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发言稿

发布者:沙流水随 时间:2023-5-31 21:27

2023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发言稿(7篇)

教学经验也是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源泉,总结、提炼教学经验一直被视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和路径,大家知道有什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发言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发言稿,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3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发言稿精选篇1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作为一名还比较年轻的老师,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向各位专家、老师汇报自己教学中的体会,非常荣幸,也从心底感谢学校对自己的培养。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体会比较深的是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下面我谈谈自己在钻研教材方面的感受。

钻研教材在小学教学中往往是被忽略的一件事情,因为小学的教材从知识层面看比较简单,我在最初教学时也经常犯这方面的错误,忽略对教材的钻研,因而在教学中也走了不少弯路。从学校实行五环以来,我体会深刻的是钻研教材是有效使用教材的前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载体,有人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是这个例子,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系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同时呈现着学科的本质。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教学的艺术其实就是钻研教材的艺术,对语文如此,对数学也是如此。钻研教材要掌握教材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这似乎是非常简单的,但许多教师往往没有深挖目标背后的内涵。比如在小学阶段,关于分数的意义与认识有两次教学,第一次是三年级,第二次在五年级。两次教学所用的材料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有的老师在五年级教学时,还是让学生用三年级时认识分数的语言表达出分数的意义,而有的教师则借助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抽象提炼。同样表示一个分数,由借助一个具体的图形到用近似于数轴来表达。两种不同的处理,体现了对教材的不同理解。这样的例子有许多,不同学段、不同时期的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要求与不同内涵,我们只有对这些研究透了,才能在教学中作出科学的设计。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挖、精选、重组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在原地踏步,就必须将钻研教材贯穿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永不停息。

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数学本质。在小学数学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类课题的教学一般都感觉非常枯燥,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提倡学生要自主探究,但是在这类课堂中,学生总是无法出彩,看不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大多比较沉闷。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计算教学中我发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生理解各类计算教学的根,也是许多解决问题教学方面的基础。于是在课堂中我更注重追求知识的本源。上个学期我在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会上执教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一课,在多次备课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与乘法有关的计算教学,根都在乘法的意义这一知识点上。当我们把握到了知识点的根,也就找准了课堂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是再熟悉不过的表述,可是为什么叫单位“1”,它是分的对象,为什么不叫对象“1”?我们在脑子中把它看作一个整体,为什么不叫做整体“1”,老教材中就叫做整体“1”,现在为什么又称为单位“1”?这也许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果不加思考,那么对单位“1”这个概念的学习也就是一带而过。当我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与整数中计量的单位有关,它类似于计量单位的产生,具有比较、标准的作用,当有了这样的理解时,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过程:通过例子使学生自己体会到,3个物体,4个物体等都可以看作“1”,只要你愿意,几个物体都可以看作1,可是当你把3个物体看作“1”时,6个物体就是2,9个物体就是3……,这样的过程,学生对分数意义中单位“1”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思维也更加深刻。

张志勇副厅长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到高效课堂时提到两个关键,一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另一个是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高效的课堂不是简单的量的堆积,更重要的是思维深度的突破。而想让学生在思维深度度上突破,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与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引导,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会产生不同的课堂设计,对学生训练的层次也就有所不同。关于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刻发展,有的老师认为部分学生达不到,并因此就停止了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矛盾。但是我有这样一种理解,学习向深刻发展,犹如跳高练习,只跳普通的人人都能过的高度,能够让他们的跳高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吗?向新的高度的不断冲击,可能会有失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能力是不是在一点点积累与提高呢?

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实现数学课堂的简约化。在课程改革之初,有这样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凡公开课大多要拖堂,名师也不例外,当时一节40分钟的课,上到50分钟,甚至更长的也很常见。有时则为了在规定时间内结束,只有草草收兵。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只有35分钟的时间,如果每节课的内容都要上到40分钟以上,这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造成这种现象,我认为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到位,也就是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研究是主要原因。课改之初,如目标多元、尊重差异、重视过程、讲求合作、关注体验等理念被老师们接受的同时,如何利用教材在课堂中贯彻实施这些理念却是见仁见智。于是,课堂变得纷繁复杂,变成故事课,图画课,想象课等,数学味丢失,没有了主线。有些教学内容知识点琐碎,教师没有能够把握主线,想面面俱到却处处不透。通过学习一些名师,发现他们的课堂简洁、清晰、流畅、凝练、深刻,实际反映了他们对教材把握、开发与挖掘上的独到功夫。在实践课堂程革的过程中,我有这样的体会,课改之前,学科教学这个篮子不容你装任何杂七杂八的东西。但在多元目标等理念下,如果想在一堂课上装下所有的东西,到最后只能是什么也装不进去。一节课,本着主要的目标,不追求华丽的外衣,本着数学最本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等,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能够体现数学本质方面的一点东西,一节课中能够使学生进行一两处能力方面的训练,在简简单单的设计中,让课堂能在一条清晰的主线中流畅地进行。

