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随笔800字
目送随笔800字(通用10篇)
目送随笔8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目送随笔8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目送随笔800字(通用10篇)】,供你选择借鉴。
目送随笔800字篇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 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作者在《目送》中写到的这段话,像小心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尘一样轻轻地飘入我的眼帘,但却软软地划开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条叫做成长的路途,他已充满力量,蓄势待发,急着去披荆斩棘去开天辟地,再也不能忍受母亲对他缠绵的爱。于是只是吝啬地留给她一个无情的背影。着背影轻飘飘却冷得彻骨,灌入母亲的瞳孔里如同倒入一股寒风。母亲只能目送他,最终她双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风吹灭,没有任何火星的残留光亮,只剩下一滩湿漉漉的灰烬,散发着草木香灰的悲凉后调,沉淀出无奈心酸的轮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思绪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锈的时光中。“文韵!走慢点,妈帮你背书包送你进去吧!”母亲的嗓音突兀地闯入寂静的校园。我不耐烦地转身对她翻白眼,“不用。”冰凉的声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凛冽的光。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诉她:不必追。于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离开。而那句“不用”的话语断在阳光里看不到痕迹,可是谁都听得到那些痕迹破裂在她的内心深处,千沟万壑。唯独我选择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来,这段回忆在我的心上践踏出一片空荡荡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恼自己当初为何不给母亲爱我的机会,为何还要伤害她呢?只是因为嫌弃她穿得像大婶,怕给自己丢脸?我真是不孝啊。要补偿还来得及吗?
后来我常梦到这样一个梦。梦中,我和母亲分别,我离去的背影牵扯着母亲绵长的目光,我不断回头,瞥见她的目光里盛满温柔,仿佛夕阳一般笼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涟漪般徐徐散开的笑容抚醒了一大簇绚烂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但是请在离别时,回一次头,给那个目送你的人一个微笑,哪怕只是轻轻的一瞥。趁现在,趁她还在。当记忆的时钟缠上碧绿的爬山虎与白色的野蔷薇穿插在我们灵魂的空隙时,才不会留下遗憾。
目送随笔800字篇2
对生命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题记
带着释怀与生命的和解,作者笔触之下的《目送》以温柔纤细描写出亲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当我亲临这篇文字海洋之中时,带给我的是当下的感动,亦或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对于曾被余秋雨大师评价为一名真正的文化批判者和优秀文化建设者的作者来说,在她的笔尖之下,无不散落着深情动人,亦或是不可言喻的对待生命中刻骨铭心的爱与虔诚。作者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来描写诸多生活中的浓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来亦有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之感。
我们的人生中会有诸多的目送。即亦若大到生死离别,骨肉分离,小到暂时一别,家门远行。正如《目送》中所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在这本书中作者在上有长辈下有子女的亲情关系交织中经历了诸多的目送。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亦若我作为学生每天早晨父亲用自行车载着我去上学,当我向他说:“爸爸,我去上学了。不用想,迎着我背影的那便是两鬓早已花白的父亲灼热而又燃情的目光。”亦若是目送。又若是我参加夏令营时,母亲面对车子启动之时,迎着我背影的,也便是母亲担忧的神情。亦若是目送!
在作者笔下不着痕迹的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在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着力的去描绘深情厚重的无私之情,只是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融入其中,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平实无华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黯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我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情感所起伏。散散的文字,全然不是作者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固,即便是些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依然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清晰的对比出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温情。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地传递批判的力量。
目送随笔800字篇3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的和解。小时候,每当遇到两难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你说我选哪一个好?我们总是喜欢把问题丢给父母,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然后去解决。
昨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随笔800字篇4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便本书从一开始告诉我这个道理。无论如何即使是现在你至亲的人们还是要目送这你一个人单行到最后能自己成长。
