众的工作时间,所以水利施工需要尽可能把握这段时间来开展施工,才能缩减影响,如果不得已要在民众非工作时间开展施工,则应当事先做好沟通,或是发布通知以便民众知悉。除此以外,在能够应用消音设备施工时便不应使用噪音大的设备,这样才能保证噪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控制。

3.2利用尖端科技合理处置废料

工程废料的出现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废料处理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水利工程本是为改善水文环境,合理管控水资源,维护生态所开展的工程,如果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及其他废料无法得到合理处置,工程建设则背离了原本的建设主旨。所以施工企业要更重视这一环节,才能最大程度削减因废料带来的污染。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废料处理团队,针对不同的废料类型针对性展开分析,最终得出合理的处理方式。特别是对于液态废料不可随意排放,应根据其成分合理采取分离法、氧化还原法、混凝法、电解法、膜分离法等方式最大程度排除有害成分。对于其他类型的废料也应以严谨的态度去进行分析与处理,才能避免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道及周遭生态造成污染。

3.3强化人员专业素养,保证人才队伍专业性

人才队伍是每一项工程的核心,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执行层,只有确保人员的专业素养,工程施工才会更加有序,对于环境的影响才能得到控制。水利施工涉及许多专业知识,不仅是基础的工程知识,还包含了信息技术知识、勘测知识、设计知识、河流动力学知识、岩土力学等相关知识,涉及废料处理还要具备物理化学知识。可见对于相关人员队伍的培训十分重要,企业积极培养内部管理阶层与基层人员的专业素养,施工的精准度会得到提升,而且每个环节都得到合理处理也必然会最大程度避免环境影响。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利用激励制度提升员工积极性,并不间断的灌输环保意识,确保员工建立起认知,以维护环境作为每项工作的基础原则,才能最大程度缩减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3]。

4结语

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所以也始终是被国家充分重视的环节,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要点却始终是被忽视的盲点,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及处理经验,所以企业还应当对环境影响的处理更重视,才能真正做到在影响最小的前提下完成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维护工程的形象,响应绿化号召,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周开瑞,徐孝洪,孙东亚.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29):76-77.

[2]梁波.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xx(02):156-159.

[3]曹永强,倪广恒,胡和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20xx(01):56-58.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