小学数学的许多内容我教了许多遍,每研究一次教材都会有新的收获,深入钻研教材,也是我今后教学工作中需要终生努力的方向。在自己提高的同时也让我的学生们受益。

以上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如有不对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最后衷心地谢谢大家。

2023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发言稿精选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坐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与交流工作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也希望通过交流能真正的带给大家一些思考和启发,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我们知道: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引领下的数学教学与我们小时候的数学教学大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研究、尝试。有一个专家曾经说过:“我们的数学研究,都必须在考得好的前提下进行。”其实,新课标的要求与考得好并不矛盾。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谈一下我在教学实践的中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是实现数学教学效率的主阵地

课堂是教师实现自我,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是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成绩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战场”的仗打好了,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都有了。要想在课堂上获得上佳的效率,在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教材,注意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了解低年级教材编写特点,了解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好能深层次的了解编写教材者的意图。对每一部分内容,我们都要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原型,了解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只有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才会被这些内容所感动。试想一下,如果老师都没有被感动过,怎么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也被这样的内容感动呢?学生能学好这些内容吗?因此,不去上一节无准备的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该做到的。

2、利用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儿童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十分重视贴近学生生活选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几乎每个课题都以学生的生活原型中引入课题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地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与贴近学生实际选择学习材料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生活经验有如下的作用:(1)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内、外活动)(2)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认知平台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很多的图画,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某个知识点时,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尽量减少机械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采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有趣的故事,迷人的游戏。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嘀嗒、嘀嗒,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请学生猜猜是什么?通过猜谜语自然导入课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学习上。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极佳。

3、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材尊循这一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为学生搭建认知平台

学生的建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来学习的,没有或缺失必要的经验,必要的经验,必然影响学生主动建构的兴趣,甚至无法主动建构,学生的经验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A、生活经验

B、知识认知基础

C、认知策略

为此,我积极帮助学生作好认知准备,比如在教学11~20数的认识和进位加法之前,强化10的认识等,还积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如"元、角、分的

认识"、"认识钟表"等就直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用于新知识的学习。还注重认知策略的培养,如引导学生思考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利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等。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对问题情景的设计,用具体的情景。(如生活情景:如何派车)、不平常的情景(每边的树同样多,每组人同样多)、奇异的事物(如一年级下期不同的角度出现的不同画像),在理论上和实际中解决不了的事情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3)提倡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就是倡导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首先注意独立思考,在每个学生都思考出自己的意见后再进行交流。不但注重学生的行为参与,而且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因为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②独立思考时往往配合学具操作或实验进行思考,如一年级数学上册的"比、涂、读、写"。强调操作与实验的动作表象给予思考的表象的支持,手、脑、口并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③深刻认识到教材中的操作与实验也与原有教科书的操作和实验不同,原有的操作、实验多数是从某种结论出发,进行推演验证。而新教材则是从现象出发,感受到"需要"。前者重结论,后者重过程,只有重过程的实验才是做学问的实验。

4、让学习内容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数学的学习过程要遵循"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作或感知是认知的起点,是自主构建知识的关键的一步;表象是在操作或观察的基础上将认识对象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最后在头脑中将其表象进行深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继而形成概念。学生这一认知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学内容要直观形象,以有利于学生感知新知识。 为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考虑直观形象。如一年级上册83页的小人图就用盒子这个直观的学具帮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例子还很多,如前面所讲的汽车图和一年级下册的月饼图等。

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还表现在教学教材呈现的措施上,如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圆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滚一滚,用这些物体搭积木,通过这些操作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

运用"直观--半抽象--抽象"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方式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经实验证明也是有效的。