这整本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的书中,《目送》这篇文章便让我看到了将来我的父母和我的影子。我仿佛身临于那个华安背着小书包与母亲对视的茫茫人群中;仿佛置身机场看到母亲紧紧依偎着那个有些排斥深情的少年,和他再没回头时母亲的失望神色;又似乎能感受得到那个凝重、难以轻快呼吸的车间氛围和那颗难以被爱去打开枷锁的心。每每看到这里,便想到了那个自己。那个曾经放学看到父母便兴奋地呼喊着冲入他们的怀中的我。那时的我,用最纯净的心吝啬地汲取着他们对我的爱,毫无保留地表现着自己。后来也就是现在,纵然他们再想拥我入怀中,无非被我推开或是不情愿的靠着。真情并非在表面流露,心里的那种小叛逆便抑制着原先的热情。我知道那似乎是冷淡却依旧没法改变这样的自己。或许有一天会成为华安青年时的模样,但我却努力成为让人舒适的人。这或许就是成长吧,但在我独立的路上,我会回头去看看他们,或许那时他们也正注视着我。
后篇文章是父亲和她。这又是另一种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父亲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切和照顾却依旧觉得十分愧疚不能给她更好的生活。而子女即是在父母垂垂老矣之时,能不惧困难去守护在他们的身边。这是别的无法去替代的爱。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死去,而我们只能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去回报他们的对我们的满满的亲情。直到最后目送着他们离去,盼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还不能用一生去感受这种极致的深情,但我一定会用这跳动且温暖的心用一生去目送着。
目送随笔800字篇5
关于《目送》,源于一段写在该书封底的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乍然觉得那会是一部多么哀伤的作品,试想我们的一生将会有多少目送的故事,不管是“目送”还是“被目送”,总是会透露淡淡的离别依依。
在《目送》中,有若干篇散文,这些文章,写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心情,总之是充满了一个“情”字。有感情浸润的文字总是迷人的,透露着灵性。、《目送》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读完之后我释然了,我们不停地目送悲欢离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无常,才能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生。学会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断目送中长大成熟,从“被目送”走向“目送”……
我喜欢《回家》,写的是作者的母亲,心中那份渴望回到家乡的思念。家,是什么样的地方?作为儿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父母,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终身伴侣,两个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家,不是一个邮政区号、不是一个地址,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一段有着温暖而安心的记忆的时光。就算人会一个一个走,但家还是会在那,驻足我们心中的一个角落,某年某月某一天,我们还是会认得,家的样子。
我至今还会跟我的朋友们说,我读大学的时候一天一个电话往家打,不为什么,也没什么事,就是想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爸妈,他们都笑了,说“有病,没事打什么电话”,其实那是一种对家的牵挂和依赖。“儿行千里母担忧”,从没离开过家,爸妈习惯了我在身边,一旦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了我,他们会不习惯。若干年后在整理爸爸的东西时,我发现他保存着我大学四年来寄回家的所有信件、贺卡甚至学校寄回的成绩单……
学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可以了,无论爱你的、你爱的,当所有的风景都看透,他们会陪你看细水长流。
目送随笔800字篇6
总有这么一天,你发现自己长大;总有这么一天,你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忙。可总有这么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慢慢变老;总有这么一天,你又从你后代中发现你年轻时的影子。
纵观全文,作者对母亲,对儿女的爱,流露在字里行间。对母亲,细致入微,纵使母亲失忆,可是,她依然想方设法令母亲开心。对儿女,关爱无微不至,成为儿女们坚强的后腰。岁月的冲刷,使她忘却了许多,改变了许多。从那一个厌恶母亲递过来的雨伞的十七岁年龄,到为自己十七岁的儿子递雨伞的母亲,不难看出从中的转变。今日的作者,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对待日益变化的时代。
第一章节的标题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一个人走的路,使我们学会忍受孤独、寂寞,独自行走,独自成长。父母的目送,在他们的目光中,是对儿女的爱,可是,却无法阻止儿女的远去。儿女们在这一条独自走的路上,终有一天,也会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一句话,表现了天下父母们对儿女的深深切切的关爱。文章中,作者送别儿女,送别父亲。送别儿女时,儿女们那一种无需帮助的情形,似乎,和我们这一代人十分匹配。父母们为我们操心,时时刻刻关心我们,我们,似乎,大多人都觉得太烦,不理会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多管闲事,鸡蛋里挑骨头。可是,从父母的角度呢?他们,无非就是想让我们过得好一些。但是,我们却误解一番好意。站在小路的这段的是父母,儿女们,渐渐消逝在小路拐弯。送别父亲时,已经长大,此时,流露出的是不舍。知道最后,在火葬场,在棺木前,对父亲的不舍,却已无法用言语告诉他,两人的距离,很近,也很远。这一刻,站在路口的是儿女,亲人,却渐渐消逝在拐弯。
无论是儿女,还是家人,都保留有对彼此之间的那一份深厚的爱。无需表达,相互已知。不要让这一份爱珍藏太久,让父母知道,你爱着他(她),这样,未来,至少不会后悔。
目送随笔800字篇7
雾散,也散缺了迷茫,梦醒,也唤醒了酣睡的神伤,在这本深邃美丽的笔记里,我看到的不止是忧伤那么简单。——题记
连妈妈也不知道是何时,她和朝夕相处的飞飞不再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了。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取代,他不再是那个依偎在妈妈怀中殷勤探问的孩子了。面对这样的情景,妈妈只能苦涩一笑,鬓角已经斑白的她,又如何能忆起眼前少年时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呢?
涉过浓密的江离,粼粼的小溪里,那只睡着的白天鹅,让妈妈泫然欲泣地跪在丛中拍摄。妈妈难以想象的是,长成少年的飞飞竟风轻云淡地说了一句:“小孩!”