课堂活动也是强化直观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重要内容,不过它和前面操作不同的是,它多数是通过对比操作或合作学习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材几乎在每个课题后面都安排了课堂活动,且活动形式也丰富多彩,有操作,对口令、游戏、分一分、玩一玩、画一画、说一说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很受师生喜爱。因此我紧紧把握住课堂活动这一教学资源。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巩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性特征,他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依赖于真实的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改变了那

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说: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让学生在兴趣昂然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伴随着动口,动脑,不仅轻松地认识了6,而且学会了6的分解和组成,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学知识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5、注重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想

西师版教材小学一年级开始用连环画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主要包括数学史料、数学趣闻与数学家的故事。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计量工具的演变过程,这些都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一年级数学知识中孕育着许多数学知识产生的数学文化,如数的产生,计时工具的演变,加、减符号的由来,货币的起源等,适时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用连环画这种低幼儿童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用图画代替文字,浅显具体,生动有趣,易于学生阅读。利用教材中连环画这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是受学生欢迎的,效果也不错,我们一线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6、体现学法教学,利学利导

(1)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1~9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并且由买铅笔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受数学学习的情感。这样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体验,将三个目标糅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2)课堂的设计要有利于师生互动

我在处理每一知识内容教学时总是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通过这个环境有力地促进师生互动。如设置一个买铅笔的环境,以这个环境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相互交流,形成情景塑造-提出问题-师生交流探讨-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教学过程。教材几乎在每个知识点都设置了相应的认知环境,我们要利用这点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互动,形成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针对儿童的特点,可以采用猜谜、讲故事、对口令、游戏、操作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7加几的加法”时,设计了一个猴子摘桃的游戏,让小朋友来扮演小猴子,每个小猴子拿着一个“7加几”的算式,去摘写着这道题答案的桃子,谁摘对了桃子就归谁所有,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热情可高了,学生在游戏中深深地感受到“凑十法”的妙用,接着我又用趣味性的语言说:“猴王看到小猴子们又对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兴,他又给小猴出了一道难题。”接着,我出示算式“6+7=”,结果,小朋友们在高涨的情绪下,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种方法。这样,既复习了看7想3的凑十法,又顺带复习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知识;聪明的小朋友还类推出看6想4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6加几做了良好的铺垫。可见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

教学中努力体现数学启发儿童想象和思维的取向,用"想一想: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和情景启发启迪学生思考,还注意用"我这样想??"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用"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有什么结果"等方式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重视练习的布置、批阅与讲评

教材中,每一章节都安排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这些练习是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发学生智力,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所以,布置、批阅、讲评这些练习,对提高小学数学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每讲完一堂课都要布置练习、这些练习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是把握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进行的。练习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设计布置好课后练习对教师来讲是极其重要的。

(一)设计布置练习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练习的设计布置应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进行。也就是从①以“双基”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②使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③有助于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所学知识;④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来设计布置练习。例如,为了学习新知识可设计布置一些与新课有关的练习题和预习性作业;在学完某一新知识后,为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巩固,可设计布置与当天所学知识内容相关的巩固性作业;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设计布置一些扩充性提高型、渗透型的练习作业;当学完某一章节内容后,为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设计布置相关的复习性作业;为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辅导,还可设计布置配合性作业,由家长配合实施等。

2、顺序性原则

设计布置练习应遵循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原则。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练习题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因此,在设计布置练习时应注意教材中知识展现的前后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也就是说,练习的顺序应遵循从基本到综合,从模仿到灵活应用,即由公式型到应用型,再到综合型。比如教学某一新知识时,一般地要联系到一些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这时,可以把这部分知识从新知识中单独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引爆点”,设置以旧引新的基础性习题;接着可设置分散难点,把难点分解成几个起沟通作用的启导性“桥梁题”;当教学新知识后,则先设置理解新知的定向性习题,这类题内容单一,主攻一点,促使新知识内化,而后设置深化新知的辨疑性习题,有意识地将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和判断,把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东西分析清楚。最后设置综合性题和引伸拓宽的创造性思考题。这样,练习不仅具有基础性、连贯性,而且具有理解性、记忆性和延伸性,还具有思维性和创造性,层次分明,阶梯清楚。

3、典型性原则

练习的典型性,即要选择有代表性,最能体现解题规律,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要避免过多的简单机械重复。

4、多样性原则

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避免练习的枯燥和乏味。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地说,属于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大多设计布置一些填空、选择、判断、改错等类型题;属于式题计算方面的一般设计比较、变换式题数字、判断、改错、填空、说算理、探索等类型题;属于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还可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实践题等。同时,为使练习形式丰富多样,让学生在练习时动脑、动手、动心,还应注意把口算、笔算相结合;口答、解趣题相结合;讨论、操作相结合。

老师们,数学教学是辛苦的,也是有趣的,让我们苦中取乐,以甜淡苦。谢谢大家!

2023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发言稿精选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坐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与交流工作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也希望通过交流能真正的带给大家一些思考和启发,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我们知道: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引领下的数学教学与我们小时候的数学教学大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研究、尝试。有一个专家曾经说过:“我们的数学研究,都必须在考得好的前提下进行。”其实,新课标的要求与考得好并不矛盾。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谈一下我在教学实践的中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是实现数学教学效率的主阵地

课堂是教师实现自我,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是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成绩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战场”的仗打好了,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都有了。要想在课堂上获得上佳的效率,在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教材,注意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了解低年级教材编写特点,了解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好能深层次的了解编写教材者的意图。对每一部分内容,我们都要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原型,了解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只有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才会被这些内容所感动。试想一下,如果老师都没有被感动过,怎么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也被这样的内容感动呢?学生能学好这些内容吗?因此,不去上一节无准备的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该做到的。

2、利用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儿童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十分重视贴近学生生活选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几乎每个课题都以学生的生活原型中引入课题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地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与贴近学生实际选择学习材料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生活经验有如下的作用:(1)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内、外活动)(2)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认知平台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很多的图画,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某个知识点时,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尽量减少机械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采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有趣的故事,迷人的游戏。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嘀嗒、嘀嗒,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请学生猜猜是什么?通过猜谜语自然导入课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学习上。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极佳。

3、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材尊循这一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为学生搭建认知平台

学生的建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来学习的,没有或缺失必要的经验,必要的经验,必然影响学生主动建构的兴趣,甚至无法主动建构,学生的经验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A、生活经验

B、知识认知基础

C、认知策略

为此,我积极帮助学生作好认知准备,比如在教学11~20数的认识和进位加法之前,强化10的认识等,还积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如"元、角、分的

认识"、"认识钟表"等就直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用于新知识的学习。还注重认知策略的培养,如引导学生思考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利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等。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对问题情景的设计,用具体的情景。(如生活情景:如何派车)、不平常的情景(每边的树同样多,每组人同样多)、奇异的事物(如一年级下期不同的角度出现的不同画像),在理论上和实际中解决不了的事情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3)提倡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就是倡导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首先注意独立思考,在每个学生都思考出自己的意见后再进行交流。不但注重学生的行为参与,而且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因为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②独立思考时往往配合学具操作或实验进行思考,如一年级数学上册的"比、涂、读、写"。强调操作与实验的动作表象给予思考的表象的支持,手、脑、口并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③深刻认识到教材中的操作与实验也与原有教科书的操作和实验不同,原有的操作、实验多数是从某种结论出发,进行推演验证。而新教材则是从现象出发,感受到"需要"。前者重结论,后者重过程,只有重过程的实验才是做学问的实验。

4、让学习内容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数学的学习过程要遵循"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作或感知是认知的起点,是自主构建知识的关键的一步;表象是在操作或观察的基础上将认识对象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最后在头脑中将其表象进行深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继而形成概念。学生这一认知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学内容要直观形象,以有利于学生感知新知识。 为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考虑直观形象。如一年级上册83页的小人图就用盒子这个直观的学具帮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例子还很多,如前面所讲的汽车图和一年级下册的月饼图等。

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还表现在教学教材呈现的措施上,如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圆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滚一滚,用这些物体搭积木,通过这些操作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

运用"直观--半抽象--抽象"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方式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经实验证明也是有效的。

课堂活动也是强化直观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重要内容,不过它和前面操作不同的是,它多数是通过对比操作或合作学习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材几乎在每个课题后面都安排了课堂活动,且活动形式也丰富多彩,有操作,对口令、游戏、分一分、玩一玩、画一画、说一说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很受师生喜爱。因此我紧紧把握住课堂活动这一教学资源。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巩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性特征,他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依赖于真实的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改变了那