妈妈的心颤抖了一下,原来,时间真的不可追。
安安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妈妈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的拥抱,妈妈才察觉自己的头只能贴到安安的胸口,像是抱住了一只长颈鹿的腿。
安安在长长的列队里,等候护照检查,妈妈就像小时候一样,泛着微黄的眸子跟着安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直到和从前一样,把他完整地装到瞳中。
这时,妈妈想起了一段让她难以忘却的故事:
在金盏菊畔,安安把背对着妈妈的身子转了过来,紧紧抱着妈妈,呕心沥血地哭喊着:“妈妈——安安,也要和妈妈在一起!”
故事在妈妈的脑海里重新播放了一次。妈妈微笑着,等候,等候安安在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过了很久,安安没有,一次也没有。
妈妈顿时明白了,她眼睛里的孩子,安安已经逃走了,她所痴恋的,不过是那些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的美好。妈妈默默地站着,如今,她能做的,只是放手罢了。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这句话是这样简单明了,令人不禁掩卷深思。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不在绵长,父母就似那等待孩子回目一瞥的母亲。一切只因前世今生的缘,他们所茫然的,所渴望的,只是子女的珍惜吧。
“来一斤母爱”是现代子女共同的误区,也许再一次回眸,你和你的父母已经成为生生的两端,彼此,永远站成了岸。
目送随笔800字篇8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作者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 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目送随笔800字篇9
雾散,也散缺了迷茫,梦醒,也唤醒了酣睡的神伤,在这本深邃美丽的笔记里,我看到的不止是忧伤那么简单。——题记
连妈妈也不知道是何时,她和朝夕相处的飞飞不再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了。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取代,他不再是那个依偎在妈妈怀中殷勤探问的孩子了。面对这样的情景,妈妈只能苦涩一笑,鬓角已经斑白的她,又如何能忆起眼前少年时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呢?
涉过浓密的江离,粼粼的小溪里,那只睡着的白天鹅,让妈妈泫然欲泣地跪在丛中拍摄。妈妈难以想象的是,长成少年的飞飞竟风轻云淡地说了一句:“小孩!”
妈妈的心颤抖了一下,原来,时间真的不可追。
安安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妈妈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的拥抱,妈妈才察觉自己的头只能贴到安安的胸口,像是抱住了一只长颈鹿的腿。
安安在长长的列队里,等候护照检查,妈妈就像小时候一样,泛着微黄的眸子跟着安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直到和从前一样,把他完整地装到瞳中。
这时,妈妈想起了一段让她难以忘却的故事:
在金盏菊畔,安安把背对着妈妈的身子转了过来,紧紧抱着妈妈,呕心沥血地哭喊着:“妈妈——安安,也要和妈妈在一起!”
故事在妈妈的脑海里重新播放了一次。妈妈微笑着,等候,等候安安在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过了很久,安安没有,一次也没有。
妈妈顿时明白了,她眼睛里的孩子,安安已经逃走了,她所痴恋的,不过是那些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的美好。妈妈默默地站着,如今,她能做的,只是放手罢了。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这句话是这样简单明了,令人不禁掩卷深思。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不在绵长,父母就似那等待孩子回目一瞥的母亲。一切只因前世今生的缘,他们所茫然的,所渴望的,只是子女的珍惜吧。
“来一斤母爱”是现代子女共同的误区,也许再一次回眸,你和你的父母已经成为生生的两端,彼此,永远站成了岸。
目送随笔800字篇10
原来再美好的故事,最终也不过是悲伤散场。——题记
从来都不喜欢目送的感觉,因为目送到最后,只空留下孤单和落寞。我们这一生却总逃不了目送,目送着他人远去的背影,自己也与起点渐行渐远,再也回不去了。
一直很怀念小时的无拘无束,可是越长大,却觉得自己离快乐越来越远了,我和妈妈,就好像作者和她的儿子一样,中间隔了一扇紧闭的门,其实钥匙就在彼此手中,可谁都不愿先打开那扇门,不愿意先一步服软,就只能眼看着门关的越来越紧,钥匙也消失不见,只能目送着彼此距离越来越远。也许,等我们真正想往回走时,岁月却推着我们离开原点,注定无法相会。
仍记得那个下午,六月的阳光却显得有些萧瑟,似乎与平日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却终将告别小学的六年生活,我们背上书包,离开了校园,走向新的生活,班主任金老师斜倚着门,阳光柔柔的洒在她身上,洒在她悄然滋生的皱纹上,不知何时,她光洁的额头爬上了小小的细纹,咦,又是何时的白发爬上了她的乌丝,是啊,她已不再年轻,越来越多的同学离开了教室,没有回头,我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不经意的回头一瞥,却发现她仍在背后望着我,目光中带着不舍,还有无奈,平日充斥着欢声笑语的教室,此刻只剩下了她,一向严厉的她,上钩的嘴角在一墙奖状的映衬下有些落寞,两道目光却一直随着我离开,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在被人目送·
作者一直在目送着自己的儿子华安远去,她的父亲也与她越来越远,她却怎么也追不上,她才明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注定追不上,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所谓的缘分,只不过是渐行渐远罢了——就算缘分还在,最终却空留离开的结局,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等到离开才追悔莫及,才是最重要的。