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说: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让学生在兴趣昂然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伴随着动口,动脑,不仅轻松地认识了6,而且学会了6的分解和组成,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学知识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5、注重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想

西师版教材小学一年级开始用连环画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主要包括数学史料、数学趣闻与数学家的故事。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计量工具的演变过程,这些都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一年级数学知识中孕育着许多数学知识产生的数学文化,如数的产生,计时工具的演变,加、减符号的由来,货币的起源等,适时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用连环画这种低幼儿童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用图画代替文字,浅显具体,生动有趣,易于学生阅读。利用教材中连环画这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是受学生欢迎的,效果也不错,我们一线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6、体现学法教学,利学利导

(1)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1~9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并且由买铅笔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受数学学习的情感。这样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体验,将三个目标糅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2)课堂的设计要有利于师生互动

我在处理每一知识内容教学时总是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通过这个环境有力地促进师生互动。如设置一个买铅笔的环境,以这个环境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相互交流,形成情景塑造-提出问题-师生交流探讨-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教学过程。教材几乎在每个知识点都设置了相应的认知环境,我们要利用这点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互动,形成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针对儿童的特点,可以采用猜谜、讲故事、对口令、游戏、操作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7加几的加法”时,设计了一个猴子摘桃的游戏,让小朋友来扮演小猴子,每个小猴子拿着一个“7加几”的算式,去摘写着这道题答案的桃子,谁摘对了桃子就归谁所有,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热情可高了,学生在游戏中深深地感受到“凑十法”的妙用,接着我又用趣味性的语言说:“猴王看到小猴子们又对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兴,他又给小猴出了一道难题。”接着,我出示算式“6+7=”,结果,小朋友们在高涨的情绪下,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种方法。这样,既复习了看7想3的凑十法,又顺带复习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知识;聪明的小朋友还类推出看6想4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6加几做了良好的铺垫。可见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

教学中努力体现数学启发儿童想象和思维的取向,用"想一想: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和情景启发启迪学生思考,还注意用"我这样想??"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用"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有什么结果"等方式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重视练习的布置、批阅与讲评

教材中,每一章节都安排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这些练习是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发学生智力,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所以,布置、批阅、讲评这些练习,对提高小学数学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每讲完一堂课都要布置练习、这些练习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是把握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进行的。练习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设计布置好课后练习对教师来讲是极其重要的。

(一)设计布置练习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练习的设计布置应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进行。也就是从①以“双基”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②使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③有助于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所学知识;④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来设计布置练习。例如,为了学习新知识可设计布置一些与新课有关的练习题和预习性作业;在学完某一新知识后,为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巩固,可设计布置与当天所学知识内容相关的巩固性作业;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设计布置一些扩充性提高型、渗透型的练习作业;当学完某一章节内容后,为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设计布置相关的复习性作业;为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辅导,还可设计布置配合性作业,由家长配合实施等。

2、顺序性原则

设计布置练习应遵循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原则。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练习题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因此,在设计布置练习时应注意教材中知识展现的前后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也就是说,练习的顺序应遵循从基本到综合,从模仿到灵活应用,即由公式型到应用型,再到综合型。比如教学某一新知识时,一般地要联系到一些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这时,可以把这部分知识从新知识中单独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引爆点”,设置以旧引新的基础性习题;接着可设置分散难点,把难点分解成几个起沟通作用的启导性“桥梁题”;当教学新知识后,则先设置理解新知的定向性习题,这类题内容单一,主攻一点,促使新知识内化,而后设置深化新知的辨疑性习题,有意识地将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和判断,把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东西分析清楚。最后设置综合性题和引伸拓宽的创造性思考题。这样,练习不仅具有基础性、连贯性,而且具有理解性、记忆性和延伸性,还具有思维性和创造性,层次分明,阶梯清楚。

3、典型性原则

练习的典型性,即要选择有代表性,最能体现解题规律,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要避免过多的简单机械重复。

4、多样性原则

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避免练习的枯燥和乏味。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地说,属于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大多设计布置一些填空、选择、判断、改错等类型题;属于式题计算方面的一般设计比较、变换式题数字、判断、改错、填空、说算理、探索等类型题;属于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还可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实践题等。同时,为使练习形式丰富多样,让学生在练习时动脑、动手、动心,还应注意把口算、笔算相结合;口答、解趣题相结合;讨论、操作相结合。

老师们,数学教学是辛苦的,也是有趣的,让我们苦中取乐,以甜淡苦。谢谢大家!

2023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发言稿精选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能有机会和在座各位老师共同交流,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下面来和大家交流我们组平时的做法,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们认为一个学科能够取得一点进步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老师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帮带,我们基本每个星期都要抽出一个中午像家人一样小聚一次,工作氛围融洽,心情愉快,为做好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们领导经常强调“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种领导思路也坚定了我们打整体战的决心。

我们经常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一个用于讨论和研究教学最集中的时间,我们都积极的参与进来,自己认真备课上课的同时,在课后及时将课堂上败笔记录下来,在集体备课时提出来,互相切磋讨论,往往会有很大的收获。同时,也将自己上课时精彩的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与老师们共享。另外,集体备课是节节备,时时备,备课堂、备辅导、备习题。例如,我们英语组的老师们都坐在一个办公室,每天新课前我们都会自由的讨论要上的这节新课该怎么导入好,如何突破重难点,哪些环节可以整合,哪些环节可以删除;课后我们也会讨论今天这节课哪个环节处理的不好,学生哪里出现问题,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集体备课”显得更及时更有效,实践证明我们的这种形式也是可取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其次是在课堂上适当调节课堂气氛,英语是一门语言科目不仅要求学生能静得下来,更需要学生能动的起来。所以,我上课时,会偶尔跟学生开开玩笑,插入一点点题外话,或让学生做游戏、表演等等,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保持课堂氛围既紧凑又轻松。

但我们英语在所有科目中有其特殊性,背记内容特别多,单词要背,对话要背,课文要背,天天都有背的任务,如果“背”成为学生害怕和头疼的事,那很难让学生保持对英语的学习热情。这时学习方法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例如写单词时根据读音拼写单词比较省劲。根据读音分节记,很长的一个单词,化成几个音节,很快就记住了,这就是化繁为简。课本比做题重要,掌握好课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单词反复背写,对话、课文背熟。这是最有用的。过关单词我们采用课前听写的方法,每次课前第一件事就是听写。背书采用小组过关制。组员给组长背,组长跟课代表背,课代表给老师背。每次早读统计一次,对没有完成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督促或降低难度。刘老师和乔老师就是考前紧扣课本,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希望我今天的发言能抛砖引玉,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期待你们的建议!

2023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发言稿精选篇5

尊敬的各位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一、语文组简介

语文组有10名成员,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是一支有朝气有活力的教研队伍。多年来,在市区教研室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在全组教师共同努力下,已形成了“实干、善思、乐学、共进”的严谨组风。

二、抓好常规落实教学

我们平时的常规教学讲究一个“实”。从“备课”到“作业批改”;从“课堂教学”到“听评课”,都讲求实效。

1、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落实到实处。每周一我们都上交我们周六周天在家精心备的这周用的教学案,教师本人拿着周一的精品教案上课。每周三下午我们都进行或教研组或备课组的集体教研活动,内容是梳理教学中遇见的问题,按计划说下周主备课的内容。过程中我们坚持“主讲制”,按计划一周每说自己分配的研究内容,具体是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课堂气氛的调动、文体教学重难点、作业设计、综合性学习等。

2、课堂教学。我们每位教师进课堂必须带课本、教案、合作成绩册《同步学习》,这是我们的工作习惯,更是我们对学生和课堂的尊重。我们课堂是开放的,领导和家长随时可以来听课,在这里每一堂课都是教师们最优秀的课。

3、批改作业落实到实处。我们每个教学班有几十名学生,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做到全批全改,侧重指导学生书写的规范和作业格式的规范。我们批改作业的项目:《同步学习》、作文、周记、平时的默写等等。

4、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期末质量检测。我们单元过关测试实行AB卷,期中期末质量检测使用的是区里的统一卷,每次测试我们教师都对本班学生进行试卷分析,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然后进行分层跟踪测试,在教学中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5、我们统筹安排好每学期各年段的语文活动课,形式有演讲比赛、硬笔书法赛、作文现场赛、专题手抄报赛、读书交流会、故事演讲会等。积极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项语文竞赛。学生在多样的兴趣活动中不仅巩固、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也为今后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实践应用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营造好学习语文环境

学习语文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从“教室文化”到“走廊文化””,都讲究精典。

根据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我们举行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每年一届的端午节颂精典,节目形式多样,充分展示学生风采。清明节、中秋节、元旦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故事会,感受节日内在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业务进修与时俱进

在教师业务进修方面,我们学校有详细的计划:短期是每学年开学初都要进行校本培训;中期是每周一次教研组会、备课组会;长期是每学年要求教师读一至两本教学论著并写出读书心得等等。在学习的方式上我们讲究高效。

1、自主学习。

教师每学期读一本至两教学理论专著,订阅报刊杂志,在教学过程中据需及时翻阅相关资料,关注优师名师研究心得,关注学科前言动态。平时自觉关注教科网信息,学习课改的先进理念。

2、组内教研。

按学校规定,任课教师每学期执教公开课1至2节。扎实有序的听评课活动,使得大家在实践方面取得骄人的进步。

3、走出去。

但凡校级以上的教研活动,我们皆尽可能全员参与,亦能做好返校传达工作。学校领导对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学校关注全省全国的教研活动,让我们的老师去学习,加快了教师的成长历程。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只是我们平时坚持做的,谈不上有理论高度,只是希望我们这些做法能带给大家一点思考和借鉴。谢谢。

2023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发言稿精选篇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夹江县新场中学的李立慧。衷心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与同行一起来探讨初三英语教学工作。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英语教学。虽然我从事了十年的英语教学,但还是觉得教学经验非常不足,教学方式还跟不上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有哪些缺点与不足之处,请给予指正,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学习过程,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把时间让给学生,要求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手段。我们很多时候是做不到的。农村的教学设施简陋,学生素质较低,这让我们的英语教学遇到很大的困难,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成绩我们的一些做法是:

1.听和读:

从初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买磁带或是从学习机上下载相应的听力材料。每天至少听15分钟,边听边跟读,这样大部分的单词基本上都会读了。在初一第一学期,我就教了音标,一些学生能运用音标来读单词,不会读的跟磁带学,还有再不会的,我会让科代表在早自习或是下午自习的时候教读。这样就能节约时间,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情境交际了。重要的句子对话要求学生能背。还有就是值日生报告。内容包括:天气,学生出勤,上一节课或近期所学的重要句子。我是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安排学生按位置进行,值日生把星期几和当天的天气情况写在黑板的角落里,并在上课时做值日生报告,这样能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并且能迫使较差的学生去询问、去准备。有的成绩差的学生还把发言写在本子上,这种做法目的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到九年级毕业,学生已经能够表达很多的内容,口语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2.记和写:由于在第一期我就教了音标,学生可以根据音标来记单词,这样记忆相对就轻松了些,还有就是多听写。每一个单元我会听写一次,讲完一个模块我再听写或是默写一遍。短语和句子就是这样进行。对于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课后再到组长那儿完成。期末复习的时候再把一本书的知识从新过一遍,所有的单词短语句子再重新听写或默写一遍,加强学生的记忆。至于写作,我是从第一期就开始的,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每个学生亲自拿到我面前修改,错误的地方及时讲解这样学生印象比较深刻。即使有时忙,没有一个个修改,学生写了也是有进步的。这样慢慢的学生就不再惧怕写作了。

学生的坐位,我是采取优差配,这样成绩差的学生能及时的问问题,每个学生有竞争对手,测试没考过对手的要多做作业。这样学生没考上对手后就会下功夫,老考不过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这样就能在班上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学习意识。

临近中考,大家都将进入总复习,我的做法是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突出优生,二者相辅相成。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优生的培养。2.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优生培养的主阵地也在课堂。为了避免复习课的枯燥无味,课堂我辅以一些小游戏、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知识梳理的复习课上先引导学生归纳要点,展开讨论;对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首先让学生给以解答,培养尖子生;具有代表性的难点,教师给以详细指导。这样既调动了优生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基础较差的学生,课堂上也就会出现复习课难有的活跃气氛。结合中考英语复习的需要,我们具体进行五轮复习。

第一轮:知识网络。针对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已遗忘的共性,本着“依钢靠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则,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使学生从零散知识自然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上,使基础知识更加条理化,对语单词短语句子再重新听写或默写一次。每复习一册进行一次阶段检测。

第二轮:专项练习。专练训练分为两类:语法专项与题型专项。按照语法进行分类复习时,立足于知识与能力的横向联系,注重学生应用迁移能力和实战应考能力的提升。

第三轮:《中考指南》。对《中考指南》每一部分练习都进行精讲精练,其中听力、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穿插进行。本轮尤其突出阅读训练,我们精心准备了10套阅读训练练习,每套练习包括2篇完形填空和4阅读理解,用于课内限时训练或课后自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中考。

第四轮:集中进行模拟训练。针对训练中出现的失分点,再进行反复深入的讲解。

第五轮:回归与提高。在考前10天里,我们会一步指导学生自主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突出学生主体,突出考试重点。同时突出和强化书面表达训练,并命题10篇作文,一天一篇进行当堂训练,学生互改与教师抽改相结合,并做好讲评与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还将对学生进行答题规范性训练,培养答题技巧,提高临场应战能力,并针对具体个性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心理辅导,排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在这里我希望从各位领导同仁那里得到更好的方法与策略,互通有无,更好地搞好英语教学工作。

2023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发言稿精选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根据教研室的安排,今天我们聚在这里进行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的探讨,一起分享教育工作带来的苦与乐。领导让我发言,其实我是诚惶诚恐的,因为在坐的大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前辈,硕果累累,而我教龄较短,所以谈不上教学经验,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几年来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点肤浅的体会,这些想法也许会很幼稚,还希望老师们能对不当之处批评指正。

这几年来我主要担任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这两门课程的教授和培训,也参加了院里20__和20__两届省会计技能大赛的指导培训工作,在院系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我系两届大赛分别获得得了团体三等奖和二等奖的成绩,同时在多年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绩统计中,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通过率较高,所以下面我侧重介绍一下我从中获得的一些体会。

首先是上课的体会,我认为要想上好课,完成课程设定的目标,就要创设高效课堂,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充分的课前准备,必要的课后总结

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就不能打无把握之战,不能由于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造成课堂的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每一抄,在备课的阶段我们教师就必须多下功夫,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四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能力训练到位,学法指导到位。上课过程中,把师生碰撞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分析一下,记下来,课后还要备“课后课”,进行课后总结,这样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将备课这一日常教学工作通过准备、实践、再加上反思解决,就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很自然的也就实现了教研与备课、上课的有效统一。

2、活跃课堂状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会计专业的课程一般都枯燥无趣,生硬难懂,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自发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爱上会计课程的教学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进行课堂调控,具体讲就是:根据实际教育情景,灵活创设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目的就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教和学都生动有趣,事半功倍。比如,生活情境法的应用,生活情境法是把抽象难懂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内容,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变成简单有趣的生活体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获得成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会计课程的自信心。比喻在讲述基础会计中的财务成果分配业务的核算时,可以设想成是一个地主家的家事。地主家的老爷子叫利润分配,产业很多,家境富裕,由于年事已高,每到期末专门聘请一个叫本年利润的人帮他计算当期的盈亏情况。计算出盈亏后立马交给大儿子未分配利润,然后就功成身退。其他儿子都是败家子,分别叫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转作股本的股利等,只会在外面购物、花钱,所以由未分配利润掌管经济大权,一旦其他的儿子在外购买了相应的东西,最后还要到未分配利润这里来报销。例如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先是在外购买盈余公积,然后报销,未分配利润减少,会计分录分别是:

购买时,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报销时,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最后,大儿子未分配利润算一下账,其余额就是年末的未分配利润数,转入下年,其他儿子身上还是空空如也,余额为零。

3、科学的学法指导,适当的激励机制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举一反三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重要的保障。为了教会学生会学,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兴趣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的当代大学生,他们聪明有余而耐力不足,一般在课堂上坐了十几分钟就不耐烦了,所以我们除了要活跃课堂气氛,创设高效课堂外,还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引导他们长期的坚持学习,并且乐在其中。比喻在上每节会计电算化实训课时,我都给他们布置今日上机任务,一般都有5、6条,按顺序完成,显示在幻灯片上,完成的同学可以在成绩册上进行记录并增加平时分,许多同学都积极完成,你追我赶,相互交流,下课时完不成的,纷纷拿出手机进行拍照,准备课后完成。

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完善的过程,既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热爱教育事业,对课堂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和变通能力,还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

在带队参赛过程中,我与其他院校指导老师进行了交流,看到了我们技能教育水平的优势,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些都激励着我以后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训教学水平,以上是我关于技能大赛的浅显认识,以及带队参加技能比赛一些心得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